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逛某乎的時候,看到很多人都提到了「舒適圈」這個詞語,前幾年這個詞語在職場圈子很火,同時另一個詞語「跳出舒適圈」也跟著火了起來,這兩個詞導向的是兩個對立面,大家對這兩個詞的理解大概就是,人一旦在一個相對安逸,輕鬆,壓力不是那麼大的環境中待久了,就很容易失去鬥志和上進心,最終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下,在社會這個大篩子之下,一層一層被淘汰。
而且一旦成家立業,到了中年的年齡段,這種感覺會越來越明顯,,總想改變自己目前的狀態,但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對生活和對自己總顯得心有餘力不足。
「再不改變就老了,再不改變這一輩子就這樣了。」這是很多中年人對於自己的期待和鞭策,希望改變自己的心態,希望改變自己的生活。
於是大家都開始主張什麼跳出自己生活的舒適圈,什麼要敢於改變和挑戰自己,要嘗試一些自己不敢嘗試的,反正總結一句話就是:「去挑戰一切你不敢挑戰的東西,讓自己換一種活法。」
說到這裡,就想到前段時間一部很火的現代職場劇《我的前半生》,裡面羅子君的形象讓自己印象深刻,老公是一個年薪百萬的PM,自己是一個全職貴婦的形象,但是因為離婚等生活危機和轉折,羅子君從一個連自理能力都沒有的貴婦太太,在好朋友的幫助下,一步步從超市售貨員,再到奢侈品導購,再到門店的業績冠軍,在遭遇人生大落的時候,有頑強的實現了階段性地上升。
這簡直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生大起大落,但是又絕地反擊的故事,劇中的羅子君的經歷一下子走進了很多人的內心,很多人都覺得羅子君就是另一個自己,在遭遇生活未知的風險和危機的時候,敢於去面對和挑戰自己,實現人生的第二個拐點。
很多人都想活成第二個羅子君,並不是因為他之前多有錢,有一個很能賺錢的老公,而是在面對生活和自己面前,羅子君能勇敢直視自己,挑戰自己,努力讓自己從以前那個上海貴婦太太的舒適圈子中走出來,重新面對一個什麼事情都要一點一滴學,都需要從0開始的羅子君。
但是電視劇終歸不是現實,一些你看似的成功背後,是有很多條件的。
我們看到了羅子君走出舒適圈之後的成長和收穫,但是我們看不到她身後有一位才華橫溢的朋友唐晶,還有一位眼光長遠,有勇有謀的職場精英賀涵。
對於羅子君來說,如果沒有這兩位朋友,在自己平時生活上和工作上的扶持、引導和幫助,可能對於羅子君來說,要從以前個習慣了奢侈生活,連一雙高跟鞋都不願意打溼,帶著有色眼睛看人的羅子君脫胎換股變成一位可以在商場蹲下為客人試鞋的羅子君,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現實生活中,對於你我大部分人來說,我們沒有羅子君這樣奢侈的前半生,後半生也不太會遇到像唐晶和賀涵這樣能在自己生活和工作上鼎力幫助自己的人,不僅僅是這樣,他們的收入還是排在全上海收入人群的前20%,對於普通人來說,擁有這樣人生和人脈圈子,幾乎是在做夢。
像羅子君這樣挑戰自己,走出舒適圈的例子,你覺得講的就是自己,但是回過頭來看看,她有的,沒有,她沒有的,你依舊沒有,你憑什麼說你挑戰自己也能實現人生的逆襲和改變,根本不現實。
這就是現實和理想的差距,我們總覺得劇中的情節發展和生活差不多,但是現實往往要殘酷很多很多。能敢於跳出自己生活的舒適圈是一種好事情,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有的時候,你所謂的跳出舒適圈,最後帶來自己工作和生活上的改變可能遠遠達不到自己的預期,甚至可能原地踏步或者倒退,讓自己生活和工作變得更加糟糕。
盲目去相信挑戰自己就能改變,走出舒適圈就能改變生活,改變自己,最後可能會輸得一敗塗地。
01跳出舒適圈,80%人不會有你想要的人生
給自己的感覺就是,好像大家非要去「跳出舒適圈」才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漸漸的就成為大家口中成功的路徑之一,你不跳就沒機會,你不跳不接受挑戰,就不可能改變生活的現狀,大家甚至認為想要成功,就得努力跳出自己的舒適圈。
漸漸地,我發現大家的想法都太急功近利了。
很多人擺脫原來自己穩定的生活和工作,去嘗試一些自己不熟悉,專業技能並不是很強的領域,希望通過這樣的改變來讓自己成長,讓自己的生活現狀有所改變,甚至有一些人的想法極端到什麼程度,只要我開始嘗試不一樣的東西了,只要我開始挑戰自己了,我就一定要成功,但是成功永遠沒有什麼必須的事情。
在這種思潮影響下,放著看似穩定的工作不要了,大家覺得愛折騰,敢挑戰才是適合自己的,也只有這樣才能重新燃起自己的鬥志,但是現實給了很多人明確的答案。
從小玩到大的髮小,畢業之後就到做了公務員的工作,平時都是朝九晚五穩定假期,工作不忙,壓力不大,還算是不錯地過著自己的小日子,但是那段時間掀起了一陣「跳出舒適圈」的浪潮,在朋友圈能看各種各樣關於這個言論的文章,同時加上看到身邊一些身邊真實的案例,發小覺得自己的日子和他們比起來簡直太安逸了,根本不是自己這個年紀應該做的事情,而且他心中深信那些所謂的什麼「如果自己的生活太安逸,早晚有一天會被自己淘汰」「不要讓穩定的生活,去拖垮你昂揚的鬥志和決心」等等這樣的打雞血名言,他覺得這輩子就該勇敢的為自己活一回,要敢於去追尋那個真正的自己。
猶猶豫豫了一個月,發小終於按奈不住辭職了,一個人選擇去了北京當一名北漂,他覺得靠自己的努力能在北京生存下來,而且北京這樣的城市氛圍,對於自己能力的鍛鍊有很大的幫助,跟以前朝九晚五的工作相比,這才是這個年紀的自己,應該有的生活挑戰。
心裡想的很好,現實卻一點都不給面子,在北京工作了2年,最終被爸媽勸回了家,以為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但是在老家找工作依舊很艱難,在北京混了2年,現在後悔還不如當初繼續幹公務員。
為什麼當初的努力改變,直面挑戰,最終到頭來一無是處呢?我努力跳出安逸的生活圈,我想改變自己,改變目前的生活,難道有錯嗎?為什麼到頭來生活越活越糟糕呢?
02哪裡出問題了?問題的關鍵在於底層認知
什麼是「舒適圈」?
所謂的舒適圈,指的是「在某個區域內,一個人表現出舒服、放鬆、穩定、有安全感的心理狀態,能夠用習慣性的行為模式去處理各種情況」
簡單的理解就是,其實生活在舒適圈之內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上已經超越了大部分人了。
但是關於「舒適」這個詞的定義和標準,具體就像每個人眼裡哈姆雷特一樣,每個人標準都會不同。
嘴上說什麼跳出舒適圈,其實自己根本就不在舒適圈內,還是在為生存奔波,為每天孩子的奶粉尿不溼努力賺錢。你還沒進舒適這個圈子,又何談跳出和逃離呢?一切不過是自己欺騙自己罷了。
記得10年前朋友那會兒做電商,發展到現在,那時候做電商的人,有人賺得盆滿缽滿,但是有人依舊是打工仔,朋友啊浩給一家包裝紙袋公司做電商運營,因為公司總共沒幾個人,很多時候,後期打包發貨什麼的一系列流程都是由啊浩自己幹的,基本上物流那塊他是很清楚的。
平時老闆跟商家去談合作,因為老闆對這方面也不是很專業,基本也都會帶上他, 那幾年公司越做越大,網上買東西的人越來越多,這一行的利潤也還算是可觀,在公司幹了2年,啊豪覺得關於電商這個行業,該學的自己基本都學了,與其給別人打工,看著別人賺錢,還不如自己出去創業當老闆。
第三年,啊豪自己出去創業了,但是開了公司以後,因為前期沒那麼多錢找員工,雖然在買貨賣貨那方面還算是精通,但是對於公司註冊,財務,記帳,尋找客戶談合作方面,自己就是個外行人,可以說是一竅不通,只懂電腦上那些活就就覺得自己什麼都可以了,這就是典型的認知錯誤。
像啊豪這樣的年輕人我相信不在少數,總覺得自己幹兩年什麼都不是問題,但是等真正遇到問題沒辦法解決的時候,又會猶豫當初的選擇到底對不對。
所謂的「跳出」並不是真正脫離,聰明人是擴大自己的舒適圈。
對於很多人來說,多數情況下是沒有勇氣放棄一個自己原來很熟悉的環境,去挑戰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這不僅僅需要勇氣,更需要資本,換句話說,你所存在的舒適圈就像一個圓,大家都認為要走到圓外面的世界,我們才能對這個世界,對自己有更深刻的認知,但是實際上,擴大自己所處生活的這個圓,才是很多人的選擇方式,這樣也依舊能實現認知自我和了解世界的目標,兩種不同的理解,就會導向兩種不同的行為方式。
就連股神巴菲特那麼有錢的人,在選擇投資的時候,他只會選擇穩定會賺錢的項目,「我們要確定我們選的是對的,但是對於不懂的我就不投資。」
大佬們都不會去輕易嘗試讓自己陌生的領域,又更何況是我們普通人呢?
很多時候,並不是非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才能讓自己成長,待在自己的舒適圈內,同樣能名利雙收,那又何必的去瞎折騰自己呢?
對於我們多數普通人來說,很多人不再年輕,想要重頭再來,但是歲月不允許,很多人想要繼續追尋自己當初的夢想,但是手裡的錢和背後的家庭不允許,想去嘗試改變現狀,但是沒有那麼多的機會,也承擔不起一旦自己跳出去,生活會更糟糕的成本,很多人還是會選擇繼續待在自己的圈子內。
盲目地去挑戰一種不確定的人生,風險很大,同時也會輸得很慘。
03物慾橫流的時代,別被強加的社會焦慮羈絆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大家獲取信息的速度越來越快,形勢和渠道也越來越多樣化,我們總是能在各種各樣的社交平臺上,透過一部手機,我們能看到別人生活的樣子,但是大多數的例子都是在間接告訴我們,自己的生活和別人的生活差距有多大。
視頻裡盡顯生活的美好,以及告訴大家追求夢想的重要性,人家動動嘴皮子,就能分分鐘實現買房買車的夢想,但是回過頭來看看自己,奮鬥了大半輩子,房貸車貸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不僅沒有了當初年輕時候精神小夥的樣子,最初的夢想也被生活磨得一點都不剩,你說看到這些這怎麼會不讓人焦慮?
當越來越多的人覺得房子和車子是未來穩定生活的標配時候,背後還有將近10億人配不上這個所謂的「生活標配」,當把對於普通人來說可能需要奮鬥一輩子的高配,變成如今上班族的標配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已經被這個社會強加焦慮了,這本身不是應該生活所必須的東西,不是有句話說什麼,生活是自己的,房子是租來的又有什麼關係呢?
再加上一些媒體對於這種言論和現象的放大,更是讓普通的我們覺得活在了生活的最底層,之前大家不都覺得身邊都是月薪過萬的人,只有自己是月薪5000,這就是社會無形中給我們強加的社會焦慮,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太容易落入這種焦慮的陷阱。
而且退一萬步,這種焦慮很大程度上,是沒辦法改變的。
04
之所以很多人,跳出原來的舒適圈,沒有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甚至可能更糟糕,一部分原因是自己對自己的過度自信,以為自己什麼都準備好了,其實自己還遠遠不夠。
在作出選擇和決定之前,先想一想自己有哪些能力可以去應對陌生的人和事情,預估風險,評估自己的能力,才不會在自信面前掉入能力的陷阱,在看結果之前,先想一想自己是否有承擔失敗的資本,不要等到失敗的時候,就拿「失敗是成功之母,人生哪有不失敗的」這樣話去搪塞自己,看看自己的年齡,看看自己所處的人生階段,一旦做出錯誤的選擇,很多時候,不是一兩句話就能風平浪靜的。
搞清楚自己的能力上限,也要認識到自己的生活底線,有人跳出舒適圈,能實現人生的逆襲和翻盤,但是也有人跳出了舒適圈,卻活成了最糟糕的自己。
如今,在社會就業門檻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守住自己的舒適圈已經相當不易,跳出去或者擴大自己的舒適圈,更是難上加難,每一行賺錢的人越來越專業,信息資源獲取的速度很快,個體之間獲取信息的信息差異越來越小,跨行跨界看似門檻很低,但是背後錢卻是越來越難賺,記得羅振宇在自己2019-2020年跨年演講上說過這麼一句話:「未來容易賺的錢沒了,以後想要賺錢,我們得做更困難的事情。」
這句話,想必大家也感觸頗深,4月1號羅永浩的帶貨直播首秀賣出了1.1億的好成績,隨著新興行業的誕生和發展,大家都在說賺錢的底層邏輯在變,回過頭來,看看普通的我們,無論是跳還是不跳出所謂的舒適圈,我們都是在竭盡所能,不被這個所淘汰,盡力在追求著自己心中的美好生活。
舒適圈這個東西,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願大家做出的每一個選擇和決定,不負青春,不負理想,不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