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是什麼意思

2020-12-11 正信布施大行持戒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就是其本來的意思。因為儒家講究知天命。知而改命。靠什麼?培植德行,行善,尊道,行仁義。

天人感應的本來意思就是,天和人都是相互感應的。在天為道,在地為德。所以人道要行事應當遵守天之道,就是仁義禮智信等。否則則悖逆天道,為不吉祥。那麼當然儒家不提倡佔卜。知天命之後還可以改天命,怎麼改呢?行善積德,順應仁義禮智信去做事。比如敬天愛人,愛護動物等等。

當然,這句話之後還有兩句: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那麼不知禮無以立什麼意思?人由禮而來。禮即戒律。所以不敬不戒不誠實際上是不太好的。立是什麼意思?只有人才說立。弱冠正冠,衣正而立,所以立即是人之成。只有人才會立。

不知言無以知人,這個再說

相關焦點

  •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楊絳先生在《命與天命》中說:神明的大自然,對每個人都平等。不論貧富尊卑、上智下愚,都有靈魂,都有個性,都有人性。但是每個人的出身和遭遇、天賦的資質才能,卻遠不平等。有富貴的,有貧賤的,有天才,有低能,有美人,有醜八怪。憑什麼呢?人各有「命」。
  • 《論語》12則,君子尊賢而容眾,不求全責備;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2、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君子大公無私,不把好處只留給親近的人。不要讓身邊大臣有不以為然的怨懟。老臣有功勞和苦勞,如若他們沒有犯大錯,不拋棄他們。不要對人求全責備,不要吹毛求疵。
  • 不知命 無以為君子;致敬教師,不辱使命
    不知命 無以為君子;致敬教師,不辱使命原創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今天是教師節,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提及師者,就不能不想到至聖先師孔子。孔子在兩千多年之前開創了平民教育,第一次實現了「有教無類」。
  • 孔夫子論「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中國古代的聖人孔子認為:「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他認為事物發展的盛衰都是命中注定的,一切都應順從天命而動,「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這就是說君子安分守己,聽天由命;只有小人才不肯安分,到處亂撞。
  • 孔子:不知命,無以為君子。越是大人物,越是聽天命(深度好文)
    孔子曾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按朱子《論語集注》中引用了程頤夫子的注釋,「知命者,知有命而信之也。」意思就是知命者就是知道並相信人有天命。這就是知命的意思,越是大人物,越是聽天命!在討論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什麼是天命?天命也就是命運,簡單說就是上天給你的命數。
  • 孔子云,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到底該如何理解?李雙林
    作者:李雙林
  • 子曰「不知命不足以為君子」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經常有人問:命真的能算準嗎,如果命運不好能改運嗎?其實人一出生,這命是先天註定的,是固定不變的,就像地球與月亮的軌跡是不變的。俗話說:「知命、信命、不認命」,連自己的命運都沒弄清的話,就不算是真正認識和了解自己!連自己的命運都不了解,談何人生規劃?為了通俗的理解命與運,我們常常比喻命局如車,運程如路。先天命局是改變不了的,好比你生下來是一輛名車(八字格局高)、普通車(八字格局低)或是自行車。
  • 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那麼請問到底什麼是命?
    不要說什麼逆天改命!能說出這種話的人,除了無知,即是狂妄。或許,他連命運是什麼都未必知道。否則,他就不敢如此猖狂。在西方的神話裡,命運的主宰者,被人描述成一個輕浮浪蕩的婦人。在東方的文化裡,命運的造就者,被人愛恨交加地稱呼為造化小兒。不管它是個婦人,還是個小兒,總之不是個講理的存在。
  • 【經典】《論語》: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烏鴉叫喚,我們也是不懂,烏鴉決定不會生我們的氣;貓叫豬哼,我們也不能明白它們的意思,它們根本也就不甩我們,更不必說生氣了。如此,禽畜都能作為君子了。可見,通常的解釋是多麼的粗鄙。別人不知道,不知道什麼?是不知道夫子這個人,還是不能懂得夫子的為人,或是夫子所說話的意思?也是沒有解釋清楚,這種解釋又有什麼作用。純粹就是對學者的糊弄而已。
  • 古代俗語:「君子安貧,達人知命」啥意思?老祖宗留下的處世哲學
    古代俗語:「君子安貧,達人知命」啥意思?老祖宗留下的處世哲學君子和小人,關於這兩類人的話題似乎一直是人們討論的熱點。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都說是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確實,君子是對一個人的美稱,想要配得上這個稱呼也要付出很多。
  • 善讀「論語」20.3:知言知人識仁義,知命知禮為君子
    「堯曰篇第二十」3【原文】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論語》講的是孔子之道,那麼「孔子之道」究竟是什麼?孔子之道,就是君子之道。要成為君子,就必須要先搞清楚:人生的意義究竟應該是什麼?是要及時行樂?還是要及時行善?人到底應該怎樣活著?是該屈從本能?還是該超越本能?這就是「知命」。君子是有仁德者,只有知「士不可以不弘毅」,知「仁以為己任」(8.7),才能尚仁行義,克己從仁;才能「明明德」而為君子,「止於至善」而為大聖。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的意思是什麼?
    成語典故原文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 孔子云: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何謂命運,又如何作用呢
    一何謂命,何謂運?命指人的八字格局,一個人出生,年月日時就形成了一個排列組合,八字的結構能提現這個人大概一生的層次。命和運組合構成了人的一生的千姿百態。盲派一般都是口傳心授,所以顯得很神秘,近代發現,盲派很多理論依據來源於<淵海子平>3.書房派書房派也就是通過自己看古書學習命理,很少有實戰經驗,根據古書所寫去套現代的命局,大概也分為格局派和旺衰派。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下面一句: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慍是什麼呢?慍,根據說文解字講,講怒,發怒了。指的這個慍字,都含有這個意思,是什麼意思呢?你學而時習之,自己有成就,能夠遠方的人都知道來向你求學,當然是有樂了。自己又喜悅,又有人來學,自己又很樂,很快樂。但是世間事情能夠如你這樣的理想,不盡然,不盡然就是未必是人人都是如此。所以第三段講,你學了自己有成就了,能夠有遠方人來向你求學,當然你是樂了。如果沒有遠方人來,甚至於在你的近處,也沒有人來向你求學。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什麼意思?
    要還原「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必須先解讀這個「人」字。這個字代表什麼樣的人,他們又是個怎麼樣的「不知」法?明白了,你就知道,遇到這樣的人「不知」你,你也會「慍」的。既然是知識分子,那麼,在知識分子中,為什麼會有「君子」與之分呢?這是因為二者產生「見識」的模式不同,或者說,二者的學習模式不同。一般的知識分子,也就是這句話中的的的產生過程,一般都是基於,以往的知識、典籍、權威的觀點……而像孔子這樣進行心智系統轉換的君子,他們產生的過程,與以往的知識、典籍、權威論點一點關係都沒有。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這個「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既然成敗都是命,那還要人的努力做什麼呢?孔子提出他的天命觀,恰恰是為了凸顯人力。道之行或不行,是現實的成敗問題,這是非人力可為的。但道「應行」卻是價值問題,這是人可以主宰的。事實層面的「命」與價值層面的「義」就此分判。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三種解讀
    從文字訓詁角度看,句中無難訓之字;從章句解釋方面來看,亦無難以疏通的文意。(南朝梁皇侃和清代焦循解釋為教育方式,大致解釋為「世有愚鈍之人不知不解學問,君子屢教不知也不生怒。」此解釋似有些不順,故不取信。)這句話的一般解釋就是:人不知我,我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這一解釋為世人所共識。不過,讀書讀到興致來時,便會在無聲處聽出驚雷。也是受聖人啟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論語》中「君子」出現107次,什麼樣的人才能稱之為「君子」?
    在《論語》20篇中,「君子」一詞共出現107次,從開篇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到末篇的「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堯曰》),可謂是首尾呼應,構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內在有機聯繫的、不斷深化的君子修養體系。那麼在孔子看來,人應該如何才能修行稱為君子呢?
  • 君子喻於義
    比如,中華文化強調『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強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主張以德治國、以文化人;強調『君子喻於義』『君子坦蕩蕩』『君子義以為質』。」  君子原是對有權位、有財產的貴族統治階級的統稱。
  • 俗語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啥意思?許多人不知其深層含義
    俗語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啥意思?許多人不知其深層含義很多人常說語言是門藝術、說話是門藝術,同樣的一句話用不同的語氣說出來給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放在不同的語境裡意思可能也是不一樣的。正因如此,我們在聊天或者讀書的時候如果不聯繫特定的情景,那麼可能會曲解某些話的意思,甚至可能與其本意背道而馳,就像老話說的「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很多人都沒理解到它真正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