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現存教育的一點思考

2020-08-21 我是藍月

頭條平臺一再提示我是教師,應該寫垂直領域的文章,但我很少寫或幾乎不寫。一是因為我是英語老師,我天天講一些ABCD語法詞法運用,許多人看不懂不說,還會覺得單調枯燥無味;二是因為我雖然是英語老師,但是我卻喜歡寫作。三是因為提起教育我的心情會變得悲涼。我一直想寫一部教壇風雲,但我一直遲遲未動筆,就是因為我一直在影響著朋友們樂觀向上,快樂生活。我實在是不想寫那些不快樂的句子來影響朋友們的心情。

但是,既然提到教育這個沉重的話題,我自己心裡還是對現存的教育有一點思考的。教育理論的文章是很乾癟枯燥,但我也是希望你能讀下去,不枉我的一番辛苦。

第一: 為什麼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教?為什麼現在的師生關係越來越緊張?悲劇一再的發生,到底是哪裡出現了斷層?

其實,不難發現,最根本的原因是大多數學生現在普遍厭學。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家庭條件的優越,學生人人有手機,天天玩遊戲成為必然,哪有什麼心思學習?我曾經教的住讀生就是這樣,沒收手機,學生會不依不饒,家長又說要聯繫孩子,沒辦法,只能任其帶上手機上課,上著上著,孩子會思想跑毛,或偷看手機。你就可想而知這聽課的效果會有多差?總是說老師不認真上課,課後又去補課,罵老師不仁不義,這局面誰之過?

另外就是問題學生的背後一定有一個問題家庭或問題家長。家長不支持老師,老師縱使九頭二虎之力,也是白搭。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調動不起來,一切都無法正常地進行下去。老師拼命地管學生,家長拼命地護孩子,管嚴了,學生恨老師,甚至報復老師;打罵學生,家長社會又會譴責老師不道德,嚴重者扣發工資或獎金,甚至開除教師隊伍。最終老師選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管這樣的學生,結果換來的仍然是被罵不負責任,不配做老師。這結果這悲劇又是誰之過?

第二:為什麼上一節課有的老師會聲嘶力竭,靠語言暴力來維持課堂秩序?

剛才說了孩子厭學,因為厭學,上課就會不聽講。越不聽講就越聽不懂,越聽不懂就會越厭學,這本身就是一個惡性循環。上課的40分鐘對於這些孩子來說就是受罪,除了鬧騰課堂,他們還能做什麼?於是老師就要拿出威嚴,大聲呵斥,有的甚至會語言暴力或行為暴力,才能將課堂秩序維持下去,這就是為什麼會起衝突的原因,這個結局誰之過?

第三:教師為什麼越來越「厲害」?而且為什麼必須要厲害?

說真的,在學校,教育的難度遠遠超過教學的難度。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說明教育是一種緩慢的藝術。我這裡說的「厲害」,有兩層意思: 一是教師所教的專業水平必須厲害。因為現在的學生和家長口味都很重,對老師的要求也很高,有時會高到挑剔。專業平庸、上課質量平庸的教師是很難得到他們的認可的。

二是「為人」必須要厲害。現在的孩子,特別是初中的孩子,絕不會因為喜歡你就尊重你的課堂,絕不會因為喜歡你的課就認真做你的作業,絕不會因為你尊重他他就會尊重你!上課幾乎是對每一個教師的挑戰。 我細細觀察過年輕教師們,在他們的臉上確實有點兒「兇相」。他們不過為師才幾載,但似乎個個都好像已歷經了滄海桑田,觀念和我們不同,性情和以前比大變,言說起和學生「交手」的故事,讓我聽得驚心動魄。他們先前的溫柔恬靜幾乎蕩然無存。 作為一名老教師,我實在太難理解這種變化的無奈。

學生真的是越來越難教,有時候真的到了讓人忍無可忍的地步。 有時我也無可奈何地發現,我會天天為了課堂紀律以及學生的作業完成和學生們鬥智鬥勇。那些孩子們,往往就是給點好臉就燦爛,給點好心就亂串。所以我只好收起笑容,嚴陣以待。當然,我會多些幽默和文化的因素,往往是教訓了學生也娛樂了他們。這樣孩子們才不會因為我的嚴厲而跟我對抗,他們依舊很愛我,但我自己的內心卻湧起許多蒼涼。因為我知道:一手拿著教棒,一手拿著糖果,絕不是教育的最好模樣。

第四:分析現狀教育

我感到惶恐:縱觀現在的教育和學校發展趨勢,學生們都是被圈養在幾乎完全相同的校園裡,對學生的培養模式和目標要求也都大同小異,採用的教育方式大多是強迫硬行灌溉,死馬當成活馬醫,這種教育模式定會讓一些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

而現行的教育管理要求愛心和尊重教育,嚴禁懲罰學生。一些貌似教育專家和領導引用「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這無形當中就給一線的老師更增加了壓力。他們是遠離現場沒法看見一線老師的慘狀。如果一個班級,有十來個學生不思進取還膽大妄為,足可以讓老師們精疲力竭身心憔悴。 在頑劣的學生面前,老師們更是沒有一點兒辦法。老師們現在如履薄冰,怕被嚴責,怕被告狀,怕被報復。怎麼辦?

如果教育連教室衛生、課堂紀律、作業收交都無法保證,這樣的教育根本就是無本之源空中樓閣。如果社會輿論一邊倒,禁止懲罰學生,甚至連批評學生也可能會讓老師受到精神傷害,誰還敢管學生?我承認:不負責任的老師是有,但是大多數老師都是兢兢業業認真教書的。不能因為個別,就打擊一大片。

教育是天下最光輝的事業,本應該是最美麗讓人羨慕的工作。到底是什麼傷害了彼此的利益?讓教育者不僅不敢溫柔又不敢暴力? 讓學生們不得不參加各種考試,讓家長們為孩子也覺得疲於奔命?

怎樣讓教師家長學生融為一體,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我掛一漏萬,不知所云,不當處,請見諒,歡迎留評指正。

相關焦點

  • 關於「思考」的一點思考
    這裡在談到思考的重要性時,我還提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的教育為什麼回答不了錢學森之問?對這個問題,探討很多,我個人的淺見是兩條,一是我們的文化傳統、家庭倫理、經濟社會狀況,決定了我們把自己的孩子更多地看成家庭私有的,而不是社會的產物。二是我們的教育、教學,更加注重知識的灌輸,而在培養思考力、培養創造力上不足。
  • 城鄉教育的一點思考
    近幾年,教育均衡發展的說法,一直不絕於耳。但是,城鄉教育的現狀是:省市名校在招縣城的優秀教師,縣城學校在招鄉下優秀教師,而鄉村學校招不來、也留不住新老師,就剩下幾個年紀大的教師,在苦苦支撐.....這樣的結果是:基礎教育越來越薄弱,高中教育不斷滑坡。農村城鄉教育的困局,在於:1、教育周期長,當地政府不願投入或者投入不夠,學校可支配的資源少。
  • 對當下穆斯林父母教育子女的一點思考
    教育子女走正道是穆斯林的基本功課,因為傳承信仰與道德的載體就是教育。伊斯蘭重視教育孩子,甚至提升到了善功的高度來看待。聖訓提到的教導子女的地方很多。        賈比爾·本·賽穆賴傳述:安拉的使者(願主福安之)說:「畢竟一個人教育其子女要比施捨一沙阿物品還要好。」[羸弱的]      安優卜·本·穆薩據其父、祖父傳述:安拉的使者(願主福安之)說:「父親給予子女的贈品沒有比良好的教育更有價值的。」[羸弱的]——《提爾米濟聖訓集》     穆斯林教育子女分為許多方面,如教門信仰
  • 華德福教育:體驗、想像,觀察與思考
    這裡有兩個重要導出:第一,個體為中心的出發點和視野;第二,與現有、現存有世界的聯繫。在哲學上,為認識論、人本之學,以及現象與存在之學。在教育上,它可以轉化成這樣一些基本的觀念:孩子是學習的中心,外部世界與之的作用應當以孩子的基本發展為依據。我們再轉化成方法論意義上,即為體驗與想像,觀察與思考。
  • 對科技與生活的一點思考
    我是來自隨州的綰君、淇昱媽媽李巧珍,很高興和家人們一起交流一下我今年對科技和生活的一點思考。我家綰君從13個月開始接觸到育心經典,現在七歲半。3歲半開始指讀,我們已經走過了六年。目前除了《傷寒論》《神農本草》《難經》《孟子》《名賢集》《論語》這幾本沒有讀,其他的內容都跟讀完成了一個循環。
  • 現存民主政體中代議制的危機與演變
    Schmitter教授解釋了現存民主政體中代議制的內涵,指出許多學者和政治家將代議制視為民主制度的核心部分,但從功能主義的視角看來,代議制實際上已經無法滿足現實的需要。由此出發,論文藉助洛桑瓦龍(Pierre Rosancallon)與基恩(John Keane)的相關分析,為民主政體提供了新模式:在原有體制之上,論文補充了更多的民主參與機構與途徑。
  • 致良知:我的一點思考
    當然更準確地說:員工經過獨立思考,自發認同企業的文化,不叫洗腦,叫認同。通過灌輸的手段,甚至是脅迫的手段讓員工在不能獨立思考的氛圍寫下認同的企業文化,都是洗腦。第三個思考把員工折騰走了,對企業有利嗎?但是如果是小企業,業務沒有標準化,管理沒有規範化,內部人才梯隊培養沒有系統化,搞這種洗腦教育,人員離職,代價很大。當然對於大公司,如果總是搞這種洗腦教育,不投入人力和經費去做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優化自己的企業生產成本,提升自己的企業運營效率,最終還是要被市場淘汰的。
  • 日本「寬鬆教育」——真相與思考
    伴隨著經濟高速增長結束,日本生產據點轉移到國外,在這個階段,經濟界認為未來需要有能力從事研發新技術的人才和獨立思考的人才。當時中小學課時太多了,學生只會死記硬背,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減少課堂內容和時間,培養學生思考的能力,逐漸得到重視。在此背景下,文部科學省提出「寬鬆」教育改革:「精選教育內容,旨在實現學生過上寬裕而又充實的學校生活的目標」(1978年)。
  • 半睡半醒間的一點思考
    也許是大腦處於無休止的思考中,讓我在午睡又難以入睡的半睡半醒間得到一絲感悟,亦或者說是一點思考吧。      首先這種焦慮來源於一種對自己的行為的不理解,平時只是習慣性的在做。但恰恰因為是下意識,竟從未去反思過背後的原因。然而,藉由昨天的問詢與交流,讓這種「東西」突然被放大了,使自己陷入了一種對自身的熟悉卻又不理解的行為的焦慮。
  • 關於高考成績的一點思考
    另外,高中學段與初中學段相比,無論知識深度、試題難度,還是對學生主動思考、靈活變通等能力都提出了更要求!某學校今年655,又某學校號稱666!咱們看三年之後,他們能不能高考全都上600!我們往往苛刻地要求別人,卻不願意理性的分析事實!教育是漫長的過程,教育也是多方的合力!
  • 教育思考:對學習過程的「賞識」是教育成功的支點
    教育思考:對學習過程的「賞識」是教育成功的支點教育隨筆:對學習過程的「賞識」是教育成功的支點教育思考:對學習過程的「賞識」是教育成功的支點教育實踐中,有些教師往往意識不到這一點,無意中重蹈了牛頓這位老師的覆轍
  • 功利教育橫行,品德教育萎縮——一點對文化的思考
    剛剛發生的這個新聞,再一次暴露了我們的社會和教育存在的弊端,一切都以分數為中心。只要分數高,就可以考好學校,可以找好工作。學校裡雖然有文化、科學、藝術等種種課程,但在功利主義影響下,分數才是學習最重要的目的。為了提高分數,學校採取種種手段,一切都要為分數讓路。這種功利主義教育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品格教育的缺失。
  • 水平思考和垂直思考-中國教育新聞網
    隨看隨想水平思考是一種開啟創造力的思考方法。本文是《水平思考》的前言,向讀者介紹了水平思考的特點,並將水平思考與垂直思考進行了比較。我們的傳統教育一直強調的是垂直思考,而較少涉及水平思考。
  • 科學需要慢一點還是快一點,人類需要時間思考
    他有時會稱呼自己為「從事科學的教育工作者」,然而在未來論壇2017年會暨首屆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上,他是物質科學獎的獲獎人。這是一個民間獎項,單項獎金100萬美元,由未來論壇頒獎。2015年,一批企業家、科學家和投資人共同組建了未來論壇,並設立了生命科學大獎和物質科學大獎,獎勵大中華區原創性基礎科學研究。
  • 早教英語遍地開花 火熱背後仍需「冷思考」
    在經濟飛速發展,全民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的當下,家長們有一定的物質基礎,熱衷早教是情理之中,也正是對孩子教育「宜早不宜遲」的簡單訴求,催生了龐大而又火熱的早教市場。雖然早教機構實現了在數量上的增加,但其質量卻令人十分擔憂。不少家長反饋,教材資料五花八門、教學質量偷工減料、外籍教師資質不一、行業監管存在真空等,是早教英語機構普遍存在的問題。
  • 關於家庭教育的一點建議和思考
    根據我多年的教育教學經歷,結合自己教育孩子的一些思考,關於如何教育好孩子,養成更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我認為家長主要應注重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從小不嬌慣孩子。二是教育孩子也應反省自己。「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如果父母嚴格要求自己,孩子一定會以父母為榜樣,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要先做到,言傳身教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式。三是教育孩子要有耐心。要有足夠的耐心對待孩子,孩子講話時讓他一次把話講完,否則會讓他喪失信心,甚至會產生自卑感。
  • 蘇德超:通識教育與批判性思考
    通識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批判性思考。不過,批判性思考有自己獨特的重要性。批判性思考是一種思考,不是情感活動。思考有三要件:問題、回答與對回答的支持。因此,真正的問題是:如何在使用自然語言的同時做純粹的思考。批判性思考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其實質是提供一種訓練,讓人們在使用自然語言時,能夠像使用形式語言一樣,思考得精準、簡潔、高效。至於說把批判性思考列作教育的一個目標,人們一般會追溯到美國哲學家杜威。單就批判性思考的實質而言,在杜威之前,培根、洛克等思想家就有過相關論述。
  • 聊聊中國式家庭教育,重學習而輕思考!分裂了學習與思考
    開門見山,不兜圈子了,中國的教育裡邊是重學習而輕思考,甚至把思考完全忽略了。這是個人認為在家庭或學校的教育之中,都要思考的一個「關鍵問題」,而且這個問題還相對「比較突出」。通過學習,知識會變成大腦裡的認知,如何對心智中持有的認知進行證偽呢?學習只是負責把知識塞進大腦變成自己的認知,但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呢,這些「對知識的認知」是真的,還是假的。如果是假的呢,我們啥知道它是假的。
  • 關於「教育倫理學」的若干思考
    正因為如此,發生在人際間的教育就必須尊重人性並關注人倫。於是,所謂的「教育倫理學」的相關問題,便不隨人的主觀意願而自然在教育的各個環節中生發出來,以迫使人們在做教育的過程中不得不對其給予必要的關注和理性的思考。本文以校刊《金陵光》編輯部同仁們對所謂「教育倫理學」的相關問題的粗淺認識為基礎,將相應的理性思考整理成文而就教於大家。
  • 科學網—德國職業教育發展的現狀與思考
    201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推進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即「職教20條」);今年兩會期間,又提出高職院校大規模擴招,擴大高職院校獎助學金覆蓋面、提高補助標準,設立中等職業教育國家獎學金等指示,都在推動我國職業教育發展邁向新臺階。 放眼世界,德國的職業教育一直以來是被模仿、研究的成功範本,在我國教育界再度思考職業教育的背景下,不妨將視野再次投到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