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總理的詩詞情懷:濃縮愛民之心骨肉之情憂患之意

2020-12-20 央視網
專題:2009年兩會頻道

  3月13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中外記者見面,並回答記者提問。新華社記者姚大偉攝

  這些中華經典文化的表達背後,濃縮著總理個人的情感和意志

  期待之中,意料之外,中國總理溫家寶脫口而出的兩句詩詞,讓中外記者頓覺耳目一新。

  「莫道今年春將盡,明年春色倍還人。」3月13日,溫家寶對採訪中國兩會的各國記者說,「我期待著明年中國和世界都會變得更好。」

  出自唐代詩人杜審言《春日京中有懷》的開場白與隨後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詩句,成為了世界矚目的「中國信心」。香港《大公報》還饒有興趣地收集了溫家寶當天講話的所有「旁徵博引」,標註「溫總妙語寄情殷」。

  但事實上,這些「妙語」對溫家寶而言大多只是信手拈來。中共中央黨校文史教研部副主任張筱強告訴《國際先驅導報》:「溫總理飽讀詩書,擅長以詩言志,這些中華經典文化的表達背後,濃縮著總理個人的情感和意志。」

  愛民之心

  早在2003年溫家寶出任中國總理伊始,他便有了一個新稱號:「詩人總理」。當年的中外記者招待會上,他引用林則徐的兩句詩「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來表明自己今後的工作態度。

  他說:「大家普遍認為我是一個溫和的人,但同時,我又是一個有信念、有主見、敢負責的人。」

  2003年正是中國第三代領導集體與新的領導集體交接之時,據中國人民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教授齊明山回憶,一方面,中國挺過了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並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另一方面,中國社會的不均衡發展也令社會轉型期內矛盾凸顯,亟待解決。

  「因此,溫總理的表態闡發了一切以國家、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不計較個人安危福禍的立場,愛民之意溢於言表。」齊明山說。

  5年後,獲得連任的溫家寶再次立言:「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這是北宋神宗時期,力主變法的王安石提出的「三不足」論斷,意為人類社會不必畏懼自然界的災異,建立制度不必效法祖宗,國家立法不能受「人言」左右。

  「溫總理用這句話強調了自己要繼續承擔改革重任、改變客觀時弊的決心、意志,這是種一往無前的勇氣。」張筱強解釋道。

  齊明山注意到,5年以來中國政府把社會公平、關注弱勢群體權益始終放在首要位置,溫家寶總理更是在數次場合動情地表達了對民眾的關切之心。「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衙齋臥聽簫簫竹,疑是民間疾苦聲」,2006年9月訪問歐洲前夕,溫家寶引用這些詩句向英國《泰晤士報》表達了他時常牽掛的心事。

  「為什麼總理總提詩句表革新?因為他正是要實施惠民政策,保證人民都過上幸福生活啊。」齊明山說。

  骨肉之情

  而普遍關注兩岸話題的海外媒體發現,對臺灣問題,溫家寶總是飽含深情,意味深長。

  2003年溫家寶在記者招待會上說:「說起臺灣,我就很動情,不由得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國民黨的元老于右任在他臨終前寫過的一首哀歌:『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山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

  2004年記者招待會上,溫家寶又引用臺灣詩人丘逢甲的詩:「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心驚淚欲潸。四萬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

  2005年,中國十屆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溫家寶用古代諺語寄語臺灣民眾:「中國有一句古話:一尺布,尚可縫;一鬥粟,尚可舂。同胞兄弟何不容?臺灣同胞是我們的骨肉兄弟,我們希望全體臺灣同胞能夠理解我們的立法用意,也希望關心臺海局勢和平與穩定的國家和人民能夠理解和支持這部法律。」

  對此,張筱強認為,大陸和臺灣擁有一脈相承的文化血脈,「中華文化精髓不僅深植於大陸民眾心中,也滲透在臺灣民眾身上。溫總理借詩抒懷,是通過文化的聯繫來加強民族聯繫。」

  「而在這個過程中,溫總理的詩句從不重複且古今通用,說明他時刻在關注著臺灣人民的情感變遷。」齊明山感慨。

  憂患之意

  不過,溫家寶引用的詩句迄今為止,有了一個小轉變。

  2003年,他銘記著這樣一句古訓:「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要居安思危,有備無患。」前半句選自《孟子·告子下》,後半句出自《左傳》。3年後,他又說:「思所以危則安,思所以亂則治,思所以亡則存。」

  後一句話出自《新唐書·魏徵傳》,用齊明山的話說,「溫總理的詩句中多有一股憂患意識。」

  而今,無論是「明年春色倍還人」,還是「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鑿井」、「柳暗花明又一村」,無一不在強調通過中國人民自己的努力,最終將克服重重困難,迎來一個光明的未來。

  「這就是領導人的魅力。」齊明山分析道,中國在和平崛起的過程中取得一些成績,總理告訴我們居安思危,這是高瞻遠矚的表現,現在全球陷入金融危機,世界各國普遍缺乏信心時,中國總理卻底氣十足,這不僅鼓舞了中國民眾堅持奮鬥的士氣,無疑也鼓舞了世界人民應對金融危機的士氣。

  溫家寶還說,希望全體中國人以自己的暖心來暖中國的經濟。這句話和他的詩詞一起登上了義大利《歐聯時報》次日的頭版,文章評論說,中國總理溫家寶的中外記者招待會,已把中國人的信心、士氣推到了一個頂點。(記者:鄧媛)

責編:肖金平

相關焦點

  • 溫總理引用詩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2006年9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訪問歐洲前夕,接受了芬蘭《赫爾辛基新聞報》、英國路透社和《泰晤士報》、德國德新社和《法蘭克福匯報》五家媒體的採訪。採訪中《泰晤士報》一名記者發問:「你在晚上睡覺之前最喜歡讀什麼書?掩卷之後,有哪些問題常使你難以入眠?」溫總理回答說:「你實際上在問我關於讀書和思考的問題。
  • 開國將帥的詩劍情懷:書寫對周恩來的敬仰之情
    開國上將董其武是從國民黨部隊起義過來的,1949年10月1日,面對新生的共和國,他將感激、興奮之情化作一首別有一番深意的詩歌《義旗終插青山巔》,表達了對中國共產黨的擁戴和緊跟之情。董其武在詩中寫道:「棄暗投明黨指路,起死回生恩勝天。從今矢志勤改造,他日立功贖前愆。」董其武這樣訴衷情,也是這樣做的。他棄暗投明,走上了一條陽關大道。
  • [網友 孟貝勒]這就是我們溫總理
    [網友 孟貝勒]這就是我們溫總理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20日 11:47 來源:CCTV.com     很久以來,就想為總理寫些什麼,因為我的內心總有一種衝動。
  • 溫總理十年答問溫文爾雅 詩詞英譯共來鑑賞
    溫家寶總理十年答記者問,每年引用的詩詞字字珠璣,這些詩詞該如何翻譯,才能做到信達雅?本報與集團旗下的廣州英文早報、大洋網共同推出「總理抒懷詩詞翻譯鑑賞」活動,今日刊出的英譯只為拋磚引玉,您對這些譯文有什麼看法?您有更好的翻譯嗎?歡迎告訴我們。聯繫電郵:gzmp@qq.com; gdb@gzdaily.com
  • 媒體盤點近三年溫總理記者會女譯員精彩翻譯
    2010年3月14日,她接替資深翻譯費勝潮,第一次出現在溫總理兩會記者會。這位外交部翻譯室英文處副處長是胡錦濤、溫家寶的首席翻譯。2012年守職而不廢 處義而不回。I will not waver and carry out my duties,and will remain true to my conviction.
  • 中國詩詞大會上董卿一番動情的話,引出了兩首最偉大的母愛之作
    千百年來,「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母親的樣子,從來就沒有改變過。那今天,就讓我們在中國詩詞大會花開四季的舞臺上用愛和思念編織成最美的詩篇,獻給我們的母親,獻給我們的家。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是一首傳唱最廣的獻給母親的詩篇,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詩中親切真淳地吟頌了偉大的人性美——母愛。詩中點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篤之愛。
  • 家國情懷與憂患意識
    一「憂患意識」最初是針對殷商時期人們聽憑鬼神來決定自己生活的習俗而提出的,其基本內容是:個體在面對廣闊的外在世界和種種困難時,應在敬畏之心的基礎上,通過謹慎的態度、堅毅的行為來解決問題,積極承擔自己的責任和使命,並保持對潛在危機的洞見和預防,在政權與民生的關係討論中,衍生出深刻的文化批判功能。
  • 溫家寶總理十年記者會盤點:溫文爾雅詩言志
    昨日上午,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閉幕後的記者見面會上,溫家寶總理引用《素書》中的詩文作開場白,表達他在最後一年任期裡的心情。據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辦公室統計,溫家寶自任國務院總理以來,在不同場合引用詩文130餘次,其中,兩會期間最為頻繁。而縱觀溫總理10年來在記者見面會上引用的詩文,可以看出:憂患意識、進取精神和臺灣問題成為引用詩句中的主題。
  • 緬懷一代偉人:領略毛澤東詩詞裡的四大情懷
    編者按:毛澤東同志一生共創作了100多首詩詞,他的詩詞與歷史現實緊密結合,展現了中國革命和建設波瀾壯闊的宏偉畫卷。在毛澤東同志誕辰123周年之際,讓我們一起欣賞毛澤東詩詞,從中領略其民族情懷、政治情懷、人民情懷、山水情懷。
  • 【詩詞微塾】格律詩寫作之立意
    寫好一首詩(詞)的關鍵是情、意境和立意。尹俊認為,「情是詩的基礎和支柱,情乃詩之魂,無魂則是殭屍;意乃詩之骨,無骨則不成體態」。注意這裡的詩包涵詞。情是詩之根,無情則無詩。寫詩不但要情,而且要有激情、真情,如此才能寫出好詩來。意境:是形象,是生動美,鮮活美,是詩味。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指出:「詩詞以境界為最上。至煉意則未必知也。
  • 骨肉之情,寬容大度?都是假的!一次任命,透露李世民的另一面!
    骨肉之情,寬容大度?都是假的!一次任命,透露李世民的另一面!        婉如清揚  (網絡圖,衣服上竟然還有龍字耶!清揚不厚道地笑了。)  一次任命,透露唐太宗李世民和李世勣之間虛假的骨肉之情。
  • 張耒詩詞中的胸懷與抱負,赤子之心與愛國之情,就是他的個人風味
    方是時,雖不能盡通古人之意,然自三代以來;聖賢騷人之述作,與夫秦漢而降,文章詞辯,詩賦謠頌,靡不畢觀,時時有所感發,已能見之於文字。 張耒的詩詞風格,對人民的關懷之情 張耒的詩詞有著強烈的現實性,描寫老百姓生活的詩歌很多,從詩中能看出來作者對老百姓的關懷之情。
  • 為有犧牲多壯志——毛澤東詩詞中蘊含的憂患意識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憂患意識 中華民族飽經滄桑,曾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千年古訓。古語云:「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一代偉人毛澤東自幼懷有憂國憂民之心,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這是毛澤東愛國情懷和奮鬥精神的不竭動力。這種憂患意識不僅體現在毛澤東的政治理論著作中,也深深地寓含在他寄情抒懷的詩詞裡。
  • 汪建新:毛澤東詩詞中的天下情懷
    很高興我們一起來欣賞毛澤東詩詞。今天我想解讀一下毛澤東詩詞中的天下情懷。 1912年秋天,毛澤東在長沙省立湖南省圖書館看到了一幅《世界坤輿大地圖》。這是毛澤東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圖,給了他強烈的心靈震撼:世界如此之大,世界上的事、中國的事是太值得研究了,他由此感到自己身上肩負有神聖的歷史使命。毛澤東開始將人生追求同全民族、全人類的命運聯繫在一起。
  • 溫總理出訪一天工作12小時 稱不這樣對不起人民
    溫總理說,不這樣做就對不起人民。一句深情的話,道出了中國領導人忘我的情懷。9月9日至9月16日,溫家寶總理訪問了芬蘭、英國、德國和塔吉克斯坦。記者多次陪同總理出訪,深刻地感受到,每次訪問期間,溫總理都以精闢的見解、旺盛的精力和坦誠的態度,感染了往訪國各界人士。
  • 何謂詩詞之「合掌」?
    「合掌」,原為佛教僧侶之雙手合十行禮也,意為合十法界於一心,即合併兩掌,以表恭敬。然而詩詞中,亦有「合掌」一說,乃詩詞之病,亦對仗之大忌。詩詞之中,有幾種現象,均為「合掌」,哪幾種?且聽小編慢慢道來。北宋沈括《夢溪筆談》嘗言:作詩須力避「上下句一意」之病,至若元明兩朝,詩詞家方以「合掌"呼之,蓋為「合掌」一說之濫觴。
  • 中華詩詞當中的詩之三要素
    系統論是按照要素、結構、功能的順序展開研究的,本文探討詩之要素。 包括詩詞在內的文學藝術在創作中有一個基本規律,在主客互動中創造一個新的審美對象。這裡有三個方面:主體、客體、新的審美對象。三個方面必然存在三個要素。具體到詩詞,那就是意、象、言。意是意識,即創作主體的精神活動或心理過程。
  • 文字緣同骨肉深——南懷瑾與朱筱戡之交誼
    2018-11-23 10:46 | 浙江新聞客戶端通訊員 張炳勳南老籌謀出版的《復翁詩集》南老懷瑾先生於師尊朱公味溫頂禮之篤,陪侍之樂,宛在目前,試看其有關追述:「時餘年十二,方畢業於高等小學,適值海匪洗劫我家,生計頓挫,因之輟學自修。
  • 揭秘溫總理美女翻譯張璐的職業之路(組圖)
    >  人大閉幕後,溫家寶總理的記者發布會成為中外媒體關注的焦點,溫總理以富有文採的回答,迷倒了中外記者。與此同時,坐在溫總理身邊的女翻譯張璐,由於現場流利地翻譯溫總理引用的古詩詞,也受到熱捧。  發布會第二天,網絡上就出現了「總理背後的女翻譯家是誰」的詢問帖,張璐就此「走紅」。今天記者在網絡上搜索「外事翻譯張璐」,能找到相關網頁約826000篇,而張璐在微博的點擊排名超過了劉翔。
  • 溫總理勉勵香港小學生立志成才
    人民網香港6月4日專電 記者劉韜、武少民報導:國務院總理溫家寶5月25日覆信香港粉嶺方樹泉小學學生,勉勵他們立志成才,愛國愛民,努力學習,回報社會。  溫總理信全文如下:  雪瑩同學並小朋友們:  四月廿六日來信收讀,非常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