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四定」:可持續發展的理性自覺

2020-12-25 大眾網

  

  1月29日,出席省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的胡智榮、張軍、王建國、黃厚安、梁志銀、苑子建委員(由左至右)就加快實施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規劃,強化陸海統籌,打造向海經濟展開熱議。 □記者 盧鵬 報導

    記者 趙琳 王川

  本期熱點

  建立水安全保障體系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處理好當前與長遠的關係,看可持續發展,始終在綠色發展上保持定力。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加快建立以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態安全為核心的水安全保障體系。

  一邊是「人增」「城長」:山東作為人口大省,全力推進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一邊是千方百計保障水安全:山東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不到全國的六分之一。以水定城、定地、定人、定產如何落實,成為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焦點。

  以人為本 興城致遠

  以水定人,就是以人為本;以水定城,才能興城致遠。

  報告提出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以水定產、以水定城,建設節水型社會。列席省兩會的省海洋與漁業廳廳長王守信認為,這釋放出我省將更加突出水資源硬約束,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決心和定力。「將水資源可利用量、水環境容量作為今後產業發展、城市發展的剛性約束,並通過用水總量、用水效率、入河排汙總量三條紅線進行控制,推動高質量發展。」

  「從全國範圍來看,山東是嚴重缺水的區域之一,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不到全國的六分之一。」日照市水務集團董事長韓立明代表說,雖然日照的人均水資源佔有量高於全省平均水平,但也不到全國的四分之一。而且日照有它的地域特殊性:水系相對獨立,水資源總量不多,結構較為單一,以地表水為主,基本上沒有地下水。這種水結構受天氣因素影響巨大,如果連續幾年沒有持續性有效降水,供水就容易出問題。比如2014年到2016年的上半年,日照即出現嚴重的供水危機,其中一年裡20多家企業因缺水導致限產、停產。

  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海岸帶生物學與生物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主任秦松代表說,水是煙臺發展的「命門」。煙臺市屬於我國北方典型的沿海資源型缺水城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32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佔有量487立方米,不足全國水平的五分之一。為此,煙臺去年底下發了《煙臺市全域治水三年攻堅行動計劃》,提出通過3年全域治水,投資約114億元,基本建成河河相通、河庫相連的堅強水網體系和本地水、客水、中水、海水「四水」共用的多水源供水保障體系,實現水資源調配和城鄉供水能力顯著提高,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得到可靠保障。

  水資源匱乏,導致很多地方超採地下水。省水利科學研究院專業副總工程師張保祥委員說:「地下水和地表水不一樣,地表水好比一個水庫,抽乾它雖會造成生態問題,但影響並不深遠,下了雨之後就會得到補充。但地下水被汙染後治理很麻煩,而且如果一旦超採地下水,恢復非常慢,更嚴重的還會造成地面沉降。「我省的德州和濟寧,地面已經沉降許多年了,最近新增的地方也不少。一年可能沉降幾毫米,看起來不起眼,但對地面基礎設施會造成很大的安全隱患。」

  挖潛資源 優化配置

  張保祥指出,雖然我省在頂層設計上已有水功能區達標排放標準、水資源保護規劃和水資源綜合規劃等,但由於缺乏約束性指標,規劃實施過程中的執行較為困難。比如河流按照斷面檢測是汙染防控的措施之一,但以前檢測不達標也沒有太多的辦法,因此很多水資源白白浪費。

  如何確保水資源安全,涵養水源量?一些代表委員建議:立足於本地水的挖潛改造、節約保護和優化配置,比如水庫庫庫連通、河庫串聯,把有限的水資源通過優化配置,發揮其最大作用。

  韓立明代表舉例,在跨區域調水方面,日照建成了「北水南調」一、二、三期工程,即把日照水庫的水調到嵐山區;「沭水東調」則將青峰嶺水庫、小仕陽水庫、嶠山川庫以及沭河斷面以上地表水,通過明渠、暗管、隧洞引往日照水庫。接下來,再以日照水庫為調治水庫,結合向日照市區供水,滿足當前和將來一個時期,整個城市住民生活和臨港工業發展用水問題。

  討論中,很多代表委員把目光投向了總庫容在10萬至1000萬立方米之間的小型水庫建設。據了解,截至2016年底,我省共有小型水庫6062座,佔全省水庫總數的96%,數量列全國第5位。小型水庫總庫容35.11億立方米,興利庫容19.14億立方米,調洪庫容12.58億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330萬畝,保護人口1189萬人,保護耕地998萬畝。

  「小型水庫,擔負著防洪、供水、灌溉等十分重要的功能,必須加強我省小型水庫建設。」民進省委秘書長王學愛委員表示,我省小型水庫大多建設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老化失修嚴重,病險問題突出,一直是我省防洪保安的短板和隱患。中央、省對小型水庫除險加固項目給予資金補助,按要求地方財政要予以配套。「我省至今沒有出臺給予小型水庫建設資金支持的普惠性政策,而縣鄉二級地方財政大都緊張,小型水庫建設資金籌集困難,直接影響了小型水庫建設的積極性。」

  「青島市在財政支持小型水庫建設方面已經作出有益探索。」民進青島市委駐會副主委黃勇表示,2016年市財政局與市水利局聯合印發了《青島市小型水源建設項目資金補助辦法》,對新建小型水庫按興利庫容市財政安排專項資金補助,每立方米補助10元,單項目補助不超過500萬元。

  水資源匱乏,節水迫在眉睫。瑞福油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崔瑞福委員建議,將飲用水和生活用水(包括生產用水和市政用水)雙管道分質供應,居民的生活用水特別是衝廁的衛生用水,以及市政、企事業單位使用非飲用水,可以提供一般質量的水質,甚至可以供應部分經過汙水處理廠處理達標的二次用水。直接入口的飲用水則是經過更高質量處理工藝,淨化後達到直接飲用的標準,再通過食品級安全材料的輸水管網輸送到每個終端用戶。「可以先從新建小區和供水管網改造小區入手試行,通過價格槓桿對飲用水和非飲用水價格實行按質收費,指導人們合理、合量用水。」

  「節水之餘,還能『生水』。」韓立明說,海水利用和淡化前景廣闊。現在日照企業每年海水的利用量已經達到24億立方米。一方面,海水可以直接作為企業生產的冷卻水源;另一方面,海水可以淡化,每24立方的海水可以淡化出1立方淡水。日照是沿海城市,未來向海水要供水是必然的。

  「目前制約海水淡化發展的關鍵因素在於成本。海水淡化的水價大致在6元/立方左右,而一般工業用水價格在3.8元/立方左右,價差還是比較大的。」韓立明表示,隨著技術的進步,海水淡化的成本會越來越低,而普通水價受資源約束性影響會越來越高,二者之間的價格差距會越來越小。

  由表及裡 重「防治」亦重「修復」

  水的問題,表面在河流湖泊,本質還在「岸上」。

  張保祥委員列舉:農業有養殖為代表的面源汙染,工業有企業的排汙汙染,生活汙水雖然有汙水處理廠進行處理,但相對小一點的城市有的並不會把生活汙水全部處理然後達標排放。以小清河為例,實際上小清河的水量並不算少,但非汛期時由於沿線企業的汙水排放,除農業可以少量使用外,河水的可使用率很低。「水的問題不僅要靠水利部門管理,更需要全社會的關心和參與。」

  如何確保水環境安全,改善水質?省淡水漁業研究院資源與環境研究室主任李秀啟委員說,水體放魚也就是「放魚養水」,是水生態治理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手段,被稱為「水中的植樹節」。山東內陸有些水域已出現富營養化甚至生態問題,比如菹草爆發、外來種類入侵。為了保證水的穩定達標,特別是一些供水水源地和景觀水體,我們探索開展放魚養水,以水的富營養狀況來確定魚的增殖放流規模、數量和品種,根據不同水域的情況,放不同類型的魚。「比如一些供水水源地由於富營養化導致藍藻水華,這時放花白鰱就可以改善水質,而放草魚、魴魚則可以控制菹草。」

  一些基層代表在防治之外,把目光投向了生態修復。青島市黃島區委副書記、區長李奉利代表認為,在實行聯防聯控、流域共治之餘,要全面開展生態保護修復。要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標準和汙染物排海總量控制,完善海岸帶聯動執法和生態修復長效機制。完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和賠償制度。

  「一張網」如何統起800公裡河道

  □ 本報記者 趙琳 王川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落實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健全完善河長制、湖長制,推進流域環境綜合治理,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高青縣縣長楊新勝代表對此深有感觸。高青縣北依黃河南靠小清河,水資源豐富,河道眾多,境內有縣管以上河道11條,鎮管河道116條,總長800餘公裡。作為農業縣、畜牧養殖縣,過去不少群眾依水沿河搞養殖,往河道內排汙、傾倒垃圾的現象比較普遍。為此,高青全面實施「河長制」管理模式,河長搭配警長,推進水汙染防治工作。

  這種模式如何運轉?楊新勝詳解:在高青縣每條河流、每個河段的顯要位置都豎有一個「河長公示牌」,上面標有河長的姓名、負責範圍、工作職責、整治目標、監督電話及河道概況。公示牌上還有一個二維碼,掃碼進去,就能看到河道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內容,群眾通過二維碼和監督電話可以實時報送河道保潔、水域佔用等問題。接到舉報後,「河長辦」會第一時間將問題反饋給河長,督促河長解決問題。這樣的公示牌,他們一共安裝了169塊。

  2017年,高青建立健全縣鎮村三級河長組織體系。縣主要領導任總河長,其下設縣、鎮、村三級河長。河長每月、每旬、每周至少要巡河一次。同時,按照每兩公裡配備一名河管員的標準,全縣配備了408名河管員。搭配河道警長,及時處理水事案件。

  但在實際工作中,還是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楊新勝坦言,很多河管員是當地普通群眾,對河道監控很難做到專業、及時。「這也督促我們,在政務管理方面加快改革,用好大數據,構建智慧水務管理模式。」

  2016年起,高青就開展河道「確權劃界」,對縣管以上11條河道全面測量調查,建立起完整準確的河道電子檔案,將所有監控監測數據納入電子信息平臺,在淄博率先實現了「全縣一張網」。在此基礎上,在沿河50個水文建築物和閘門上安裝了電子監控攝像頭,實時監控險情、水事案件。

  「在高清攝像頭附近,一旦發生傾倒垃圾、水工建築物或大壩被人為破壞等情況,將第一時間反饋到河長、警長處,及時處置。」楊新勝說,就這樣,通過探頭+河長警長巡河+遠程提閘」的工作方式,統起了全縣800多公裡河道。

  高青縣水務局副局長王輝表示,經過一年多的實踐,這種工作方式的有效性得到了驗證,全縣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河流出境斷面水質達到國家三類水標準,高青特色鮮明的河道治理管護經驗在全省很多地方推廣。

  王輝介紹,目前,「全縣一張網」還在不斷完善。比如,去年共安裝了50個沿河高清監控攝像頭,相對於800多公裡的河道來說,密度還遠遠不夠,主要還是靠人力巡河來發現水事案件、監控險情。「為此,我們做了一個水務平臺系統論證方案,計劃不斷加大沿河攝像頭的安裝密度,最終目標是實現1公裡一個高清攝像頭,擴大『全縣一張網』的覆蓋面,融入『智慧水務』建設。」

  河長制壓實了責任,大數據打通了壁壘。楊新勝表示,配合高青縣與華為合力打造的智慧城市縣級樣本「智慧高青」,「全縣一張網」將發揮更大作用,比如環保、住建、園林、水務各個部門的監測設備和監測數據,未來都能實現共享。在這個大數據平臺上,對信息進行處理分析、監督監管,能為管理人員提供更為科學的決策支持,從而以定量化的手段保障水資源管理制度的落實。

  「智慧水務只是其中一環,智慧政務、智慧民生是我們打造服務型政府的最終目標。」楊新勝說。

  漫長海岸線的背後,機遇與風險共舞

  □ 本報記者 王川 趙琳

  以水定產、定城,山東豐富的海洋水資源是不能繞過的部分。總長3345千米的海岸線,佔到了全國的1/6。綿延漫長海岸線的背後,經濟因子與生態風險交織共舞。

  榮成是全國漁業第一大市,近海捕撈業發達。在過去,漁獲物以賣原料為主。而現在,一條條來自印度洋的金槍魚被加工成罐頭,銷往歐美和日韓等地。山東鑫發漁業集團建成的全國最大的金槍魚加工基地,年可加工金槍魚6萬噸,生產金槍魚罐頭、魚柳、魚排和生魚片等系列產品3萬噸,相比在海外出售原料,價值提升十幾倍。

  「海洋牧場利用海洋自然生產力,產魚代糧、養護生態、富裕農民,一舉多得,是海洋水資源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列席省兩會的省海洋與漁業廳廳長王守信說,山東近海漁業資源種類繁多,其中魚類100餘種,經濟價值較高的魚類30餘種,主要養殖品種產量均居全國前列。近年來,山東立足「大糧食」、「大食物」理念,海洋牧場、「放魚養水」等24項重點建設工程取得重大進展。全省累計扶持建設省級以上海洋牧場55處,增殖放流水產苗種290億單位。

  機遇的另一面,是生態風險的愈發凸顯。儘管我省毗鄰海域符合一、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佔比由92.8%提升到95.5%,但綿長海岸線所帶來的生態風險與海水水質並無太大關聯——問題的根源,出在岸上。

  「海(鹹)水入侵,這是我國沿海地區普遍存在且日趨嚴重的問題。在正常情況下,海洋鹹水與陸地淡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維持一個較為平衡狀態。而在許多城市和工礦區,地表水不夠用,就打井超採地下水。地下水一旦遭到過度開採,就會引發海(鹹)水入侵。」省水利科學研究院專業副總工程師張保祥委員告訴記者,海(鹹)水入侵會造成土壤鹽漬化、侵蝕工業管道以及汙染飲用水等多重危害。

  張保祥說,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生產的發展,地下水的使用量越來越大,而自然補充和恢復又跟不上,如此入不敷出,天長地久就形成一個地下水面以城市和工礦區為中心的地面沉降區,「像我省的德州和濟寧,其地面已經開始沉降許多年,最近新增的地方也不少,造成地面沉降最主要的原因即地下水超採。地面沉降對內陸城市的高鐵等設施是安全隱患,而對沿海城市的影響更甚:一旦地面沉降,海(鹹)水即入侵。」

  正是由於山東擁有漫長的海岸線,海(鹹)水入侵在全國甚至世界上都是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山東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出現這一問題,之後雖然有技術研究和實際措施,但入侵面積仍越來越大。」張保祥說,矛盾的癥結仍在於「九龍治水」,「比如國土資源部門可能從地質災害角度看待海(鹹)水入侵,水利部門則可能從超採區部分著手,這樣形成不了治理的合力。」

  張保祥建議,山東應加強濱海地區地下水動態監測,根據不同地區的水文地質條件,嚴格控制濱海地區地下水的開採量。同時匯聚力量,形成治理合力。

  節水·治水·興水

  

  平邑縣自來水公司工會主席侯玉峰代表:

  以水定城要嚴格落實水資源管理制度,特別是政府部門要進一步加大公共供水管網區域內自備水源的關閉力度,使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的承載能力得到可持續發展。讓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成為保護生態環境、合理利用水資源的準繩。

  濰坊市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劉棣儉委員:

  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農業高效節水的協調、規劃和考核體系建設,促進農業轉型升級。要加大對節水的宣傳力度,營造全社會重視、關注、支持節水的良好氛圍。應大力推廣水肥一體化等農業節水新技術,推廣高效節水的噴灌、滴灌等新工藝。

  膠州市裡岔鎮良鄉一村村委會主任趙波代表:

  水是農業生產的生命線。要提前規劃,加強頂層設計,對缺水地區進行有效調水補給。小型水利設施調控力度有限,應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力度,因地制宜修建更多大中型水利設施。應加強技術研發,因地適宜推廣無土栽培。

  煙臺萊州鴻鋮礦業環保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澤銘委員:

  含有硫酸鹽、氟化物等有害物質的工業生產和生活汙水長時間流入土壤,是導致土壤汙染的主要原因,應嚴厲打擊企業汙水外排。具體到礦業公司,汙水處理的提取過程必須實行固液分離,所有含重金屬的危險物,都要送到有資質的環保公司進行處理。廢水中含有的氫化物,必須經過紫外線高溫分解以後,再進行循環利用。

  (□整理:劉一穎 張依盟)

相關焦點

  • 以水定城:科學發展的理性自覺 - 中國水利網站 ->中國水利報 ->一版
    :科學發展的理性自覺
  • 肥城連續三年節後上班謀「四定」
    肥城今年的「四定」匯報會由此有序召開。定思路、定重點、定指標、定措施——肥城春節過後「開工」的頭等大事,就是「四定」。既有事實匯報,又有「會診」研判,梳理目標思路,更好地落到實處。這樣務實的會,肥城已開到第三年。  常緒擴對記者說:「擔當作為、狠抓落實的號角在全省吹響,讓我們時不我待。『四定』正是我們埋頭苦幹、爭創一流,勇做新時代泰山『挑山工』的具體舉措。
  • 可持續發展教育:從理念到行動
    在這項議程中,教育作為其中重要的可持續發展專項目標,對整個人類文明發展的轉型升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全球許多國家在推進可持續發展教育,將可持續發展理念納入課程、教科書及教育教學實踐,富有成效。在新冠疫情的緊張態勢之下,我們縱觀全球,繼續探討如何推進可持續發展教育。
  • 動物保護要靠理性自覺
    這跟我們當前處於怎樣的發展水平,行動時機是否成熟,並沒有直接關聯。中國有句老話,「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隨著如今城市裡豢養寵物的家庭越來越多,當一些個體的選擇偏好、情感需求關涉到更多人的利益,當務之急是要釐清動物保護的內涵到底是什麼。解放觀點:說到「動物保護」的覆蓋面,如今最沒有分歧的,可能就是對野生動物的保護了。但這似乎已不是當下人們爭議的焦點。
  • 垃圾分類「四定」模式如何落實?聽聽大家怎麼說
    堅持做到「四定」,首先要家喻戶曉。我們小區有49棟樓,共3萬人,僅靠社區工作人員來推動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要加大宣傳教育力量,我作為黨員也積極配合,進行義務宣傳。  其次,垃圾分類屋要保持乾淨衛生。垃圾收運能力也要跟上,做到垃圾桶溢滿時及時清運,縮短垃圾滯留時間。  此外,分類屋每日關閉後,管理不能留空白。
  • 家庭自測血壓 學會「四定」
    專家這就通過「四定」來教您正確的測量方式和方法。一定:血壓計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心血管科專家靳利利教授說,在沒有服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非同日三次測量上肢血壓,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考慮為高血壓。靳利利建議選擇上臂式血壓計,簡單、方便、環保。
  • 城固縣上元觀鎮韓家營小學以「四定三有」培育有「趣」學生
    開學伊始,城固縣上元觀鎮韓家營小學深入貫徹落實縣教體局文件精神和鎮中心校工作安排,圍繞「拓展學生興趣,推進素質教育」核心,創新開展興趣小組活動,通過「四定(定計劃、定人員、定場地、定內容)三有(有記錄、有考核、有評價)」,建立明確的工作機制,依託興趣小組,培育學生興趣愛好,補齊農村學生,特別是貧困學生和留守孩子精神生活上的「口糧」和「營養」,促使其身心健康發展。
  • (日報評論)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意見》中專門就環境保護方面出臺具體政策,這對我市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建設綠色六安、生態六安無疑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利好消息。同時,省委省政府對大別山區環境保護問題的關注,也再次向我們證明,推動六安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必須真正樹立科學發展的意識。一是要糾正發展經濟上的認識偏差。
  • 德勤:中國全社會對環保及可持續發展關注度明顯提升
    中新網北京12月10日電 (記者 王恩博)德勤中國執行長曾順福10日在北京舉行的一場發布會上表示,從國家、資本市場和企業以及消費者等多個層面看,當前中國全社會對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接受及關注程度正明顯提升。在國家層面,曾順福注意到,中國官方對環境保護、氣候變化均非常關注。
  • 綠色十年,暢談城市可持續發展
    「中國綠色傳媒研究獎學金班之可持續發展傳媒促進計劃」在滬舉辦每十個中國人至少有六個居住在城市裡。伴隨城市化進程,中國的城市地區,特別是超大城市的高溫熱浪、強降水、高汙染天氣影響問題日益突出,加劇的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給城市社會、經濟和生態可持續發展帶來挑戰。
  • 打造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場
    這種公司和農戶的合作,追求的不僅是產量和效益的提升,其更重要的目的,是保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拜耳作物科學的泰勒博士告訴記者,拜耳和歐洲很多農場都有合作,希望農民可以儘量採用可持續發展的措施和手段,而農場主也要考慮社會和環境的影響。「在這個農場裡有專門的人為農場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指導農場如何防止交叉汙染,進行產品安全使用,防止對環境和生態系統造成破壞。」
  • 何良年|面向可持續發展的二氧化碳化學
    編者按:面向可持續發展的二氧化碳化學(I) 將CO2定向轉化為有價值的化學品、能源與材料, 也可一定程度上緩解環境問題, 並減緩人類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將豐富、價廉、可再生的CO2「變廢為寶、高值化利用」, 以部分替代化石原料, 滿足可持續發展需求。當今世界正處於能源供給從過度依賴化石能源向基於太陽燃料轉型的過渡時期, 利用太陽能以及可再生電能將CO2還原為生產碳氫燃料, 已經成為本領域有巨大應用潛力及挑戰的熱點課題。
  • 159.自主自為:中小學教師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呈現
    自主,強調人的主體性、主動性;自為,也是強調人的自覺與能動。自主與自為,所突出的是人對生命的自我把握,是人對自我及與客觀外界之間聯繫的一種主動掌握和控制。馬克思主義歷來認為,「自主自覺」的活動是人的類本質。人是種生命與類生命的雙重生命體。種生命只是人的自然生命的存在方式,只有以自組織和自我創生為特徵的類生命,才是人的生命本質。
  • 德國可持續發展教育體系及啟示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2005-2014年)國際實施計劃》啟動後,德國教科文全國委員會即組建了可持續發展教育全國委員會,並成立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協調中心。2011年,該委員會出臺了《德國行動計劃》,主要內容包括解讀「漢堡宣言」「波恩宣言」等可持續發展教育相關文件,以及德國落實可持續發展教育涉及機構及應該採取的舉措等。
  • 《面向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教育倡議》中英文版發布!
    大會期間,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美國、日本、英國、以色列、菲律賓、泰國等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科學教育專家與我國科學家一道,在「科協素質促進:科學教育與可持續發展」專題論壇上,共同發布《面向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教育倡議》(以下簡稱《倡議》)中英文版。《倡議》內容中文版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從強代表宣讀,英文版由美國詹姆斯麥迪遜大學綜合科學與工程學院創始院長Bob Kolvoord宣讀。
  • 百威英博CEO薄睿拓:企業可持續發展,消費者說了算
    就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問題,3月19日下午,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蘇世民書院院長李稻葵的主持下,百威英博啤酒集團全球CEO薄睿拓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地球研究所主任傑弗裡•薩克斯,雀巢集團CEO保羅•薄凱以及中國國際發展研究網絡主席、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李小雲就以「可持續發展目標:從願景到行動」 為題,進行了深度對話。
  • 未來可持續發展城市:大學如何引領可持續發展?
    作為2010年世博會的一部分,此次研討會由瑞典對外交流委員會 (SI)、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瑞典駐滬總領事館和斯德哥爾摩社會生態系統應變及發展研究中心 (Stockholm Resilience Centre) 聯合籌辦,旨在探討大學如何提出應對城市發展和氣候變化挑戰的解決方案。 更準確的說是大學如何作為實驗、演示和學習場所引領發展道路?
  • 學術 · 自覺 · 友善 · 創新:學術型高中理念體系的建構與發展
    教師層面,強調教育自覺,踐行自覺教育,自覺學習,自覺發展,自覺反思。學生層面,堅持以學生為本,給學生創造一個友善的發展環境,促進學生共同全面發展。課程層面,堅持不斷創新,提升學校的教育品質。從這一角度講,教育自覺指向教師對教育活動本質的深刻認識及其對教育活動意義的肯定判斷,自覺教育指向教師在實現教育終極目標中的實踐與探索。前者是一種教師修為,後者是一種教師作為;前者是覺醒和領悟,後者是實踐和實現。從教育自覺走向自覺教育是教師在發展過程中達到「知行合一」完美境界的一種生動體現。將自覺確立為學校的教師發展理念根源於東北師大附中的歷史與文化傳承。
  • 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實驗室設計
    近年來,實驗室的可持續發展一直是熱門話題,通常一提起來大家就直接聯想到節能。事實上,可持續的真正涵義遠遠不止這一點。建築、資源和人類健康之間的聯繫是可持續設計的三大重點,這和大多數實驗室用戶的科學任務和企業目標是契合的,也是實驗室未來的發展趨勢。
  • 人民日報評論員:發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
    現實一再告訴我們,發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   自然界有自己演進更替的法則。人類源於自然,本是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為人類的生存發展提供了基礎、創造了條件,但是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是有限的,人不能在自然面前為所欲為。來自自然,依存於自然,又受制於自然,這是人與自然的基本關係。自然規律客觀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