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貴州貴陽公務員考試正式開始,有人在一個考點外拍到了垃圾成堆的畫面。
媒體報導,在貴陽市2020年招錄公務員筆試的某考點外,不少考生把易拉罐、飲料瓶及備考資料隨手堆放在考點門口的臺階上,而該考點門外就有三個垃圾桶。環衛工大姐整整清理了兩撮箕,她表示難以理解:」這也叫有文化?「
對此,網友評論說,素質和文化不是劃等號的。
公務員考試選拔的是公共事務管理者,如果素質和文化不能劃等號,選拔出來的僅僅是分數高、素質差的人,我們的社會豈能交在這樣的人手裡?
記得多年前,高考作文出了這樣一道作文題---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如果我們培養出來的人才連自己身邊的衛生都不願負責,如何能管理好國家和社會?
剛剛發生的這個新聞,再一次暴露了我們的社會和教育存在的弊端,一切都以分數為中心。只要分數高,就可以考好學校,可以找好工作。
學校裡雖然有文化、科學、藝術等種種課程,但在功利主義影響下,分數才是學習最重要的目的。為了提高分數,學校採取種種手段,一切都要為分數讓路。
這種功利主義教育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品格教育的缺失。在教師眼裡,一個學生是不是寶貴,是看學習成績,而不是看道德品格。學校裡雖然也有思想品德課程,也不過是死記硬背的材料和赤裸裸的分數比拼而已。
前些年,人們批評應試教育,說培養出來的只是「高分低能」的人。現在看來,「高分低能」這個詞並不確切,因為從種種案例來看,很多高學歷的官員能力並不低,尤其是貪汙和腐敗的能力。對於這些人而言,不是能力問題,而是品格問題。
從小學一直到大學,在分數的比拼中強化的是以個人為中心的功利主義思想,這樣的教育模式是以犧牲品格培養為代價的。
今天,公務員考試再一次成了熱門。參加考試的青年人當中,究竟有多少人抱著服務社會的心態?如果僅僅把公務員職位當作向上爬的階梯,隨意丟擲垃圾這樣的行為又有什麼可奇怪的呢?
讓人驚訝的是,在這則新聞刊出以後,網上出現這樣一則評論:「省考的重要性雖不及國考,但各省省市縣鄉四級招錄也是由省級主管部門統一安排。為地方公務員隊伍選拔人才的重要考試,如果連垃圾桶的配置都不到位,這樣的考試組織安排未免有些差強人意。」
新聞上明明說「考點門外就有三個垃圾桶」,但這位作者依然懷疑「垃圾桶配置不到位,」並且強調為地方公務員隊伍選拔人才的重要性,言外之意當然是要給未來的官員們做好服務和保障。
如果在邁入公務員門檻之前就需要格外的服務保障,那麼登上公務員寶座之後,又需要什麼的服務和保障呢?難道不隨手扔垃圾不該成為公務員選拔的一項內容嗎?
教育和社會雖然密不可分,相互影響,但教育關係著千秋大業和民族未來,必須有自己的操守。
問答 法 庫爾貝
「教育」這個詞來自拉丁語的詞彙e-\ex(出)和duco(自己)。因此,教育一詞與「走出自我」緊密相關。真正的教育,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更應該引導學生走出自我中心意識,培養服務公眾的價值觀念。
就像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沈祖堯先生對畢業生所說的那樣:「我相信一所大學的價值,不能用畢業生的工資來判斷。更不能以他們開的汽車、住的房子來評斷,而是應以它的學生在畢業後對社會、對人類的影響為依歸。」
沈祖堯鼓勵自己的學生,要有服務他人的謙卑心懷,時刻不忘為社會、國家以至全人類出力。一個謙卑的人並不固執己見,而是會虛懷若谷地聆聽他人的言論。偉大的人物也不整天仰望山巔,他亦會蹲下來為他的弟兄濯足。
他在講話中引用了耶穌為門徒洗腳的典故,來宣揚謙卑愛人的美德。愛,是我們的教育所缺乏的珍寶。
考場外的垃圾看似小事,但能說明我們的教育缺失了怎樣的內容。如果我們培養的一代代青年人都能考出很高的分數,卻缺乏最起碼的仁愛之心,這個社會會有怎樣的未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