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教育橫行,品德教育萎縮——一點對文化的思考

2020-09-03 海山說古琴與漢文化

8月22日,貴州貴陽公務員考試正式開始,有人在一個考點外拍到了垃圾成堆的畫面。

媒體報導,在貴陽市2020年招錄公務員筆試的某考點外,不少考生把易拉罐、飲料瓶及備考資料隨手堆放在考點門口的臺階上,而該考點門外就有三個垃圾桶。環衛工大姐整整清理了兩撮箕,她表示難以理解:」這也叫有文化?「

對此,網友評論說,素質和文化不是劃等號的。

公務員考試選拔的是公共事務管理者,如果素質和文化不能劃等號,選拔出來的僅僅是分數高、素質差的人,我們的社會豈能交在這樣的人手裡?

記得多年前,高考作文出了這樣一道作文題---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如果我們培養出來的人才連自己身邊的衛生都不願負責,如何能管理好國家和社會?

剛剛發生的這個新聞,再一次暴露了我們的社會和教育存在的弊端,一切都以分數為中心。只要分數高,就可以考好學校,可以找好工作。

學校裡雖然有文化、科學、藝術等種種課程,但在功利主義影響下,分數才是學習最重要的目的。為了提高分數,學校採取種種手段,一切都要為分數讓路。

這種功利主義教育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品格教育的缺失。在教師眼裡,一個學生是不是寶貴,是看學習成績,而不是看道德品格。學校裡雖然也有思想品德課程,也不過是死記硬背的材料和赤裸裸的分數比拼而已。

前些年,人們批評應試教育,說培養出來的只是「高分低能」的人。現在看來,「高分低能」這個詞並不確切,因為從種種案例來看,很多高學歷的官員能力並不低,尤其是貪汙和腐敗的能力。對於這些人而言,不是能力問題,而是品格問題。

從小學一直到大學,在分數的比拼中強化的是以個人為中心的功利主義思想,這樣的教育模式是以犧牲品格培養為代價的。

今天,公務員考試再一次成了熱門。參加考試的青年人當中,究竟有多少人抱著服務社會的心態?如果僅僅把公務員職位當作向上爬的階梯,隨意丟擲垃圾這樣的行為又有什麼可奇怪的呢?

讓人驚訝的是,在這則新聞刊出以後,網上出現這樣一則評論:「省考的重要性雖不及國考,但各省省市縣鄉四級招錄也是由省級主管部門統一安排。為地方公務員隊伍選拔人才的重要考試,如果連垃圾桶的配置都不到位,這樣的考試組織安排未免有些差強人意。」

新聞上明明說「考點門外就有三個垃圾桶」,但這位作者依然懷疑「垃圾桶配置不到位,」並且強調為地方公務員隊伍選拔人才的重要性,言外之意當然是要給未來的官員們做好服務和保障。

如果在邁入公務員門檻之前就需要格外的服務保障,那麼登上公務員寶座之後,又需要什麼的服務和保障呢?難道不隨手扔垃圾不該成為公務員選拔的一項內容嗎?

教育和社會雖然密不可分,相互影響,但教育關係著千秋大業和民族未來,必須有自己的操守。

問答 法 庫爾貝

「教育」這個詞來自拉丁語的詞彙e-\ex(出)和duco(自己)。因此,教育一詞與「走出自我」緊密相關。真正的教育,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更應該引導學生走出自我中心意識,培養服務公眾的價值觀念。

就像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沈祖堯先生對畢業生所說的那樣:「我相信一所大學的價值,不能用畢業生的工資來判斷。更不能以他們開的汽車、住的房子來評斷,而是應以它的學生在畢業後對社會、對人類的影響為依歸。」

沈祖堯鼓勵自己的學生,要有服務他人的謙卑心懷,時刻不忘為社會、國家以至全人類出力。一個謙卑的人並不固執己見,而是會虛懷若谷地聆聽他人的言論。偉大的人物也不整天仰望山巔,他亦會蹲下來為他的弟兄濯足。

他在講話中引用了耶穌為門徒洗腳的典故,來宣揚謙卑愛人的美德。愛,是我們的教育所缺乏的珍寶。

考場外的垃圾看似小事,但能說明我們的教育缺失了怎樣的內容。如果我們培養的一代代青年人都能考出很高的分數,卻缺乏最起碼的仁愛之心,這個社會會有怎樣的未來呢?

相關焦點

  • 功利的教育必然導致教育的功利——功利教育必然導致許某馨之流
    細細思考起來然而,大家都忽略了教育的本質,那就是喚起學生的興趣,鼓舞學生的精神。事實上,很多孩子從6、7歲第一天上小學開始,教育沒有喚起學生的興趣,反而給了學生痛苦,可以說是苦不堪言。學校裡,老師們發明了各種各樣的方法,希望孩子們哪怕是多背一點也好,以期成就老師的「名師」之志向,最終實現高收入。
  • 老林談教育|正確區分合理的教育成績與教育功利
    作為家長或者老師,你可曾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孩子或者學生現在取得的成績究竟是基於他自身實際水平的「合理」教育成績,還是在許多教育功利心態引導後得到的「虛假」「拔高」的成績。「合理的」教育成績客觀真實地反映出孩子目前的真實水平,在這樣的真實水平上老師和家長今後需要對哪些方面加強教育,哪些方面加強啟發,這才是符合孩子成長規律的最好的教育。
  • 被翻譯成20種語言的人文教育書:《功利教育批判》
    作者序:放任人文學科萎縮,我們將付出沉重代價《功利教育批判》(Not for profit)這本書的第一版出版5年之後,人文教育的狀況如何?我首先要說的是:人文教育顯然在全球都陷入了麻煩。不算太久以前,曾為人文教育作出有力辯護的保守派政治家們對人文教育看法出現了分歧,主要是人文學科是否應在婦女研究和種族研究中發揮部分作用。今天,越來越多的刺耳聲音都在要求大幅減少人文教育。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比以往更多的有效論證。我認為《功利教育批判》這本書仍然是及時的,因為它提醒人們:若聽任這些狀況無限制地繼續發展下去,我們將面臨哪些重大的危險。
  • 破除功利化 讓教育回歸育人本位
    「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是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的重要目標任務。為什麼破「五唯」如此關鍵?因為「五唯」反映實踐主體對分數、升學、文憑、論文、帽子等評價標尺的理解、態度和處理方式,是實踐主體對評價標準片面推崇和追求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折射出教育各環節各領域所存在的教育功利化問題。
  • 講堂|陳延興:臺灣品德教育發展現況及課程實踐
    今天我主要談的是臺灣品德教育的發展歷程、現狀與困境以及課程實踐。臺灣目前用「品德教育」這一術語,主要是受到美國「新品德教育運動」的影響,強調「德行論」為主,但同時希望保有中華傳統文化,所以「品德教育」的意涵應為「品格與道德教育」。臺灣在1949—1987年「戒嚴」期間,教育政策略帶有政治導向。到1987年臺灣「解嚴」之後,教育領域發生了很多改變。
  • 被翻譯成20種語言的教育書:《功利教育批判》
    《功利教育批判》(Not for profit)這本書的第一版出版5年之後,人文教育的狀況如何?我首先要說的是:人文教育顯然在全球都陷入了麻煩。我當時根本不知道我的觀點似乎與這麼多不同的國家有關。不算太久以前,曾為人文教育作出有力辯護的保守派政治家們對人文教育看法出現了分歧,主要是人文學科是否應在婦女研究和種族研究中發揮部分作用。今天,越來越多的刺耳聲音都在要求大幅減少人文教育。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比以往更多的有效論證。我認為《功利教育批判》這本書仍然是及時的,因為它提醒人們:若聽任這些狀況無限制地繼續發展下去,我們將面臨哪些重大的危險。
  • 外語教學如何設置評價體系,開展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可以通過多種渠道進行,如通過設計相關課程、編寫相關教材、建立組織和學習中心等。但我們這裡主要關注在外語教學中如何進行品德教育,即結合外語教學進行品德教育。從這個角度看,評價是進行品德教育的主要手段。 通過評價進行品德教育,必須通過把評價的標準建立在人類所遵從的道德標準之上,即當你把評價的標準建立在道德標準之上時,評價就成為一種道德教育的方式。這是因為人的品德是建立在人類所遵從的一系列標準之上的行為方式,或者思考問題的角度和方式。
  • 不要把教育當作手段,教育應該不為功利
    而如果你讀到他對當時教育流弊的痛斥,大聲疾呼:「我斥責那班以教育為手段的人!我勸勉那班以教育為功利的人!我願我們都努力,努力做到那以教育為信仰的人!」你會覺得他像一個真正的民主戰士。抱以上這三種見解而從事於教育的人,我也遇過幾個。他們有熱心與毅力,的確將教育看做一件正正經經的事去辦,的確將教育看做一種目的。他們的功績,的確也不錯。我們鄰省的教育者,有許多是這種人。但我總覺他們太重功利了,教育被壓在沉重的功利下面,不免有了偏枯的顏色。
  • 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品德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  人們常說,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我認為必須追問「第一所學校」的「第一任老師」的「第一位的任務」是什麼?因為這是指導家庭教育工作的核心理念。家庭教育的第一任務是教孩子學科知識嗎?不是。我認為,家庭教育第一位的任務應當是:教子做人。做人教育,主要是人格教育。
  • 對現存教育的一點思考
    三是因為提起教育我的心情會變得悲涼。我一直想寫一部教壇風雲,但我一直遲遲未動筆,就是因為我一直在影響著朋友們樂觀向上,快樂生活。我實在是不想寫那些不快樂的句子來影響朋友們的心情。但是,既然提到教育這個沉重的話題,我自己心裡還是對現存的教育有一點思考的。教育理論的文章是很乾癟枯燥,但我也是希望你能讀下去,不枉我的一番辛苦。第一: 為什麼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教?
  • 安全教育與幼兒品德發展
    編者按:如何結合幼兒教育的特點,選擇合適的科研課題和發展路向,以便更有效地促進幼兒素質全面、和諧、優質的發展,是每一所幼兒園和每一個幼教工作者都需要思考的問題廣東省公安廳幼兒院根據自身的特點,開展「遵守交通安全規則,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實驗研究,對幼兒進行遵守交通規則,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培養安全意識和現代生活素質的教育,整合提高幼兒的品德和現代素質。本欄目前5篇文章是該院「安全教育與幼兒品德發展」課題組部分成員在實驗研究中的一些體會,這裡集中刊發出來,供廣大幼教工作者參考、借鑑。
  • 拾典讀書vol3|對古代書院教育與現代文化傳承的思考
    漢代的太學,唐代的宏文館、崇文館、國子學等等都是官學,但政府對這些官學投注了太多政治功利要求,控制又嚴,而政府控制一嚴又必然導致繁瑣哲學和形式主義成風,教育多半成了科舉制度的附庸,作為一項獨立事業的自身品格卻失落了。說是教育,卻著力於實利、著意於空名、著眼於官場,這便是中國歷代官學的通病,也是無數有關重視教育的慷慨表態最終都落實得不是地方的原因。
  • 取消幼兒足球考級,是對功利教育的糾偏
    在家長、孩子和培訓機構之間的三角關係中,家長越焦慮就越功利,而培訓機構不斷加深這種教育焦慮感,以謀取利益,最後受傷害的是孩子。不管是踢足球還是其他體育運動,本質上是提升身體素質,從中磨鍊性格,培養氣質,只要孩子喜歡並且堅持就夠了。可現在一有考級制度,大家就都「玩命」了,不顧後果甚至不擇手段地去做,忽視了孩子的身體健康和身心發育。
  • 教育功利思想濃厚,愛國教育不足,國內教育存在什麼問題?
    對於國內教育當前存在的問題,筆者談談自己的認識。教育的功利心理越發嚴重國家通過發展教育事業,主要目的是為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大量的人才,以高質量的人才推動國家各行各業的發展,而且近些年來國家的發展也確實印證的教育事業背後的推動力。
  • 芬蘭教育其實最功利
    一張芬蘭課表引發了我們的課堂風暴,也讓我的內心反覆翻湧著某種內疚感——如果知道世界上有如此功利得直達目標的教育芬蘭教育無所不用其極簡直太功利了  研究發現:運動過程中,大腦中會產生血清素,血清素可以控制壞情緒、衝動以及攻擊行為。
  • 在教育功利化下滋生的畸形教育現象
    古希臘哲學家西塞羅說過:「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 著名學者易中天也一針見血指出,如果把學校當工廠,班級當車間,學生當流水線上批量生產的齒輪和螺絲釘,那麼這就是功利的教育,是失去人之根本的教育,是失敗的教育,是對民族發展乃至國家發展極不負責任的教育。
  • 學齡前孩子如何進行品德教育
    因此,在這個時候的教育及心理護理對於爸爸媽媽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具體的品德教育應該包括體、智、德、美四個方面。 體育:是非常關鍵的一個教育。 可以讓孩子明白生活衛生習慣和獨立生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導孩子做一些比較基礎的動作,如走、跑、跳、攀、登等。 並且要讓孩子學會的話,不但要有保健護理、保育營養並且要學會做一些簡單的體育活動,以掌握某些技能,使孩子的骨胳、肌肉和各種臟器得到鍛鍊,提高適應能力和各種功能。 德育:這是要對孩子進行品德教育。
  • 悅讀| 朱自清:不要把教育當作手段,教育應該不為功利!
    而如果你讀到他對當時教育流弊的痛斥,大聲疾呼:「「我斥責那班以教育為手段的人!我勸勉那班以教育為功利的人!我願我們都努力,努力做到那以教育為信仰的人!」你會覺得他像一個真正的民主戰士。抱以上這三種見解而從事於教育的人,我也遇過幾個。他們有熱心與毅力,的確將教育看做一件正正經經的事去辦,的確將教育看做一種目的。他們的功績,的確也不錯。我們鄰省的教育者,有許多是這種人。但我總覺他們太重功利了,教育被壓在沉重的功利下面,不免有了偏枯的顏色。
  • 教育家柳斌:核心素養更為核心的是品德教育
    中國網訊(記者 王曉霞)11月6日,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為主題的2016中國教育明德論壇在國家會議中心召開,國家教育委員會原副主任柳斌出席開幕式並致辭。他表示:核心素養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更為核心的是品德素養。
  • 教育裡最不該被忽視的部分——品德教育
    提到教育,不論學前、小學、中學還是大學,似乎佔據熱點的都是那些教育口的硬貨:語文、數學、英語、各種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等;但是個人覺得,教育之根本,或者說育人之根本,在於品德教育;說這話可能好多人會聽了呵呵一笑了:品德教育?啥玩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