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正式宣告成立並於同日頒布施行《北洋水師章程》。從此,近代中國正式擁有了一支在當時堪稱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海軍艦隊。1895年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日甲午戰爭以清朝的徹底失敗而告終。
艦艇數量和噸位
主要軍艦大小共有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總噸位30000噸,官兵4000餘人。比當時日本海軍總噸位都多。後來日本加大艦艇建造,到甲午戰爭爆發時,日本聯合艦隊的總噸位才比北洋水師多了8000多噸,艦炮的數量少了77門。
高級軍官
北洋艦隊各主要戰艦艦長及高級軍官幾乎全為福州船政學堂畢業,並多曾到英國海軍學院留學實習。中層軍官內多有原留美幼童,被召回國後到福建水師學堂學習海軍後服役。艦隊內一直亦有外國人擔任軍官作技術專家及指導。北洋艦隊的軍官多能操英語,內部指揮命令亦是以英語發號。
訓練水平
北洋水師學習了英國海軍的訓練方式,並且聘請英國教官琅威理幫助北洋水師訓練官兵。琅威理是英國職業軍官,在琅威理的鞭策下,北洋水師各方面的制度很完善,訓練成績也不錯。
訪問日本帶來的震撼
1891 年6 月26 日,在北洋大臣李鴻章親自安排部署下,由丁汝昌親率「定遠」、「鎮遠」、「致遠」、「靖遠」、「經遠」和「來遠」等主要軍艦組成的北洋艦隊正式訪問日本。這次訪問歷時40 餘天,依次訪問了馬關、橫濱、長崎。相關史料記載,當時日本朝野人士在參觀7000 噸級的「定遠」和「鎮遠」艦後普遍感到羞慚。
日本法制局局長宮尾崎三郎事後記述道:「『定遠』號放出小艇迎接,先登『定遠』號。丁(汝昌)、李(經方)兩人在艦門迎接停泊在旅順港內的北洋水師軍艦來賓,一一握手。隨即由嚮導帶領巡視艦內上下各室。……艦內清潔,不亞於歐洲。同行觀艦者數人在回京火車途中談論,謂中國畢竟已成大國,竟已裝備如此優勢之艦隊,定將雄飛東洋海面。反觀我國,僅有三四艘三四千噸級之巡洋艦,無法與彼相比。同行觀艦者皆捲舌而驚恐不安。」當時《時事新報》也報導稱:「艦體巨大、機器完備、士兵熟練,值得一觀之處頗多。」
戰前北洋水師的實力和日本聯合艦隊做了對比
北洋水師和聯合艦隊的數量對比6:1,中國連隊遙遙領先;而非鐵甲艦方面8:9,日本略勝一籌。定遠,鎮遠號的護甲厚14寸,即使經遠號,來遠號的厚度也都達到了9.5寸。日本方面,即使威力更大的「三井號」也沒有達到9.5寸這樣的厚度。就火炮而言,無論是大火炮還是小火炮,北洋艦隊都佔有絕對的優勢。20毫米以上的火炮,北洋艦隊和聯合艦隊的比是41:25,只有中小口徑火炮,日本稍稍領先,比是141:209。
就以平均速度來說日艦平均每小時比中國艦快1.14海裡,優勢也不是很大。清政府正是基於這種力量對比,才毅然決然對日宣戰。而且北洋水師在1861年到1888年這27年間,清政府一共投入海軍軍費白銀1億兩,而日本在1868年到1894年26年間一共向日本海軍撥款日元9億,折合白銀6000萬兩,日本政府的總投入只是清朝政府的百分之六十。
一場戰爭的失敗是有多種因素造成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的主要原因有:
1、清朝腐敗
那個時候的北洋水師一點都不落後,也不是因為沒錢,當時中國政府年收入接近億兩白銀,一艘「鎮遠」號也就耗費一百二十萬兩銀子。建個圓明園花個幾百萬兩,當時慈禧過個生日,花了六百萬,五艘這樣的主力戰艦都出來了,當時朝廷並不是沒有錢。失敗完全是因為政府的腐敗,軍隊中也形成不良風氣,置國家利益於不顧,曲意取寵,一宏橘味迎合,追逐個人利益。這個國家已經完全沒有戰鬥力。
2、協調作戰能力差,軍事指揮不力。也缺乏南洋水師支援
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師在黃海海戰作戰是勇猛的,悲壯的。5個小時的戰鬥,北洋水師損失了「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5艘軍艦,死傷官兵千餘人;日本艦隊「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艦受重傷。此戰也暴露了北洋水師協調作戰能力不足的問題。日本魚雷艇未到戰場,北洋水師4艘魚雷艇卻沒有發揮出作用。
3、日本準備充分。
情報戰失利。甲午海戰前,由於疏忽,滿清電報密碼被日本破譯。大清兵力布置、一舉一動,日本洞若觀火。並且在戰前多次演練,並制定了相應的戰略和戰術,而北洋水師則是倉促應戰.
4、北洋水師海炮落後,射速差。炮彈數量少、性能差。
北洋水師艦炮落後,305毫米主炮三分鐘發射一發炮彈,炮彈主要為填沙石的穿甲彈。而日本海軍裝備速射炮,一分鐘發射5~10發炮彈,炮彈為火藥炮彈,一炸一大片。北洋水師打到後來,無彈可用,只能悲壯地用軍艦去撞擊日本海軍,最後被擊沉。
北洋水師覆滅之後,清政府傾盡全力,再也沒能恢復起這樣強大的一支海軍,只是買了幾艘小軍艦,而且再也沒有派上什麼用場。甲午海戰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大海戰,這之後到今天再也沒有發生過這麼大規模的海戰。一支輝煌的水師因為整個國家腐敗,在軍隊士氣的徹底崩潰中,全軍覆沒,真令人扼腕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