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被試探的底線
有的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自己養的那個孩子就是用來「考驗」自己的。別人家的孩子吃飯、睡覺、學習、玩耍都是順其自然且和諧,到了自己這裡,就是各種鬧彆扭、意外、爭執。
一方面是孩子天性的使然,比如膽小的孩子,害怕各種陌生的東西,不敢叫人,排斥和其他小孩玩;再比如天生活潑好動的孩子,話癆,看到誰都可以說很久的話。
另一方面,也取決於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朋友小芳就經常和孩子發生衝突。
小芳的兒子今年十歲了,正值青春期,學習成績不是很好,每天放學小芳都會催孩子寫作業。
有一次,男孩直接把書讓地上,大聲的說道:「我不做作業了,你能把我怎麼樣?」
這句話直接把小芳惹怒了,抓狂的說道:「你現在長大了是吧,還敢對我大聲吼!要讓你知道我的厲害。」說完就打了孩子幾巴掌,再把他關在房間裡「反省」。
後來,只要孩子不想做作業,她都會是這樣的反應,孩子也會經常喊出「我就不做作業,不要你管。」這就像是一個「惡性循環」,父母和孩子都困在這樣一種相處模式,孩子不停的重複不良反應,父母經常的情緒化。這樣只會強化孩子的棘手行為,親子關係緊張。
換句話說,孩子的「棘手行為」並是先天的麻煩,而很可能是後臺我們把孩子培養成為這樣的。
父母一般有哪些負面情緒呢?
憤怒
不知道怎麼妥善應對孩子的家長,經常會憤怒。
一般情況下都是用憤怒來表達自己的情緒,「為什麼你就不能讓我省心呢?」
可惜,很多時候的大吼大叫、威脅、甚至是大打出手,孩子都不為所動。甚至這樣的方式會導致孩子在正確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這樣的家長會在「憤怒」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不是想著如何改善現狀。
疲憊
之前聽說過一位媽媽,每天晚上要做兩次飯,一次是晚上六點半,是大人吃的飯,一次是八點,給9歲孩子特意做的飯。
她說:「因為孩子放學回家之後要看電視,然後再吃晚飯。孩子已經習慣這個點吃了,如果提前和我們一起吃,她會吃的很少,而且會發脾氣,晚上還會要吃其他的東西。」
顯然,單獨給孩子做飯的這個動作,增加了媽媽的疲憊。
愧疚
有的父母在外打工很少陪伴孩子,遺憾自己錯過了孩子的重要時刻而愧疚;有的父母覺得自己不能很好的輔導孩子做作業而愧疚;有的父母會害怕自己做的不好,害怕不能給孩子一個很好的生活條件而愧疚……
這種愧疚的感覺會突然出現,一下子淹沒所有的理智,讓家長做出一些破壞「原則性」的讓步,滿足孩子的某些需求。
我們都明白,其實這種讓步是對孩子的一種「補償」。
如何管理我們的負面情緒?
首先,我們應該先接受自己會有負面情緒,然後反思自己的這些情緒背後未被滿足的心理需求,才能從被孩子的情緒所影響的怪圈,找到真正的自己。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要承認有很多地方是需要學習、成長的,並且相信我們是有能力、有技巧,能夠培養一個有出息的孩子。
一旦,我們的這些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就會衍生出各種各樣的負面情緒。合理的認識自己和孩子,才是正道。
孩子是家庭的一部分,並不是我們的附屬品。作為一個單獨的個體,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他們的成長肯定會出乎我們的意料和期待。
孩子的成長路上,或多或少都會有遺憾,不必強求,我們只要做到竭盡我們所能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