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們常用「吹牛」來形容一些人說大話,說毫無邊際、不著實際的話,令人心生反感,不想與之為友。那麼,吹牛是怎麼來的呢?其實,早在古代,就有了吹牛一說了。只是關於吹牛的版本,古代流傳下來有三個。
一種說法是古人要製作皮筏舟,需要用到牛皮還有羊皮,他們將牛、羊的皮割下,曬乾,然後往裡面吹氣,讓其鼓起來,古代沒有打氣筒,只能人工吹氣,羊皮袋體積小,比較好吹飽,但牛皮就不一樣了,所以基本吹的時候都是幾個人輪流吹,而且需要肺活量好的強壯的男人才能吹飽。因此,如果有人說他一個人能夠把牛皮袋吹飽,那就是說大話了。
第二種說法是遊牧民族人們經常放牧,每天見面都要吹噓一下自己的牛羊有多好,因為有了吹牛一說,這個和「拍馬屁」有點類似。
第三種說法手機古代的屠戶每次屠宰牛羊的時候,都是先放完血,然後在它們腿上割一個口子,往裡面吹氣,將皮吹鼓起來,這樣容易刮毛,牛皮太厚,基本不能吹鼓起來,因此有人如果說能吹的動,就是說大話。
科學研究表明,適當的吹牛還能提高自信心,緩解自卑,最著名的一個吹牛當屬二戰時期美國著名的麥克阿瑟將軍,德國有一次投炸彈,剛好在他旁邊爆炸,可是他卻紋絲不動,旁邊士兵叫他走,他卻開玩笑說「放心吧,希特勒造不出能把我炸掉的炸彈」,這句話很明顯在吹牛,但是卻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在戰爭期間增加士兵自信心,緩解壓力,一度被當成吹牛的正面教材。
當然了,過度的吹牛則是給人假大空的感覺,這種通過誇大自己來達到虛榮的目的令人很厭煩,因此吹牛需謹慎,小吹怡情,大吹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