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又稱「夏至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是民間常說的「四時八節」中的「八節」之一。在古代,官民都很重視夏至這個節日,人們通過祭神以祈求災消年豐,風調雨順。
一、山東夏至習俗
夏至這天山東各地普遍要吃涼麵條,俗稱過水麵,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諺語。用麥秸編一個小笊籬,在湯水中一次一次的往嘴裡撈麵吃,對於小孩子來說是一種遊戲,充滿樂趣。
山東民間都要改善飲食,膠東吃麵條,煙臺招遠吃水餃,濱州無棣習慣吃麵條、豆湯和面棋子,濟寧鄒城喜歡喝冰水,有的人還到嶧山山洞裡避暑。
臨沂地區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說牛喝了身子壯,能幹活,不淌汗。民謠說:「春牛鞭,舔公牛,麥仁湯,舔牛飯,舔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二、浙江夏至習俗
在浙江紹興流傳著「嬉,要嬉夏至日」的侄語。古時,不論貧富悠哉夏至日祭祖的習俗,俗稱「做夏至」。除了常規供品外,特加一盤蒲絲餅。也會吃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
羹又稱扁食、湯包,是三門農家夏至節令食品。羹以豬肉、豆腐乾、冬筍、鹹菜、蝦皮等多種佐料,夏至正是農村插秧季節,農家以此為點心送到田頭吃,故又有「田羹」的叫法。
夏至前後是楊梅成熟期,漫山遍野綠樹碧葉間,紫紅色的楊梅綴滿了枝頭。楊梅營養豐富,還有藥理作用,民間有以白酒浸制「楊梅酒」之習慣,備以盛夏飲用,有解暑之效。
三、廣東夏至習俗
相對於北方夏至吃麵,廣東夏至的習俗比較獨特,夏至吃狗肉和荔枝,據說夏至日的狗肉和荔子合吃不熱,有「冬至魚生夏至狗」之說,故此夏至吃狗肉和荔枝的習慣延續到今。
據有關資料記載,夏至殺狗補身,相傳源於戰國時期秦德公即位次年,六月酷熱,疫癘流行。秦德公便按「狗為陽畜,能闢不祥」之說,命令臣民殺狗避邪,後來形成夏至殺狗的習俗。
夏至期間,廣東陽江地區有開鐮節。在前一天晚上,各家各戶要做麵餅、茶,備酒,在廣場上跳「禾樓舞」,該舞是古時百越烏滸族(壯族祖先)的一種舞蹈。
四、東北漠河夏至習俗
由於緯度高,使漠河地區在夏季產生極晝現象,時常有北極光出現,因此人們稱漠河縣為「中國的不夜城」、「極光城」。夏至是人們旅遊觀光的最佳季節。
因此,自1989年以來,漠河縣把「夏至」定為旅遊節,一年一次,主要在西林吉鎮及北極村進行。每當夏至到來便有數萬人到北極村歡度夏至節。
總之,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夏至吃麵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夏至日是我國最早的節日,如今在我國不同地區夏至有不同習俗。各位看官,你說呢?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讚、評論、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