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一年一度的「祛溼」大計又提上日程,很多人自己煲紅豆薏米水,或者買各種祛溼茶煮來喝。
然而,不少人還是整天睏倦、脾胃差,甚至便秘、拉肚子,溼氣不減反加重,怎麼回事?
多半是沒用對祛溼藥材、沒找對祛溼方法!
紅豆薏米水不是萬能祛溼方
用錯反傷身!
說到祛溼,第一反應是不是紅豆+薏米這個傳說中的「王炸」組合?
但事實上,紅豆薏米水並不是萬能的祛溼方。
從中醫角度而言,體內有溼,主要是脾胃出了問題。而脾胃就好比是人體的一臺「抽水機」。
當「抽水機」的出水道阻塞,就導致體內「水溼」過多,常表現為下焦溼熱、水腫、腳氣等,這時,適合用薏米,因為雖薏米健脾作用弱,但有利水滲溼作用。
而對於另一種常見的「溼」,薏米的作用就比較弱,即:因「抽水機」動力不足,無法將體內「水溼」快速抽出而導致的溼阻中焦(神疲乏力、消化不良)。
除此之外,煮對紅豆薏米水要注意選擇赤小豆(細長的那種)和炒制薏米才能有效祛溼。
祛溼,別再迷戀薏米了!
內行人都愛它
對付體內溼氣,在很多時候,以下4種藥食同源的藥材更為合適:
1. 白朮
中醫認為,白朮,味苦甘,性溫,可以補氣健脾,燥溼利水。
白朮氣味清香,煮粥、煲湯、泡茶時丟幾片進去,味道更佳。
選購時需挑斷面呈黃白色、質地適中、用手捏之可碎、氣味清香的白朮片。
推薦食譜——白朮陳皮粥
做法:炒白朮10克、陳皮3克、大米50克一起熬粥
適宜人群:脾胃虛弱、食欲不振的人群
注意:白朮性偏溫燥,熱病傷津及陰虛燥渴者不宜服用。
2. 芡實
芡實,俗稱「雞米頭」,在我國有著上千年的藥用歷史。
中醫認為,芡實性味甘、澀、平,入脾腎二經,能益腎固精,補脾止瀉,除溼止帶。
為健脾開胃祛溼,宜用炒芡實。選購時,以粒大、均勻、無蟲蛀、無雜質、色澤均勻者、味淡者為佳。
推薦食譜——芡實茯苓山藥粥
原料:芡實15克,白茯苓15克,山藥15克,粳米100克
做法 :上述用料洗淨,一同放入砂鍋,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成粥即成
功效:具有健脾益氣、祛溼止瀉的功效。適用於有洩瀉、脘腹冷痛、食欲不振、倦怠乏力、面色晦暗等症狀的人群食用
注意:便秘、尿赤、產後、嬰幼兒,不宜用芡實。
3. 五指毛桃
五指毛桃,堪稱夏季祛溼小能手,是廣東人最愛拿來煲湯的藥材之一。
中醫認為,五指毛桃性平,味甘辛,有健脾補肺、利溼舒筋的作用。
選購五指毛桃需細細分辨:
色——以表面黃棕色,斷面黃白色為佳;色澤鮮黃,則燻硫保水。
紋理——上等的五指毛桃斷面質地細密,一圈一圈的同心型環紋清晰可見。
氣味——五指毛桃有淡椰香或奶香味,若無味或發酸,則為劣質品。
4. 茯苓
茯苓,味甘而淡,甘能補,淡則能滲,藥性平和,利水而不會傷正氣,為利水消腫之良藥。
自古以來,茯苓就是醫家最常用的中藥之一,有「十藥九茯苓」的說法。
無論是寒、熱、虛、實諸證,茯苓配合其他中藥服用,都能發揮其功效。
選購茯苓,通常以雲南的野生「雲苓」質量最優,而安徽的栽培「安苓」產量最大。
推薦食譜——茯苓枸杞茶
方法:取茯苓100克、枸杞50克、紅茶100克。將茯苓與枸杞共研為粗末,每次取5~10克,加紅茶6克,加入適量開水泡10分鐘即可。每日2次,代茶飲用
功效:健脾益腎、利尿通淋
注意:虛寒精滑者忌服茯苓。
最後提醒一下:更專業的祛溼,建議諮詢正規中醫師,清楚是身體哪個部位的溼邪(如肺、脾胃、肝、經脈、肌膚等),才好相應進行調理哦。
來源:家庭醫生
編輯:路景斕
圖片:圖蟲創意
↓可能你還想看↓
▶
▶
▶
▶
▶
▶
▶
▶
▶
▶
原標題:《梅雨季祛溼,外行喝薏米水,內行都吃它!很多人還不知道……》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