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發布《後疫情時代食品安全消費調查報告》,指出長期食用代糖代餐食品並不健康,人工甜味劑會擾亂腸道菌群引發消化腺體的錯亂,長期只吃代餐食品會導致營養失衡,對身體造成損害。這一消息一經發布,再度引發公眾對於代餐食品質量的擔憂。
所謂代餐食品,是通過優化產品配方及形態,來滿足減脂塑身、快速進食等需求的產品。常見代餐食品有代餐粉、代餐奶昔、代餐粥等。近年來,主打低熱量、健康、飽腹的代餐食品迎合了當下年輕群體追求健康生活和苗條身材的消費心理,在「懶人經濟」和「她經濟」熱潮之下不斷升溫,成為飲食圈的新潮流。
當下,無論是朋友圈的廣告推送,還是頭部帶貨主播的直播間,都頻頻出現代餐的身影,代餐行業無疑正處於風口之上。歐睿國際數據統計顯示,2017年,全球代餐市場達到661.6億美元,其中,中國達到571.7億元,預計2022年中國代餐市場會達到1200億元。另據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最新數據,2020年中國的代餐品牌數量已經從2019年的2837個增加到了3540個,並在高速增長之中。
代餐熱下也吸引了大量企業和資本入局。2019年5月,代餐品牌「超級零」宣布獲得數百萬美元Pre-A輪融資;2019年8月,「野獸生活」宣布完成1000萬元天使輪融資;2019年12月,「王飽飽」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2020年7月Smeal獲得中路開牛股權融資;2020年7月29日,WonderLab獲IDG和凱輝基金股權融資。
隨著新老品牌不斷湧入市場,代餐市場在產品和功能上進一步細分,市場也逐漸進入成熟期。受今年疫情因素影響,消費者的健康消費意願增強,對於代餐食品的需求大幅增長。與此形成對比的是,當前,各類代餐產品層出不窮,讓消費者「眼花繚亂」的同時,卻難以有效區分營養成分差異,消費者一不小心就陷入「選擇困難症」,代餐食品同質化嚴重已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重要問題。
此外,我國尚未就代餐食品的食用方式、食品安全、營養均衡等問題形成成熟、統一的國家標準,以致市面上不少代餐食品出自「三無廠家」,其加工、儲存、運輸等環節的食品安全很難得到保障,成為危害消費者健康的「危險品」,與代餐食品最初的健康目標實則背道而馳。
對此,筆者認為針對代餐市場產品魚龍混雜、品質良莠不齊等亂象,一方面要各方共同努力,推動相關國家標準的立項和研製工作規範行業發展;另一方面,有關部門也要加強代餐食品市場的「常態化」監管,從源頭把好關,絕不能讓假冒偽劣代餐食品危害公眾健康。當然,消費者不要盲目相信商家宣傳,一定要認真閱讀營養標籤,並謹記代餐永遠無法替代均衡的日常飲食。(本報評論員 姜珊)
(責任編輯 姜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