同性戀——如何才能調整好自我心理

2020-10-04 肖龍辰馬

對於同性戀來說,真正意義上能做到完全接受自己是同性戀身份的人還是很少。作為同性戀者在中國社會中還是有所顧忌的,很多人都無法真正的做到灑脫的去面對這一切,因為每個人他必須生活在一個大眾化的社會群體裡,脫離了這樣的群體,你就顯得與眾不同。

1. 如何從心理消除陰影。

對於同性戀者來說,如何做到消除自身對同性戀身份不認同的陰影。這或許是很多人都會對自身發出疑問的地方,總覺得自己是同性戀就比其他人矮了一截,在很多方面都自設限制把自己封閉在一個另類的範圍裡面。感覺到自己是同性戀就是社會大眾中的一個另類,無法真正從心理去消除這些偏見的想法。對於同性戀自己來說,別人的不理解不認可完全可以理解,但對於自己來說也無法說服自己,就從根本上很難做到自認為自己本就沒什麼區別。

試想一棵樹上長滿太多的葉子,你都無法找到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龍生九子,子子各不相同,為何你就要把自己定位成和他人一樣呢?性傾向不是你能選擇的,就如同父母生養你時,你的性別並不是父母所能決定的一樣。學會自我從心裏面能接受這樣的結果,你才能在社會中生活輕鬆快樂一些。

2. 如何說服家人與朋友。

同性戀者一般最擔心的就是如何把自己性傾向的事情向家人與朋友去說。對於家人特別在那些思想觀念守舊的父母們面前,一般人無法用簡潔的語言去把這種事情講述得更清楚透徹。即使有些人想把這種事情告知家人或者朋友,又擔憂自己一己之力無法扭轉最終,反被對方給說服。面對這種情況,同性戀者可以適當選擇與你關係較好的家人或者朋友,個個擊破,先從容易的下手,從而減少群體性的對於進行攻擊。同時把同性戀的形成和相關知識功課做足做到位,把能想到的問題都想到,便於你在出櫃的時候運用自如。而不會顯得被動無助,堅持自己的觀點,當家人與朋友不接受的時候,選擇冷靜理智去面對接下來的事情。不能因為自己說服不了對方就妥協,那樣則是對自己沒有信心的表現和意志力的不堅定,任何事情最終的決定權永遠要掌握在自己的手裡面。

3. 擔心對工作與生活的影響。

對於同性戀者對工作與生活的擔憂,這完全可以放寬心思,作為性傾向對於任何單位和個人來說,這都屬於隱私,不能由此造成對工作與生活的歧視和另行相待。但在平時的生活與工作中,對於同性戀者自身來說,處處要做到位,不能因為自己的某些原因從而造成他人的非議的把柄。對於工作嚴格要求自己,對於生活嚴於律己,只有把自身各方的綜合素養和業務水平提升了,相信自己在工作與生活中也會減少不必要的麻煩。

4. 無法面對他人的流言蜚語。

對於他人的流言蜚語,任何人存活於天地間都會遇到事情。不能因為你是同性戀就覺得你遭遇到這樣的事情會多過於平常人,人無論你處在什麼位置,什麼層次,永遠都要懂得一個道理,人活著不是為別人而活,自己活得好不好關鍵在於你自己。別人說三道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你太能幹別人也會因妒忌而生出事端,為何你總要去與他人計較這些。雖然國人常說人言可畏,這確實不假,但我們人活著如果總太在意別人說了什麼,那麼我們是不是永遠都因他人的意志而在活。

5. 社會環境與保障機制不健全。

同性戀雖然在中國社會眼下無法得到社會大多數人的認可,但作為國家也並沒有明文規定,同性戀就是反人類不道德的事情。不能因為社會環境和國家的對同性戀的保障機制不健全,我們就直接否定了自己性傾向的實際情況。無論結果怎麼樣,都無法改變這些性傾向不同的人,雖然同性戀在中國社會的人群裡面,是一小部分人,正因為為了這一小部分人的未來,我們才要更加努力的生活得更好。對社會對國家都做出同性戀者應有的貢獻與力量,相信同性戀者們一代又一代的努力總會在不久的將來為後來者創造出一片新的天地。為他們的合法地位添磚加瓦,也是我們這一代人必須要去爭取的一項工作。

6. 隨波逐流順其自然。

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坦然面對你的真實性向,把個人的生活過好,不要因為周圍的環境而影響到自己的真實想法。在這一個小範圍內之內把自己的這一生過好,不要因為得不到他人的認可和理解就毅然的選擇放棄,即使你放棄這樣的生活而選擇原本不喜歡的另一種生活,未必你就能過得開心與幸福。人必須做到心隨人意,意隨自然,那樣的你才能真正做到心神合一,才能真正的享受到何為自然帶來的快樂。

7. 以陪伴和生活為目標。

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不錯的同性伴侶,就要學會珍惜,別做一個永遠不知足的路中人。永遠都在追逐的路上奔波,人心不足蛇吞象的道理時時刻刻都要銘記於心。人生一輩子遇到什麼樣的人也是前世今生註定的,只有在自己內在調整理順的情況下,你的生活才會活出精彩。把今生的目標別定位得太高,簡單的陪伴,緣來的相守才是人類最終奮鬥的目標所在。因為我們能力再大,也只是吃一日三餐,本事再強也只能存活一世。心態的好壞決定於你道路走得平穩與否。

最後,筆者想對天下所有的同性戀者朋友說,人活著別跟自己較勁,知足者常能常樂,心寬者才能裝天下難裝之事。

相關焦點

  • 如何看待同性戀的婚姻?
    解析……其實,無論是同性還是異性,從心理情感角度出發,都是一樣的感受。只不過,身邊好奇而疑惑的聲音太多,導致當事人本身開始自我否定和自我重塑,但最終還是繞不開情感歸宿的事實。既然認定自己是同性戀,與異性結婚可能是為了完成某個人或者某個世俗的要求而結合,雖然是形式的結合,但也要履行相關的責任和義務,因為是法律保護下的行為。而另一個情況就涉及到內心的掙扎,一邊是世俗的眼光,一邊是家人的接受,一邊卻是自己的本心,往往很多同性戀都是摒棄世俗的人,算是內心強大,唯我獨尊的境界。
  • 空間恐懼症如何自我調整
    核心提示:臨床方面空間恐懼症的情況越來越常見了,又被稱為了幽閉恐懼症或者是狹窄空間恐懼症,主要是指相對比較密閉的一個空間而發生了緊張感,主要是受到了密閉空間而引起了焦慮或者是緊張,造成了患者對於這個狹窄的空間而發生了莫名的一種恐懼,那麼空間恐懼症如何自我調整呢?
  • 恐同,正在讓同性戀變成了心理障礙。
    同時,陳彥方教授指出,CCMD-3裡的&34;和社會上普遍指的同性戀有些不同,因為CCMD-3的診斷對象只包括那些自我感覺不好並希望尋求治療的同性戀者。因此,衍生出了我們要說的主題,恐同。沒錯,不僅非同性戀恐同,同性戀也恐同。
  • 同性戀屬於心理障礙嗎?
    但在某大學的心理學課本上,同性戀被解釋為畸形的心理障礙,是需要遭到歧視的,就是這個話題,在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很多網友都參與之中,討論同性戀是不是真的讓人無法接受的存在。,因為在她們的心理,同性跟你眼中的異性是一樣的,也是會吸引自己的,也是可以共度一生的。
  • 江西南昌心理諮詢之女性同性戀心理諮詢案例
    同性戀,又稱同性愛,是性取向之一,是指只對同性產生愛情和性慾的人,具有這種性取向的個體被稱之為同性戀者。在人類以外的其他動物中,也普遍存在同性性行為,但這與基於高級情感的人類同性戀不可同日而語,這也是人類多元化發展的一種具體表現。 今天江西南昌格天心理諮詢中心的老師就為大家分享一個來自同性戀心理困擾案例。
  • 同性戀的原生家庭成因以及常見心理問題~
    隨著對同性戀族群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國家從法律和精神衛生專家的角度認為:同性戀不是一種精神疾病或心理健康問題,也不能經過治療變成異性戀。一個人有很多屬性,性取向只是其中一種。1997年,美國心理學會表示,人類不能選擇作為同性戀或異性戀,人類的性取向不是能夠由意志改變的有意識選擇。性取向本身並不能被認為是精神障礙。2001年,中國衛生部正式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名單中移除。對於同性戀形成的原因雖然更多的研究結果是傾向於先天形成,但是至今沒有定論。
  • 解密同性戀的心理,同性戀的人為何接受不了異性?是心理疾病?
    人類隨著自身的進化,心理自然也會慢慢發生變化。當第一次聽說過同性戀的事情,我不由的驚掉了下巴,居然社會上有這種現象,完全不敢相信!後面漸漸的去了解這些群體,發現這並不是一種簡單的事情。現在社會上對同性戀的看法褒貶不一,認為這有傷風俗,不符合人性倫理
  • 關於同性戀是否是心理疾病?請你跟上時代的腳步
    在小七寫的上一篇關於同性戀的文章中,有一個人一直在散布同性戀就是一種心理障礙,就是因為家庭因素導致對異性無感從而成為同性戀!小七在這裡告訴大家後天因素並不會影響性取向,同性戀是先天決定,後天的環境因素只是激發人認識自己性傾向的早晚問題。
  • 【防疫科普|心理篇】疫情當前,普通人如何自我調整心態?
    該如何自我調適,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心理健康?  本期科普專家:吳大興,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醫學心理中心教授、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普及工作委員會委員  一、普通人自我調適有哪些方法?  第一,面對疫情遇到的一些問題,尤其是自我心理恐慌的問題,要積極察覺,不能否認,要去接納自己的恐懼。作為一個普通人,社會人,肯定會有恐慌情緒的,這個時候要察覺自己的情緒。  第二,一定要去了解權威的信息,不信謠、不傳謠,這是做好心理防護的前提。現在信息很多,這個時候就要有理性的判斷。
  • 如何進行心理的認知調整,讓自己感到「自我強大、處變不驚」?
    特別是內心中這種對自我的認同。但是這種自我強大、處驚不變的心理素質,不是等來的,需要我們認知學習相關的知識和技術,並在日常生活中勇於實踐。不知你是否準備好了,一起進步!案例故事:白荷,是一名老師,有抑鬱症,吃藥6年時間。
  • 教材稱同性戀為心理障礙遭訴:正確看待同性戀,他們並沒什麼不同
    近日,一則大學教材因稱同性戀為心理障礙而遭到女大學生起訴的新聞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同性戀,顧名思義就是對同性產生的一種愛情,是性取向之一。而關於性取向百度百科上這樣說道:性取向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各種性取向並無優劣之分。而心理障礙是什麼意思的?在百度百科上,有一段話描述它,其中有一句是:心理障礙強調的是心理異常的臨床表現或症狀,不把他們當疾病看待。
  • 被無數人反對和歧視的同性戀,是一種心理疾病嗎?
    後到大城市讀大學,直到了解到我並不是唯一的,還有很多這樣的人,找到了他們,進入了一個群體,有了歸屬感,才感覺好一些了,但對家人和身邊的人,依然不敢說出這個秘密,很糾結很痛苦,我到底該不該和家人朋友公開我是同性戀這件事?」
  • 同性戀不是心理障礙,但恐同就是心理疾病,每個人有追求愛的權利
    導語:2016年,大學生西西(化名)發現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書將同性戀歸類到「性心理障礙」。2017年,西西以產品質量糾紛為由起訴該出版社以及書籍銷售平臺。為什麼還有這種言論存在甚至還能出現在教材裡,喜歡誰性別是什麼,都是別人的自由好吧,你可以不理解,但你得允許和尊重和你不一樣的人的存在,我們生而平等,沒有人有資格和立場定義什麼是正常人,因為大多數人是另一個樣子,所以你覺得這樣和你所謂的正常不一樣,說這是心理障礙不認同他,但是世界從來都不是非黑即白的。
  • 後奧運「心理低潮期」怎樣自我調整
    同時,大家應該積極調整奧運後的心理落差,積極投入到正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去。    奧運導致生活學習狀態紊亂    奧運期間,許多同學放棄讀書時間、睡覺時間,就是為了能多看幾場奧運比賽,而對於參加奧運會的志願者們更是全天候接觸奧運、服務奧運。
  • 大學教材將同性戀歸為心理障礙?!你們是怎麼看的?
    前段時間如果大家有刷微博,那你就會發現一個微博最熱的話題:大學教材將同性戀歸為心理障礙?!在2016年,大學生西西(化名)發現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書將同性戀歸類到「性心理障礙」。
  • 「定義同性戀」教材被上訴,同性戀該如何定義
    近日,一則關於介紹同性戀的教材上訴案引發社會關注。2020年9月11日,西西(化名)正式寄出上訴狀,她主要控訴和反對的是暨南大學出版社對同性戀是性心理障礙的表述,此次是她第二次上訴。如果二審法院予以受理,國內首例「恐同」教材產品質量糾紛案或將迎來二審。
  • 教材將同性戀歸為心理疾病,是錯還是對?女學生維權4年再引熱議
    四年前,大學生西西(化名)發現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書將同性戀歸類到"性心理障礙"。隨後以產品質量糾紛為由起訴該出版社以及書籍銷售平臺。然而直到今年4月,該案件迎來了第三次開庭延期的消息。4年維權之路依然遙遙無期。近些年,大學教材涉嫌對同性戀群體的錯誤定性並非個例。
  • 資料:中國同性戀調查
    H從未有過這樣的好機會。但那一年,H從未有過這樣的好機會。但那一年,H卻被隊長選中一起看護苞米。當天晚上,酒醉的他與隊長之間有了性關係,並且此後每年都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在山上與隊長一起度過。對於過去這段經歷,H認為,隊長對他的「愛」是真誠無私的。
  • 疫情當前,普通人如何自我調整心態?
    原標題:疫情當前,普通人如何自我調整心態?編者按:疫情當前,每個人都是其中一員。雖然沒有一線抗「疫」工作者那麼大的身心壓力,但疫情的延長、爆炸式訊息的輸送等,也讓普通人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焦慮、恐慌、緊張、擔心。該如何自我調適,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心理健康?
  • 稱同性戀屬心理障礙,同性戀為何不被社會接受?
    2017年,大二學生西西看到教材中將同性戀歸類於「常見的性心理障礙」的內容,以教材內容存在錯誤、誤導等質量問題為由,起訴暨南大學出版社和網絡購書平臺。經過三年的判決,在2020年9月2日,「恐同教材案」原告的訴訟請求被駁回。判決書認定,教材中提及同性戀屬心理障礙並非「知識性差錯」,是「認識性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