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力證明會被客戶認可嗎?多國法律解讀!出口企業必看

2021-01-08 雨果網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已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針對疫情可能對部分企業的國際貿易合同或承包合同履行帶來的負面影響,中國貿促會已明確表示,可以根據企業申請出具不可抗力證明。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已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針對疫情可能對部分企業的國際貿易合同或承包合同履行帶來的負面影響,中國貿促會已明確表示,可以根據企業申請出具不可抗力證明。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117條,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根據《民法總則》和《合同法》的規定,結合我國法院在非典時期出臺的相關判例,目前疫情已屬於「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屬於不可抗力。在國際貿易場景中,不可抗力可能泛指非基於當事人之意志且非當事人所能控制及避免的意外事故。

各國國內法規及中國貿促會不可抗力證明的效力探討

◆北美(美國)

美國統一商法典( U.C.C )2-615條對合同履行不能情形做出了規定,如果買賣雙方所約定的給付因意外事故之發生而致履行不能,在滿足「出賣人已事前將給付遲延或未能給付等事項適時通知買受人」等前提條件下,則該出賣人的交付遲延或全部或部分未交付不得視為違反買賣合同項下義務。該條同時規定了該意外事故的不發生須是合同成立的基本前提條件,或意外事故是因當事人善意遵守外國或本國所發布的現行法規或命令(無論該法規或命令日後是否被證明為無效)。

需要注意的是,表面看來僅出賣人可主張履行不能以獲得免責,實際上買受人也有可能就無法履約問題主張免責。總的來說,因貿易合同的具體約定不同、案件特定情況不同,受理法院不同,可能產生不同的解讀和認定。

◆南美(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秘魯)

就本次疫情而言,法院應可接受中國貿促會的不可抗力證明作為額外證據,但是不能作為唯一證據。如果遇到不可抗力案件,法官會要求當事人提供額外證據以決定是否做出不可抗力的認定。比如媒體報導、合同時效、提單、世貿組織、世衛組織、國際和當地法律等。

◆亞洲

印度

鑑於中國貿促會是一個官方機構,其出具的不可抗力證明應可作為有效證據被接受。如果貿易雙方在合同中約定了不可抗力事件的相關條款,則根據合同約定執行。若沒有相關條款,或未將傳染病、疫情等情形列明為不可抗力,則適用印度合同法第56條的合同落空原則,即,合同籤訂後發生的事件,致使合同履行不合法、合同無法履行且不受履行方控制的情況,可宣告合同無效。

菲律賓

目前並無相關案件或關於適用中國貿促會出具的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不可抗力證明的法規。然而,根據菲律賓民法典第1174條和法院判例,不可抗力可作為免除義務人承擔責任的理由。

◆歐洲

俄羅斯

目前並無此事件相關的法院案例。然而,俄羅斯商會已建議並且鼓勵企業將不可抗力納入考量,並且考慮推遲合同義務的履行直到不可抗力情勢結束。在此次事件中,隨著情況的發展,不僅中央政府有權發布規定,地方政府也有權施行限制措施。

英國

如果合同中約定不可抗力條款,如何證明和適用該條款依據具體的貿易合同而定。如果合同中沒有不可抗力條款,那麼根據合同適用法律,在英格蘭和威爾斯可以適用普通法中合同落空原則。

德國、法國

中國貿促會的不可抗力證明可作為間接證據提供。兩國法律中均有不可抗力的概念,但法院須根據具體案件情況裁量不可抗力作為免責主張是否成立,基於此,全球公共衛生事件、甚至局部區域的傳染病疫情均有可能被認可為不可抗力。目前尚無本次疫情涉不可抗力相關的法院判例或政府聲明可供參考,同時嘗試收集2003年SARS疫情的相關案件,也未在德國最高法院和法國法院的判例中查到。

義大利

一般認為本次疫情屬於不可預見的事件,應屬不可抗力。義大利民法典第1218條規定,未能履行約定義務的債務人應對相應損失承擔責任,除非可以證明其無法履行不應歸因於其。「無法履行」強調絕對無可能性,「不應歸因於其」強調非其所能控制、無法預見、無法避免。

西班牙

一般認為本次疫情屬於不可預見的事件,應屬不可抗力。西班牙民法典第1105條規定法律明示、及默示的責任範圍之外,任何一方無須為不可預見的,或(即使預見仍)不可避免的事件負責。適用該條須滿足嚴格的標準,民法典未考慮當事人根據情勢取消或變更合同的制度。儘管如此,西班牙最高法院一般會援引另一條類似「合同落空」原則的規定來解決。

◆非洲(南非、加納)

法院接受不可抗力的抗辯,但是對於不可抗力的認定將適用嚴格的解釋。除了中國貿促會的相關證明外,可能需要提供額外證據,如世界衛生組織已宣布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成為世界緊急衛生事件。

從各國相關法律規定及司法實踐來看,不同案件中,對於「疫情」是否構成「不可抗力」以及合同雙方能否據此免除違約責任,法院在認定時可能存在一定差異。我們將持續關注相關動態及案例。

特別說明:以上信息僅供參考,請出口企業在實務中根據具體情況獨立判斷。

疫情期間的貿易風險和應對秘籍! 出口企業必看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已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雖然世衛組織不建議其他國家針對新冠疫情採取限制性措施,但各國仍有權且有可能自行制定國內法或相關措施從審慎角度防止疫情,包括對人員入境和貨物進口進行限制。疫情發展很可能對出口貿易中各個環節帶來負面影響,從而影響海外買方的履約意願和履約能力,挫傷國內出口企業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本期資訊將對相關貿易風險做一梳理,並提出相關風險應對建議,供出口企業參考。

相關貿易風險

♦ 中國工廠因疫情推遲生產或產能降低,近期內無法按照原定期限交貨,甚至無法履行部分或全部交貨義務,導致買方損失。同時,如買方因此而無法履行其與下遊客戶的合同,則也可能面臨其下遊客戶對其的索賠。

♦ 由於疫情控制措施可能導致航空、船運等物流班次減少、效率降低。目前較多國際航線航班大幅減少,較多國家對中國船舶或曾經掛靠中國港口的船舶實施防控甚至拒絕停靠,降低了海運效率,使運輸成本顯著增高。

♦ 部分國家已出臺入關限制政策,或提高進口檢驗檢疫的標準,由此可能導致進口清關流程變慢,後續亦會造成港口擁堵,這些問題將影響買方提貨,使合同執行進度變慢。

♦ 因原材料供應不足、產能下降等原因,出口企業接單能力受限,海外買方採購受阻不得不轉而尋找其他國家供應商。此次疫情可能使海外買方通過重新配置供應鏈以降低對中國供貨商的依賴度。長遠來看,國內製造業只有通過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不懈創新突破,才能保持市場競爭力。

風險應對建議

(一)及時履行通知義務

無論各國國內法或國際公約,均強調發生不可抗力或意外事件時當事方須盡到明確通知義務,如果合同一方在知曉不可抗力或意外事件將影響履約後的合理時限內未能及時通知對方,則將喪失主張免責的權利。對新冠疫情來說,顯然應在疫情結束前通知。

因此,建議出口企業第一時間梳理自身生產經營能力和確認上下遊合作企業的配合程度,根據貿易合同的具體約定安排生產計劃,排查相關貿易合同是否還能如期履行,是否存在違約風險。若由於原材料供應匱乏、生產能力不足、交通運輸條件限制或由於受到進口國針對疫情作出的限制進口的法令影響而無法繼續履行貿易合同的,出口企業應將疫情造成其無法繼續履約的情況及時通知買方,並積極與買方協商解決,可通過更改合同,如交貨期限等方式降低雙方的損失。

(二)注重收集證據材料

貿易合同履約問題的原因千變萬化,履約不能可能是由一方原因引發,也可能是雙方原因導致;可能由於單一事件造成,也可能是多個事件共同作用的結果。應該注意到,貿促會、商會出具的不可抗力證明書在國際訴訟和仲裁中的效力尚存不確定性,出口企業應儘可能收集更多材料,包括但不限於:國內外相關法令或文件、證明國內供應商生產能力不足的相關材料、交通運輸受限的相關證明材料、醫療機構或檢驗檢疫機構出具的鑑定報告等。

同樣,在雙方存在爭議的情況下,若買方主張不繼續履行合同或要求解除貿易合同,出口企業也應要求買方提供可支持其主張的證據,包括但不限於:買方所在國官方發布的禁止接收中國出口貨物的法令或文件、買方銷售對象或者買方所在國消費者已明確表示拒絕接收來源於中國的貨物,或已有拒絕購買來源於中國貨物的傾向,買方繼續接收貨物將導致其遭受損失的證據等。

(三)關注合同其他義務履行

需要注意的是,通常適用不可抗力免責的案件,履約不能的直接原因應是且只能是不可抗力。如果合同執行的問題同時由於其他人為的、可控的因素導致,則免責主張難以成立。在此非常時期,出口企業仍要注意合同項下其他義務的履行,嚴把產品質量關、服務關,對於可能受疫情間接影響的環節,積極尋求解決方案,並與客戶、供應商保持良好溝通。

(四)完善合同「不可抗力」條款

如前文所提,無論國內法律是否已有不可抗力相關條文,對於不可抗力相關問題的判定一般均首先參照貿易雙方的合同約定。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條款一般會列舉不可抗力的情形,如自然災害(地震、颱風、火災等)、人為事故(戰爭、罷工等),而列入「傳染病」的較為鮮見。建議儘可能完善不可抗力條款,從而進一步保障合同履行方的重大利益,建議應包含(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基本要素:不可抗力事件的清晰定義,列明特定的事件;不可抗力事件發生後受影響方的通知義務約定,包括通知的時限、內容,超過時限未通知的後果;不可抗力事件將對合同產生的影響(如:免責);不可抗力的舉證責任;有替代履行合同的方法時是否可使用不可抗力條文等。

(本文由海運網綜合中國信保浙江資訊整理髮布)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網立場!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不可抗力各國法律解讀!出口企業必看!
    但是,雖說不可抗力事實性證明已得到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政府、海關、商會和企業的認可,在域外具有較強的執行力,但疫情面前,各國仍有權且有可能自行制定國內法或相關措施,從審慎角度對人員入境和貨物進口進行限制,從而對出口貿易中各個環節帶來負面影響。
  • 構成不可抗力?細數疫情期間的那些外貿法律問題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引發的疫情不斷發展,我國政府、有關國際組織、以及其他國家(地區)政府陸續宣布採取應對措施,對出口貿易企業來說,面臨的壓力不言而喻。值得關注的是,對出口企業來說,在當前形勢下可能面臨哪些出口貿易相關法律問題呢?小編聯繫了中國信保法律合規部有關人士,請他做了詳細解讀。
  • @三門外貿企業,「不可抗力」證明書「不見面」辦事指南及適用建議...
    核實新冠疫情及政府採取的防控措施是否導致企業不能履行合同,並及時與合同方就遲延履行、解除合同等進行協商。如合同相對方以我方遲延履行構成違約,擬解除合同的,建議援引不可抗力事由積極抗辯。3、對「不可抗力」證明的作用要有客觀的認識。「不可抗力」證明只能作為企業延誤交付並非是自身原因的一個事實性證明,是否能給企業延遲交貨免除責任要根據具體合同約定和相關判決。
  • 【抗擊疫情企業法律風險防控指引之二】外貿企業篇
    七、中國貿促會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涉外企業出具不可抗力事實性證明,涉外企業向境外合作方出具該等證明是否就能獲得免責? 八、不可抗力事實性證明需要去現場辦理嗎? 九、如何在線申辦不可抗力事實性證明? 十、涉外企業向相對方主張不可抗力應該收集、準備哪些證據?
  • 新冠肺炎疫情是不可抗力嗎?
    新冠肺炎是不可抗力嗎?新冠肺炎是不可抗力就可以免除所有的違約責任嗎?新冠肺炎是不可抗力就必然地、自動地免除違約責任嗎?新冠肺炎不適用不可抗力的例外情形是哪些?企業除了不可抗力還有別的免責或減責方式嗎?(受篇幅限制,這個問題今天也不講)一、什麼是不可抗力?1、法定免責事由之所以會說到不可抗力,是因為它是對違約的法定免責理由。
  • 關於不可抗力證明及應對措施,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目前,已有93個成員國籤署的《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對障礙事件和法律後果有詳細的規定,各國向聯合國貿法會報送的很多案例也具有很強的指導性。除此之外,企業要主張因不可抗力免除違約責任,還需要證明因不可抗力原因導致企業的確不能履行合同。
  • 山東省律師協會發布涉外企業應對疫情法律風險防控指引
    突如其來的疫情,給我國社會經濟生活造成了重大影響,引發一系列法律問題,受到社會高度關注。山東省律師協會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業務委員會起草《涉外企業應對疫情法律風險防控指引》,就我國涉外企業在疫情之下可能受到的影響和面臨的法律風險,提出相應建議,供黨委政府、企業和社會公眾參考使用。該指引是就相關法律法規及對司法實踐的理解所整理的概括性指引,非正式法律意見。
  • 疫情構成不可抗力,合同無法履行怎麼辦?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相應疫情防控措施讓不少企業著急。對於因疫情防控不能履行合同的當事人來說,屬於法律規定的「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不可抗力。隨著相關合同履行糾紛陸續進入司法程序,提前預估法律風險,依法證明不可抗力,可以使企業維權佔「先機」,最大程度減少損失。
  • 七答東莞外貿企業如何應對潛在風險!
    其次,如果溝通後企業受疫情影響依舊不能按時履行合同,或未就合同的變更同客戶達成一致,企業應當通過郵件或書面函件通知國外買方,提供相關證明材料,並採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以減輕損害,避免承擔因消極不作為而導致損失擴大的責任。 儘管採取了以上措施,也難免會產生糾紛,此時,企業可以採用「不可抗力」為理由進行抗辯。
  • BuildMost│外貿企業使用和申請「不可抗力」證明的方法
    今天教大家外貿企業該如何使用和申請「不可抗力」證明!如何使用和申請「不可抗力」證明?「不可抗力」是一項免責條款,是指買賣合同籤訂後,不是由於合同當事人的過失或疏忽,而是由於發生了合同當事人無法預見、無法預防、無法避免和無法控制的事件,以致不能履行或不能如期履行合同,發生意外事件的一方可以免除履行合同的責任或者推遲履行合同,在我國《民法通則》上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 海外買家取消訂單、拒付拒收,理由竟是「不可抗力」?該如何應對!
    根據疫情變化,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就海外買方的拒收拒付風險作出如下提示: 一、合同履約的新變化 隨著國內疫情控制,我國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的交貨風險逐漸下降,但受國外疫情傳播,國外買方因疫情拒收貨物、拒付貨款的風險正在進一步上升,尤其是疫情發生國的買方可能引用「不可抗力」的法律規定或合同條款,這對我國企業主張合同權利造成一定阻礙。
  • 我國紡織服裝企業跨境交易法律風險研判
    我國作為紡織服裝行業進出口貿易大國,以跨境交易為主的國內相關企業或將遭受二次衝擊。對此,本文擬以境外新冠疫情爆發對我國紡織服裝企業國際貿易合同履行所產生的法律風險新變化及應對策略為中心,探討不可抗力在不同法域下的適用規則,為我國相關企業及時有效作出合法應對提供法律實務參考,力求最大程度避免或減輕損失。
  • 中國企業出口口罩需注意的法律問題
    為避免中國企業乃至國家「蒙冤」,我國企業出口口罩時,需注意哪些法律問題呢?《第二類醫療器械經營備案憑證》2.檢合同、發票、裝箱單、檢測報告(CMA、CNAS)及合格證(廠檢單)3.目的國客戶或海關所需要的其他單證4.根據《商務部、海關總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關於有序開展醫療物資出口的公告》,自4月1日起,出口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醫用口罩、醫用防護服、呼吸機
  • 財政部:因疫情不可抗力出口退運貨物可享相關稅收減免
    來源:中國網原標題:財政部:因疫情不可抗力出口退運貨物可享相關稅收減免中國網財經11月4日訊 據財政部官網消息,對自2020年1月1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申報出口,因新冠肺炎疫情不可抗力原因,自出口之日起
  • 廈門首份"貿促版"自由銷售證書核准籤發 幫企業"走出去"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李曉平)日前,市貿促會為我市某食品公司核准籤發首份「自由銷售證明書」,該證書將協助企業在哥倫比亞政府相關部門作進口準入備案,助力企業拓展國際市場。作為商事證明業務的一種,為幫助企業更好地「走出去」,廈門市貿促會放大商事證明業務功能,創新開展自由銷售證明書服務,助力出口企業貨物在進口國海關通關、促進交易達成、產品境外註冊、獲得進口國市場準入。
  • 走出去智庫:疫情與貿易戰大背景下的國際貿易法律問題
    在國際貿易業務中,很多中小企業並不籤訂正式的合同,僅根據客戶的訂單出貨。在這種情況下,因為沒有籤訂國際貿易合同,只能依據適用法律。如果有約定適用法律,一般依約定處理;如果沒有約定適用法律則依據衝突法規則。但是,依據衝突法規則確定適用法律比較複雜,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一般而言,會依據和雙方有最密切連接點的國家法律。
  • 境外疫情爆發語境下我國紡織服裝企業跨境交易法律風險研判
    伴隨著海外疫情及防疫措施的升級,疫情發生國的客戶援引不可抗力的合同條款或相關法律規定,拒收貨物,拒付貨款,甚至取消訂單的風險正在不斷加劇。對此,本文擬以境外新冠疫情爆發對我國紡織服裝企業國際貿易合同履行所產生的法律風險新變化及應對策略為中心,探討不可抗力在不同法域下的適用規則,為我國相關企業及時有效作出合法應對提供法律實務參考,力求最大程度避免或減輕損失。
  • 有企業想用「不可抗力」作藉口
    根據合同法的相關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那麼,作為受《勞動法》保護的勞動合同可以適用不可抗力條款嗎?企業能以不可抗力為由拒不支付勞動者工資嗎?律師提醒,遭遇不可抗力,在未與員工協商的情況下,企業單方面通知降薪,是違法行為。
  • 新冠疫情到底屬不屬於不可抗力?
    這是申鶴公眾號第449天的第453篇原創文章新冠疫情讓我關注起了一個詞,不可抗力。之前籤合同的時候,經常會籤到的「不可抗力」條款,竟然在現實中發生了。大多數人應該都認為新冠疫情屬於不可抗力,結果今天查閱資料,發現「不可抗力」並不像我們想像中那樣簡單,今天這篇文章,就對「不可抗力」做一個深度分析。
  • 外貿防坑指南|多國收匯風險大,出口企業哪種收款方式最安全?
    出口企業當心了,近期敘利亞、沙特、衣索比亞等多國出現收匯風險,交易時需謹慎選擇國際結算方式。無獨有偶,8月商務部也發布了對沙特出口貿易收匯風險的提示,國內若干出口企業遭遇沙特進口商拖欠貨款,且追款效果不佳。7月,中國駐衣索比亞大使館經商處收到多起關於中資企業遭遇埃塞進口商拖欠貨款問題的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