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上海國際童書展上,我們結識了很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寶爸寶媽,謙寶媽媽是其中一位。和她聊了一個多小時,從驚訝到嘆息到反思。
謙寶是家中的二寶,現在讀幼兒園大班,哥哥上小學一年級。魔都激烈的競爭讓很多媽媽很早就開始雞娃,謙寶媽媽也不例外。兩歲半,哥哥就開始上英文培訓班,「牛津閱讀樹」各種分級閱讀讀物一套套刷,到上小學已經能夠自主閱讀英文小說了。然而中文啟蒙的道路卻沒那麼順利。
「總覺著中文是母語自然沒問題,所以沒怎麼抓他的中文,到升小學的時候,他只認識一百多個字。面試的時候,老師拿給他幾張卡片,上面有一些字詞讓他讀,我看了一眼,那些字還不是常用字,都已經是生僻字了,就考察你的識字量和閱讀力。所以哥哥在面試上吃了很大的虧。即便現在,中文學習也還是慢英文一大截。」
這讓謙寶媽媽開始反思,這幾年來,不管是自己還是周邊的寶媽,都把精力放在了「雞」英文上,給孩子的中文教育卻少之又少。 正當謙寶媽媽意識到,二寶一定要中英文兩條腿走路,疫情中大寶的一句話,又給自己敲響了一記警鐘。「那時候我們國外旅遊回來,疫情剛剛在國內爆發,哥哥當時隨口就跟我來了句,『中國怎麼這麼弱,連個病毒都打敗不了!』我驚呆了,也氣壞了!他覺得美國什麼都比中國厲害,他對美國地圖比中國還要了解。之前還沒太注意,但這次我警醒了,這是大人的失職,我們必須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就給他很多中國傳統文化的輸入,讓他知道祖國的歷史、背景文化,建立起我們民族的自信和認同。「
謙寶媽媽並非個例,仔細了解一番,身邊重視孩子英語培養遠大於中文啟蒙的家長不在少數,一方面因為傳統認識上總覺得母語不用學也能掌握,另一方面也確實是英文啟蒙有很多成熟的道路可循,牛津樹、大貓、紅火箭、培生、海尼曼、RAZ……各路大社都有經典的分級閱讀讀物出版,都是公立學校必備的閱讀教材,家庭裡也基本人手一套或幾套的入。這些分級閱讀讀物不僅能夠幫助兒童解決字詞積累、完成閱讀訓練,讓孩子從零基礎輕鬆過渡到自主閱讀,逐步建立起閱讀的興趣與能力,同時在幫孩子構建全面知識架構上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而反觀國內,中文分級閱讀領域幾乎一片荒蕪,家長在挑選孩子的中文啟蒙讀物時,能找到的合適的叢書很少,孩子的啟蒙學習自然也沒有英文學習拾級而上的輕鬆。
再者,由於起步較晚,國內分級讀物的現狀是:基本依賴海外IP做衍生出版為主。對比當當網銷量前十位的分級讀物產品後可以發現,國內自主IP的讀物產品數量很少,大多數出版社採取的策略是引入影響力較大的海外IP聯合出品。而這其中,大多都為英文讀物,中文讀物數量更是少之又少。不僅分級讀物如此,普通的繪本圖書也是一樣,這導致孩子們在書中看到的很多故事人物和文化背景都來自海外,這實際上不利於兒童建立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認同感。生活在海外的華裔兒童就更是如此。
中文分級讀物原創市場為何一片荒蕪?
既然如此,為何我們不學習英文分級閱讀,自創帶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中文分級閱讀讀物呢?
話是這麼說,但事兒沒這麼容易做。分級讀物體量要大,分級要細,全套動輒幾百上千,如此規模大、周期長的出版量,成本回收風險高,自然讓一批行業人士望而卻步。其次,鑑於中國白話文的表達,主流概念裡認為「識字」和「閱讀」沒辦法同時解決,只能先積累識字量才能勉強讀一點書。即便開發早期的分級閱讀文本,往往為了照顧到所謂「常用字學習」就容易造成文本枯燥無味,缺少可讀性;照顧到文本可讀性,就必然會增加字詞使用範圍。總之,原創分級閱讀體系十分複雜,缺乏行業青睞也就不難理解。
而分級最大的難點還在於分級標準的研究與制定,一些社會機構,如出版社、教育行業企業等也做出過不少可貴的嘗試,不通程度地推動了童書分級工作的開展,但由於研發投入缺乏商業資本的支撐,研發人員的專業水平、內容缺乏科學的指導等一些條件的限制,導致這些分級標準的客觀性、社會公信度、專業度等都有待提高。
也正是有感於英文分級讀物的繁榮和中文原創分級讀物的匱乏,我們才開始涉足中文分級讀物這一領域,原創&34;,開發配套的&34;私教App,希望能給到家長和孩子更高品質的中文啟蒙學習產品,讓孩子們從零基礎識字輕鬆過渡到自主閱讀。在繪本創作中,我們這套書中大部分的角色都是東方面孔,內容涉及了不少中國傳統文化和風俗風貌,也有對當下中國兒童和中國社會的表達,這些主題無論是對國內兒童還是海外兒童來說,都是了解中國的一個非常好的媒介,用 「中國立場」在帶領孩子認識自己的文化和外部世界。
即便是有人願意冒著高風險,照著英文分級的路數去做,也依然有可能走不同,因為東西方語言的巨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完全照搬並不可取。
中文分級早期教學重點不是句型,而是識字
英語是一種靠邏輯和結構支撐的語言,句型練習和sight words的積累是早期教學重點,其他動詞、名詞、形容詞慢慢在句子中出現,通過上下文分析和配圖及音頻,這些詞彙的認知是可以被「帶起來」的。隨著句子逐漸變長,時態變豐富,詞彙變多,孩子的閱讀力就全面提升了。
中文的句子組織非常靈活,句子中的每個字都有表義作用,而且同一個字在不同詞彙和語境下意思還可能不同。因此,中文分級早期教學的重點不是句型,而是識字量的積累。
在我們的一畝寶盒中,我們用計算機算法對每個級別的分冊進行了排序,平衡了每本書中所需要學習的生字量,並逐一在私教App上進行講解和練習。這樣做到了,學一點用一點,學完就能用來讀書,孩子就會特別開心,特別有成就感,同時識字量的積累也做到了水到渠成。
中文分級讀物必須更重視文字美學
假如你嘗試把一本英文分級讀物翻譯成中文,大多是枯燥、無趣沒法看的。而中文的每個字都可能創造出一種意境之美,這是我們值得驕傲的語言特色。我們手邊有繪本閱讀常用字表和小學一二年級認字表、識字表,我們會儘可能將常用字放在前面使用,但在一畝寶盒的創作中,我們並不想因為常用字表束縛住創作的手腳,只要沒有使用超出兒童認知理解範圍的字詞,我們都把保證文字美感放在首位。
事實上,也有家長曾經擔心筆畫多的字放在前面寫太難,但孩子的學習表現有力的證明,對於象形文字來說,字形複雜並不影響孩子的辨識與記憶。也有人問,為什麼所有學校教字都是從筆畫少的開始?小孩子7歲前手部精細動作都未發育完整,漢字書寫的挑戰非常大。因為學校裡讀寫不分離,所以必須從簡單字學起。(2017年啟動的新編小學課本,已經嘗試讀寫分離,每本書後都有識字表和認字表之分,識字表筆畫簡單,必須會寫會讀,而認字表只要求會讀,「一畝寶盒」前4個級別裡學習的漢字,佔到了小學1/2年級認字表的80%)。
學中文光靠音頻伴讀不行,必須有反覆練習
有研究表明,用中文的人,大腦語言區在靠近運動控制區的布魯卡區(broca-area),而用拼音文字的人,大腦語言區在靠近聽力區的威爾尼克區(Wernicke-area)。這說明,學好中文是依靠多看、多寫、多說,靠「運動」來記憶效果更佳,而學好英文是依靠多聽多說,來學習,效果更佳。
所以,大多數英文分級讀物配備伴讀音頻就夠了,孩子跟著多聽多讀,可以快速模仿記憶。但用同樣的方式學中文,孩子對文字的記憶是十分機械和低效的,記住了也容易忘,並且經常張冠李戴,更談不上深入理解字義。所以學漢字,還是要把每個字講透,理解,反覆練習,而不能光靠音形對應,死記硬背。這就是為什麼,一畝寶盒中必須為分級叢書配備私教App,對應每本書的學習單元,會把所有新學字,用《一畝說字》小視頻的形式逐一講解,再利用遊戲反覆練習,以便於孩子能夠遷移應用到自主朗讀中。
在中文分級閱讀的道路上,我們還在不斷探索。星辰大海,我們的徵程才剛剛上路!
關注一畝、了解一畝寶盒,可微信搜索公眾號&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