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老人將2套房和80萬元全給小兒子,4個子女不幹了

2020-12-24 通州國

小時候,我們都是乖乖聽父母的話;長大後,尤其是父母年老後,我們越來越喜歡讓父母聽我們的話,甚至是理所應當的,替父母管理財產。

難道老人就沒有自己的想法嗎?老人想要自己分配,做子女的是否應當尊重呢?家住北京的王先生,就因為母親立遺囑將拆遷款和安置房給了他,結果被哥哥姐姐們訴至法院。

要知道,他們兄弟姐妹五人,都是拆遷戶,都有自己的拆遷補償款,和幾套定向安置房。可母親為什麼將財產只給小兒子呢?這中間是否另有隱情?咱們一起來看。

王先生的父母在北京某鄉,有一處於1993年經審批獲得的宅基地,建築面積有250平方米,夫妻二人在宅基地上建有房屋,並居住在內。

王先生兄弟姐妹五人和父母住得並不遠,相互之間經常走動。尤其是在2001年,父親去世以後,兄弟姐妹五人經常去看望母親,王先生還經常接母親到自家居住。對於王母來說,兒子和兒媳婦孝順,她住的也舒心。

2015年7月,因城市化建設,王先生所在鄉要進行騰退安置,王先生兄妹五人,連同王母,都與騰退辦籤訂了《騰退補償協議書》。

其中,王母得到各項騰退補償款合計305萬餘元,購買了一套75平方米的定向安置房,購房款約34萬元。最後,王母總共領到補償款271萬餘元。

拿到補償款後,王母分給每個兒子35萬元,每個女兒25萬元,每個家孫、外孫2萬元,再加上其它花費,剩餘90多萬元。王母決定將80萬元存入銀行,剩下10萬餘元零花。

自從老房拆了以後,王母就一直和小兒子王先生居住生活在一起。2016年年底,王母立下一份代書遺囑,內容大意為:「往後的日子,我決定跟小兒子一起過,並決定將這套兩居室和80萬都歸小兒子所有,目的是讓他們兩口子好好照顧我,並給我養老送終。立據為證,其他幾個子女都不許和小兒子爭,讓我死後心安。」落款處有王母和見證人、代書人的籤名捺印。

後來,根據騰退政策,因王母的宅基地面積大於125平方米,可以額外購買一套75平方米的定向安置房,王先生和王母商量後決定,由王先生支付購房款約34萬元,房子歸王先生所有。

2018年6月,剛剛過完86歲生日的王母,因病去世。

在王母去世後的一年中,王先生的哥哥姐姐們幾次三番的來找王先生,希望王先生能夠將母親的遺產拿出來平分,遭到拒絕後,在2019年年底,王先生的四個哥哥姐姐,將王先生訴至法院,請求法院判令母親拆遷所得兩套安置房和80萬元存款,由五人平分。

法院經審理後認為,王母的宅基地和地上所建房產,屬於夫妻共同財產,因拆遷就房產所得的款項也應為夫妻二人共同財產。但根據補償協議書可知,工程配合獎及提前搬家獎、搬家補助費、周轉補助費是補償給實際騰退人的款項,不應屬王父的遺產範圍,而應屬王母個人所有。

在扣除上述款項,王母在獲得款項後,依據農村習俗,對全部拆遷款進行了分割,五名子女及五名子女的子女,獲得的款項合計已超過王父專屬的份額,在收到上述款項後,無論是五子女均未提出異議,可認定各方對王父的遺產,已分割完畢。

那麼,關於王母的遺產,王母在遺囑中將其名下的安置房及存款留給王先生,屬其個人真實意思表示,應予尊重。

而王先生以自己名義購買屬於王母的第二套安置房時,王母在世,王母有權按自己的意思表示安排由誰購買房屋,且相關的購房協議亦已籤署完畢。所以,王先生的哥哥姐姐無權主張分割這套房屋的相關權益。

最後,法院判決:駁回王先生哥哥姐姐們的訴訟請求。

相關焦點

  • 老人將房產贈與小兒子,導致其它子女不撫養老人,被告上法庭
    老張育有三子一女,由於老張將自己的房屋給了小兒子從而引起其他子女的不滿,自此開始其他子女便與老張「斷絕了來往」並稱:「誰拿房子,誰養老人!」一氣之下,老張將他的四個子女一併告上了法庭,要求子女們都付給贍養費!
  • 老人兩套房給了兒子,卻不給母親養老,老人的舉動,兒子後悔不已
    但現在很多子女對待老人,持有兩極分化的態度,老人經濟條件不好,沒能力幫助到自己,對老人可不是很友好。相反,那些條件好的老人,能為兒女付出很多,相對比較吃香。所以,很多老人不禁感慨,手裡有錢兒女才能孝順,可如果這種老人不懂得「自私」留個心眼,也難保兒女都孝順。
  • 北京一老人再婚拆得5套房,5個子女擔心起後媽,起訴了
    可家住北京的趙女士一家,卻是姑伯侄等人團結一致與爺爺爭拆遷安置房,這是怎麼一回事呢?趙爺爺共選了5套房,總購房款為266萬餘元,拆遷補償款與房款相抵後,剩餘84萬餘元。趙女士的姑伯則不同意將拆遷權益全部交給趙爺爺和徐大媽,畢竟徐大媽還有自己的子女,將來趙爺爺百年之後,必然會引起繼承糾紛,倒不如提前將拆遷利益分割清楚。
  • 保定一80歲老人無所依法,將三個子女告上法庭
    原告何某某年近八十高齡,育有二兒一女。老伴去世後,子女因贍養老人問題未達成一致意見,老人無所依靠。在當地村委會村幹部的幫助下住進養老院,後因無力支付養老院費用,老人將三子女訴至法院。
  • 老人臨終畫藏寶圖 子女憑圖都找不全
    更讓熊玉全意外的是,彭老先生的子女告訴他,父親中風後,靠著他臨終畫的「藏寶圖」,才知道父親生前藏了4個地方「私房錢」,但至今只找到2處,加上熊玉全找到的4萬,共計找到了75000元。但還有一處,至今沒找到,也沒法知道,父親生前到底藏了多少「私房錢」。拆遷工地上 大爺撿到四萬多現金
  • 北京大爺拆遷得2套房、58萬,倆外孫起訴分錢,法院這樣判
    家住北京的劉女士與弟弟,就深有體會。他們的母親於2003年去世,此後他們就很少去外公外婆家,同樣,與舅舅和姨們的關係,也日漸疏遠。可當他們得知外公家拆遷,利益全部被姨舅們瓜分,竟沒有分他們一絲一毫後,他們選擇了起訴維權。
  • 北京一八旬老人指責子女不孝,六旬兒子回應:爹呀,說話要憑良心!
    進入現代社會,老人贍養不僅是善良風俗,也被列入了法律條款,受到法律保護,大家都應該遵守並執行。但現實中也有很多案例表明,老人贍養問題不能一概歸咎於子女,也需要老人在處理一些家庭細節方面多加注意。家住北京市某郊區農村的焦大爺今年已經83歲高齡,多年前與同莊女子孫氏結為夫妻,先後生育3個子女,分別是1956年出生的大兒子焦強(化名)、1962年出生的次子焦松(化名)、1965年出生的小女兒焦麗(化名),真是兒女雙全其樂融融
  • 老人求女兒賣房給老伴看病,女兒拒絕:你兒子名下5套房
    這位網友很難過,不知道為什麼父母總是這般偏心。她說自己當時就直接拒絕,說的是「找你兒子,他名下有5套房」。 原來老人本是拆遷戶,當年老宅子拆遷,分到了5套房,可老人因重男輕女,把這些房產都給了兒子。還說女兒嫁人了,娘家的財產沒她的份兒。當初老人還表示,到時候自己養老也不會找女兒。
  • ...540萬拆遷款後,北京九旬老人和子女多次對簿公堂,究竟發生了什麼?
    2014年,吳老太的一套已購公房面臨拆遷,拆遷利益中最大一筆是540多萬元的補助款。然而,這筆巨款被分割後,老人和子女多次對簿公堂。540萬元屬於吳老太一人,還是也包括戶籍在老房上的子女?(文中當事人均為化名)老房拆遷款老人和子女分割560萬元吳老太丈夫早年間去世,育有兩兒兩女,大兒子李銘也於2012年去世。老人居住在位於西城區潘家胡同的一套已購公房。李銘一家三口(拆遷時李銘已去世)以及二女兒李霞一家三口的戶籍也在老房上。
  • 「給子女買房,聰明的父母都不付全款!」老人說出原因,值得參考
    這不禁讓我好奇了,明明是有能力全款的人,為何堅持要給銀行送錢呢?何況聽那意思,銀行貸款的保證人還是老兩口,到時候還要幫著還。聽到我的疑惑,大爺卻笑了,表示年輕人還是太天真,全不全款不按能力分,而是要看給誰買,要是給老兩口自己住,肯定全款省錢,但若是給子女買房,那聰明的父母都不會付全款,具體理由很現實,大家可以作為參考。
  • 北京老太僅小兒子照顧,拆遷500萬、其他3子女來爭,法院判了
    ,她有五個子女,大兒子楊大哥幾乎30年沒見著人影,二女兒楊二姐和二兒子楊二哥偶爾能見著人,只有大女兒楊大姐會經常去看望她。然而,老人承租的公房拆遷後,幾個子女得知拆遷款500多萬元,紛紛跑來稱:同樣是子女,應當平均分。
  • 財產全給兒子,老人患病急需錢,兒子不給,女兒可以不給嗎?
    ,還是老人的問題呢?案例回顧:83歲的老爺子把所有的財產都給了兒子,這女兒一分錢都沒有得到。沒想到,現在這個老人因為患了癌症住院,治療費用高達80萬元,兒子卻不願意給,還是女兒最後心疼,忍不住說:「我們平攤總可以吧。」
  • 2萬元「買」一套房,上海舊住房改造送來大禮包
    7~20平方米的居住面積,四五戶合用2平方米的衛生間和廚房,電線裸露、下水不便,一到夏季就汙水橫流、蚊蠅滿街。在國際化大都市的上海,還存在一些這樣有著近70年歷史的非成套舊公房,也被稱為「倒馬桶房子」。僅在上海靜安區,還遺留70多萬平方米的「倒馬桶房子」,是全上海居住環境最差的住所。
  • ...兒子 老人 蠟筆畫 回家過年 膽囊炎 護理員 子女-社會新聞-東方網
    從新年起,老人就盼著4個兒子能接她回家過年住一段時間,哪怕到養老院來看看她也行,可是至今也沒等到。  老人嘴上起泡,一頓只吃兩酒盅飯。  養老院院長說,從去年7月至今,只見過一個兒子在大娘病時來過一次。現在大娘欠下7個月、上萬元養老院費用,院裡都不敢跟老人說,「老人心裡有個洞,這個洞只有兒女親情能填滿。
  • 老人立遺囑只給女兒1元 80萬元和房產全給保姆
    (原標題:老人立遺囑只給女兒1元 80萬元和房產全給保姆)「老人、保姆、房產、遺囑」,這幾個詞語聯繫在一起時,你們會想到什麼?最近,上海一老人的做法,引起了不小的爭議。老人明明有個女兒,卻把遺產和房產都贈給了保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2018年11月25日,上海一老人在臨終前,在醫院立下了一份遺囑。
  • 父母2套房過戶給兒子,生病卻讓女兒照顧,女婿:那是你家事
    事情還要從45年前說起,周阿姨和老伴育有一兒一女,他們和大多數重男輕女的父母一樣,對兒子疼愛有加,對女兒選擇性忽視。女兒結婚時,他們只要彩禮卻不陪嫁,等到兒子結婚卻買房購車,簡直兩種截然不同的待遇。燕子逆來順受慣了,雖然心裡難過,但是早習以為常。結婚後她和老公日子窮,父母非但不幫扶,還對他們像防賊一樣。
  • 以案釋法 | 北京老太立遺囑將房產給了孝順兒孫,其他兒子不同意
    在網上聽過這樣一個言論:怎樣讓子女孝順?應該學學古代皇上的做法,去世後再把皇位傳給兒子,沒有皇位怎麼辦?牢牢抓住家產,去世後再分給子女。仔細想想,還真是這麼一個理兒。現實生活中,就有不少老人在老伴兒過世後將房子、財產分了,然後子女拿著錢財各過各的,再也不管老人生活的如何。
  • 拾荒老人工地內中暑暈倒,臉色發紫人不能動,家屬:5套房不缺錢
    不得不說,現在啊一些老人的想法真正是搞不懂,明明不缺錢,子女也都孝順,可偏偏就是一把年紀了還要各種賣力氣賺錢,你說他們就是閒不下來吧,出錢讓他們旅遊又不去,別人都恨不得早些大享清福,可他們非要折騰來折騰去的。
  • 父親抱怨6子女都不管他養老,老五:老宅拆遷6套房他全給繼子女
    高大姐說因為父親老糊塗了,家裡其他的拆遷房都被掛到了繼子女頭上,而他們六個親生兒女卻沒有分到,對此老五最是不滿。 老五要求父親寫個字據要把父親的那套房子留給自己的兒子,並要父親承諾房產證就寫自己兒子的名字。
  • 贍養費交到村裡,老人按月把錢領
    假貧困背後有真問題  今年春節後,依汶鎮黨委書記、原青駝鎮鎮長李桂傑,在包村聯繫的青駝鎮井泉莊村,遇到了一戶本不該致貧的老人。這老兩口年齡都超過了80歲,雖然有兒有女,但日子過得非常拮据。在臨沂市區工作的兒子在市裡有兩套房,經濟水平不錯,但平時很少回來,更別提給錢了。兩位老人僅靠女兒提供的一點糧食和每月85元的基礎養老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