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自黑,大家一定不陌生,許多明星在面對嘲諷的時候,選擇自黑,不僅是壓力下的自我釋放,也獲得了許多粉絲的喜愛,於是自黑成為一種自嘲式藝術溝通的代名詞。
自黑的明星惹人愛
那麼在親子教育中,家長可以自黑嗎?我們不是一直都強調「身教重於言教」嗎,自黑是不是和身教重於言教相悖?
其實,正確的自黑,也是一種身教。
我們先來看一個故事。
有一位女生某天回到家滿臉不開心,媽媽問她發生了什麼事。原來那天上課時,同桌的男生搗亂,趁她站起來回答老師問題時,悄悄把她的凳子挪了位置,導致她一下子坐空,摔倒在地上,惹得全班同學哄堂大笑,雖然老師嚴厲地批評了同桌,她還是覺得太丟人了,難過得真想掉眼淚。
這位媽媽安慰女兒說:「你的同桌真是太調皮了,要是換成我,遇到這樣的事情也會難過。我告訴你啊,我上小學的時候,有一天做課間操,輪到我去當升旗手,由於我太緊張,上臺階時竟然摔了個四腳朝天!那可是當著全校師生的面前啊,當時,我尷尬得要哭,還是咬著牙站起來,完成了規定的動作……你說,媽媽是不是比你出的醜更大?」
或許是在腦海中想像了一個媽媽當眾摔跤的情形,覺得也沒什麼了不起,小姑娘臉上的烏雲很快散去了。
大家想一想,如果這位媽媽不是這樣回答,而是對女兒說:「這有什麼大不了,別哭了,這麼點小事就哭,看你那點出息。」大家覺得聽了這樣的話,女兒的心情會好嗎?可能會更加難過吧。
很多家長有一個習慣,特別擅長自黑自家孩子,在外面和別人聊天的時候常常說自己孩子的缺點,這裡不行那裡不行,在孩子面前又喜歡炫耀自己當年多麼多麼厲害。孩子聽了非常鬱悶,就只能來一句,我不如你,行了吧。然後親子溝通就被阻斷了。
家長在孩子面前自黑也不是隨時隨地、隨隨便便自黑的,也有一些注意事項。
大家應該也發現了,自黑是壓力情景下的舒緩劑,所以當孩子說自己有壓力、有焦慮的情況下,家長不妨自黑,讓孩子看到,父母曾經也有這樣的經歷,而且可能境況更尷尬。
比如剛才故事中那位母親,就告訴女兒自己雖然摔得四仰八叉,但是依舊有勇氣把任務完成。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做出醜效應 (Pratfall Effect),也叫「瑕不掩瑜效應」,指的是對於有實力的人,犯下某個小小的錯誤反而會提高他們的魅力。這裡的關鍵就是,自黑時,必須彰顯你的實力。當你講述給孩子在困境中,依舊有勇氣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也會讓孩子升起面對困境的勇氣。
1966年,社會心理學家艾略特·阿倫森(Elliot Aronson)和他的小夥伴們找來了48名大二男生做了一個關於「印象形成「(Impression Formation)的實驗。這些男生需要聽一段大學智力問答競賽選拔的錄音,然後對錄音對象的印象以及魅力值進行描述和打分。
阿倫森準備了4卷磁帶用於實驗,分別是:
1. 優秀的人才(擁有卓越才能者:能正確回答92%的問題,榮譽學生,擔任學生社團要務,多才多藝,品學兼優);
2. 白璧微瑕的優秀人才(擁有卓越才能者:能正確解答92%的問題,榮譽學生,擔任學生社團要務,多才多藝,品學兼優,但是在比賽接近尾聲時不小心把咖啡濺到自己身上);
3. 能力普通者(答題準確率僅為三成,學業成績一般,能力一般);
4. 偶爾犯蠢的能力普通者(答題正確率僅為三成,學業成績一般,能力一般,在比賽接近尾聲時不小心把咖啡濺到自己身上)。
實驗結論:白璧微瑕的優秀人才被評為魅力之最,其次是優秀人才,第三名為能力普通者,而偶爾犯蠢的普通人最不受人待見。
這種小小的失誤或瑕疵反而使有才能者的人際吸引力提高的現象,我們稱之為「出醜效應」(Pratfall Effect)。
世間沒有完美的孩子,當他們犯錯或遇到困難時,父母不妨偶爾在孩子面前自黑一把,這樣更容易讓你勸說的話說到他心裡去,讓他覺得人人都可能遇到問題,從而有勇氣找到解決方案,慢慢成長為一個更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