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六成家長:「等第制」改善了親子關係
「等第制」評價讓學生和家長不再「分分必較」
這學期上海小學全面實施「等第制」評價,孩子們的學習狀態發生了什麼變化?家長該如何適應等第制?面對這些熱點話題,昨天舉行的第十一屆新解放教育講壇上專家直言,此舉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老師、家長和孩子的壓力和焦慮,對小學生有顯著的積極影響。
「雷達圖」改變評價理念
今年9月開學前,市教委發布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數學、英語三門學科基於課程標準的評價指南,意味著「等第制」評價從小學低年段向中高年段延伸,同時低年段「等第制」評價還從語數外擴展至所有學科。
大寧國際小學的數學教師黃麗娟現場拿出了一張「雷達圖」,「每個學生都會階段性地得到這樣一張圖,圖上包括五個方面,分別是學習態度、學習習慣、計算、概念、應用。其中,計算、概念和應用就對應著學生的數學學業成果。」
該校對於學生的學業成果的評價,引入了分項評價的理念。「以計算板塊為例,現在是先梳理出這個階段學習的相關知識內容,結合課標,明確學生應該掌握到的程度,形成細目表,以此決定命題的內容和權重。隨後,我們將學生計算的正確率折合成等第。正確率高於90%的為優秀,75%及以上為良好,60%及以上為合格,低於60%為需努力。概念和應用板塊基本參照這樣的模式。」
作為一線教師,黃麗娟坦言:「等第制不是簡單地把分數變成等第,而是整個評價理念發生了改變。」老師從綜合的角度出發,全面考察學生,有更多路徑對學生進行揚長,並激發、呵護學生的自信,也更能做到「因材施教」。
評語改進有助拾遺補缺
除了「不評分數評等第」以外,「等第制」推行後,老師對每個學生的評語也尤為重要。靜安區小學語文教研員諸建敏認為,今年本市推出的小學中高年段「評價指南」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採用「等第與評語相結合」的方式,呈現評價結果。
「教師的評語要揭示等第的內涵」,諸建敏強調,比如老師可以這麼寫:「你寫作總體情況尚好,能做到把一件事基本寫清楚,但有些語句尚不夠通順,在這上面還要多下功夫哦!相信你會越來越棒的!」這樣的評語,有助於學生比較清晰地了解學習中的長處和問題,並通過老師的建議明確今後努力的方向。
在他看來,「等第制」不同於百分制的特點除了強調評語揭示內涵外,還強調基於標準的評價、強調多維度評價、強調分項呈現評價結果、強調日常觀察和過程性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