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語言消亡都是人類損失 專訪中國語言學家潘悟雲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中國語言學家潘悟雲先生。

貴州鎮遠縣報京鄉侗語採集,正在貴州民族大學進行。(製圖:薛英豔)

  語言和方言文化的整理、保存、展示是語言文化保護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關於少數民族語言和漢語方言保護的重大意義、現實難點、未來方向等問題,記者採訪了中國語言學家、上海高校比較語言學E-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潘悟雲先生。

  語言就像新鮮空氣般珍貴

  文匯報:國家和相關學術機構對少數民族 (瀕危) 語言越來越重視,有關科研項目陸續開展。為什麼這麼重視語言保護?

  潘悟雲:人類自身的所有屬性中,最重要的就是語言。以前,我們說,人之所以區別於動物,是因為人會製造工具。

  其實不然,猿類也會製造工具,而語言才是人類的特有屬性,也是一切文化的載體。動物只能依靠進化,能力主要來自基因遺傳;而人類除了進化,還可以依靠語言,所有創造通過語言世代相傳,於是形成文化。

  人類文明史,或稱信史,就是說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才是可靠的。但文字出現不過幾千年,我們怎麼去研究文字出現以前的人類歷史呢? 語言先於文字存在,有人類就有語言。現代語言是古代語言演化的結果,通過語言演化規律,可以構擬原始人類的語言,通過不同語言之間的關係,綜合考古學、遺傳學等,可以追蹤人類文明的起源與發展。

  語言就像空氣,在人的生活中最為平常,卻彌足珍貴。人們以往不曾覺得空氣重要,現在一旦霧霾嚴重,大家才意識到新鮮空氣的寶貴。語言也是一樣,誰都會說話,可一旦語言消失,負載的文化無處可覓,我們才會感到它的可貴。語言是生命體,會經歷誕生、演化、死亡的過程。所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全世界呼籲:「語言多樣性是人類最重要的遺產。每一種語言都蘊藏著一個民族的獨特文化智慧,因此任何一種語言的消亡都將是整個人類的損失。」

  語言的消失是不可復原的

  文匯報:您覺得,語言保護的難點在什麼地方?

  潘悟雲:語言最重要的兩大功能是交際和思維。為了便於交流,我們要推廣普通話。解放以後,推廣普通話成了語言文字的最重要工作。各級部門對推普都很重視,但是往往忽視了語言的思維功能。很多人以為只要有了普通話,方言即使消失也無關緊要,這是目前語保工作的最大難點。

  人類靠語言思維,語言影響思維,進而影響文化。語言的多元,決定了文化的多元。例如,現代漢語不同於古代漢語,唐詩宋詞翻譯成白話文就失去了原來的意境。莎士比亞的原文和漢譯本,二者差異竟似葡萄酒與白開水。蘇州評彈如果用普通話來唱,就不再是蘇州評彈了。但是,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這種關係,往往被忽視,而這種忽視會影響到語言保護。

  莫說語言保護,現在只怕僅用錄音、視頻保存將要消逝的語言都很困難。一方面,能用純正的民族語和漢語方言說話的人越來越少。年輕人很多從小就沒學,根本不會說;老年人雖然會說,一些不常用的詞往往想不起來。另一方面,受過專業訓練能用國際音標記錄語言的人太少太少。

  文匯報:那您認為,現在的語言保護應該朝哪些方面去努力呢?

  潘悟雲:首先,要提高全社會對語保工作急迫性的認識,其次要提高語保項目參與者的積極性,要把他們的工作列為重要的科研成果。語言保護已經迫在眉睫,完全是在與時間賽跑,單純依靠舊有的「傳幫帶」方法已遠遠跟不上語言消亡的速度。

  有些事物消失了,還可以再造。但是語言的消失一般是不可復原的。我的一個學生在貴州調查,發現隔壁村裡有個瀕危方言,會說的只有一個老人了,她打算下次去找老人家記錄。可惜第二次再去時,老人走了,這個語言也就永遠消失了……

  復旦大學正在建設「中華文明數據中心」,綜合遺傳、語言、文獻、文化學等多個學科,探討中華文明的共同來源與共同發展。以前的民族研究,更多強調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現在,我們還要研究各民族文化的同一性。例如,現代的漢族與藏族差別很大,但在6000年前就是一個民族,居住在現在的甘肅、陝西一帶,說著同一種原始漢藏語。我們分析現代漢語和藏語中的大量同源詞,還能提供漢藏文化同氣連枝的語言證據。我們希望「中華文明數據中心」能同全國各地緊密合作,共同探討中華各民族文化的同一性。特別是我們的語言資料庫建設,有助於國家語言保護工程的推進。

相關焦點

  • 訪語言學家潘悟雲 漫談當今的語言學研究
    記者:中國是一個大國,語言資源非常豐富,有很多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我們現在正在做各種各樣的語言資料庫,您也在主持一個語言資料庫建設。您認為,這些豐富的語言資源我們應該怎樣利用?潘悟云:現在很多人在建資料庫,都是為建資料庫而建資料庫,有什麼用並不很明確。語言資料庫,用處很多,包括人工智慧、言語工程,都用得著。
  • 人類語言消亡簡史
    早在20年前,美國知名語言學家麥可·克勞斯教授在美國語言學會中說:如果有一天,地球上90%的人類語種滅絕了,那麼語言學就是歷史上惟一一門看著自己消失的學科。中國的瀕危語言情況也不容樂觀。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科幻電影《降臨》中,人類接觸到一種外星人,兩個文明間在嘗試溝通時,人類的語言學家們發現,這些外星人使用的語言並沒有先後順序,在書寫一句話時,每個字母的書寫都是同時進行的
  • 【語言學家】潘悟雲: 綠蔭不減來時路 更得芳華歲歲春
    潘悟雲(1943年-),溫州瑞安人,中國語言學家,漢語音韻學專家。1979年,鄭張尚芳在溫州的寓所工作。次年,考取社科院語言所在語言學界,鄭張尚芳無疑是一個傳奇。上蒼把他送到這個世界,似乎就是讓他與語言學打交道的,小學五年級,他就開始收集溫州話詞彙了。
  • 全世界6000多種語言 到本世紀末90%可能消亡
    語言保存著其語言社團對世界的特有認識,保存著其語言社團的歷史記憶,包含著文化創新和語言發展的基本元素與內在驅動力。故而保護語言,不僅是保護語言這一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也是在保護民族的、人類的文化資源。全世界大約有6000來種語言,據稱到本世紀末將有90%的語言可能消亡,這就意味著語言所包蘊的人類文化財富,到本世紀末將要損失90%。
  • 群星璀璨的溫籍語言學家群體-溫州日報甌網 - 溫州新聞門戶網...
    豐富的語言資源為研究提供條件能夠從溫州走出如此之多的高水平語言學家,同溫州的歷史地理和人文環境有很深的淵源。溫州僻處東南一隅,歷史上受戰亂影響較少,因此在語言上保留了很多「古音」「古字」。今天溫州人口中所說的語言,至遲在南宋時期已經形成。在700多年前的《六書故》中也能找到影子。
  • 關於人類語言的10個問題,語言最早起源於什麼時期?
    如今,全世界這種特定編碼的語言大約有7000多種。所有的人類社會中都有語言的存在,所有的語言都擁有全方位溝通人類經驗和體驗的功能,沒有哪一種語言比任何其他語言「更好」。研究人類進化的科學家認為,20萬年至16萬年前,當智人在非洲崛起時,可能已經有語言存在了。
  • 人類的發源之語種
    人類語言沒有共同的發源在遠古時期,是不是曾經存在過一種全人類都使用的語言呢?答案是否定的。雖然我們不知道舊石器時代的人類說什麼話,甚至都不知道舊石器時代的人是否能像現代人這樣隨意交流,但從現存各種人類語言分析,遠古時代那種人類共同語應該是不存在的。
  • 語言學家的田野與田野裡的語言學家 ——序《輶軒使者: 語言學家的田野故事》
    文| 李宇明中國語言研究的歷史悠長而輝煌,與古希臘語言學、古印度語言學並稱人類語言學的三大源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又先後實施了「中國新發現語言」調查研究、中國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中國瀕危少數民族語言調查、《中國語言地圖集》編制、中國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建設、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等重大語言項目,新中國的「輶軒使者」向世界展示了中國語言資源的壯美畫卷。
  • 漢藏語系起源於中國北方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環球科學撰文:李曉慧如果沒有語言,就不可能有人類文明。作為中國文明載體的漢語,承載著中國人對世界的獨特體驗,蘊藏著中國智慧。但是漢語從何處來?又是怎樣演化的?400種語言和方言,總使用人數達到15億左右,漢語、藏語、緬甸語都屬於該語系。
  • 專訪:澳語言學家呼籲更多澳大利亞人學習中文
    新華社雪梨6月27日電 專訪:澳語言學家呼籲更多澳大利亞人學習中文  傑茜卡 李倩影  澳大利亞語言學家、南昆士蘭大學教授沃倫·米奇利日前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表示,澳在外語教學方面明顯落後,應將資源集中利用,發揮澳多元文化國家的優勢,推動外語教育的發展。
  • 語言學家預測:英語未來將成為世界通用語言日子
    它廣泛流行於世界各地,許多國家的孩子都將它當做第二語言學習,英語還是科學技術、商務貿易和流行文化的傳播媒介,許多人認為英語會無窮無盡地「流行」下去。然而,一些語言學家卻不這樣認為。英國知名語言學家戴維·格雷德爾撰寫了《英語的未來》一書,並在美國《科學》雜誌發文稱:到本世紀中葉,英語的主導地位很可能會有所下降——英語將位居漢語之後,與阿拉伯語、北印度語和烏爾都語的地位相差不多。
  • 東亞語言母語起源於中國北方 漢藏語系是世界第二大語系
    如果沒有語言,就不可能有人類文明。作為中國文明載體的漢語,承載著中國人對世界的獨特體驗,蘊藏著中國智慧。但是漢語從何處來?又是怎樣演化的?一直以來在語言學界充滿著各種假設和爭論。  漢語、藏語、羌語、緬語等400多種東亞語言被認為擁有共同的祖先語言,合稱為漢藏語系。這是世界第二大語系,母語使用人數僅次於印歐語系。一直以來,語言學家對漢藏語系內部各語支親緣關係、分化時間以及起源地點長期存在爭議。
  • 荷蘭語言學家發現:人類唯一的共同語言是「啊」
    如果你來到一個語言完全不通的地方,不能靠手舞足蹈,只能靠說話和當地人交流,你怎麼和他們找到共同語言呢?其實,有這麼一個發音,不管在什麼地方,只要你說出來,對方基本都能準確get到意思。當然,對話也就到此為止。到底是什麼詞彙這麼神奇?!你猜啊。 據悉,荷蘭的一群科學家發現,「啊?」這個詞可能是世間不多的人類通用語言。
  • 2021英語翻譯:語言的消亡
    漢譯邏輯要點:   1) We are obliged to them中的代詞them可以直接對應成中文「他們」翻譯,也可以指代明確,它指代上一句話「Two anthropologist-linguists, Franz Boas and Edward Sapir, were pioneers…」中的「兩位人類學語言學家,他們是先驅
  • 溫籍著名語言學家鄭張尚芳逝世
    19日凌晨,噩耗傳來,中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音韻學大師鄭張尚芳先生在溫州病逝,享年85歲。今年2月28日,鄭張尚芳的友人、著名溫州語言學家潘悟雲專程從南寧趕往溫州,探望因腫瘤及肺部感染住院的鄭張尚芳。病床上的鄭張尚芳對潘悟雲說,「我現在寫不了東西了。」說出這句話那一刻黯然,深深刺痛在場所有人的眼睛。鄭任釗告訴記者:「父親神志尚清醒時,留給我繼續出版《鄭張尚芳溫州及浙南方言論集》的囑託,這便是他最後的遺願了。」
  • 世界上1/3語言面臨消亡,每兩周就消失一種,怪sei?
    甚至每兩周就有一門語言消失,這到底是怎樣一種情況,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吧。文章來源:寶安日報、國際在線、新華網、人民網、中國經濟網、國家地理雜誌等日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中國一家企業就「世界語言地圖」達成了合作夥伴的關係,希望建立起一種語言保護機制,挽救和保護逐漸消失的語言。
  • 人類的語言是如何誕生的?喬姆斯基之外的一種觀點 by Daniel L. Everett
    這些問題都是語言學研究的大問題。目前比較流行的觀點是著名語言學家喬姆斯基的觀點,他提出了「普遍語法」理論,並認為語言的誕生是由於大約5萬年前到10萬年前的單個基因突變而產生的,這種突變使得智人擁有了建構複雜句子的能力。不過,在《語言的誕生》中,語言學家、人類學家埃弗裡特並不認同這個流行的觀點。他認為,語言起源於符號發展。
  • 著名語言學家鄭張尚芳今晨在溫州逝世
    著名語言學家、中古漢語和上古漢語語音研究專家,是國內語言學界古音韻研究的權威,漢語古音學說有代表性的八大家之一,1991年晉升研究員,1994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生前曾為中國語言學會、漢語方言學會、國際漢語語言學會會員,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理事、學術委員。兼北京語言大學、上海師範大學語言所教授和南開大學教授等。鄭張先生高中從父母雙姓,改姓鄭張。無大學學歷。
  • 講座|王弘治:語言學家的傳統文化研究有何與眾不同?
    講座現場自學成才的語言學家鄭張尚芳1933年出生於盛產語言學家的浙南溫州。1992年以前,全上海評上教授職稱的語言學者一共有6個人,其中有4個都是溫州人,這是因為溫州話中保留了很多古漢語的音韻,所以相對北方人來說,溫州人學習音韻學就佔了很大便宜。
  • 荷蘭語言學家發現:人類唯一的共同語言是「啊」 語言學交流平臺
    如果你來到一個語言完全不通的地方,不能靠手舞足蹈,只能靠說話和當地人交流,你怎麼和他們找到共同語言呢?其實,有這麼一個發音,不管在什麼地方,只要你說出來,對方基本都能準確get到意思。當然,對話也就到此為止。到底是什麼詞彙這麼神奇?!你猜啊。據悉,荷蘭的一群科學家發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