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上一個很活躍的組織——「父母皆禍害」,成立於2008年,有近12萬的成員。受到原生家庭影響的年輕人們,在這裡肆無忌憚的發洩著自己的不滿、委屈。這一切的控訴不僅僅是抱團取暖,更是對父母的一種控訴!原生家庭問題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去年《少年的你》火了,它的成功在於擊中了觀眾的痛點。
電影講述的是備戰高考的單親家庭女孩陳念,因為幫著不堪校園欺凌自殺的同班女同學胡小蝶「體面」的蓋上了一件衣服,也就是因為蓋衣服,她成了施暴者下一個殘酷欺凌的對象。
影片很直截了當的拋給我們「校園霸凌」這一條線,殊不知,支撐著這條線的卻是另一條隱晦的暗線——原生家庭。
無論是跳樓自殺的胡小蝶,還是與霸凌作鬥爭的陳念、小北,還是施暴者魏萊以及圍觀拍照的冷漠旁觀者等人,反觀他們的原生家庭,無不讓人唏噓感嘆!
陳念,單親家庭,母親靠賣過敏面膜維持生計,過著東躲西藏的躲債生活。母親嘴上說著關心女兒,實際上卻將陳念一個人留在家裡面對追債的人。在這種環境下的陳念清醒的知道,很多時候事情根本解決不了的,陳念變得懂事,不再相信大人。自己能做的只能是忍耐。
劉北山,失學少年,很小的時候父親跑了,媽媽拋下他走了。可以說是典型的「生而不養」了。13歲就出來混社會的他從來沒有享受過9年義務教育。最後成了一個徹底的街頭「小混混」。
魏萊,成績優異,長得漂亮,家庭條件好,老師眼中的好學生。但是卻是徹頭徹尾的「霸凌者」。
父親因為孩子的高考失利,一年不理魏萊,家長對孩子成績的關注遠遠高於孩子本身的需求。
魏萊在審訊室中面對警察的質問,可以一直保持微笑,不受任何情緒的影響,這種淡定直到警察表示將把她的所作所為告訴媽媽時,才有一絲絲的變化。
最可怕的是魏萊的母親對鄭易說:「我們的孩子是人中龍鳳,犯點小錯誤沒什麼。」
扭曲的教育致使魏萊認為錢是萬能的,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胡小蝶死了不好嗎?要是不死,他媽也弄不到那麼多錢。」很難想像,這句話出自這樣一個女孩口中,相同的,她試圖去給陳念一些錢來解決二人的矛盾。而這罪魁禍首源自「原生家庭」的冷漠。
魏萊可以說是被原生家庭一步步逼到了犯罪的深淵,最可怕的是這種性格、觀念已經融到骨子裡了,很難去動搖。
羅婷,用拳頭解決一切問題的家庭,平時沒少挨打,被停學後,羅婷的父親到學校要求洗脫嫌疑,繼續參加高考,得到老師的拒絕後,對老師動手,直到老師發出警告之後,才停手,轉而暴打孩子。
對孩子動手無疑會增加二者的隔閡,孩子越來越不敢開口說話,而且父親的暴力行為,教育出來的是同樣暴力的孩子。與父母最初的期望大相逕庭,長期下去,孩子情緒必須要有一個宣洩口,而她宣洩的方式往往是身邊人的方式,所以最後會出現,孩子將自己的情緒發洩在第三個人身上的情況。
徐渺,她的性格軟弱也源於自己的原生家庭,影片中,她的母親竟然可以做到直接向校方下跪。
在一個家庭中,父母對孩子過於寵愛會讓孩子自戀,以自我為中心,不能接受任何挫折;父母經常抱怨,會讓孩子對任何事物沒有興趣,對事情抱有消極態度;父母處理問題暴力,會讓孩子「學以致用」或是「膽小懦弱」......
問題孩子和優秀孩子都是父母的作品,區別在於父母不同的認知和教育方式。為了讓每一個父母都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父母,我們NZTA紐西蘭優才聯盟聯合紐西蘭相關領域的權威人士共同打造的《從心出發,向身而行,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系列課程》第二期《原生家庭》專題也順利上線,本期很榮幸邀請到了奧克蘭理工大學人氣導師、心理學博士導師Grace Wang女士。在本期視頻中,Grace Wang將為大家多方位講解原生家庭對孩子造成的影響。
奧克蘭理工大學人氣導師、心理學博士導師Grace Wang老師(左)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第一位的, 並且對孩子性格養成和價值觀形成其重要。殊不知,在我們所熟知的校園霸凌事件中,也存在著原生家庭的陰影。
國內近幾年關於校園霸凌的新聞越來越多,我們在驚訝的同時,更是為因此選擇結束生命的孩子感到惋惜和心痛。
在校園霸凌中,遠不止我們所看到兩種角色,還有既是霸凌者也是被霸凌者的角色,還有一些旁觀者,他們都在霸凌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而大多數霸凌者的行為都是模仿來的,從學校、家庭、社會不同的渠道獲取,這些施暴者歸根到底是一種情感宣洩的方式。
家長能做的就是防患於未然,心理學上叫做變換思維考慮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從受害者的角度思考,我身上有哪些特質導致我更容易成為被欺凌者,而這些可能是性格懦弱、內向 進入一個新環境的磨合期等。
被霸凌者身上的氣質似乎是一種烙印,會吸引霸凌者,而霸凌者往往自己也是受害人。他們都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年幼的霸凌者對自己家庭的失望以及沒有情緒的宣洩出口,在過剩精力的引導下,只會通過畸形的方式發洩,也就是發洩在比自己更弱的孩子身上。
這個可能是許多霸凌行為實施的原因。如果老師、監護人不了解這一點,就無法從源頭上制止霸凌的加害,更會源源不斷地製造病人。
1. 觀察孩子情緒變化,及時進行溝通。
一定要和孩子積極的溝通,很多悲劇的發生都是因為缺乏溝通,家長不知道孩子心裡想的是什麼,有的甚至於關注不到孩子的一些變化,其實很多情況下,孩子心理出現問題都會有一些明顯的特徵,只要家長多關注一點,多溝通一點,悲劇也許就不會發生了。上文中16歲的小男孩就是給大家的警醒。
2. 鼓勵並引導孩子進行校園社交
一定要讓孩子把學校當成一個社會場所,積極的與他人溝通、交流,要具備一些基本的社交能力。
3. 家庭教育以性格培養和正確價值觀為主
霸凌者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多是放任自由、任其發展,而被霸凌者的父母反而是對孩子要求比較嚴格,這些不同的教育方式,導致了孩子在語言、為人處世、情感能力方面的兩極化。家長處理問題的方式或者是解壓方式是惡言相向還是良好溝通都會潛移默化影響到孩子之後的處理方式。
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第一天,就要開始逐漸培養孩子如何求助,很多人不願意求助他人,那我們可以通過寫日記、錄音等方式,將自己的思維語言化、客觀化,以第三人稱的方式看待問題,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4.「留守兒童"性格形成
「留守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也特別大,對孩子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響,一般這樣的孩子受霸凌的機率也更高,得到正確及時開導的機會卻更小。
所以我們能看到即便孩子大部分時間在學校度過,家庭的愛才是孩子人生當中最重要的,孩子放學後,家長們應該多輸出一些關愛, 而不是總盯著作業和成績,近年來原生家庭這個概念也越來越多的被人們所認識。
都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何平衡這種特殊的「師生關係」是家長們最應該學習的,家是給予愛和關懷的地方,良好的溝通會使孩子們收穫良好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提到第一任老師, 家長們在給予孩子生命的同時,也應該給孩子們上好生命這堂課。
華東師範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63%的家長表示難以接受與孩子討論生死問題。
不教會孩子生命的意義,他們怎麼會珍惜生命呢?
對死亡避而不談,導致孩子們在面對壓力的時候就像丟棄隨手垃圾一樣放棄了生命。
生命本身很簡單,從出生到死亡。這是一個人生課題,不需要避而不談,無端給孩子增添未知和恐懼,演變成可以輕易放棄。
家長要讓孩子知道:
1. 生命很脆弱,要對危險做出判斷,懷有合理的恐懼。比如墜樓,溺水,服毒,都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2. 生命很珍貴,是世界上最值得敬畏的對象。生命只有一次,很可能因為一次漠視就造成不可逆的後果,每個人的生命對自己對家人都是極其珍貴的,包括各種小動物。
3.與生命相比較,一切都不重要。切忌用學習成績與生命相比較,「成績這麼差你還有臉活著」這類話千萬不要說,應該讓孩子知道只要活著一切就有希望。
孩子是我們心中最柔軟的部分,生而負責,所有人都是第一次當父母,我們需要學習和了解的太多,時代每分每秒都在進步,孩子們生在這樣一個和平、飛速發展的年代,我們給予的教育要配得上當代的發展。
首當其衝的就是孩子的心理教育,這是遺忘最容易被忽視的,有人覺得孩子還小,可以忘卻一些傷害,有人覺得一些凌辱是孩子們的小打小鬧,更有人覺得孩子學習好就夠了, 能吃能喝的就是健康快樂。這些忽視,都源於家長對心理發展的無知。
除了學習,還有一個很簡單的辦法:放棄自我,完全站在孩子的年齡和角度去思考和面對。畢竟,我們都是從小長大的。
作為父母我們要經常性反省,雖然我們經歷的比孩子多得多,雖然我們是成年人,但是時代在不斷改變,信息在不斷刷新,生活的環境和之前已經大不相同了,孩子有很多渠道獲取信息,我們要做的就是虛心聽孩子講,講他的感受,孩子也許不一定每一件事情都是正確的,但是那確實是他自己的感受。
在心理學諮詢輔導的時候,只有被輔導人才能知道什麼是最適合自己的,我們永遠只是作為一個旁觀者,那些我們覺得什麼是正確的、最好的但是不一定適用於被輔導人。
家長要抱著虛心的態度學習,家長必須要認識到自己豐富的經歷有的時候反而會適得其反,造成一些不好的影響,我們必須要與孩子共同發展,有了這個態度,才可以在摸索當中進步。
家庭的動態關係一直在改變的,我們既要有一定的規則,知道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不能做的,又要做到靈活變通。
小事情上要認真,大事情上可以相信孩子,既然是大事情上,小孩子有時候比家長更認真,更在意結果。對於一些小事,小孩子、父母大多情況下覺得無所謂,但是往往小事會直接決定孩子性格、待人接物、處事方式。
這些小事包括衣食住行,但不是簡單的吃的好壞,而是怎樣看待問題,很多中國家長覺得學習最重要,成功最重要,忽略了孩子的性格、品質、興趣愛好,只有把點點滴滴的小事做好,讓孩子知道真善美,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在孩子遇到人生大事,比如說:擇校、就業、婚姻的時候,因為孩子有了比較好的態度,所以自然而然就會做出比較明智的選擇。
家長要從心培養,而不是成績,一些自殺事件,都是由一件件小事積累然後爆發,生活中的一些事情父母選擇了視而不見,最後導致悲劇的發生。
在自己沒有成功的事情,不要強求孩子,有一種常態,孩子在學習的時候,父母卻在玩手機,這個時候,父母更要做的是參與進去,培養自己的學習態度,學習新鮮事物,以身作則。
無論什麼時候都要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即使孩子在學術上沒有建樹,但是總會在其他行業發光發亮,一個人的處世態度、困境的樂觀表現與考試成績無關。
這並不意味著完全放棄應試教育,基礎知識還是要掌握好,現在社會上需要這個門檻,孩子很難投入學習的時候,我們可以問問孩子自己的想法,孩子可能會說:「我想當大老闆。」這個時候千萬不要否定他,而是要去反問他:「那你知道到當老闆需要學習什麼東西嗎?」誘導著孩子一步步的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找到學習的動力。
但是我們不能將責任全部推給家長,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先天條件,有的人比較容易患上抑鬱症,這些跟自身的身體也有一定的關係,身體健康才是心理健康的第一步。
孩子一定要加強鍛鍊,目前,國內學習壓力大,孩子們缺乏鍛鍊,我們可以抽出半個小時的時間,和孩子一起散散步、曬曬太陽,都是有助於身體健康的。
另外,飲食也是非常解壓的一種方式,有的人說心情不好了就大吃一頓,或者吃一點甜食,改善心情,其實這是有科學依據的,總而言之,心情不好的時候,一定要選擇合適的方法解壓,千萬不能壓在心裡。
良好的親子關係高於一切,只有你真正的走進孩子的內心,拉近了孩子的距離,才有可能將自己的一些想法告訴孩子,原生家庭就是賦予孩子生命的地方,如果孩子生命在此結束,那該多悔恨。
本周五(8月14日)《從心出發,向身而行,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系列課程》繼續開講,歡迎關注NZTA紐西蘭優才聯盟獲取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