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設計出好的幼兒園?這是許多人在設計幼兒園、尋找幼兒園案例的過程中都會發出的疑問,大正幼兒園設計也有同樣的疑惑,所以開闢出一個欄目搜尋整理不同國家或者不同教育理念、兒童發展特徵下的幼兒園資料,希望通過這些資料能找出問題的答案。
3-6歲的學齡前兒童已有簡單的思維能力和行為能力,此階段的兒童行為特徵主要分為肢體行為、認知行為和交往行為三大類,兒童的行為特徵關乎到幼兒園是否能給幼兒快樂成長的關鍵。學齡前兒童作為幼兒園的使用者,如何從兒童的行為特徵去設計幼兒園是未來幼兒園設計的發展趨勢之一,也是設計師需要關注的重點。
基於兒童肢體行為的設計手法
3-6歲兒童肢體行為特徵
根據3-6歲兒童肢體行為的特徵,在進行幼兒園設計時,首先要做的是主動預留空間釋放兒童天性。例如,大部分兒童喜歡亂塗亂畫,還喜歡往高處爬,如果在設計中加入塗鴉空間和攀爬空間一方面可以釋放天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豐富校園文化。
其次是功能構件創新遊樂化,例如有的幼兒園用遊戲滑梯實現樓到活動場地的可能。最後是防止摔傷和擦傷的設計,如走廊走道廁所的防滑設計等,鋒利邊角儘可能用圓滑的細部去替代等。
基於兒童認知行為的設計手法
由於兒童視覺感知還停留在對事物的淺表判斷與認知上,所以3-6歲的兒童會通過摸、聞以及用嘴巴去嘗和感知不同的事物,建立自己的認知體系。基於兒童的認知行為特點,幼兒園設計時應對的要點主要認同親切感的營造以及趣味性塑造等兩個方面。
親切感的營造可以藉助色彩、材料以及造型來實現,例如許多幼兒園設計中的色彩多為原木色,大量木材的使用,增加了室內環境的親切感。而幼兒熟悉的造型元素如雲朵、圓形等的使用,在增加親切感的同時也提高了空間趣味性,趣味性主要是通過刺激兒童的感官和想像力來塑造,趣味造型的表達、色彩的渲染,具有變化的景觀小品都可以充分激發兒童的認知潛能和想像力,達到教育開發引導的意義。
基於兒童交往行為的設計手法
兒童的主要交往對象是父母與同伴,在與父母的交往上處於被動與服從狀態,而與同伴的交往則是平等、互惠。因此兒童真正交往行為的啟蒙與奠基便是從幼兒園開始的。因此從設計角度來說,需要增加幼兒園園中空間的豐富性和歸屬感兩方面。
如何增加交往空間豐富性?空間豐富性的塑造手法可以通過設計具有連續性的空間、通透性空間、多樣性空間以及讓兒童具有歸屬感的空間上上,空間的連續性以及通透性主要體現在行為者彼此之間能互相看到,而多樣性要求空間內能同時滿足不同兒童獨處或交流的需求,關於歸屬感的營造可以通過突出兒童自我意識的設計來實現,如設計出兒童專屬的櫥櫃、兒童喜愛的洞洞空間等。
幼兒園設計時一定要把兒童行為特徵作為指導原則,幼兒園的安全性、趣味性、豐富性等都是以兒童行為的特殊性為基礎的。良好的幼兒園設計不僅可以滿足兒童的行為需求,更可以引導兒童的行為習慣,使兒童在幼兒園中更快樂健康的學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