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內地影片《少年的你》共獲得8項獎項。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新演員、最佳編劇、最佳攝影、最佳服裝造型設計、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然而,讓我更加在乎的不是這些獎項,而是電影本身的題材「校園霸凌」。
這部電影的成功,給我們傳遞出的另一個信號就是,整個社會現在更多的開始關注「校園霸凌」,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雖然影片的上映幾經波折,但最終還是走進了大眾視野。媒體的力量很強大,一夜之間「校園霸凌」成為了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許多學校也舉行了——對校園霸凌說「不」的活動。
就在近日的兩會中,校園霸凌也被代表們提出討論。可見,全社會對此還是高度關注的。
誰是施暴者?誰是受欺凌者?不是簡單的弱肉強食。從心理學上來講,施暴者和被欺凌者往往都有著問題重重的原生家庭。而日劇《家族遊戲》中就給我們呈現出,一個問題重重的家庭同時培養出了施暴者(長子)和受欺凌者(次子)。
劇中所說的「怪物」,就是那些殘忍的施暴者。而創造這些怪物的不是別人,正是父母、家庭。
劇中所飾演的施暴者:長子:表面學習成績優異,但是個不折不扣的問題少年。偷盜、故意傷害、對弟弟的受欺凌坐視不理…
這一切都源於這個感受不到愛的家庭中。父母只關心他的學習成績,其他一無所知。他壓力很大,卻無人傾聽,只能用施暴的方法來釋放自己的情緒。
劇中所飾演的受欺凌者:次子:膽小、善良,在學校受到欺凌也不敢告訴父母。因為在這個沒有真正關心和愛的家庭裡,即使說出了自己的苦衷,也不會有人理解、幫助自己。
最後,老師總結了:只有讓自己變強,才是面對惡的不二法門。
校園施暴者大多:
情緒調節能力較低,以自我為中心。
受到的家庭教育過渡溺愛或放縱。
父母也多以暴力解決問題。
不懂得如何合理的發洩自己的負面情緒。
校園欺凌的受害者大多:
性格懦弱、內向、自卑。
顏值不高。
處事敏感、多慮、抑鬱傾向明顯。
施暴者和受欺凌者除了自身的因素,往往有共同點就是:一個問題重重的原生家庭。
1、父母關係不和諧,吵架、打架互相傷害。孩子作為這種負性情緒的直接受害者,承載了父母的不愉快情緒,要麼釋放成施暴者,要麼壓抑自己,成為受欺凌體質。
2、父母對孩子沒有精神上的關愛與交流,大多只看孩子的學習成績。至於孩子快不快樂,心理上的其他需求一概忽略。
3、父母表面和諧,但是是一個沒有愛的交流的空殼家庭。家庭成員都文質彬彬、互相禮讓三分,但矛盾全都壓抑在各自的心中,沒有釋放的出口。家庭氣氛冷冰冰。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問題。校園霸凌看似是個學生問題,但實際是家庭問題的凸顯。
希望家長們在關注孩子成績之外,更多的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