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漢語拼音使用有了新國際標準

2021-03-02 株洲教育

  經國際標準化組織批准,由我國主導修訂的國際標準ISO 7098《信息與文獻——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於2015年12月15日正式出版發布。

  《信息與文獻——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是漢語拼音在國際上得到認可並推廣使用的重要依據,是用以規範國際上使用漢語拼音的統一標準。該標準主要應用於世界各國圖書館、博物館、國際機構中有關中國人名地名的拼寫、圖書編目、信息與文獻的排序檢索等,發布後實現了跨語種的信息交換,有力推進中外文化交流與發展。


  該項國際標準最早發布於1982年,1991年作了微調。鑑於該標準自發布至今時間久遠,內容不夠細化,不能滿足國際相關應用領域的需要,2011年我國提出修訂建議,並通過積極爭取翌年獲得了由我國主導的標準修訂權。

  修訂工作由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下設的全國信息與文獻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書面語轉寫分會牽頭,組織該領域資深專家對標準進行全面的修訂完善,更新條目,補充內容。在人名地名拼寫、標調、標點符號轉換等方面列出更為具體的規則及說明,增加了分詞連寫和計算機自動轉寫等內容,更新了參考文獻和普通話音節形式總表。修訂後的標準更加符合當前資訊時代發展的需要,更具科學性和實用性。


  在修訂過程中,相對於研製技術內容,取得國際上的認可和贊成是更為艱巨的任務。這期間,我國代表出席了每年召開的國際標準化組織信息與文獻標準化技術委員會(ISO/TC46)工作會議,積極與各國代表和應用部門溝通協調,克服多輪投票表決過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難和問題,認真應對,智慧處理,圓滿完成了這項體現國家語言主權,關係國家利益的重要使命。

  由我國主導的修訂提案順利通過了工作小組草案稿、委員會草案稿、國際標準草案稿等各階段投票以及委員會內部最終投票,成功出版發布。我國專家也因在此次修訂工作中的出色表現,受到了第48屆國際標準化組織信息與文獻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大會表彰。


  2000年我國頒布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其中第十八條規定:「《漢語拼音方案》是中國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獻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範。」《漢語拼音方案》公布推行近60年,在我國教育、文化、科技和經濟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漢語拼音方案》在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過程中也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ISO 7098《信息與文獻——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的修訂成功,將進一步推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貫徹實施,提升漢語拼音在國際上的影響和作用,促進中華文化在世界範圍的推廣傳播。

    (記者 焦新     文章來源   中國教育報)

相關焦點

  • 漢語拼音使用有了新國際標準
    漢語拼音使用有了新國際標準 2016-02-18 來源:《中國教育報》   本報訊(記者 焦新)經國際標準化組織批准,由我國主導修訂的國際標準ISO 7098《信息與文獻——
  • 漢語拼音使用有了新國際標準 :《信息與文獻——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國際標準發布
  • 漢語拼音由國內標準發展為國際標準
    本文要介紹的是經過多年的發展,漢語拼音也已經成為用羅馬字母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這又包括兩項內容。第一項是:漢語拼音成為用羅馬字母拼寫中國地名的國際標準。早在20世紀60年代,聯合國地名專家組就主張,應該使地球上每個地名的專名部分只有一種拼寫形式,避免在國際交往中地名因語言文字的複雜而造成混亂。
  • 按照國際標準 路牌譯文一律用漢語拼音
    按照國際標準 路牌譯文一律用漢語拼音2004年08月31日 16:20(共計1頁)  由於部分交通指示牌以英文標寫地名,不符合地名標準化的國際要求。廣州市交通部門正對這些不合標準的道路交通標誌牌進行改造和完善。昨日,廣東省民政廳在答覆省政協沈冰虹委員有關提案時透露了這一消息。
  • 按照國際標準「路牌」譯文 一律用漢語拼音
    由於部分交通指示牌以英文標寫地名,不符合地名標準化的國際要求。廣州市交通部門正對這些不合標準的道路交通標誌牌進行改造和完善。昨日,廣東省民政廳在答覆省政協沈冰虹委員有關提案時透露了這一消息。
  • 漢語拼音一甲子:從歷史走向未來,從中國走向世界
    每年九月,新入學的一年級小學生,都會在語文課本的第二章開始漢語拼音的學習,這也是他們學習中國漢字的起點。  從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關於漢語拼音方案的決議》,批准並決定推行《漢語拼音方案》起,漢語拼音已經走過六十年。從學習漢字到推廣普通話,從文本輸入到信息溝通,從教育普及到國際交流,漢語拼音早已嵌入到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須臾不可缺少。
  • 王登峰:中國現有約10億人能夠使用漢語拼音
    王登峰:中國現有約10億人能夠使用漢語拼音 2008-01-25   2008年2月11日是一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批准《漢語拼音方案》50周年紀念日,教育部、國家語委決定舉辦系列活動紀念這一重要歷史事件
  • 漢語拼音一甲子
    這些方案可謂五花八門,有的用漢字偏旁部首做字母,有的採用純粹拉丁字母、純粹俄文字母,還有的用簡單線條的大小、長短、方向等變化來表示字母……但這也充分表明了「漢語拼音方案的擬訂是長久以來中國人民的迫切要求」。 據介紹,1958年全國人大通過了拼音方案,但這還只是中國的標準,一直到1982年,《漢語拼音方案》才被認定為國際標準。
  • 漢語拼音使用越來越規範
    漢語拼音使用越來越規範 2012年10月08日 14:53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新的方便 新的挑戰  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會長馬慶株表示,1996年頒布的漢語拼音標準在有些表述方面不夠清晰,缺乏統一標準,導致在拼寫方面的混亂局面。比如,在中國公民的護照上,公民名字的拼音是LI JUN(李軍),但是在現實中,有可能出現公民鑑於混亂的拼音書寫習慣把名字拼成JUN LI,這時會給身在國外的中國人造成麻煩。
  • 語委官員:中國人名地名拼寫必須使用漢語拼音
    中新網1月25日電 國家語委副主任、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司長王登峰在今天舉行的教育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指出,中國的人名、地名拼寫必須使用漢語拼音。  王登峰指出,《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我們國家的標準,也作為國際標準,它是拼寫中文人名、地名唯一的、排他的標準。
  • 漢語拼音:從掃盲工具到文化橋梁
    前30年,它為漢字注音,拼寫普通話,掃除文盲,普及學前教育,促進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發展,廣泛用於排序、檢索、人地名拼寫、電訊傳輸、計算機輸入、語言信息處理、網絡運行和社會交際、國際交流等諸多方面,為國家、社會的現代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創造條件、打下基礎。《漢語拼音方案》從國家標準逐漸發展成為國際標準,為國際上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和使用。
  • 漢語拼音:從讀寫工具到文化津梁
    他認為,語文教育現代化是教育現代化的必要條件。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經過3年的精心研究,設計了「漢語拼音」方案,簡稱「拼音」。1958年秋季開始,拼音字母成為中國小學必修課,小學生首先學習拼音字母,利用拼音字母學習漢字。而程先生成了最早學習漢語拼音的人之一。「記得小時候,村裡能斷文識字的人非常少,上完『高小』(當時的小學)就算文化人了。」
  • 與漢語拼音相伴60年:從國家規範到國際標準
    自此,漢語拼音從中國的國家規範成為國際標準。1991年,在巴黎召開的ISO/TC 46第24屆會議對「ISO 7098」進行了技術上的修訂,成為《ISO 7098信息與文獻——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1991)》,簡稱ISO 7098(1991)。
  • 漢語拼音「帶歪」英文發音的標準操作,你入坑了幾個?
    這個學習的先後順序就導致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漢語拼音的發音,被大量帶入到英文發音中,有太多人想當然的在用拼音讀法念英語。其實,漢語拼音和國際音標更像是一對冤家——相同的拼寫,但是其發音卻往往是不同的!所以說,英文發音經常被漢語拼音給「帶歪」了。這一期重點說說兩者異同,講講怎樣避免錯誤發音。
  • 中國文化背後的國際標準—第1篇:中文(Chinese)
    漢語拼音也成為了中國初等教育的內容,每一個學生都應學習和掌握,通過漢語拼音來給漢字注音,提高了漢字學習效率,幫助學生進一步學習文化和科學技術。此外,在電報拼音化、視覺通信、文獻編目、排序檢索、人力資源管理中,漢語拼音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中國受到普遍歡迎。從此,漢語拼音成為我國語言生活中的國家規範。
  • 【歷史】頒布60年,漢語拼音走進了你我,走向了世界!
    在這裡,我願回顧一下漢語拼音從國家規範到國際標準的歷程,作為紀念。  1958年2月1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致通過了《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漢語普通話的國家標準。漢語拼音也成為了中國初等教育的內容,每一個學生都應學習和掌握,通過漢語拼音來給漢字注音,提高了漢字學習效率,幫助學生進一步學習文化和科學技術。
  • 國際音標和漢語拼音的本質比較
    國際音標和漢語拼音的本質比較 國內學校裡教學的國際音標音標幾乎都不區分[pʰ]、[tʰ]、[kʰ]和[
  • 他說「要有光」,於是有了光。中國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
    照片上的這位老人名叫周有光,是我國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被稱為「漢語拼音之父」。正是由於他對於漢語拼音的卓越貢獻,我國的漢字教學才邁過了重重困難,兒童識字才開始簡單起來,並最終消滅了絕大多數文盲。因為識字率的提升,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才有了人文基礎。
  • 是外國人發明了漢語拼音
    那麼漢語拼音之父到底是誰呢?漢語拼音的中國之路中國的漢語拼音運動是從清朝末年的切音字運動開始的。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挽救民族危亡和振興中華的熱情,激發著一些愛國知識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國的主張,梁啓超、沈學、盧戇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漢字的繁難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場「切音字運動」。盧戇章(1854-1928)是我國第一個創製拼音文字的人。1892年,他在廈門出版《一目了然初階》,公布了他創製的「中國切音新字」
  • 臺當局決定臺灣中文譯音改為採用「漢語拼音」
    中國臺灣網9月17日消息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當局行政主管部門會議今決定,臺灣中文譯音政策將由「通用拼音」改為採用「漢語拼音」。臺當局對於臺灣各縣市的補助活動,如果有涉及中文英譯的部分,都將要求採用漢語拼音,否則將不予補助。臺當局教育主管部門表示,漢語拼音有利和國際接軌,未來將在一個月內先行修正「中文譯音使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