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中國一家企業就「世界語言地圖」達成了合作夥伴的關係,希望建立起一種語言保護機制,挽救和保護逐漸消失的語言。
語言,是人們賴以交流和交往的工具,但隨著全球化和城市化的不斷加速、各民族之間聯繫的加強,語種已不再受地域或者是國家的限定,小語種也一直受到英語、漢語、俄語等大語種的衝擊和融合,1/3的世界語言面臨消亡或正處於消亡的邊緣。而更加冷酷的現實是全球每兩周就有一種語言消失。
圖瓦語(Tuvan) 使用者23.5萬人
圖瓦共和國是俄羅斯聯邦中的一個主體行政單位,這裡不僅是亞洲大陸板塊的地理中心,而且這裡的居民很多都保留了一直以來的文化和生活傳統,尤其是一直沿用傳統的圖瓦語。
圖瓦語是一種小語種,在俄羅斯境內,圖瓦語的使用人數只有大約23.5萬人。
圖瓦語文字最初是由20世紀30年代一位圖瓦人Lopsan-Chimit設計出來的,其中採用了大多數以拉丁文為基礎的字母,同時增加了部分特殊字母代表圖瓦語中特殊的發音。
圖瓦語是用一種俄語字母的變體來進行書寫的,同標準俄語字母比,圖瓦語只有三個特殊字母,其他字母順序同俄語字母表相同。
雖然目前圖瓦語還不是瀕危語種,但如果按照目前的形勢發展下去,其前景也不容樂觀。
塞裡語(SERI)使用者1000人左右
墨西哥塞裡族人生活在加利福尼亞灣附近的索諾拉沙漠(Sonoran Desert西部地區,在歷史上曾是半遊牧半狩獵的民族。
塞裡族人認為語言是代表他們身份的特徵,不過,如今會講塞裡語的人已越來越少。
早在1951年,美國語言學家愛德華·莫澤(Edward Moser)和瑪麗·貝克·莫澤(Mary Beck Moser)來到塞裡族居住區時,這裡只有近200人會講傳統的塞裡語。
當時,塞裡族幾乎與世隔絕,並不被外界所知曉,而他們的語言特徵也引起了很多語言學家的興趣。
莫澤夫婦乃至於自己的女兒和女婿都長期生活在塞裡族居住區,幫助那裡的居民接受教育,並且保護塞裡語。
在當地政府部門和其他機構的幫助下,塞裡語使用者的人數出現了增長,有大約650至1000名居民會講塞裡語,並且這些人對部族的文化傳統都非常重視,並不願意接受外來事物。
阿卡語(AKA)使用者不足2000人
在印度東北部阿魯納恰爾邦(Arunachal Prades)的偏遠山區,生活著阿卡族人,他們也一直在沿用傳統的阿卡語。
阿卡人以代代相傳的大量寓言故事規範和評判公眾行為。如果發生財產糾紛,長者就會用極為正式的阿卡語把寓言故事完整講一遍。但是年輕的阿卡人不再像長輩那樣學習正式的阿卡語,不再聽那些故事,而是跟著電視學印度語,在學校學英語。
2008年以來,美國語言學家大衛·哈裡森(David Harrison)和格雷戈裡·安德森(Greg Anderson)就一直在阿卡族居住地區學習他們的語言,他們所從事的項目名為「不朽的聲音(Enduringg voices)」,截止到2015年年初,這個在線字典共收錄了超過3.2萬個詞彙和超過2.4萬段說本族語言的人的音頻資料。
據語言學家統計,目前阿卡語的使用者已不超過2000人,已可被列為瀕危語種。
阿亞帕涅科語使用者2人
墨西哥幾個世紀以來一直用阿亞帕涅科語交流。這裡歷經了西班牙徵服、革命、饑荒和洪水。但是到現在,如同其他土著語言一樣,阿亞帕涅科語已瀕臨滅絕。
現在只剩下曼紐爾·塞戈維亞(Manuel Segovial)和伊西德羅·維拉斯奎斯(Isidro Velazquez)兩個人會說這種語言,但他們卻合不來。他們居住在墨西哥南部阿亞帕村(Ayapa)落裡,兩家之間的距離不到800米。
作為阿亞帕涅科語的最後傳承者,人們十分希望他們倆談談,哪怕只是討論一下如何拯救這門將要消失的語言。遺憾的是,即使兩位老人依然健在,人們也聽不到這種語言了,因為兩人關係不好,從來不和對方說話。
2014年,歐洲通信運營商Vodafone邀請了塞戈維亞和維拉斯奎斯參加一個由Vodafone主辦的名為「Vodafone的第一次」活動,在活動中他們開始了對彼此說的第一句話,從此兩人關係得以修補。
在那之後,他們在一間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的簡陋校舍裡教當地孩子說阿亞帕涅科語,史丹福大學語言學教授James Fox親自飛到塔巴斯科全程為這門語言編寫詞典。
利沃尼亞語:據統計,目前掌握這種語言的還有20人或5人,也有人說它已經消亡。這種語言分布在拉脫維亞北方海岸的12個村莊。
卡拉伊姆語:
這種有希伯來語成分的土耳其西部語言,是原來居住在克裡米亞半島上的卡拉伊姆猶太人的母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仍用這種語言交流的人當中,立陶宛有50人,烏克蘭西部有6人。
沃提克語:在俄羅斯鄰近愛沙尼亞的邊境地區,最多還有20人會講這種語言。它也屬於芬蘭·烏戈爾語族。
於默薩米語:這種語言同樣屬於芬蘭~烏戈爾語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只有生活在瑞典於默河北部的10名老人還在說這種語言。它和皮特薩米語(在瑞典有20人講)和特薩米語(在俄羅斯有8人講)一樣瀕臨消亡。
瓦爾斯德語:在瑞士、義大利、列支敦斯登和奧地利的瓦爾斯河谷地區的居民點,還有200人會講這種語言。在義大利的伊西梅,439名居民中的三分之一會講這種語言。
卡帕多基亞語:這種混合語是拜佔庭語和古希臘語在土耳其語影響下融合而成的。在土耳其卡帕多基亞生活的希臘族人會講這種語言。
土耳其於上世紀20年代將所有希臘族人驅逐出境後,母語是卡帕多基亞語的年輕人改講現代希臘語。這種語言自上世紀70年代起就被視為即將消亡,但2005年,人們還是在希臘發現了一部分以這種語言為母語的人。
語言之最
使用時間最長的語言
語言:漢語 使用人數:14億以上
漢語又稱「華語」,是漢族的母語,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新加坡的官方語言、聯合國官方語言,同時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主要流通於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泰國、美國、緬甸、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等國家的海外華人社區。
語包含書面語以及口語兩部分。目前全球有五分之一人口把漢語作為母語。現代漢語方言眾多,某些方言的口語之間差異很大。書面語則相對統一,通常把漢語區分為:官話、吳話、湘話、贛話、客家話、粵話、閩南話等七種主要方言。
最普及的官方語
語言:英語 普及範圍:世界各地
最多語言的語系
語系:尼日·剛果語系 創立地:非洲
涵括語言:1514種
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斯瓦希裡語
尼日·剛果語系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非洲南部部分地區。大部分尼日·剛果語系語言都是聲調語言,詞句順序通常為主謂賓結構(SVO)。而南非的祖魯語和科薩語,受到鄰近的科依桑語系語言影響,帶有搭嘴音(吸氣音)。
斯瓦希裡語為此語系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屬於班圖語支,和阿拉伯語及豪薩語並列非洲三大語言。
斯瓦希裡語是坦尚尼亞、肯亞、烏幹達的官方語言,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國家語言之一,斯瓦希裡語的方言葛摩語是葛摩的官方語言之一,目前採用斯瓦希裡語的母語使用者約500萬,作為第二語言的使用者則多達5000萬人。
其次為辛巴威的紹納語(Shona)和南非的祖魯語,均各有約1000萬使用者。
字母最多的語言
語言:泰語 創立地:泰國 字母:44個子音、21個元音
泰語是在泰國用於書寫泰語和一些其他少數民族語言的字母,有44個輔音字母、21個元音字母、4個聲調符號和一些標點符號。
泰語字母書寫從左至右,不分大寫和小寫。泰語是泰國的官方語言,屬壯侗語系侗臺語族。泰語是一種分析型語言,不同的聲調有區分詞彙和語法的作用。
字母最少的語言
語言:羅託卡特語
創立地:巴布亞紐幾內亞 字母:12個
羅託卡特語是一種由大約4000名布幹維爾省(布幹維爾是巴布亞紐幾內亞共和國東部的一個島嶼)居民所使用的語言。
它有著世界上發音數最少的語音系統,同時它的字母也可能是全球使用的字母數當中最少的。羅託卡特語字母有著十二個字母,分別是:A、E、I、G、K、O、P、R、S、T、U、V,用以表示它所有的十一個發音(元音與子音)。
最早的人造語言
語言:沃拉普克語
特點:第一個人造國際語
沃拉普克語是第一個較為成功的人工語言,是世界語的先驅,1879年由德國天主教神父施萊耶發明。沃拉普克語共有28個字母,其詞彙約有14000多個,包括約1300個詞根,其中三分之一取自英語,四分之一來自法語和拉丁語,五分之一則來自德國以及其他語言。
沃拉普克語問世後迅速在全球流傳,最盛行的年份是1889年,全世界曾有283個團體和25種刊物使用沃拉普克語;一千多名獲得沃拉普克語文憑的教員以25種語言出版了教材,共有384種文獻。俄國甚至還曾經成立過沃拉普克學院。
但是沃拉普克語的發展前後只有三十餘年的時間。因為沃拉普克語存在一定的缺陷,語法和詞形系統複雜,加上作為創始人施萊耶並不願意改進,沃拉普克語很快被後來的世界語所代替。1912年施萊耶逝世之後,這種曾經流行一時的世界語言退出了人們的視線。
語言保護和挽救
澳大利亞:設立電視臺和基金會
在母語遺失方面,澳大利亞是全球最為嚴重的國家。在澳大利亞人的語言遺產中,有95%已消失殆盡。在白人到來之前,澳大利亞大概有250種語言,加上方言,共有700多種,如今卻只剩下不到50種。
上個世紀70年代澳大利亞政府就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並採取一些搶救措施。例如,1985年創建中部土著人電視臺;鼓勵和資助廣播電臺和網站辦土著語頻道等。一些民間基金會也對土著語的保護工作給予資助。
查爾裡·孟克達是目前惟一會說澳大利亞北部地區土語——阿莫瑞達格語的人,為了保護阿莫瑞達格語,在一家基金會的資助下,孟克達招到兩名學徒,但其中一人覺得這種沒有文字形式的語言很難學,不到一個月就退學了。這一土著語的保護道路依然任重道遠。
美國:錄音和錄像
美國建國以來,已有150多種印第安人的土著語不復存在。尤奇語這一土著語的使用者只有5個人,且年齡全都在75歲以上,他們生活在俄克拉荷馬州。
美國政府採取積極措施,以錄音和錄像的方式將尤奇語保存起來,同時在兒童中間進行普及,期待這種語言走向復興。
日本:設基金會、開文化館、出書
日本北海道的阿伊努語曾一度瀕臨滅絕,上世紀80年代只有8個人能說這種語言,並且均為高齡老年人。後來日本政府進行了政策調整,建立基金會、開辦文化館、出版辭書等,讓當地的後人學習自己的語言。如今阿伊努語正在慢慢恢復,其前景看好。
紐西蘭:推行「語言小巢」
紐西蘭在拯救毛利語時實行了一個政府計劃,名叫「語言小巢」,在幼兒園中傳授毛利語,不僅拯救了毛利語,也成為搶救瀕危語言的典範。
每兩周就有一種語言消失
語言多樣性是文化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全世界有大約6700種語言,但超過一半的語言處於瀕危境地,每兩周就會有一種語言消失,隨之湮滅的還有寶貴的文化財富。
從1993年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啟動了瀕危語言保護計劃,2003年,教科文組織《普及網絡空間及促進並使用多種語言的建議書》發布。
2009年2月1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繪製了《全球瀕危語言分布圖》,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用「語言地圖」的形式,向人們直觀展示了全球部分族群的瀕危母語現狀,並分為5個等級:不安全的、危險的(明確要滅絕的)、瀕危的(嚴重瀕臨滅絕的)、垂危的(極度瀕臨滅絕的)、已滅絕的(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
該組織同時發布的等級量表顯示,在全世界現存的6000多種語言中,大約2500種語言瀕臨滅絕;其中538種語言面臨極度滅絕危險,502種語言面臨嚴重滅絕危險,632種有確切滅絕危險,607種存在滅絕可能。瀕危語言的數量超過了世界語言總數的1/3,比2001年發布的瀕危語言數量增加了好幾倍。
UNESCO的統計數據顯示:佔全球人口3%的人說著全球96%的語種。而且有一半的語言只有不到10000人會說,有1/4的語言不到1000人會說。
同時,只有不到1/5的語言在學校和網際網路上使用,世界上4/5的網頁是英語網頁,數以千計的語言基本上進不了教育體系、新聞媒體、出版物和公共場所,尤其是沒有文字的土著語言,消失危險更為突出。
關於瀕危語言的數據觸目驚心:全世界目前有150種瀕危語言的使用人數不足10人;有80種瀕危語言的使用人數不足5人,其中28種屬於極度瀕危語言,只剩一人會說,而且只會說單詞或簡單句子。
《全球瀕危語言分布圖》顯示:印度共有196種語言瀕臨滅絕,是瀕危語言最多的國家;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國家分別是美國和印度尼西亞,瀕危語言數量分別為192種和147種。
2016年7月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中國在線教育公司「全球說」就「世界語言地圖」項目達成4年的合作夥伴關係,該項目是一個以加強世界語言多樣性,尤其是促進多語言在網際網路上發展為目標的全球性項目。
從建設全球性語言平臺、提高語言保護技術與能力、建立語言保護意識三個方面展開。
保護瀕危語言
我們一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