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閣體書法究竟是不是藝術?

2021-02-08 坦腹齋

館閣體在書法史上算的上是一種類型的字體,歷來不被大文人所推崇,無個性、無變化的館閣體是人們唾棄的理由。


不論墨客騷人如何貶低館閣體,館閣體始終存在,並且受眾廣泛,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看待館閣體?

 

書法的風格大致可分為兩種極端的風格:


一種是方正勻稱,本文簡稱A類,一種是非方正勻稱,本文簡稱B類


極端偏向A類的字體類似印刷體,極端偏向B類的字體類似沒學過寫字的人,亂塗鴉。這兩種都是不可取。


普通字匠往往偏向A類。像秦代小篆、小楷靈飛經、瘦金體、館閣體等人的字不同程度地偏向A類。


文人藝術家往往偏向B類。像南北朝碑刻、《散氏盤》、蘇軾等人的字偏向B類的要多一點(也就是所謂的醜一點),像歐陽詢楷書、趙孟頫、文徵明等人的字偏向B類的少一點。


 在唐朝科舉制以前偏向A類的書體一直存在,典型的就是漢代《三字石經》,它規範了古文、篆、隸的書寫樣式。另外還有秦代的小篆,也有官方的小篆樣式。


《三字石經》


到了唐朝,篆隸楷行草都有了,科舉考試中,考官因為覺得偏向A類的字體閱捲起來比較美觀,並且人們往來奏摺中都會將字寫得端正,以便閱讀。隨著時間的推移,偏向A類的字體因為其美觀端正勻稱、方便閱讀的實用特點,到了宋代的翰林院,產生了「院體」,到了明代,稱為「臺閣體」,而到了清代,這一風格被強化,被稱為「館閣體」。


無論是院體、臺閣體還是館閣體,都屬於精緻工整的風格,深得帝王和貴族的喜愛,在清代以前,科舉考試中對字跡工整的要求並不高,至清代,字跡工整竟然成為科舉考試最重要的評選標準,好的館閣體等於功名利祿。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偏A類的書風的發展歷程也是經過了漫長的時間,這類書風發展有如此市場,必有其自身存在的意義。


 至於偏B類的書風,與偏A類書風一同發展,在唐朝,在魏晉書法藝術覺醒之時,書法已完全成為一門獨具魅力的藝術,而魏晉正是偏B類,唐朝繼續跟進魏晉,偏B類書法成為一座高峰。偏A類書法還不是很有市場。也就是說唐以前,以偏B類為主。





到了宋元明清,由於封建專制的強化,帝王喜愛的作用加強了,再加上科舉制的完善,書法藝術崇尚的個性、浪漫、奔放被嚴重製約,偏A類的書法趁機而上,佔據社會及皇宮貴族的主體審美風尚,畢竟偏A類的書法與錢權相關的,誰不會去學呢?


由此,偏B類的書法在夾縫中生存。在宋代,宋四家基本不是什麼高官,即時做了高官也會被貶,趙孟頫雖然不是偏向A類,但很明顯,也不太偏向B類,仍然受到了A類的影響,至元、明、清後,一直存在一支偏向B類奇異書風,如元末楊維楨、倪瓚、明末張瑞圖、黃道周、王鐸、傅山、清代金農、八大山人、何紹基、趙之謙等人,清代碑學也是偏向B類的,這些書法都不是當時的主流,只在一小撮人群中交流,因為偏B類的碑學與功名利祿無關。

 


毫無疑問,偏B類書法極具審美藝術價值,但是我們今天我們重點談A類書法的價值。 


館閣體書法雖然只在清代出現,但這類偏A類的書法貫穿整個書法史,商朝象形裝飾文字、清代官方小篆、漢代《三字石經》、宋代院體、宋體印刷字、明代臺閣體等等,端正勻稱一直是書法的主旋路,不會因為文人騷客的唾棄而退出歷史舞臺,始終發揮其實際作用。


館閣體與科舉制是兩個獨立的成長體系。


館閣體早就出現類似的風格,秦漢就有,上文已說明,跟科舉制度沒有什麼關係,而科舉制出現的唐朝,也並沒有影響唐朝書法向館閣體方向發展,這兩者不是依存關係。



但他們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兩者相互促進,科舉制強化館閣體的風格特徵,使本來就較為端正勻稱的書體走向極端,而館閣體使科舉制走向末路,科舉名次不再是主以文採來定奪,而主要考慮字跡美觀,這完全背離了科舉選拔人才的初衷,阻礙了社會發展。


 我們都知道,書法不僅僅是藝術,還是寫字,書法同時具有這兩個方面的內涵。


偏A書法主要突出寫字的功效,偏B類書法主要體現藝術的功效。


(1)在偏B類人眼裡,館閣體就是寫字而已,沒有個人藝術特徵。


館閣體是清代科舉制催生出來的特殊風格字體,以烏黑、方正、光沼、等大為特點。


比如下圖中清代汪由敦書法,是不是覺得還不錯?這就是館閣體吸引力,但這沒有藝術感可言。幾乎每個字都是正裝照,而不是藝術照、生活照。



端正、勻稱、美觀、缺乏變化是館閣體致命缺點。


(2)在偏A類人眼中,館閣才是最美觀的,才是人人都看得懂的藝術。


實際需求是書法發展的根本,偏A類書法,包括館閣體,都是以實際需求為出發點,端正美觀有利於快速閱讀,提高辦事效率,具有積極意義,科舉考試正是看中了這一點。


而館閣體只不過將這種風格發揮到極致,從另一種角度看,這也是一種藝術風格。只不過偏A類看得懂的人多,偏B類看得懂的人少而已。


3)偏A類人與偏B類人的鴻溝是文化認知。


偏A類書法(趙孟頫、啟功都也很接近A類)本身有其廣泛的實際意義,因此市場很大,偏B類書法本身理解較為困難,需要後天的文化學習才能有所領悟,因此市場很小,直至今天,依然如此。

 


偏A類書法之所以市場很大,在於其不需要讀很多書,了解很多文化,一般普通老闆姓都能看懂,你寫的一手很好的館閣體,身邊的人都會說你寫的真好,如果你寫的跟沃興華、曾翔一樣的書法,你身邊大多數人肯定認為你在瞎寫。


偏A類與偏B類的書法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偏A類注重實際意義和美觀意義,偏B類則注重性情與不同,他們對書法的意義都很重要。


雖然我本人比較偏向B類,但我每次看到偏A類的館閣體書法時,也會不禁讚嘆書寫者的寫字功夫,只是自己不去寫這種書法而已。


相關焦點

  • 他是清代狀元,所寫楷書嚴謹大氣,但有人說他的書法是館閣體!
    他寫一手漂亮的楷書,但是有人說他的楷書是館閣體不值得學習。王仁堪楷書局部當時的書壇盛行館閣體,很多文人雅士以寫一手漂亮的館閣體而感到自豪,這樣的書法審美也影響了很多人。當時的文人雅士在寫楷書的時候,大多是筆畫嚴謹,端莊工整,堪比印刷體。
  • 清朝館閣體中的最高水平,這字太好看了!現在卻被批評沒藝術性
    當今書壇存在著一種怪相,一些專家談「館閣體」而色變,不管是什麼樣的作品,只要被打上了館閣體的標籤,似乎都淪為毫無新意、毫無藝術性,不值一提的代表作。那麼,我們這裡不妨來欣賞一下這幾幅作品:是不是覺得美得端莊大氣,令人挪不開眼?如此好看的字,恐怕後世很難再寫出了。但是這字卻被劃分到了館閣體的範疇,那也是清朝館閣體中的最高水平。館閣體真是的沒有藝術性的代表嗎?我們先來看一下館閣體的前生今世。
  • 館閣體中的極品小楷,這功力不輸《靈飛經》,清秀妍美,難得一見
    這二人的書法成為了清朝書法的典範和主流,而此二人書法又有端整、規範、圓融的特點,使得館閣體加上了圓融秀美的特點。小楷《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清朝時期的科舉,相比起明朝考試則更加重視館閣體,館閣體要求烏黑、方正、大氣,顯示出了宏偉磅礴的大氣之像。但是館閣體容易千篇一律,陳陳相因。
  • 清朝狀元只活45歲,書法寫出藝術美,字體值得收藏!
    當我們看到上面的這幅書法作品以後大家是不是體會到了楷書的藝術美呢?我們都知道清朝非常流行的一種字體叫館閣體,但是我們看到王仁堪的書法字體和館閣體也是略有不同,這樣的字體要比館閣體更有靈性,小七覺著清朝的館閣體雖然漂亮,但是卻太過死板,和王仁堪的楷書相比就遜色不少,而王仁堪的楷書作品也得到了很多書法愛好者的喜歡,他們看到這樣的書法作品以後也都會收藏練習,這也說明王仁堪的書法功底非常的深厚。
  • 館閣體自古就有,為什麼清朝以後才被罵「僵化死板」?
    所以推行沈度的書法,一方面是因為好,二就是看起來省力。確實也如此,跟現在列印體原理一樣,看起來方便。總比看「手稿」要快的多。然此體唐、宋已有之:段成式《酉陽雜俎.詭習》內載有官楷手書。每天都要看很多試卷,所以寫館閣體的就吃香了,考官看著舒服,就加分。所以學生們初學也就開始學習館閣體。蔚然成風。
  • 《書法問集》672、書法究竟是不是線條的藝術?
    原來題目比較長:書法究竟是不是線條藝術,怎樣從學理上,擯棄線條的教學泛概念?我是一人。提問者到底想問什麼?【書法的學理是什麼,線條藝術到底指什麼?】書法到底是什麼?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可是很多人都喜歡定義書法。書法到底是線條藝術,還是墨塊的堆疊,還是什麼藝術?我個人覺得藝術已經亂了,不要再拿藝術套在書法上了。
  • 「板橋體」是如何創造的
    、書法評論家,自號八公山人)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間,熟媚軟弱的董(其昌)、趙(孟頫)書風和拘謹呆板的「館閣體」風靡天下。他的書法風格獨特,猶如「雪柏風松,挺然秀出於風塵之表」,成為千古奇書。我們看看這種「板橋體」究竟是如何創造出來的。一是採用「雜交」技術。鄭板橋主要用漢隸摻入行楷,有時雜以草、篆,間用畫蘭筆法,從而創造出一種非隸非楷、非行非草,不可名狀的奇妙的新書體。這種在行書的體勢上隸楷「雜交」出來的書體,有著沉厚的隸味。
  • 筆法為什麼會排在書法要素最重要的位置
    不是館閣體書法的結構不好,恰恰相反,館閣體書法的結構非常勻稱、漂亮。所以,館閣體書法只能停留在表面的漂亮上,沒有更多的欣賞價值,一目了然,一覽無餘的書法,有多大的意義?所以,我認為,書法的核心問題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筆法。筆法有這樣一些理由是裡應該當是排在第一位的。首先,筆法之美決定書法之美。例如,寫一個楷書,顏真卿和館閣體比較,到底差別在哪裡?
  • 清朝宰相劉羅鍋,書法寫出藝術美,一幅作品拍出345萬!
    文 / 小七各位網友大家好,當我們聊起中國的書法文化時大家會想到很多著名的書法家,比如書聖王羲之,他的代表作《蘭亭序》那是寫出了行書的藝術精髓,因此也得到了後人的高度評價,稱《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而在我國的古代除了王羲之這樣的書法名家外還有很多書法愛好者
  • 寫字和書法最大的區別
    什麼叫書法?法是什麼?法就是法度、規則。書法就是書法藝術表現的規則,離開了這個規則就不叫書法。那麼書法有哪些規則呢? 把寫字與書法混為一談的後果就是:書法雜耍、老幹部體、印刷體甚至隨便寫的字都能渾水摸魚,自詡書法。比如下面這位寫的,能算書法嗎?
  • 沈曾植的書法藝術研究 文/張孝玉
    在實踐上早年攻帖學,仿黃山谷時尚不能得勢,中年學鍾繇,後來窮魏碑,極章草,終使「抑揚盡致,委曲得宜」,進入了碑帖融合的獨有理想境界,創造了奇峭博麗的沈體書法。曾熙曾評價沈的書法:「工處在拙,妙處在生,勝處在不穩」。沈氏還善繪山水,但藝術成就不如書法。     沈曾植出身於世代書香之家,父祖皆為博學之士。其祖父沈維鐈,嘉慶七年(1802)進士,曾為國史館纂修、文淵閣校理。
  • 實用書法經驗|提高硬筆行書的書寫速度的4點經驗
    二、館閣體是硬筆實用書法練習的最佳基礎技法;沒有楷書的基礎,行書同樣會缺少書寫效率;筆者小時,還不知道有書法這個東西。那個時候,只是發現自己的書寫速度太慢,於是有了學習快速書寫的想法。與城裡來農村體驗上學的同學告訴我,任政老先生的字帖值得學習,可以用來練習。正好還有美術課,老師又說可以練習一下美術字。
  • 清代狀元劉春霖寫一手好書法,晚年賣字為生,達到人書合一的境界
    但是有人卻說他的書法是館閣體,不值得學,那麼劉春霖的書法真的不值得學習嗎?我們首先要了解館閣體,館閣體一般是指楷書而言,在字形上方正、烏黑、筆畫大小均等,在明代稱臺閣體,到了清代改稱館閣體。館閣體是當時文人雅士常用的字體,以其筆畫嚴謹,字形規整著稱,很像現在的印刷體。很多書法家在學習書法的時候並不學習館閣體,認為館閣體筆畫過於嚴謹,缺少變化,有呆板之感。
  • 書法名家:不可學
    梁詩正的跋文如果從筆法角度來講,梁詩正的筆法沒有王羲之那麼複雜,梁在繼承古人書法的基礎上,削繁就簡,變古為今,結合當時館閣體的需求,把行書寫的工整秀美,華滋遒勁,深受後世喜歡,被譽為梁詩正對後世影響頗大,包括啟功先生都受其影響,當然也存在很大爭議,爭論的焦點就是梁詩正的書法是否屬於館閣體,是否可學?首先肯定的是,梁詩正的書法一定屬於館閣體,這個跟當時的歷史環境有關,清代書法盛行館閣體,跟康熙、乾隆的愛好有很大關係。
  • 關於書法培訓應試體
    時代的發展,手寫字越來越少用到,我自己一年寫的硬筆字數不及我女兒一周的作業寫的多,平時偶爾練練毛筆字只是藝術愛好。中國現在的教育是應試教育,作業多,寫好字對學習的幫助與作用是非常重要。寫好字的標準是寫的工整,寫的快;國家對中高考電腦閱卷的作文評分有明確的要求和規定。中國古代的科舉的狀元都是要能寫好八股文,同時要寫好一手「館閣體」書法。
  • 北大第三任校長張百熙,行楷書法端雅靜穆、用筆圓腴舒朗!好字
    張百熙許多書法愛好者對清代書壇的固有印象大概就是「館閣體」。首先來講這是非常片面地,因為除了以帖學為主的館閣體,清末的金石碑學大興,更加注重書法的鋒芒、蒼勁、古拙,以此來表達書家強烈的個性和感受。在此期間所出現的代表性人物,也是不勝枚舉的,比如有「揚州八怪」、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等等。在他們的書法中,處處都反映著這種倡靈性、反束縛、背傳統的思想和藝術解放的光輝。
  • 他臨寫百家名帖,書法瀟灑飄逸,譽為「最美行書」,比王羲之如何
    真正的書法家往往是通曉經史、詩詞、篆刻等等藝術,也有著不凡的造詣。比如王羲之、趙子昂、文徵明、白蕉、啟功等等,都是有很深的文化根底!估計為了響應領導的要求,曾翔「吼書」、邵巖「漁網書法」、「射書」、張強的「盲書」等等粉墨登場,無論是創作形式,還是書寫工具都在嘗前人之所未嘗。為了彰顯自己的創新,就必須要貶低前人的書法,凡是遵循王羲之、趙子昂等傳統書風,統統歸為「館閣體,沒有個性!」
  • 康熙帝的「書法用人觀」
    因為漢字及其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代表文化,作為炎黃子孫,我們無任何理由把它摒棄。針對目前中小學生書法教育出現的問題,讓人不由得想起了清朝康熙皇帝的「書法用人觀」。小編也整理了許多難得一見的康熙書法作品,就讓我們邊看,邊讀,邊思考吧!
  • 範曾自創「屎殼郎體」書法,字體個性寫出藝術美!你喜歡嗎?
    說到範曾大家並不陌生,那在我國書法界的名氣非常的大,也被稱為是大師級別的藝術家,範曾不僅擅長繪畫,他的書法功底也是非常的深厚,而且書法還寫出了自己的個性,如果你對範曾比較了解的話,肯定也知道範曾的書法非常的個性吧,他的字體被網友們稱為是「屎殼郎體」,因為範曾的字體筆畫和屎殼郎的腿非常的像,所以也被書法愛好者們稱為是「屎殼郎體」,看到這裡以後大家是不是也想欣賞一下範曾的書法作品呢
  • 書法藝術所遵循的多樣統一
    一幅書法作品成篇的字是由許多單字所組成,它們都是互相影響的,每個字在一行之中,各行字在整篇裡都必須安排停勻,各得其所,方能顧盼生姿。劉熙載《藝概·書概》中說:「章法要變而貫」,「皆須有相避相形,相呼相應之妙」。這種「相避相形,相呼相應」正是書法作為藝術所遵循的多樣統一,平衡對稱的美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