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小學開學的日子。從這個學期開始,上海將在小學全面推行「等第制」評價———在目前小學一二年級實行「等第制」評價的基礎上,小學三到五年級也將實行「等第制」,取代傳統的百分制評價。
在小學階段,老師不再是給學生的學業表現打一個簡單的分數,而是提供一攬子等第評價,這個評價方式的變化對學生和家長而言意味著什麼?實行「等第制」後,採取分項評價,以「等第+評語」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不少家長心生疑問:一個班級有三四十個孩子,老師要給每個孩子做出多維度的評價,忙得過來嗎?老師的評價會過於主觀而有失公允嗎?……
針對這一系列小學生家長普遍關心的問題,本報記者最近走訪了本市教育主管部門的負責人、部分小學校長以及青少年問題研究專家。談及上海在小學全面推行「等第制」評價的舉措,一位專家的話給記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此刻推出真是恰逢其時,必須給個大大的贊,因為這會『解救』大把大把的孩子。」
凸顯被百分制遮蔽的重要信息
繼2013年上海在小學一二年級實行「等第制」評價後,從這個學期開始,「等第制」也將在小學三到五年級的學生中推開。據悉,小學高年段學生的成長手冊也會根據「等第制」評價的具體要求進行修訂。
因「等第制」評價而帶來的變化,將在學生成長手冊上有具體的呈現:老師不再用阿拉伯數字形式打出分數,也不是一個簡單的「A」(或「B」、「C」、「D」等第),而將根據孩子在一個學科上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和學業成果三個維度的表現,依次給出等第評價。換言之,學生和家長獲得的是老師給出的一組等第評價信息。
比起一個直觀的分數,一組等第信息為何更受到教育界人士的推崇?上海市教委基教處調研員朱蕾一語道破玄機:「傳統的百分制選拔功能太強了,它讓一部分學生脫穎而出,但另一部分學生卻因為幾分之差而失去了學習的自信和興趣。」
在小學階段,淡化評價的甄別、選拔功能,讓評價成為一種診斷方式,進而形成改進和激勵的功能,給學生更精準而有效的指導意見,這是上海邁開步子、在小學全面實行「等第制」評價的一個重要原因。
早在4年前,長寧區天山第一小學就以數學為試點學科,在一到五年級學生中推行一種名為「積點進階」的全新評價方式。類似「等第制」評價,在這所小學,學生平時的數學作業、課堂參與表現以及課外參與數學學科活動的行文以及紙筆測試等,都納入綜合考量並綜合形成等第評價。校長呂華瓊告訴記者,老師和家長已經直接感受到了分項評價的實際成效。「在學校裡,總有一些孩子會在期末『逆襲』,考試成績一下子變得很好,但他們平時對待作業並不太認真,有的孩子也不太願意參與課堂的討論。」在傳統百分制下,家長看到孩子考試成績不錯,大舒一口氣,殊不知,一個分數其實遮蔽了很多和孩子學習相關的重要信息。
「小學階段最重要的任務並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識,而是孩子有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沒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呂華瓊說。
「假設兩個孩子同樣數學考95分,A同學做錯了5道1分值的小題,B同學則在一道5分值的大題上交了白卷。從分數看,兩個孩子的數學水平一樣,但實行『等第制』後,A同學和B同學的問題會十分明晰地呈現出來———前者是運算技能有些欠缺,後者是在數學思維方式上有待提升。」朱蕾借用這個經典案例說明,比起百分制,「等第制」的評價更為精準,對學生的評價也更全面、更客觀。
為孩子心理減負
實施「等第制」後,老師們將使用A、B、C、D或優秀、良好、合格、需努力來對小學生做出評價。在不少專家看來,用「等第制」取代百分制,將大大緩解如今小學生因考試而產生的焦慮情緒和心理負擔。
小學生傷不起,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尚未成年,根本無法承受因高競爭而帶來的心裡壓力———這一點,戳到了很多教育工作者的痛處。
「用百分制評價學生,有一分之差,必有一分之爭。因一分而產生的焦慮,往往會通過老師和家長兩條途徑壓力下移,最後傳遞到孩子一個人身上。」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諮詢中心特聘高級諮詢師陳默說,小學階段本該是人的一生中最輕鬆快樂的階段,但現在,很多家長把成人世界的競爭規則和競爭意識過早地帶給了還在讀小學的孩子,給孩子帶去了心理焦慮,構成了較大的心理負擔。
「過去因為厭學不願去學校而需要接受心理臨床治療的大多是高中生,後來發展到初中生,現在連小學生也來了!」陳默認為,和百分制相比,「等第制」的實施不僅有助於緩解學生的心理焦慮,也會大大降低小學生的競爭感。「請注意,競爭感不等於競爭力。一個孩子老想著要去競爭,又總是敗下陣來,這對他的自信心是多大的打擊,如何還能保有對學習的濃厚興趣?!」
還有一線教師認為,「等第制」評價的實施,有利於「拯救」大量的男孩。「男孩通常比較粗心,加上兩性在生理髮育上的客觀原因,在百分制的評價體系下,男孩往往不敵女孩,成為考試的失敗者。」而「等第制」的實施,有助於老師在評價過程中凸顯男孩們的優勢,給他們更多學習的自信。
「指揮棒」效應將倒逼教師改進教學方式
如果說百分制是讓一部分學生獲得了學習的成就感,那麼「等第制」則是要讓更多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獲得感」。正是衝著這一點,滬上很多小學今年暑假就啟動了面向教師的培訓。
「評價方式改了,這必然要求老師改變一些現有的教學方法。」虹口區第四中心小學校長陳珏玉介紹,「等第制」評價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必然伴隨著一個與校本特色結合的過程。各學校可以設計具有校本特色的評價工具,這有助於大大激發教師的熱情和主動參與度。
一節課35分鐘,一位老師面對近40個孩子,如何在教學的同時完成觀察、評語等多種評價?陳珏玉說,老師們完全可以設計一些教學場景,實現教評一體化。比如讓學生圍繞一項議題進行小組討論,誰積極開動腦筋,誰傾聽理解能力強,誰更願意幫助別人,同學之間首先就可以給出比較客觀的評價,老師通過觀察,也可以給出公正的評價。
「『等第制』評價就像出具一張『體檢表』,它能夠全面反映小學生的學習總體情況。老師們固然可以採取多種方式,但做出評價的依據是客觀的,即根據課程標準的內容和要求來評價。」上海市教委教學研究室副主任譚軼斌覺得,評價方式的改變,對學校、教師、家長和學生來說,都有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相信這種評價方式的實施,會倒逼更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加關注每一個學生、改進教學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