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釋義
夏至,二十四節氣的第十個節氣。
這日,太陽運行至黃經90°,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的日照時間最長,此後漸短。《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
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
對於古人來說,夏至既是節氣,也是節日,稱為「夏節」或「夏至節」。
天氣氣候
夏至到來,氣溫繼續升高,並進入伏天,民間有「夏至不過不熱」的說法。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
由於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雷雨驟來疾去,降雨範圍比較小,人們稱「夏雨隔田坎」。
此時,長江中下遊、江淮流域一帶正值梅雨季節。空氣非常潮溼、陰雨連綿,容易形成洪澇災害,注意加強防汛。
農事特點
這一時節,對農業來說,降水很關鍵,有「夏至雨點值千金」之說。
雜草、害蟲迅速滋長蔓延,需加強田間管理,農諺「夏至棉田快鋤草,不鋤就如毒蛇咬。」
這時,田間勞動的工作量比平時大了很多,到了夏日農忙的時候。
高原牧區開始了草肥畜旺的黃金季節;華南東部處於全年雨量最多的時節,華南西部雨水量顯著增加,這時也易出現伏旱,因此蓄伏前雨水非常重要,同時也要做好防洪準備。
文化習俗
夏至節氣,是先秦古人確立的四大節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之一,逐漸成為重要的名俗節日——「夏至節」。
民間有消夏避伏、吃麵條、食粽子等風俗,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民諺曰「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
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夏至日正是麥收之後,農人既感謝天賜豐收,又祈求獲得「秋報」。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責任編輯: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