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狀核變性是什麼?發病率是多少?此病一般發病於哪些年齡段?

2020-12-08 共同守護平安

導語:肝豆狀核變性(HLD)是1912年由肝豆狀核變性(Wilson)首次提出的。該疾病為銅代謝性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其特點是銅代謝紊亂所致的肝硬化和基底神經節損傷。從分子水平對肝豆狀核變性的發病機制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01肝豆狀核變性發病率是多少?一般分為幾類?分別是什麼?

1、肝豆狀核變性發病率是多少?

全球WD的發病率為1/3萬~1/10萬,致病基因載體約為1/90。該疾病在中國更為普遍。青少年中WD發病率比成人更高。如療不當,可導致殘疾甚至死亡。它也是一種能夠治療的少數神經遺傳性疾病。重點在於早期發現,診斷和治療。

2、肝豆狀核變性一般分為幾類?分別是什麼?

(一)、肝型

(1)血清轉氨酶持續增高,急性或慢性肝炎、肝硬化(補償性或代償性)。

(二)、腦類型

(1)運動障礙:經常出現舞蹈,或者是異常步態等;(2)口顎肌張力障礙:唾液分泌障礙,說話困難,嗓音低沉,吞咽困難等;(3)其他精神症狀。

(三)、其它類型:主要原因為腎臟損傷、骨關節肌肉損傷或溶血性貧血。

02肝豆狀核變性致病機制是什麼?療效表現如何?多發病於哪些年齡段?

1、肝豆狀核變性致病機制是什麼?

正常的人每天從腸子裡吸收少量的銅。白蛋白與血液中的銅結合得比較鬆散,肝細胞與2-球蛋白結合得比較緊密,形成具有氧化酶活性的藍漿蛋白。其中90%的銅在循環過程中與銅藍蛋白結合,銅參與了許多重要生物酶的合成。銅會由和汗液從各器官中排洩。

血清中過多的游離銅沉積在肝臟,導致肝硬化。銅在血液中分散並沉積於多種器官,而細胞溶酶體無法將其保存。在基底神經節中,神經元和它們的正常酶運輸對無機銅毒性尤其敏感。銅會在大腦皮質和小腦齒狀核中沉積,也會引起症狀。

2、療效表現如何?多發病於哪些年齡段?

這種疾病多發生在兒童和青春期,在成人中發病較少。發病率主要集中在5~35歲,男性略多於女性。疾病進展緩慢,有階段性緩解或加重,且進展迅速。臨床表現如下:

(1)神經學症狀

神經症狀包括體外系損傷、舞蹈樣運動、手足運動、肌張力障礙、吞咽困難、構音障礙、運動遲緩、震顫及肌強直。顫動可能是靜止的,但是不像帕金森那麼緩慢和有節奏。

(2)異常肝

肝硬化累及肝臟時,有的可出現急性、亞急性或慢性肝炎。大部分患者出現了肝損害症狀。肝硬化,脾腫大甚至腹水都可被發現。急性肝衰竭可導致嚴重肝損傷,病死率高。脾臟增大可導致溶血性貧血和血小板減少

(3)眼部色素環

眼部色素環是該病的重要標誌,發病率在95%以上。環形山位於鞏膜和角膜的交界處,呈綠棕色或深棕色,寬約1.3 mm。銅在彈性薄膜上沉積而成。腎損害可引起腎病、微量蛋白尿、胺基酸尿等腎功能改變。不正常的鈣磷代謝易引起骨折和骨質疏鬆症。皮膚下的銅質沉積會導致皮膚色素沉著和變黑

03如何進行診斷肝豆狀核變性?經常做的有血尿常規檢查,肝腎功能檢查

(1)血尿常規

肝硬化合併脾功能亢進的WD患者,可出現血小板、白細胞/紅細胞減少,尿常規鏡檢,一般可以發現血尿以及蛋白尿等。

(2)肝腎功能

患者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改變,如血清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肝硬化晚期等。髒切片檢查發現銅含量過高,約為正常人的5倍。腎小管損傷後,可出現胺基酸型糖尿病,或有血尿素氮、肌酐升高、蛋白尿

(3)基因診斷

其致病基因的突變部位和突變模式比較複雜,不能取代傳統的篩選方法。如果不能用常規方法行診斷,或篩查患者和基因攜帶者,應該考慮進行基因檢測

以青春期發病、錐體外系症狀、肝臟疾病徵象、角膜眼病、陽性家族史為依據,診斷並不困難。CT,MRI雙側晶狀體區域對稱性改變,血清銅藍蛋白明顯下降,尿銅排出量增加,更有利於該病的診斷。對診斷困難的病人,應進行肝臟活檢術檢查。

04治療肝豆狀核變性,可以採取手術,d-青黴胺(PCA)是首選的藥物

1、藥品治療

目前主要有兩種藥物能驅使銅並阻止其吸收。其中之一為絡合劑,能強烈促進青黴胺、二巰基丙烷磺酸鈉、二巰基琥珀酸等銅離子在體內的排出,另一種為防止腸內吸收外源性銅,如鋅劑、四硫鉬酸等。

(1)d-青黴胺(PCA)

這是治療這一疾病的首選藥物。這是一個很強的金屬螯合劑。肝內無毒複合物的形成,促進了其在組織沉積部位的清除,降低了銅的毒性。由青黴胺與組織中類似物質合成青黴胺銅化合物並排尿。藥物口服後容易吸收。該藥的副作用包括噁心、過敏反應、重症肌無力、關節疼痛和無皰疹。有些可導致白細胞減少和再障貧血

(2)二巰基丙磺酸(DMPS)

DMPS 5 mg/kg,500 ml,靜脈滴注,每日1次,6天為一療程,間隔1-2天連續注射6-10療程。副作用以厭食、輕度噁心嘔吐為主。

(3)三乙烯羥基四甲胺(TetA)

類似於d-青黴胺,TetA是治療難耐青黴胺的主要藥物。副反應少,但藥源難,價格高。

2、手術處理

重度脾亢患者可以採用脾切除術,嚴重肝功能不全者考慮肝移植。

3、預後

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患者生存質量和生存率影響較大。後期治療基本無效,少數進展迅速、神經損傷嚴重的病人不治療預後不良,可導致殘疾甚至死亡。

結語:患有此病,需要加強生活護理。對病人進行休閒理療及各種技能訓練,有助於改善身體狀態,如睡眠、飲食、運動及感覺,強化病人的心理輔導與幹預。精神衛生與生活質量息息相關。對病人進行心理幹預,提高生活質量。

相關焦點

  • 肝豆狀核變性是什麼病 肝豆狀核變性怎麼檢查
    可能很多人對肝豆狀核變性是什麼病不是很清楚。它是肝病的一種,那麼肝豆狀核變性的臨床表現有哪些呢?患上肝豆狀核變性該怎麼辦?肝豆狀核變性治療方法是什麼?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吧。肝豆狀核變性是什麼病肝豆狀核變性又稱威爾遜病。本病為坐落第13號染色體的隱性基因傳遞的遺傳性疾病,家族性多發。患者多為兒童及青少年。
  • 肝豆狀核變性是什麼病 出現這些異樣後要警惕
    原標題:肝豆狀核變性是什麼病 出現這些異樣後要警惕   肝豆狀核變性又稱威爾遜氏病,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銅代謝障礙疾病,由一種遺傳性銅代謝障礙所致的肝硬化和腦部病變為主的疾病。雖然這種疾病在中國比較少見,但是近年來,隨著環境汙染的加劇,加大了遺傳的機率。
  • 肝豆狀核變性,會危及到大家生命安全,一般男性發病率要比女性高
    那天下班之後,我和幾名同事一起去醫院探望老陳,發現老陳也沒有什麼大礙。經過一番詢問之後,才發現老陳患上的是肝豆狀核變性,所以導致他經常要往醫院跑。老陳患上的肝豆狀核變性,原來是一個遺傳病,而且是一個隔代遺傳的疾病,所以老陳對於這個病一直都處於一個無奈的狀態,只是默默接受治療而已。
  • 肝豆狀核變性如何治療
    肝豆狀核變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由Wilson在1912年首先描述,故又稱為Wilson病(Wilson Disease,WD)。
  • 肝豆狀核變性屬於遺傳性疾病,了解其發病的症狀,及時配合治療
    導語:肝豆狀核變性是什麼疾病可能很多人並不清楚,它其實是一種肝病,如果患上肝豆狀核變性會有什麼樣的臨床表現,而且應該怎麼辦,採取什麼樣的治療方法?了解相關的知識,才能夠對症進行肝豆狀核變性的治療。01什麼是肝豆狀核變性,其遺傳特點是什麼,主要有什麼類型?
  • 什麼是肝豆狀核變性?與銅藍蛋白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經常聽人說自己的銅藍蛋白異常,是不是肝豆狀核變性,然後就開始提心弔膽,並做了一系列檢查,更有甚者還做了肝穿刺活檢術,但結果也並沒有明顯異常。當然,這是皆大歡喜的事情,但是到底銅藍蛋白多少才應該懷疑肝豆狀核變性?
  • 肝豆狀核變性是什麼病?出現臨床表現後該怎麼檢查和治療?
    導語: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肝豆狀核變性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這種疾病其實是肝病的一種,又叫做威爾遜病,這個病源於第13號染色體的隱性基因傳遞的遺傳病,一般屬於家族式遺傳病,患者多於兒童或者是青少年01肝豆狀核變性的臨床症狀是什麼呢?
  • 可治療的遺傳缺陷性疾病—肝豆狀核變性,哪些原因會導致患病?
    導語:在生活中常常會聽到有人說自己銅藍蛋白異常,但是這究竟是不是肝豆狀核變性,然後這個人就開始提心弔膽,在經過了一系列的相關檢查後,還有的人做了肝穿刺活檢術,但是檢查的結果也並沒有出現什麼明顯的異常但是到底身體中的銅藍蛋白是多少,患者才應該懷疑自己是不是患上了肝豆狀核變性?要想更好地知道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就需要注意掌握銅藍蛋白異常達到多少的數值才表明患上了肝豆狀核變性,哪些原因會導致患上這種疾病,患上了這種疾病會有哪些比較好的治療方法。
  • 每日一問|肝豆狀核變性,日常飲食需要注意什麼?
    每日一問|肝豆狀核變性,日常飲食需要注意什麼?1、避免進食含銅量高的食物和中藥:豆類、堅果類、薯類、菠菜、茄子、南瓜、蘑菇類、菌藻類、乾菜類、乾果類、軟體動物、貝類、螺類、蝦蟹類、動物的肝和血、巧克力、可可等食物,龍骨、牡蠣、蜈蚣、全蠍等中藥。2、儘量少食含銅量較高的食物:小米、蕎麥麵、糙米。
  • 肝豆狀核變性病:誤診率達七成
    原標題:肝豆狀核變性病:誤診率達七成   日前,國家公布罕見病目錄,共有121種疾病入冊,肝豆狀核變性病作為其中一種為廣大患者所熟悉。據了解,患者因為銅在身體各個部位的積累,給身體造成的損傷,早期治療可以取得很好的預後效果。
  • 安徽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楊任民國際首創肝豆病治療法
    關注肝豆狀核變性,關注世界性罕見病。11月21日上午,2015年安徽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神經病學年會在蕪湖舉行。作為年會的重頭戲之一,由我省醫學家著作的《肝豆狀核變性》舉辦了首發式。記者從會上了解到,該種罕見病,已在我省醫學泰鬥楊任民帶領下,收治患者達20891例次,有效率達93%。
  • 肝豆狀核變性病診斷獲重大突破
    論文評閱人認為,這一研究成果為該病診斷建立了新的標準,將大大提高肝豆狀核變性病診斷率,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肝豆狀核變性(Wilson)病臨床表現複雜,誤診率高達60%至90%;若不及時診斷和治療,暴發性肝豆狀核變性病死亡率幾乎為100%。肝豆狀核變性病是一種可用藥物治療的遺傳性疾病,主要累及肝臟和神經系統,侵犯腎臟、心臟、內分泌、血液。
  • 肝豆狀核變性,發現越早,治療效果會越好,通常有這幾種治療方式
    導語:肝豆狀核變性是一種先天性銅代謝出現異常的遺傳性疾病,這種疾病的臨床表現比較多,主要會影響肝臟功能和神經系統功能,該病的特異性表現為眼部銅沉積形成K-F環,通常情況下會呈現出棕綠色、棕黃色或者棕灰色,早期的時候需要用裂隙燈進行檢查,後期可以用肉眼直接觀察到。
  • 「銅娃娃」和「肝豆」患者的福音:「肝豆」科普合輯,拿走不謝!
    肝豆狀核變性是由於ATP7B基因突變,導致銅與銅藍蛋白不能有效結合,銅經肝細胞分泌入膽汁出現障礙,進而引起肝臟難以通過膽道向腸道排銅,結果糞便中的銅減少,而肝細胞銅蓄積導致胞內游離銅超載時就會溢出入血,引起大腦豆狀核等組織器官銅的沉積。
  • 遺傳代謝病一定要忌口不亂吃東西就不會發病
    遺傳代謝病一定要忌口不亂吃東西就不會發病 2016/06/16 06:06 來源:溫州晚報 瀏覽:4135
  • 克雅氏病發病哪個年齡段?發病機制是什麼?和狂牛症有什麼關係?
    例如克雅氏病,這是一種老年人會患上的罕見疾病,此病會導致患者出現睡眠障礙,對生活的影響很大,平時多注意遠離致病因素,防止此類疾病的發生。01什麼是克雅氏病,一般發病於什麼年齡段?是否會傳染?02患上克雅氏病會出現哪些症狀?發病機制是什麼?和狂牛症有什麼關係?
  • 約八成罕見病在兒童期發病
    「這個病是罕見病,常導致電解質紊亂,患者血液檢測一般表現為高鉀低鈉,平時表現為不吃東西、嘔吐、脫水等症狀,嚴重的可能導致休克。」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遺傳與內分泌科主任、廣東省醫學會罕見病學分會主任委員、主任醫師劉麗說。     「我最發愁的是,我兒子的救命藥,在國內買不到。」
  • 什麼是皮質基底節變性?什麼因素導致的此病?常發病於哪個年齡?
    導語:世界衛生組織將發病率不超過人口總數大約0.1%的病叫做罕見疾病,罕見疾病大概有五千多種,其中有一部分是由於遺傳導致的。也有的是基因發生突變導致。皮質基底節變性是一種精神性疾病,其發病率不高,對人體的危害很大,也是罕見病之一。
  • 各個年齡段的癲癇發病原因有哪些
    很多人在得了癲癇之後,由於在發病時不受個人意識所支配,患者會出現行為怪異,醜態百出的發病表現,嚴重的患者,甚至還會威脅生命。癲癇這種病不受年齡的限制。那麼,各個年齡段的癲癇發病原因有哪些?  從小兒癲癇來說,小兒是癲癇發病較高的人群。臨床中也大量接觸此類的病例,包括剛出生的到嬰幼兒到學齡兒,這個人群是很龐大的。我想也幾個方面的原因導致目前小兒癲癇的病例在增加。
  • 威爾森氏症病發前無病徵
    圖:邱鷺文與孩子的生活照\來自邱太臉譜  【大公報訊】威爾森氏症又稱肝豆狀核變性,是一種少見的遺傳性疾病,病發率約為十萬分之一,由於身體對銅的代謝異常,不能正常分解銅質造成。港大肝膽胰外科及肝臟移植組臨床助理教授陳智仁指出,就瑪麗醫院而言,每年約有10%換肝病人患此病,5%患者會出現急性肝衰竭。該病屬先天遺傳病,銅質積聚過多會影響腦部及肝臟等器官,病人多數在20歲至30歲病發,大部分人病發前一直無病徵,直到出現肝衰竭才最終確診,許多人需要換肝。  威爾森氏症發病年齡差異很大,從三歲到四十五歲都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