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專業術語就是用來描述這種焦慮的,那就是「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
——它指的是對離開家或某位依戀對象所產生的過多的擔憂或焦慮。
分離焦慮其實無處不在。畢業時的抱團痛哭,失戀時的歇斯底裡,離開家鄉後的久久思念,都有著分離焦慮的影子。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這道理我們都懂,但臨到頭上,卻還是很難淡然處之。
每年幼兒園新生開學,「趴在圍欄上偷看自家孩子的家長」的照片都會刷屏上熱搜.
顯然,人,不是只有年紀小才無法承受離別。
不論年齡、身份,在分離面前,脆弱都會暴露無遺。
焦慮兒童通常不會直接表達「焦慮」,越是年紀小的孩子越難說出「焦慮」這樣的感覺,而更多會是抱怨軀體上的難受。
這些軀體的感覺並非是編造出來的,而是真實的。
然而如果去醫院檢查,卻往往檢查不出來什麼。他們常見的軀體症狀有腸胃不適、彌散性的腹痛等。
有文獻裡形容焦慮的孩子感覺有「蝴蝶在胃裡飛騰」。
這裡邊有一些先天的因素,即很多焦慮的孩子在出生時就是抑制型的氣質,
他們在嬰兒期時就比一般的嬰兒更加難帶,比如總是愛哭、不活潑、不愛動。
動物也會有這樣的症狀
和人類一樣,狗狗也會有各種心理問題,比如常見的分離焦慮症,當主人離開後,過度依戀主人的狗狗就會陷入恐慌,悲傷以及極度不安當中...
它們會長時間的嚎叫,甚至拆家來緩解這種焦慮。
有一句話我覺得非常好:銀行只會貸款給有存款的人,真愛也只會給不缺愛的人。
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不同人上,總是會顯現出不同的反應。這就是我們思維模式的不同導致的行為結果的不同。這些都是源於認知。
在心理學中,就有這樣一種療法,通過修正人的思維和行為模式來改變不良認知,達到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為的短程心理治療方法:認知行為療法。
分離焦慮其實是一種正常現象。
它是我們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產生的一種能量,可以推動我們做出很多積極的行為,
比如讓我們對過去進行總結,對新環境進行探索,以及學會更加獨立地生活。
另外,從焦慮本身我們也可以看到自己對過去經歷的人和事的依戀,這也間接說明了那段時光的可貴,不虛此行。
焦慮越多,價值越大。
祝願大家前程錦繡,也希望現在的這份分離焦慮,化作未來相聚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