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本期來給大家介紹一款非常出名的小吃,「薄脆」是老北京的一種傳統風味小吃。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北京人吃早點,一般都忘不了向賣炸油條的攤主要個薄脆吃。既薄又脆,但薄而不碎,脆而不散,香酥可口。薄脆酥脆焦香,是人們非常喜愛的小吃。現在,你經常看見賣煎餅的會把薄脆夾在煎餅裡,與煎餅的口感綿軟,形成鮮明的對比。
薄脆,實際上就是一種薄如綿紙的油炸食品,因為其最大的特點薄、脆而得名。關於它的來歷傳說,據說在清朝康熙年間,在西直門外一裡左右、廣通寺南邊的大道旁,有一個茶館叫「億祿居」就賣薄脆。它當時做的是自己做的「大薄脆」。這種薄脆和一般的薄脆不一樣,是用香油炸的,而且分鹹、甜兩種。因為製作時,火候適度,所以炸出來的薄脆又香又脆,當時整個北京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於是,這個小茶館也被人們稱為「大薄脆」,而不再稱呼其「億祿居」。在當時的北京有個諺語:「西直門外有三貴:火絨、金糕、大薄脆」,說的就是這裡。其他兩種,我們已經無法考證了,但是億祿居的大薄脆,卻實實在在在以後的二百多年時間裡享有盛名《北京瑣聞錄》也有記載。說有一次,康熙微服遊圓明園時,路過「億祿居」,吃了一次「大薄脆」,並且大為稱讚。
這還沒有完,康熙接著傳旨,讓億祿居的師傅隔段時間就送一次「大薄脆」給自己吃。由此,這億祿居的「大薄脆」竟然成了清朝宮廷御膳房的一道野味食品。這樣一來,不僅是滿足了皇帝的喜好,並且使得億祿居的「大薄脆」更加聲名遠播。多年以後,我國知名作家霍達,還在自己的名作《穆斯林的葬禮》中多次提到薄脆。所以這個是很傳統的一款小吃。
比如「倆人每人啃著一張薄脆,倚著垂華門,你看我,我看你。」其中還有這樣的一小段對話:「妹妹,薄脆好吃嗎?」,「好吃,這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東西!」童言最真,說明北京的薄脆實在是一種美味小吃。現在,北京製作薄脆比較有名氣的還有南來順、大順齋等飯店。製作工藝:先把一兩左右的面劑子,蘸上油,用擀麵杖擀薄,稍微醒一會,再向四周抻抻,接著用手指扒、推,形成一個長三十釐米、寬二十釐米,四邊稍厚而中間卻薄如紙的長方形面片。
如果用手提起來,就會發現中間薄的區域是透亮的,甚至能見到東西。擀到這種程度後,就趕緊把面片迅速放到鍋裡,用小火炸,直到焦黃透亮時,再撈出來輕輕地平放好。否則,就有可能脆裂。因為薄脆非常容易破碎,而且製作費時間,所以一般的小攤是不專門賣薄脆的,只等有人來買時才會現場製作。吃薄脆也有需要注意的,就是薄脆只能一個人吃一個,而不能分著吃。
因為薄脆的中間太薄了,如果一掰,中間就會掉下一大塊,甚至有可能掉下來,所以薄脆一般不能掰開吃。另外吃薄脆時,要用手或者其他器具接著,這樣掉下來的還能再放到嘴裡吃,吃的時候還要嚼出響聲來,這樣才叫真正的吃薄脆。本期的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愛吃這一款的朋友們,你學會了嗎?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和下方留言哦!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