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大哭大鬧,入園分離焦慮還有這6種表現,家長們千萬別忽視

2020-12-18 陪娃日誌

這幾天,全國各地的幼兒園陸續開學了,網上時不時就可以看到幼兒園門口上演的離別大戲。

作為觀眾,看了會覺得很好笑,真到了自己身上,可能就開心不起來了!

之前我一直非常期待娃早點去上幼兒園,可是今天下午開班會,當園長給家長們講他們將來在幼兒園要怎麼生活,可能會經歷哪些情況的時候,我突然就不受控制的淚流滿面。

說好的希望他趕緊入園呢?這臉打的啪啪響!

剛入園的小朋友絕大部分都會出現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的心理基礎就是依戀關係,因為孩子和家人建立起了非常親密的依戀關係模式,當這種模式突然打破的時候,孩子就會產生不安和不愉快的情緒反應,這種情緒就是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多出現在嬰幼兒時期,這個時期孩子的安全感還沒有完全建立,突然和熟悉的人、熟悉的環境分開,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就會感覺緊張或者害怕。

其實不光是孩子,大人有時候到陌生的環境中,也會出現類似的情緒反應。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孩子大哭大鬧,家長都知道是分離焦慮,也會注意用心去引導。

但是分離焦慮除了大哭大鬧,還有其它的表現,家長同樣不能忽視。

千萬不要因為孩子不哭不鬧,就覺得孩子沒有分離焦慮了,這種焦慮不幫著孩子處理好,會對他以後的安全感都產生重要影響。

其實,大哭大鬧的孩子看起來最咋呼,但卻是最容易安撫的。

這種孩子的情感表達比較直接,情緒來得快去的也快,只要老師能找到東西轉移他的注意力,他很快就能平靜下來

反而是下面這些含蓄一些的類型,更不容易搞定。

1、孤僻沉默型

這種類型的分離焦慮多出現在內向的孩子身上,內向孩子敏感且細膩,也不會輕易打開心扉,比較牴觸和老師溝通交流。

因此整個適應的周期要更長一些,需要家長更多的耐心與包容。

2、特殊嗜好型

有些小朋友到了幼兒園,雖然不哭不鬧,但是仔細觀察,他會一直做一些小動作,比如啃指甲、啃衣角等,這些小動作其實也反應出孩子內心的不安。

很多家長發現了以後,會覺得孩子去幼兒園學了壞習慣,真是冤枉孩子了。

一定要善於分析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原因,不要被表面現象迷惑。

3、膽小依戀型

膽小的孩子很少大哭大鬧,他們對陌生環境的恐懼直接表現在臉上和行為中。

這種孩子會非常黏老師,一直需要老師安慰或者讓老師抱。

這種情況下,老師的作用非常關鍵。

4、執拗倔強型

這類孩子就是通過和父母對著幹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幼兒園的抗議。

早上死活不要起床,不要穿衣服、不要吃飯,總之什麼都不配合。

這樣的情況下,家長特別容易情緒失控,我們要理解孩子內心的不安與恐懼,多些安撫,少些責備。

5、自我安慰型

還有一些孩子特別可愛,在幼兒園會一直碎碎念,「吃完飯姥姥就來接我了」、「睡完覺姥姥就來接我了」等等,這種自我安慰其實也是孩子表達不安的方式。

這個時候需要老師適當的給孩子一些回應。

6、生病

這是最激烈的反應形式了,在焦慮的情緒下,孩子吃不好、睡不好,加上負面情緒的影響,孩子非常容易生病,家長也不用過於自責,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早日適應就好。

那面對分離焦慮,家長要怎麼辦呢?

首先最重要的當然是從小就給孩子足夠的愛和充分的陪伴,這是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基礎,有了強大的安全感,孩子才能以最快的速度適應新的陌生環境。

但是即使是安全感很高的孩子,突然到了非常陌生的環境,可能也會出現短暫的焦慮,這時父母可以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允許孩子體驗負面情緒

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能生活的無憂無慮,願望是美好的,但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去經歷一些不那麼順心意的事情。

完全把孩子保護起來,不讓孩子去體驗負面的情緒,那麼孩子永遠也不會成長。

就像生活要嘗遍酸甜苦辣一樣,成長也要經歷陣痛,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孩子成長的契機。

家長要做的,是陪伴孩子,教孩子走出焦慮,並逐步學會與負面情緒相處。

2、接納孩子的情緒,充分共情

當孩子情緒激動的時候,家長給與孩子陪伴和安撫就好,既不要否認孩子的情緒,也不需要誇大,允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將情緒發洩出來。

過程中可以給孩子擁抱與撫摸,讓孩子知道父母在關心著他,等孩子情緒穩定下來,再跟孩子溝通。

溝通時一定要主動表達出孩子的想法,讓孩子知道父母是真的理解他的。

比如可以這樣說,寶貝,媽媽知道你現在不想去幼兒園,你不想離開爸爸媽媽,媽媽也好捨不得離開你啊,但是你長大了,就得去上學了,媽媽一放學就來接你好不好。

千萬不要在孩子有牴觸心理的時候還一個勁的說幼兒園如何好。

3、充分相信孩子

我們要相信孩子有能力走出這種負面的情緒,成長道路上的很多事情是沒法由別人代勞的。

信任會帶給孩子信心和力量,孩子也是能感受的到的,父母的支持和信任能幫助孩子更快的從焦慮中走出來。

4、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看到一個小視頻,第一天送女兒上幼兒園的爸爸在車上一個勁的抹眼淚。

就像網上說的,很多時候,不是孩子離不開我們,是我們更離不開孩子。

情緒會傳染,我們必須先察覺並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最大限度的減少孩子的焦慮,並有能力幫助孩子走出焦慮。

期待一下一周後我送娃入園時的表現!

#凌晨爸媽成長記#

相關焦點

  • 除了大哭大鬧,入園分離焦慮還有這6種表現,家長們千萬別忽視
    這幾天,全國各地的幼兒園陸續開學了,網上時不時就可以看到幼兒園門口上演的離別大戲。作為觀眾,看了會覺得很好笑,真到了自己身上,可能就開心不起來了!之前我一直非常期待娃早點去上幼兒園,可是今天下午開班會,當園長給家長們講他們將來在幼兒園要怎麼生活,可能會經歷哪些情況的時候,我突然就不受控制的淚流滿面。說好的希望他趕緊入園呢?這臉打的啪啪響!
  • 孩子上幼兒園大哭大鬧,擺脫入園焦慮,家長一定不能有這四種心理
    ,隨著幼兒園開學,最近不少家長都被孩子上幼兒園這件事搞得焦頭爛額、提心弔膽。孩子大哭大鬧不肯上幼兒園,看著孩子委屈可憐的模樣,很多家長束手無策,不知道該怎麼幫助孩子擺脫入園焦慮。第二天、第三天,嘟嘟都是很牴觸,大哭大鬧著被老師抱進學校,看的嘟嘟媽媽於心不忍。第三天放學之後,嘟嘟媽媽幫孩子洗澡,發現孩子屁股上和褲子上有幹掉的屎,嘟嘟媽媽再也忍不住了,帶孩子去學校辦理了退學。
  • 入園在即,寶寶分離焦慮怎麼破?
    每到開學季,孩子和家長就陷入一種焦躁不安的情緒當中——分離焦慮。不少幼兒園裡都哭成一片,一些家長剛走,孩子便開始哭鬧不止,嘴裡大喊「我要媽媽」、「我要回家」......這就是典型的分離焦慮。所謂入園分離焦慮,就是指幼兒進入幼兒園和撫養者之間分離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焦慮、不安等情緒和行為。幾乎每個孩子都會面臨一次入園分離焦慮。
  • 孩子和家長陷入分離焦慮怎麼辦?
    每到開學季,孩子和家長就陷入一種焦躁不安的情緒當中——分離焦慮。不少幼兒園裡都哭成一片,一些家長剛走,孩子便開始哭鬧不止,嘴裡大喊「我要媽媽」、「我要回家」......這就是典型的分離焦慮。所謂入園分離焦慮,就是指幼兒進入幼兒園和撫養者之間分離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焦慮、不安等情緒和行為。幾乎每個孩子都會面臨一次入園分離焦慮。
  • 出門前寶寶總是大哭大鬧?媽媽別悄悄離開,三招緩解「分離焦慮」
    文丨貞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在很多家庭中有了自己的寶寶之後媽媽會全職的待在家裡照顧自己的寶寶,但是因為媽媽在照顧自己寶寶的時候還要負責一部分家務,所以也避免不了和寶寶有短暫的分離,而這短暫的分離卻給不少寶寶造成了影響
  • 孩子大哭大鬧有上學困難症?多半是「分離焦慮」,試用這幾招
    當孩子已經到了必須去上學的年紀時,父母也就避免不了要和孩子發生短暫的分離,而這短暫的分離也給許多的孩子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閨蜜麗麗就是個全職媽媽,轉眼間孩子已經到了該去上幼兒園的年紀。但麗麗非常擔心的一點是只要一離開自己,孩子就會大哭大鬧。而這種情況其實就是分離焦慮的典型表現。
  • 孩子大哭大鬧有上學困難症?多半是「分離焦慮」,來試用這幾招
    當孩子已經到了必須去上學的年紀時,父母也就避免不了要和孩子發生短暫的分離,而這短暫的分離也給許多的孩子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閨蜜麗麗就是個全職媽媽,轉眼間孩子已經到了該去上幼兒園的年紀。但麗麗非常擔心的一點是只要一離開自己,孩子就會大哭大鬧。而這種情況其實就是分離焦慮的典型表現。
  • 給家有2-6歲入園孩子家長的一封信:分離,是門必修課
    剛入幼兒園或是託管班兒童表現出分離焦慮,這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同時也是兒童高級情緒體驗的發展形式。心理學研究表明,6-24個月是嬰幼兒建立社會性情感聯結的階段,也就是說在這一階段他們大多已經對最親近的人產生了依戀。
  • 又哭又鬧不去幼兒園還打老師,家長如何陪孩子度過分離焦慮期?
    我家彤寶上幼兒園啦,最近親身體會了一把「幼兒分離焦慮」。初入園孩子分離焦慮有何表現?說起孩子的分離焦慮,最明顯的一個表現就是哭鬧。根據最近的觀察,這種哭鬧現象按程度不同一般有三種:第一種——輕微哭鬧型。這類孩子比較讓家長省心,一般只在早上入園時哭一會兒。還有的則是入園後悄悄傷心難過。
  • 寶寶上幼兒園分離焦慮怎麼辦?
    也會有一批家庭因為寶寶的分離焦慮,鬧得全家雞犬不寧,重則寶寶身心受挫,作為家長千萬不能忽視;幼兒分離焦慮症的類型:1.長哭不止型;2.大哭大鬧型;3.後知後覺型;4.沉默不語型;5.跟風哭泣型;如何應對寶寶的分離焦慮?
  • 「媽媽,我不要去幼兒園」看看心理學家如何應對寶寶入園分離焦慮
    相信很多家庭都在為孩子即將到來的入園準備書包水杯之類的物品,但是今天我們要談談入園前的心理準備。為孩子做好入園前的心理建設,理解孩子入園的心情,為雙方的情緒反應做好功課,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入園分離焦慮期。很多小朋友入園時都會哭鬧,不肯媽媽離開。這就是入園分離焦慮的表現。
  • 寶寶入園在即,家長學會這6招,搞定分離焦慮,讓寶寶愛上幼兒園
    這時候,千萬不要以為孩子已經適應幼兒園生活了,幸福的日子總是短暫的,這種日子可能持續2、3天,孩子又會像第一周似的大哭不止。這是因為孩子的情緒是波動的,在適應新事物的過程中會有反覆,父母要做到心中有數。
  • 幼兒入園分離焦慮的原因
    文章前面我們說到,怎麼看待幼兒分離焦慮期和父母怎麼對待幼兒分離焦慮期。那幼兒分離焦慮期的原因是什麼呢?分離焦慮,是一種安全依戀的表達,依戀關係也有幾種類型:安全型、反抗型和迴避型。安全依戀型的幼兒,媽媽在場,他就感到足夠安全,能在陌生的環境進行積極的探索和操作,對陌生人的反應也比較積極,媽媽離開時,幼兒明顯會表現苦惱,回來時也會平靜下來。反抗型依戀:也稱矛盾型依戀,對依戀對象,是矛盾的,媽媽離開時,表現非常苦惱,極度反抗,但媽媽回來時,既尋求媽媽的接觸,又抗拒,也不容易平靜下來。迴避型依戀:和他人沒有明顯情感鏈結,媽媽在場和離開對孩子沒有太大影響。
  • 寶寶入園分離焦慮要「對症下藥」
    看著寶寶緊張、焦慮的情緒,家長們心疼不已。據有關材料統計顯示,在小班新入園的寶寶中,分離焦慮持續一周的佔15%,持續兩周的佔65%,三周以上的佔20%,「一般來說,分離焦慮是寶寶入園的正常現象,但是現在很多寶寶的反應過於強烈、持續時間長,需要提前進行針對性的引導和培養。」
  • 如何幫助寶寶順利度過入園分離焦慮期?
    入園焦慮大家都不陌生,尤其是開學季,幼兒園裡傳來孩子撕心裂肺的哭聲,門口媽媽一邊抹淚一邊帶著擔心離開或不放心,趴在教室的窗戶上…… 這種情景我們在開學季的幼兒園裡時常見到。那我們家長應該如何正確地應對入園分離焦慮呢?入園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為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又稱離別焦慮。
  • 幼兒園即將開學,媽媽們紛紛表現異常,了解這2點緩解焦慮
    在這一過程中,由於直接面臨著與家長的長時間分離,寶寶經受著分離焦慮所帶來的痛苦。→孩子入園,除了寶寶,更加焦慮的其實是父母!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注意過?每年9的幼兒園門口,除了孩子在哭鬧,還有不少孩子的父母、爺爺奶奶,躲在門外、車裡、牆根邊默默的流眼淚,其中不乏一些家長比孩子哭的還厲害,畢竟現在全職媽媽越來越多,三四年的時光每時每刻都是圍繞著孩子,孩子突然去上幼兒園,家長有這種表現是可以理解的。
  • 家長如何正確對待寶寶入園分離焦慮
    寶寶也陸續準備入園!這對每天和娃鬥智鬥勇的爸媽來說終於是熬出了頭!會對幼兒園這一新環境感到不適應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入園分離焦慮會掛在爸爸媽媽身上哭鬧 幼兒園是孩子獨立闖蕩的第一個「江湖」,應對幼兒入園分離焦慮情緒是寶寶從自然人到社會人轉變的裡程碑。適齡寶寶離開父母和家庭進入幼兒園,邁出其社會化進程第一步。
  • 新星教育 | 新生入園告別小技巧,緩解入園分離焦慮
    星星姐姐今天為新生家長們分享一些入園告別的小技巧,希望能夠幫助家長孩子們緩解入園分離焦慮,讓孩子們愉快地開啟幼兒園的新生活。即使做好了充足的準備,真到了入園分離的這一刻,還是會哭鬧。鮑爾比認為,孩子出現分離焦慮,順利渡過這三個階段,孩子才會釋然。
  • 轉給新入園家長!如何應對孩子和家長自己的分離焦慮
    別擔心,讓這份「新小班入園須知」給大家一顆定心丸,請家長做好以下充分的準備,相信寶貝們,一定會以最棒的狀態,邁出他們人生的第一步!這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哺乳動物的本能:和媽媽分離達到一定時間和空間的邊界後,就需要重新回到媽媽身邊,汲取安全感。當孩子上幼兒園之後,從過去可以隨時回到親人懷抱的習慣,突然變成一整天都看不到家人的新狀態,這樣巨大的變化,會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分離就會產生焦慮。
  • 新生入園,家長坐立難安傷心大哭,解決家長的分離焦慮是首要問題
    9月1日是很多幼兒園新生入園的日子,不僅僅是對孩子的考驗,更是對家長的「折磨」。孩子進入幼兒園,是從家庭向社會邁進的第一步,也是孩子與家長的第一次分離。這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的一個節點,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家長們既欣喜看到孩子的成長,卻也十分擔憂孩子入園後是否會有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