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至
傳統二十四節氣
故曰夏至
日影短至
日長之至
日北至
百商熟
初入伏
今日5時44分
迎來夏至節氣
伴著炙熱的朝陽
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就要到了
夏至三候
中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
夏至習俗
夏至時值農作物收,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如古籍中所講:「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意思就是說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就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
漢《周禮·春官》有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夏至日正是麥收之後,農人既感謝天賜豐收,又祈求獲得「秋報」。夏至前後,有的地方舉辦隆重的「過夏麥」,系古代「夏祭」活動的遺存。消夏避伏:夏至日,婦女們即互相贈送摺扇、脂粉等什物。《酉陽雜俎·禮異》:「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扇」,藉以生風;「粉脂」,以之塗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
夏至還有吃麵的習俗。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因此江南一帶很多地區的人們把夏至吃麵當成了很重要的習俗。夏至代表著炎熱夏天的到來,人們的飲食也要有改變,以熱量低、便於製作的食品為主要食物。麵條常常就是家庭首選,所以夏至面也叫「入伏面」。還有就是因為夏至的麵條基本上是用新麥磨成的新麵粉,新鮮麵粉裡的營養成分較高,口感較好。
夏至養生
夏季陽氣盛於外。夏至過後,陽極陰生,陰氣居於內,所以,在夏至後,飲食要以清洩暑熱、增進食慾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補。《呂氏春秋·盡數篇》指出:「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唐朝的孫思邈提倡人們「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粳米為佳」,又說:「善養生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在強調飲食清補的同時,勿過鹹、過甜,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食物。
俗話說:「飯不香,吃生薑」、「冬吃蘿蔔,夏吃薑」、「早上三片姜,賽過喝參湯」,都是對生薑所具有的營養價值和醫療作用所做的精闢的概括。夏季暑熱,多數人食欲不振,而生薑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對於防暑度夏有一定益處。另有「男子不可百日無姜」的說法。夏季萬物生長,陽極陰生,心旺腎衰,因此,適量進補對男子性功能的保護和提升還是很有好處的。
夏至後,氣溫逐漸升高,人體出汗量也會隨之增加,因此人體需水量大。對此,還可以在飲食上加以調節,如喝些綠豆湯、淡鹽水等。需注意的是,綠豆湯不要多喝,更不能當水喝。屬於寒涼體質和體質虛弱之人也不適宜飲用綠豆湯。
以上是從飲食上注意養生保健,而在精神上也要注意調養。夏屬火,對應五臟之心。因此,夏至後重在養心。夏日炎炎,往往讓人心煩意亂,而煩則更熱,可影響人體的功能活動,從而產生許多精神方面的不良影響。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因此,要善於調節,多靜坐,排除心中雜念。
夏九九歌
中國有「冬九九」和「夏九九」。其中「冬九九」流傳較廣,它是以冬至逢壬那天為起點,每九天為一個九,每年九個九共八十一天。三九、四九是全年最寒冷的季節。
夏至也有九九歌,如宋人周遵道的《豹隱紀談》中就載有一首《夏至九九歌》:一九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四九三十六,爭向街頭宿;五九四十五,樹頭秋葉舞;六九五十四,乘涼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入眠尋被單;八九七十二,被單添夾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壑。
夏至後,第三個庚日至第四個庚日的十天為初伏,第四個庚日至立秋後初庚的十天為中伏,立秋後初庚起的十天為末伏,這首歌形象生動地描述了入伏後從炎炎酷暑到逐漸秋涼的天氣變化。而下面這個《夏至九九歌》似乎更明白:
夏至入頭九,洞扇握在手;二九一十/\,脫冠首羅紗;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欲滴;四九三十六,渾身汗溼透;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涼進廟祠;
七九六十三,床頭摸被單;八九七十二,半夜尋被子;九九八十一,開櫃拿棉衣。「不過夏至不熱」,「夏至三庚數頭伏」。夏至雖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但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夏至後的一段時間內氣溫仍繼續升高,大約再過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熱的天氣了。
圖:楊文靜
綜合整理網絡
編輯:秋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