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告訴你:校園霸凌與原生家庭的關係!

2020-08-28 毛媽喵喵


第3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內地影片《少年的你》共獲得8項獎項。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新演員、最佳編劇、最佳攝影、最佳服裝造型設計、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然而,讓我更加在乎的不是這些獎項,而是電影本身的題材「校園霸凌」

這部電影的成功,給我們傳遞出的另一個信號就是,整個社會現在更多的開始關注「校園霸凌」,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雖然影片的上映幾經波折,但最終還是走進了大眾視野。媒體的力量很強大,一夜之間「校園霸凌」成為了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許多學校也舉行了——對校園霸凌說「不」的活動。

就在近日的兩會中,校園霸凌也被代表們提出討論。可見,全社會對此還是高度關注的。



誰是施暴者?誰是受欺凌者?不是簡單的弱肉強食。從心理學上來講,施暴者和被欺凌者往往都有著問題重重的原生家庭。而日劇《家族遊戲》中就給我們呈現出,一個問題重重的家庭同時培養出了施暴者(長子)和受欺凌者(次子)。







劇中所說的「怪物」,就是那些殘忍的施暴者。而創造這些怪物的不是別人,正是父母、家庭。



劇中所飾演的施暴者:長子:表面學習成績優異,但是個不折不扣的問題少年。偷盜、故意傷害、對弟弟的受欺凌坐視不理…

這一切都源於這個感受不到愛的家庭中。父母只關心他的學習成績,其他一無所知。他壓力很大,卻無人傾聽,只能用施暴的方法來釋放自己的情緒。

劇中所飾演的受欺凌者:次子:膽小、善良,在學校受到欺凌也不敢告訴父母。因為在這個沒有真正關心和愛的家庭裡,即使說出了自己的苦衷,也不會有人理解、幫助自己。

最後,老師總結了:只有讓自己變強,才是面對惡的不二法門。




校園施暴者大多:

情緒調節能力較低,以自我為中心。

受到的家庭教育過渡溺愛或放縱。

父母也多以暴力解決問題。

不懂得如何合理的發洩自己的負面情緒。

校園欺凌的受害者大多:

性格懦弱、內向、自卑。

顏值不高。

處事敏感、多慮、抑鬱傾向明顯。

施暴者和受欺凌者除了自身的因素,往往有共同點就是:一個問題重重的原生家庭。

1、父母關係不和諧,吵架、打架互相傷害。孩子作為這種負性情緒的直接受害者,承載了父母的不愉快情緒,要麼釋放成施暴者,要麼壓抑自己,成為受欺凌體質。

2、父母對孩子沒有精神上的關愛與交流,大多只看孩子的學習成績。至於孩子快不快樂,心理上的其他需求一概忽略。

3、父母表面和諧,但是是一個沒有愛的交流的空殼家庭。家庭成員都文質彬彬、互相禮讓三分,但矛盾全都壓抑在各自的心中,沒有釋放的出口。家庭氣氛冷冰冰。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問題。校園霸凌看似是個學生問題,但實際是家庭問題的凸顯。

希望家長們在關注孩子成績之外,更多的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告訴你:親密關係的不幸,來源於你的原生家庭!
    美國著名的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而我想補充的是,成年後的親密關係能不能幸福,也要追溯到原生家庭來說。
  • 校園霸凌者背後的原生家庭,你知道多少?
    最近又有一起校園霸凌的事情出現,我們都願意把錯歸於霸凌者身上。是,他們合夥欺負同學是不對,但是我們有沒有分析一下,為什麼一樣年齡的孩子行為會如此之大?拒接校園暴力其實在每一次看到校園霸凌的視頻後,我都感覺他們好可恨,但是回想起我的上學時期又感覺到他們其實也挺可憐。在成長過程中,每個人天生最強的本領就是模仿。而最被他們願意模仿的人是父母,因為愛和信任。
  • 從「心理學」分析《少年的你》霸凌現象
    《少年的你》是一部關於校園霸凌的電影。說到校園霸凌離我們不遠。當我們還是學生的時候,這通常發生在我們身上或周圍。面對霸凌的校園,家長的關懷不深,教師的管理不到位,社會的懲罰力度不夠,導致霸凌人得不到應有的教訓,使霸凌人受挫。為什麼校園霸凌屢禁不止?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家庭、學校和社會都是罪魁禍首。
  • 校園霸凌背後的深度心理分析,細思極恐!每個人都應該看看
    定義專業難懂,但說到具體的霸凌行為,你可能會有切身之痛[5]: 肢體性霸凌,也就是肉體上的欺凌行為; 言語霸凌,如辱罵、嘲弄、恐嚇等; 性霸凌,比如脫光衣服拍裸照等; 關係霸凌,聯合其他人孤立、無視、離間或排擠;
  • 杜絕一切原生家庭的扭曲衍生物
    受到原生家庭影響的年輕人們,在這裡肆無忌憚的發洩著自己的不滿、委屈。這一切的控訴不僅僅是抱團取暖,更是對父母的一種控訴!原生家庭問題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走進《少年的你》去年《少年的你》火了,它的成功在於擊中了觀眾的痛點。
  •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和親密關係的困擾,與童年息息相關
    她通過50多年心理治療經驗凝練,闡述了如何理解並面對原生家庭和早年創傷的影響,幫我們對父母和孩子、夫妻和夥伴間的人類關係的挑戰有著更加深入和廣泛的理解。不過,我認為這本書不單純是一本育兒方面的書籍,每個人都從童年走過,童年的創傷,原生家庭的影響,會影響你的一生,通過心理學角度進行分析,了解童年的秘密,也就是了解每一個人走過的每一段路的心理歷程,換句話說,就是了解你自己走過的路,走過的童年,所以,我說這本書是從了解童年開始,闡明了影響我們所有人與重要他人的關係,是一本溫暖又令人振奮的好書
  • 《原生家庭》⑥ | 家庭關係問題的解藥,是你自己
    做60分的父母一位從事心理行業多年的老師告訴我:「沒有什麼完美的原生家庭,也沒有沒讓孩子受過一點兒傷的父母,只是很多時候,孩子受了傷,沒有人意識到而已。」人心本就難以捉摸,尤其是年幼的孩子,也許父母再正常不過的一個舉動,在他看來,就是一種傷害。我們不能否定這種傷害,但也不必太過苛責父母。
  • 「原創」面對校園霸凌,你咋辦?
    隨著近年來新聞媒體與影視作品的關注,校園霸凌(或稱校園欺凌)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公眾視野。很多網友表示自己在學生時代也經歷過校園霸凌。近期熱映的電影《少年的你》,影片中主人公在面對霸凌時內心的無助與惶恐,錯愕與掙扎,牽動人心。如何理解校園霸凌?霸凌是因為家庭教育的缺失嗎?
  • 霸凌者和被霸凌者,他們都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羅玲專欄】霸凌者和被霸凌者,他們都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原創作者|羅玲01近日,校園題材的電影《少年的你》熱播,校園霸凌問題再次被推上了熱搜。在我國,校園霸凌一直存在,但常常被以「小孩子不懂事」所掩蓋。如《少年的你》影片中的陳念,她的椅子上時常會有血水,她會莫名其妙地從樓梯上摔下來……而在學校遭受的這一切,沒有人能幫到她,媽媽因躲避債務糾紛長期在外,靠賣「三無」面膜維生,不給她添麻煩已是萬幸。
  • 原生家庭關係對一個人的影響
    近年來「原生家庭」這個詞備受關注,心理諮詢行業會頻繁使用,喜歡心理學的人們也會在平時的聊天中提到,各影視劇也會經常將原生家庭的問題戲劇化的展現,也是引起了極大地共鳴。原生家庭就是指我們出生和成長的家庭,包括父母,兄弟姐們,原生家庭。原生家庭這個詞語沒有任何的貶義,由於父母知識水平和自己來自原生家庭的傷害,影響著自己的孩子,這樣的情況是無法避免的,它像影子一樣影響著我們,甚至可能也會伴隨我們一生。
  • 湖南吉首校園霸凌刺傷3人引發的思考
    一 校園霸凌的根源性思考 1.校園霸凌的學生,處在青春叛逆期,這是成長必經的心理階段。 2.校園霸凌,學生沒有把心思傾注在學習上,多餘精力需要釋放。 3.校園霸凌的學生,受到了社會或者網絡其他暴力因素的影響而模仿。 4,校園霸凌與班級管理,校風氛圍有直接關係。 5,校園霸凌現象缺乏有效的制約監督和正確的引導。
  • 關於校園霸凌
    你遭遇過校園霸凌嗎?「為什麼不告訴家長和老師?沒同學知道?」「蒼蠅不叮無縫蛋,你自己肯定也做錯了什麼吧?」按常理來說,凡事有因才有果,可校園霸凌大部分是沒有理由的,然而,選擇保持沉默的原因有很多,霸凌的方式也很多,也許被霸凌的孩子甚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被盯上。
  • 心理學:原生家庭對你的4大傷害,每一個創傷都會影響你的一生
    心理學家說:「原生家庭是一個人的宿命,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些聯繫會影響他的一生。」原生家庭對一個人造成的創傷主要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我們一起看看你中了幾個?1、影響你的親密關係心理學家經過調查總結出這樣的理論:「一個人親密關係的形成,無論是情感、還是婚姻的模式,都會遵循童年時期自己與父母的親密關係。」一個人在原生家庭中與父母的親密關係,所缺失的部分,會在成年後加倍地找回。
  • 校園霸凌,那些被絞殺的孩子
    校園霸凌從來沒有停止過,從以前到現在。只是方式更隱蔽,精神攻擊更殘酷一些而已。1. 新時代的霸凌:精神攻擊如果說我們記憶中的校園霸凌,還是屬於大孩子向小孩子要點零花錢,屬於顯性暴力,那麼現在的校園霸凌,則更傾向於隱性的精神傷害。
  • 關於抵抗校園霸凌
    你也許是唯一一個了解自己所有痛苦的人,你也許想過自殺;也許還想過用暴力報復整個學校,把整個學校看作你的敵人;可能你和大多數孩子一樣只把這種想法停留在幻想範圍,但是對於一個容易受到傷害的人來說,絕望或者憤怒或者兩者同時爆發形成對自己或對學校的暴力,直到校園霸凌引起了更廣範圍的關注為止。
  • 心理學:你的婚姻要怎麼擺脫原生家庭的陰影?
    01近年來,隨著心理學知識的普及,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原生家庭對自己婚姻、人生的影響。很多人回溯過去,才發現如今生活的困境的解答,就藏在你的原生家庭裡,你的童年來。因為你父母的相處模式,父母對待你的模式,你在原生家庭裡形成的應對一切的模式,成為了你的人生底色。有的人很堅強,即使家庭不幸福,但是依然能活得很陽光。但是大部分人,對於童年時代所遭遇的陰影,耿耿於懷多年。甚至影響了他們對婚姻等重大人生事件的選擇,影響他們人生的走向。
  • 校園霸凌的傷,痛到難以想像,別讓孩子自己一個人扛
    從眾多的校園霸凌事件中可知,被欺凌者往往具有某些相同的特點:性格上,他們內向、害羞、怕事,平時連大聲說話都不敢,唯唯諾諾,被欺負了也不敢告訴老師和家長,只能任由他人欺負。此外,他們缺乏社會支持。所謂社會支持,是心理學上的概念,包含我們接觸到的所有人際關係,如父母,爺爺奶奶,姥爺姥姥,兄弟姐妹,老師同學朋友等。而被霸凌的孩子,往往在這些方面得不到應有的支持。
  • 作為家長可以為校園霸凌做點什麼
    校園霸凌的潛在問題是什麼?9月6日,網上再一次有校園霸凌事件爆出。從視屏可以看出,一名眼睛被帶著口罩,穿著校服的女生背靠著牆角被多名女生扇耳光,從視屏裡發出鬨笑的聲音來看,圍觀者應該不少。被霸凌的位置應該在樓道。視頻裡明顯看到了施暴者肆無忌憚的囂張!
  • 為什麼原生家庭的影響伴隨一生?心理學有關原生家庭的3個理論
    原生家庭對我們人生的影響是近來大眾甚感興趣的熱門心理學議題。曾經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同事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曾說:「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童年的回憶或陰影總是讓我們一生難以抹去的印記。那麼心理學是如何解釋原生家庭的影響呢?
  • 蘇珊·福沃德心理學經典作品:原生家庭帶給你的傷,你可以自己去治癒
    性格不好,自卑或者自負,是因為原生家庭。在婚姻裡愛情中卑微或者過度執迷是因為原生家庭。處理不好親密關係,脾氣暴躁控制欲強也是因為原生家庭。"原生家庭"這四個字,似乎一下子變成了放之四海皆準,可以解釋所有的問題的萬能詞彙。但是卻沒有人告訴我們,到底原生家庭是如果影響我們的,到底如何打破原生家庭留給我們的性格烙印,重新獲得愛與被愛的能力,擁有健康的情感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