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能力對兒童而言是一項必不可少的能力,童年至少要有一至二段高質量的友誼,才能保證他們健康的成長,大正幼兒園設計今天同樣也是給大家介紹關於幼兒社交的內容,。
在環境行為學和環境心理學的研究中,環境和人的行為和心理息息相關。這一點在許多現代醫療機構中得到證實,國外療養院及醫院的空間設計也借鑑了環境心理學和環境行為學的研究,例如芝加哥兒童醫院11層的康復花園。
作為學齡前(3-6歲)兒童長期生活和學習的場所,幼兒園設計也影響著幼兒的行為和心理,
同樣也影響著兒童的社交,要創造一個促進兒童社交的理想空間,就需要懂得兒童的心理和行為特徵、不同的空間氛圍對身處其中的兒童所產生的心理效應以及不同空間環境氣氛的營造方法。
在《3~6歲兒童發展指南》中指出,3-6歲的孩子在社交時有這樣的特點:
此外,空間設計還需要結合學齡前兒童的一些身心發展特徵:例如學齡前兒童身體還在發展階段,肌肉力量較弱,具象思維能力差、從眾性、向光性和親自然性等等。
因此,為了促進兒童的社交能力,在進行空間設計時,需要為兒童創造一個具有親和力、舒適、安全氛圍的明亮的環境,並且在這個環境中還能為兒童增加社交機會。
如何創造出這樣的空間?
只有空間有了人,社交才會發生,兒童在剛進入陌生環境之中,環境需要給予足夠的安全感,幼兒才會願意停留,在營造安全感和舒適性上,空間需要足夠明亮和寬敞,色彩的搭配上不過於鮮豔跳躍,空間形態上,曲面、弧形具有包裹感,能讓人心理上產生安全感。
幼兒之間絕大多數的社會交往是在遊戲情境中發生的,如果空間中有可以誘發幼兒產生遊戲的因素,比如足夠的空間、具有多樣性的遊樂設施等。
如果希望兒童聚集,那麼應該需要一個中心,可以是人,但這一點設計師無法做到,也可以是物體,比如在幼兒園大廳之中設計一個類似大樹的圓柱。
但社交不是一下子就會發生的,據研究表明,在參與他人的活動前,有50%的兒童會先觀察正在進行活動的兒童,這也是兒童社交的序幕,但是為了能夠觀察的同時又能很好的隱藏自己,他們喜歡在邊界進行觀察,因此在幼兒活動空間,可以劃分出明確的空間界限,這種明確的邊界還可以在進行活動後便於不同的幼兒小群體確認自己的領域,使兒童增進對環境的控制感,減少與他人的衝突,提高安定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