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臥不覆首,眠不北向」,古人的睡眠法,值得學學!

2020-12-19 德虛先生說

睡眠一直受到中國保健工作者的重視。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很重視睡眠方式。古時有句話叫「不求神仙睡」。

事實上,現代人正面臨著更嚴重的睡眠問題。我們應該多注意睡眠養生。了解古人睡眠養生的經驗,將給我們一些有益的借鑑。

「睡無臥屍」是什麼意思?它來源於《論語·鄉村黨》,原話是「睡不著屍」。這裡的「屍體」。像屍體一樣仰臥著。換言之,在古人看來,仰臥睡覺是非常不幸和不健康的。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這是有一定道理的。研究發現,在所有的睡覺姿勢中,仰臥睡的放鬆程度最差,而且很容易把手放在胸口和腹部,引起不適,甚至做惡夢。

睡眠呼吸暫停,甚至是睡眠呼吸暫停最重要的原因,更容易導致睡眠呼吸暫停。因此,古人把仰臥睡視為「橫屍」並不過分。

「仰臥不遮頭」的說法源於「千金遙房」。原文說:「冬夜不遮頭,長壽。」。頭部是陽經的交匯處。是陽經的聚集地。氣血運行旺盛。

捂頭,一方面容易影響氣血運行,另一方面也可能引起頭部出汗、放鬆,從而使病邪乘虛而入。

更重要的是,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仰臥會影響呼吸順暢,降低睡眠質量。因此,平頭說也是很有道理的。

所謂「睡北」,來自老老橫言。原文說:「先不臥北,即避陰氣。」《錢晉堯方》也說:「頭不臥北,不立床北牆。」。古人為什麼避免躺在北方?很簡單。北方是陰。

頭部為陽會,睡在北方,易受陰氣幹擾。尤其是在秋冬季節,風寒之邪很容易從北方來。如果在睡眠中直接進入大腦,很容易形成風寒頭痛,甚至影響全身氣血循環。

當一個凡人說謊的時候,它是一個許多經絡交匯的地方,它所受的氣將從頭向下到全身,就像一朵花。睡眠時頭部的方位確實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中國古代偉大的醫家孫思邈主張,春夏平易近臥,秋冬臥西。即春夏兩季,朝東迎陽,秋冬兩季,頭往西睡,養陰益氣。

如果你是一群厭倦煩惱或需要補充陽氣的人,可以簡單地把頭朝東,這是一個很好的睡眠養生法。

權威的《禮記·玉藻》要求「橫東頭」,即常年睡在東方。據說是東方的日出。

睡眠的方法自古就有研究和討論。明末清初的大醫者曹廷棟特別總結了這一制度,他的「手法與縱兩法」更為人們所推崇。

「曹」要先「想頭頂」(意念領先),再「默默數氣」(用鼻子呼吸,記下次數),再「回丹田」(再把想法帶回自己的丹田)。如此反覆多次,才能使「心有著落,不分氣」,逐漸進入夢鄉。

「宗」是「曹」的反義詞,意思是「讓你的心在遙遠的無邊的地方」(即遙遠、無邊、無邊的地方)徘徊,甚至忘記自己,你可以逐漸進入朦朧的睡眠。

無論採用上述兩種睡眠方式中的哪一種,都不能「運動」太快,「垂直」也不合適。最重要的是要冷靜,忘掉自己。

因此,古代的「顧」與「梅」是不同的:「神坐在眼睛裡,稱之為「氣」;靈住在心裡,然後就睡著了。」。

只有「心」與「靈」相遇,我們才能真正入睡。古人也注意睡姿。

「西醫睡眠法」主張:右側臥時,右腳應彎曲;右臂彎曲時,應用手託住頭部;左腳伸直時,應將手放在大腿之間。躺在左邊,對著前面。

佛教認為,側臥被稱為「吉祥睡眠」。這也是科學的,因為人的心臟在左邊。如果你躺在左邊,可能會壓迫心臟。

古人說:「睡覺不厭倦擁抱,睡眠從不厭倦放鬆。」。睡覺時,應將膝蓋側彎,以免精力散失;醒來時,應伸展活動,氣血循環。如果是仰臥,保持挺直。」「不舒服」的肌肉不能放鬆,手容易造胸,多做惡夢,還會影響呼吸和心跳。

因此,除了患有一些特殊疾病外,不宜長期仰臥睡眠。短時間仰臥是無害的。

2。不要擔心睡覺

睡覺的時候,你必須集中精力思考睡眠,不要想事情。古人說「先睡後睡」,是睡眠的重要秘訣。

如果你總是想著白天或過去和將來的家務事,甚至睡後擔心和焦慮,你不僅會失眠,而且對身體的傷害也會比白天更嚴重。

3。睡前不要生氣

據素雯·鞠通倫所說,「怒則氣升,喜則氣慢,悲則散,恐怒則氣滯」,情緒的任何變化都會導致氣血失調,從而導致失眠,甚至疾病。因此,臨睡前,不僅不應被激怒,還應防止任何情緒極端化。

4。睡前不要吃東西

睡前進食會加重胃腸道負擔,不僅影響睡眠,還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如果你在睡覺前感到餓了,你應該在吃過東西後休息一會兒。古人說:「早餐要早,午餐要飽,晚餐要少」。這的確是一次值得關注的健康體驗。晚上睡覺後更不宜在床上吃東西。

5。中醫認為,肺是五臟之冠,發出聲音。當人們躺下時,肺部會會聚。如果你在這個時候說話,你很容易消耗肺氣,就像一個鐘聲。如果你不把它掛起來,你就不能發出聲音。另外,睡前說話會使精神興奮,思維活躍,從而影響睡眠,導致失眠。

6。不要睡在燈上

睡在燈上,使大腦不能穩定,不易入睡。  

相關焦點

  • 古人說「臥不覆首,眠不北向」,古人的睡眠法,值得學學!
    睡覺是身體修養的過程,睡醒之後,我們應該變得精神抖擻,活力充沛,但現在有不少人,睡眠質量極差,睡醒之後感覺沒睡一樣,越睡越感覺累,這樣的睡眠,不僅不能幫我們,反而越睡越傷身。關於睡眠,古人早就總結出一些睡眠的經驗,並把經驗總結成了俗語,說:想要睡得好,就要「臥不覆首,眠不北向」,那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有沒有道理呢?
  • 俗語「寢不橫屍,臥不覆首,眠不向北」,是謠言還是有科學依據?
    在我國古代,古人對於睡覺這方面是非常講究的,時至今日都有這樣一句話流傳下來「寢不橫屍、臥不覆首、眠不向北」這句話。在古代的時候人們睡覺幾乎都會按照這樣的約束來進行。但是到了現代社會中,這種說到到底是謠言,還是真有科學依據呢?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睡覺方面的事情,通過下面的文章,一起來了解一下吧。古人常說的「寢不橫屍,臥不覆首,眠不向北」,到底是謠言還是有科學依據?
  • 寢不橫屍,臥不覆首,眠不北向:睡眠養生的正確姿勢
    睡姿至關重要,不僅影響到我們的睡眠質量,更是影響到我們的身體健康。到底用什麼睡姿才更健康呢?其實,古人早就給出了答案,就是:「寢不橫屍,臥不覆首,眠不北向」。那麼,古人這麼說有道理嗎?今天筆者跟大家一起來探討下這句俗語。寢不橫屍「寢不橫屍」的意思是說睡覺不能像屍體一樣仰面而臥。
  • 俗語:寢不橫屍,臥不覆首,眠不北向,有道理嗎?為什麼這麼說?
    俗語:寢不橫屍,臥不覆首,眠不北向,有道理嗎?為什麼這麼說?大家都知道,一個好的睡眠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小毅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句關於睡覺的俗語:「寢不橫屍,臥不覆首,眠不向北」,這句話有道理嗎?為什麼這麼說?
  • 農村俗語「寢不橫屍,臥不覆首,眠不北向」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寢不橫戶,臥不覆首,眠不北向,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農村俗語,是祖宗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經驗總結和智慧結晶,其語意蘊藏著一定的哲理和科學道理,在科學不發達的古代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農事等方面起到了一定教導作用,有些俗語到現在還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鑑價值,如俗語「寢不橫戶,臥不覆首,眠不北向」,至今還在農村許多地方流傳,那麼它有何語意呢?有什麼道理呢?
  • 老祖宗的忠告「寢不橫屍,臥不覆首,眠不北向」,指的是什麼?
    其實在我們古時候,就已經有人開始研究睡眠,流傳了不少俗語,其中有一句,不太好理解,就是「寢不橫屍,臥不覆首,眠不北向」,那這是什麼意思,一起來了解看看。「寢不橫屍,臥不覆首,眠不北向」是什麼意思?關於睡眠的俗語有很多,而這句寢不橫屍,主要就是說我們的睡覺姿勢,在睡覺的時候,不要直接平躺著,手還放在身上,這個姿勢跟屍體的姿勢差不多,若是長時間保持這樣的姿勢,不吉利。老人是很講究這些的,所以都會提醒家人,不可以保持這樣的姿勢,時間長了,這句話就流傳下來了。
  • 寢不橫屍,臥不覆首,眠不北向,流傳千百年話,值得一學嗎?
    古人關於睡眠養生,也提出了不少說法,如「人睡三覺,命比紙薄」,還有「三寸長壽,四寸無憂」以及「寢不橫屍,臥不覆首,眠不北向」等,各種關於睡眠的說法,都是為了有一個好的身體。那這些都是什麼意思呢?一起來看看。古人所說的睡眠養生法,是否可靠?
  • 中國古代民俗為什麼提倡「寢不橫屍,臥不覆首,眠不北向」?
    古代民俗之所以說「寢不橫屍」或「 「寢不攤屍」。一是因為這種睡姿不文雅,沒看相。因為古人要求人的行為舉止都要有看相。其次,為什麼要「臥不覆首」呢?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蒙頭而睡,造成口鼻這些呼吸系統不暢,人體正常需要的氧氣無法完全獲取;而被褥中人體呼出的二氧化碳濃度增高,很容易被人體重新吸入,導致人的大腦、血液缺氧,對人的身體健康極為不利。
  • 老話「寢不橫屍,臥不覆首,眠不北向」,有什麼寓意?有道理嗎?
    老話:「寢不橫屍,臥不覆首,眠不北向」,有什麼寓意?有道理嗎?文/悠悠歷史心隨著時代變遷,雖然有些東西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但是俗語卻在農村不斷流傳。在經歷過滄海桑田後,這些俗語也變得更加具有知識趣味性,不僅表現了農村人表達文化的一種獨有方式,更是成為了一些農業發展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就像在農村的一些俗語中能夠預測天氣變化,講述風土人情,而有些卻告訴了大家為人處世的道理。今天小編就向大家說一句農村俗語老話,「寢不橫屍,臥不覆首,眠不北向」,你知道什麼寓意嗎?
  • 俗語「寢不橫屍,眠不向北」有什麼含義,看完還真長見識!
    現階段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好多人作息時間不規律,在睡眠問題上尤為的突出。而今天要帶給大家的俗語「寢不橫屍,眠不向北」,就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幫助。那麼,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其中的道理又是怎樣的呢?是不是古人故弄玄虛,存在一些謬論呢?其實並非如此,而是大有來頭。這句話出自《論語·鄉黨》,裡面記載說「寢不屍,居不客」。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睡覺的時候不要像屍體那樣躺著,在家中也不必太過於講究禮節。孔子太了解人了,告訴我們該放鬆的時候要放鬆,該緊張的時候要緊張,張弛有度,才是符合自然規律的。
  • 俗語:「寢不橫屍,眠不北向」,什麼意思?專家:並不是迷信
    俗語:「寢不橫屍,眠不北向」, 什麼意思?專家:並不是迷信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老祖先們通過他們的自身經歷,為我們總結出了許多的俗語諺語,這些精闢的語言都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和農業生產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儘管隨著時代的發展,有許多落後的東西已經逐漸被人們淘汰,但是農村地區相對於城市地區來說,還是發展的要慢一些,所以很多老人還是會堅持自己傳統的一派做法,有許多俗語在農村地區也仍然流行,比如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樣一句俗語
  • 般舟三昧法則不坐不臥、不眠不休,三月經行唯除便利
    就是說,你不僅要經行,——經行,來回走,走動著這叫經行,坐著不叫經行。當然,臥著更不叫經行。——「三月經行」,九十天經行,不坐不臥。「唯除便利」,方便的時候,吃飯啦、上廁所啦。有的時候,「三月經行唯除便利」,就是有一個開遮的問題。三月經行,經行,就是常立三昧、常行三昧,來回走,不能坐,不能臥。
  • 俗語:「人睡三寸,壽如長生」,啥意思?古人說的有道理嗎?
    雖然俗語很少見於書本但其流傳至今經久不衰除了其本身的趣味性以外,還帶有深刻的道理經常給人以啟發,雖然很多俗語帶有明顯的時代局限性,但仍不排除大多數的俗語是積極的。所以我們在學習的時候一定要加以區分,畢竟封建糟粕在如今是完全背離了時代發展的趨勢和科學規律的。而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句「人睡三寸,壽如長生」以及他的後半句到底什麼意思?有沒有過時呢?
  • 民間俗語:「不貪一更食,不戀三更色」,古人這麼說是啥意思?
    民間俗語:"不貪一更食,不戀三更色",如今還適用嗎?在中國古代,俗語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在當時使用俗語的人非常多,俗語最大的特點就是實用易懂。今天要為大家分享的這則俗語叫做"不貪一更食,不戀三更色",那麼古人想通過這則俗語傳達什麼樣的意思呢?要知道在古代鐘錶還沒有問世,所以人們對時間的判斷能力還相對較弱,當時時間的計量單位還不是小時,而是"更"。
  •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人的作息時間與養生
    睡眠,對於人類而言太過重要,一個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眠中度過。「睡」,是歷來崇尚養生者常提及的養生之法。本文結合「睡」、「眠」兩字的造字結構,古代的時間劃分,談談古人的作息時間與養生,供大家參考。1睡眠漢字中,睡、眠兩字意思有所區別。
  • 吉祥臥,實現高質量睡眠必須會的睡姿!
    >  吉祥臥是佛教裡主張的臥躺姿勢,當人體在吉祥臥的姿勢睡眠時,明顯身體能得到能量補充,而人體在其他方式而臥(非吉祥臥姿勢睡眠)時,休息效果就相對較差,而且還會流失氣血能量。本文請大家廣為傳播   「吉祥臥」就是佛教的一種修行姿勢,意即朝右側臥躺。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三遊行經記載:「爾時,世尊自四牒僧伽梨,偃右腋如師子王,累足而臥。」
  • 俗語:「五月不蓋房,六月不搬家」古人說的是否有道理?
    而田間地頭的勞動人民,同樣將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感,編出短小精悍的俗語,在這片古老的沃土上世代傳頌,讓我們後世之人,在心靈上給予啟迪。我們下面要說的這句俗語,就是關於古代蓋房搭屋,以及喬遷之喜的習俗講究,它就是「五月不蓋房,六月不搬家」。那這句話說的是否有道理?
  • 古代「睡」字無睡意 「寐、寢、眠、臥」是正解
    核心提示:「睡覺」「睡眠」等詞彙的出現,並沒有讓「寐」「寢」「眠」「臥」等字消失,如今的很多詞語中還是沿襲了古代的用法,比如我們現在把睡覺的地方稱作「寢室」「臥室」,有誰聽說把它稱作「睡室」的?
  • 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古人的忠告,成年人值得一看
    記得有位作家說,所謂的成熟便是多大的年紀做多大的事情,而古人也早有「三十而立」的說法。此外,民間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更是民間百姓對於修身的高度總結。
  • 「不眠實驗」:證明人能多久不睡覺?他堅持264小時,後來怎樣了
    據研究表明,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睡眠的質量決定著生活的質量,按照正常情況,我們的一生中,睡眠就佔到了近三分之一的時間,而古人對睡眠很有講究,對深、淺度以及姿勢的休息做了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