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律師:什麼叫做吸收犯?

2021-01-10 王茜律師

吸收犯由數個獨立的犯罪行為構成,且觸犯不同種罪名。牽連犯也是由數個獨立犯罪構成,觸犯不同種罪名,但牽連犯的原因行為(即最初的犯意)引起了手段行為或造成了結果行為。吸收犯的吸收關係應根據一般觀念和法律條文的內容來加以認定。這種觀點顯然是不合適的。因為一般觀念是一個不確定的概念,無法明確吸收犯的標誌。也有人認為,一罪吸收他罪,是因為「一罪之構成要件為他罪所當然包括,或所犯之罪為他罪必然得由之方法或當然可得之結果」

網友諮詢:牽連犯與吸收犯的區別王茜律師解答:1:先普及下中國的對於這兩個罪數方面的刑法研究史,其實這倆照理來說不應該出現在一起的,因為牽連犯這一概念是日本的,而吸收犯這一概念是德國的,這兩個概念本來就沒什麼聯繫,但是當時中國刑法研究不到位,而且對語言研究也不到位,所以就出現了一股腦抄來的情況,直到現在理論界都有兩派,一派主張廢掉牽連犯,一派主張廢掉吸收犯。2:牽連犯的本質是:兩個實行行為之間有手段和結果的關係或者原因和結果的關係。3:但是不能說任何兩個實行行為有上面的關係就是牽連犯,現在確定的一般是偽造後詐騙,還有就是實施關聯行為之後再偽造。4:吸收犯的本質是:實施了數個不同性質的行為,分別觸犯不同罪名,但是數行為之間具有吸收關係,也就是說一個行為是另外一個行為的必經階段、必然後果。5:根據現在的研究,一般來說重行為吸收輕行為、實行行為吸收預備行為、主行為吸收從行為。王茜律師補充:

1、行為人必須實施數個均符合犯罪構成要件的危害行為。這是構成吸收犯的前提條件。

具體表現為犯罪行為的複數性、危害行為的構成符合性、犯罪行為基本性質的一致性三個具體特徵。其中,吸收犯必須由數個犯罪行為構成,即犯罪行為的複數性,這是構成吸收犯的事實前提,若無數個危害行為,也就談不上吸收。具有複數性的犯罪行為,必須是均符合犯罪構成要件的危害行為,這是吸收犯成立的事實基礎。吸收是罪與罪之間的吸收,而不是孤立的不能構成罪的動作之間的吸收。

2、行為人所實施的數個犯罪行為,必須基於其內在的獨立性和非獨立性的對立統一,而彼此形成一種吸收關係。

3、行為人的數個犯罪行為必須侵犯同一或相同直接客體,並且也指向同一犯罪對象。 否則,也就失去了吸收關係的客體同一性基礎,從而也就失去了吸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4、行為人必須基於一個犯意,為了實現一個具體的犯罪目的而實施數個犯罪行為,這是犯罪行為構成吸收犯的主觀特徵。

王律師結語:注意不可罰的事後行為,是指在狀態犯的場合,利用該犯罪行為的結果的行為,如果孤立地看,符合其他犯罪的構成要件,具有可罰性,但由於被綜合評價在該狀態犯中,因而沒有必要另外認定為其他犯罪。

相關焦點

  • 牽連犯與吸收犯的區別
    2003-09-11 16:58:27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呂華紅   什麼是吸收犯
  • 吸收犯與牽連犯的區別?
    牽連犯數罪必須出於一個犯罪目的必須實施了兩個以上獨立的犯罪行為數個犯罪行為須有牽連關係。傳統刑法理論認為牽連犯是實質的數罪,處斷的一罪;新刑法的規定對牽連犯既有適用從一重處斷,又有適用數罪併罰。因在司法實踐中這兩種處罰原則並存,極易造成法律適用的不統一。吸收犯是指存在數個犯罪行為,其中一個犯罪行為吸收其它的犯罪行為,僅成立一個罪名的犯罪形態,一般選較重罪。傳統的吸收犯與牽連犯確實有許多交叉之處。然而,這裡,我們所說的牽連犯與吸收犯的區別,是指牽連犯與狹義吸收犯的區別。
  • 【法律知識】牽連犯與吸收犯的區別
    什麼是吸收犯?刑法學界觀點大體一致。
  • 牽連犯與吸收犯解析
    【評析意見】紀委監委審查調查人員對上述兩個案件的定性歸責無分歧,只是對牽連犯、吸收犯的相關要件、處斷原則容易產生誤區,筆者就此解析如下:(一)牽連犯的解析牽連犯,是指以實施某一犯罪為目的,其方法行為或結果行為又觸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態。
  • 牽連犯與吸收犯如何區分
    第三種意見認為,按刑法吸收犯理論,被告人的行為應以強姦罪論處。  評析  本案的定性涉及到對牽連犯、吸收犯的認識和理解以及牽連犯和吸收犯的區分問題。我國刑法和司法解釋中雖未明確規定牽連犯與吸收犯,但在刑法理論和司法實踐中均普遍認可。  從刑法理論上講,牽連犯與吸收犯均屬於「實質上的數罪、處斷的一罪」。
  • 走私犯罪中,吸收犯和牽連犯的區分認定
    律師評析在本案下,行為人在走私過程中具有的持有武器、彈藥的行為與偷越國邊境的行為具有關聯性,即持有武器、彈藥的行為與走私行為具有吸收關係,是吸收犯。偷越國邊境的行為與走私行為具有牽連關係,是牽連犯。吸收犯,是指事實上有數個不同行為,其中一行為吸收其他行為,而只成立一個罪名的犯罪。
  • 處斷的一罪—吸收犯
    吸收犯,只一個犯罪行為因為是另一個犯罪行為的必經階段、組成部分、當然結果,而被另一個犯罪行為吸收的情況。特徵:1、有數危險行為。吸收犯的形式:1、吸收犯必經階段的行為。2、吸收組成部分的行為。3、吸收當然結果的行為。
  • 如何甄別刑法中的牽連犯與吸收犯
    什麼是牽連犯?什麼是吸收犯?對於一個初學刑法者來說,是有點難以把握的。今天我很高興能和大家在這裡一起來探討如何區別牽連犯與吸收犯。  牽連犯在中國刑法條文中雖然沒有明文的規定,但在司法實踐中卻經常涉及。對於牽連犯問題,在刑法理論界存在較多爭議。
  • 此案是牽連犯還是吸收犯
    其行為屬於吸收犯。  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理由是:  李某虛報註冊資本的行為是詐騙犯罪的預備行為,而不是詐騙犯罪的方法行為。因此,構成吸收犯而不是牽連犯。  所謂牽連犯,是指以實施某一犯罪為目的,其方法或結果行為又同時觸犯了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態。牽連犯可以分為本罪與他罪兩個部分。
  • 包容犯和吸收犯是一回事嗎?
    1、包容犯和吸收犯的共同點有二:(1)都是重罪吸收了輕罪。(2)都是只成立重罪一罪。_2、二者的最大區別在於:吸收犯的重罪與輕罪往往是必然伴隨關係,但包容犯則不具有這種關係。【例1】老蔡為了盜竊而先入戶,盜竊成立盜竊罪,入戶觸犯非法侵入住宅罪,最終只成立盜竊罪一罪,此為吸收犯。理由是入戶和盜竊是必然伴隨的關係。【例2】老蔡偽造了假人民幣之後,又將這些假幣出售。由於偽造貨幣罪和出售假幣罪是必然伴隨的關係(偽造的目的就是為了賣),故老蔡只成立偽造貨幣罪一罪,此為吸收犯。
  • 王茜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在劇裡有一個角色叫季潔,她的形象深入人心,對故事演繹精闢入裡,這名表面冷酷豔若桃李的女警的扮演者就是演員王茜。有一次,高曉松來找她,笑著說,「王茜,我做了首歌,我給你彈彈看能不能成為廣告歌曲?」 於是高曉松拿著一把舊吉他開始彈,王茜一次性就給否定了,說什麼曲真是太幼稚了。高曉松沒生氣依然笑呵呵說你真是太武斷了。沒想到那首歌還很紅了,從90年代一直唱到現在,還是有很多人在唱回味讀書生活。
  • 【法考乾貨】牽連犯&吸收犯
    >【多個犯罪行為,但其最終目的具有一致性】【邏輯關係為:「因、果」,「手段、目的」】【主觀上,犯罪目的具有一致性】【客觀上,「因」和「手段」是達成「果」和「目的」的通常性行為】吸收犯的特徵定義:吸收犯是指一個犯罪行為因為是另一個犯罪行為的必經階段、組成部分、當然結果,而被另一個犯罪行為吸收的情況。
  • 2018法碩考研刑法學基礎考點:吸收犯
    2018法碩考研刑法學基礎考點:吸收犯   吸收犯,指一個犯罪行為因為是另一個犯罪行為的必經階段,組成部分或當然結果,而被另一個犯罪行為吸收的情況。   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行為人必須實施數個均符合犯罪構成要件的危害行為。
  • 此案是吸收犯、牽連犯還是數罪
    對於本案有以下不同看法:  第一種觀點認為:趙某的行為屬於吸收犯,構成搶劫罪(未遂)。因為趙某欲行強姦的行為是後來其實施搶劫行為所經過的階段,而搶劫行為的實施是因為其欲行的強姦行為使被害人產生恐懼心理所產生的結果。故趙某的行為符合吸收犯的特徵。  第二種觀點認為:趙某的行為屬於牽連犯,構成搶劫罪(未遂)。
  • 2019法考必背考點:罪數典型案例 吸收犯
    2019法考必背考點:罪數典型案例 吸收犯 2019-08-18 14:54:34| 來源:廣東中公教育
  • 90%的法考生都容易搞混的知識點——「牽連犯」&「吸收犯」
    >簡單來說,可以這樣歸納:【多個犯罪行為,但其最終目的具有一致性】【邏輯關係為:「因、果」,「手段、目的」】【主觀上,犯罪目的具有一致性】【客觀上,「因」和「手段」是達成「果」和「目的」的通常性行為】吸收犯的特徵
  • 用「國潮」上課的新東方在線語文老師王茜
    「獲得高分的同時,領略語文的美好」,對於新東方在線語文老師王茜來說,語文是語的珠璣,文的精華,美的所在,只有用生動的講解才能闡釋它的意境。懷揣著對詩意語文的探尋和對教育夢想的不懈追求,王茜來到了新東方在線,華麗變身成為了在線網課老師。
  • 34歲王茜擬任遼寧東港市委常委
    34歲王茜擬任遼寧東港市委常委 澎湃新聞記者 鍾煜豪 2020-10-28 22:45 來源:澎湃新聞
  • 優秀畢業生王茜:七年砥礪,推免研究生實現逆轉人生!
    平遙現代工程技術學校2014屆畢業生王茜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出了一段逆襲人生。正如她說:「回過頭來想想,9年前的中考失利,成為我求學路上的一個轉折點。也是從那時起,我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平遙現代工程技術學校,開始登上了夢想的天梯。」2011年,王茜在平遙縣古陶二中讀初三,同年6月參加晉中市高中階段教育學校招生考試。「考試一結束,就感覺自己沒有考好。」
  • 【嶽戰在說法】講個故事說吸收犯與牽連犯這點事
    有朋友問,對吸收犯和牽連的概念能夠理解,但是在司法實踐或做法考題時,對二者的區別就混淆不清了,能否講幾個案例加強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