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月滿庭秋晚,一葉梧桐影亂

2020-12-19 長絲短棉

《蝶戀花》

涼月滿庭梧葉亂,斷雁驚鴻,冷落天涯遠。一夜西風吹客散,數聲砧杵催秋晚。十二樓臺凝望眼,幾點殘蛩,簾外斜陽轉。獨倚闌幹無限怨,不知今夕何曾見。

《河滿子》

一夜涼風吹散,梧桐葉落秋空。無限情懷悽斷,別來愁緒難窮。回首十年舊夢,天涯幾度清鴻。

《蘇幕遮》

夜涼生,秋月墜。梧葉飄零,微雨沾衣袂。滿目天涯無限意。幾點殘螢,簾外驚鴻起。夢魂銷,愁欲寄。離緒難憑,料峭寒猶未。獨倚闌幹凝望淚。露冷蛩吟,風勁蟬聲碎。

《海棠春》

天涯鴻雁驚秋晚,江南好、涼風吹遍。滿目送徵帆,萬裡長沙遠。一聲羌笛愁無限,望鄉國、斜陽照眼。剩有淚沾襟,記舊盟鷗伴。

《點絳唇》

涼月初圓,梧桐葉冷蟬聲苦。滿庭風露,幾度驚鴻去。一夜清霜,簾外鞦韆樹。香燼炷,碧紗窗戶,夢斷鴛鴦浦。

《採桑子》

一聲涼雁驚鴻去,數點殘梅。冷落疏籬,幾度秋風吹鬢絲。不知人在天涯路,斜月明時。無限愁思,杜宇啼鵑淚滿池。

《卜算子》

涼月滿天涯,故國歸鴻外。別後相思一寸心,長憶西湖水。往事幾多情,風雨梧桐墜。獨倚闌幹夜不寐,望斷腸難寄。

《如夢令》

涼月滿庭秋晚,一葉梧桐影亂。冷露溼螢光,幾度驚鴻過雁。悽斷,悽斷,無限情懷難遣。

《畫堂春》

天涯鴻雁杳難攀,別來幾度秋寒。不知今夕又何年。涼月初圓。一夜西風吹徹,滿庭梧葉驚殘。斜陽影裡落紅箋。酒醒歌闌。

《浣溪沙》

一夜涼風過雁飛,梧桐落葉滿庭幃,不知天上有人歸。萬裡徵鴻無限意,數聲羌笛送殘杯。憑君莫問舊遊時。

《踏莎行》

涼月窺簾,寒蛩入院。梧桐葉落秋風晚。不知今夕是誰人,天涯只有愁腸斷。幾度斜陽,暗香飄散。一聲羌笛吹殘雁。萬家燈火伴孤鴻,夜深獨倚闌幹畔。

《武陵春》

江上秋風涼露冷,望斷雁歸飛。一片殘霞照碧漪,綠葉滿庭幃。長記當年歌舞地,幾度月明時。別後相思夢未知,憶昨日、淚痕稀。

相關焦點

  • 何以消煩暑「庭戶深沈,滿地梧桐影」,但此梧桐非你之所見懸鈴木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不僅愛美人西施,也愛屋及烏地愛上了她所愛的梧桐樹,於是就建了梧桐園,南朝梁任防在《述異記》載:「梧桐園在吳宮,本吳王夫差舊園也,一名琴川。古樂府云:『梧桐秋,吳王愁。』」這大概是和梧桐善做古琴的屬性是分不開的。
  • 為什麼詩詞大師都喜歡寫梧桐?乾貨來了!探析梧桐的五種意象!
    在中國的詩詞名家中,最喜歡用「梧桐」入詩入詞。好玩的國學就這一有趣的現象,進行了一番探究,並精心選擇了古詩詞中「梧桐」所代表的不同的意象內涵和經典詩詞,獻給讀者朋友。第一種:是引得鳳凰來的高貴樹種,是高潔的象徵。代表作:蟬唐代:虞世南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 庭院蕭森,梧桐葉露,幾番風雨驚秋暮
    《河滿子》庭院梧桐葉下,涼風吹送秋衣。滿目江山如畫,不知人在天涯。幾度落花飛絮,一聲杜宇催歸。《蘇幕遮》看庭階,梧葉碎。露冷蛩寒,簾幕秋風起。獨倚欄杆斜月墜。幾點疏桐,滿目天涯水。碧雲深,涼雨細。《海棠春》夜深庭院梧桐墜,涼月冷、秋蛩吟思。寂寞對床眠,燈影搖窗紙。夢魂不到西風裡,最悽絕、天涯舊事。剩有淚痕多,料峭寒猶倚。《點絳唇》庭院梧桐,簾櫳冷浸芭蕉樹。幾番風雨,一點傷心緒。夢裡春歸,別後愁難訴。
  • 話說梧桐:秋天的梧桐,是詩人藏在心底深沉的情愫
    每到深秋,梧桐成了城市中最靚麗的風景。片片金黃的落葉,像一個個精靈與世界作別,輕輕地從高大的梧桐樹上悄然飄落,為鋼筋水泥的城市增添了些許詩意。梧桐又名青桐、碧梧、青玉、庭梧,在中國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現在中國的城市所栽種的梧桐樹,大多數是法國梧桐,與古代的梧桐並不一樣。
  • 一葉知秋的梧桐
    梧桐是我國一種古典而風雅的樹木,其「皮青如翠,葉缺如花,妍雅華淨,賞心悅目,人家齋閣多種之」。《詩經·大雅·卷阿》云:「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莊子·秋水》云:「鵷雛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意梧桐向陽而生,長勢繁茂,具有德輝光耀的表徵,引得鳳凰啼鳴。
  • 一葉扁舟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成語知識
    一葉扁舟是中性成語,可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一葉扁舟的詳細解釋: 成語名稱:一葉扁舟(yī yè piān zhōu) 成語釋義:扁舟:小船。像一片樹葉那樣的小船。
  • 一葉扁舟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一葉扁舟,扁舟:小船。像一片樹葉那樣的小船。形容船小而輕。出自:宋·蘇軾《前赤壁賦》:「駕一葉扁舟,舉匏樽以相屬。」一葉扁舟是中性成語,可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一葉扁舟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一葉扁舟(yī yè piān zhōu)成語釋義:扁舟:小船。像一片樹葉那樣的小船。形容船小而輕成語出處:宋·蘇軾《前赤壁賦》:「駕一葉扁舟,舉匏樽以相屬。」
  • 秋深漸寒話梧桐
    秋天讓人體味最直接的是落葉,而落葉又以梧桐葉為最先和最為吸引眼球。中國人一直視梧桐為吉祥嘉木,不僅僅民間喜歡,文人更是喜歡,其中皆有其豐厚的文化意蘊。首先,梧桐落葉是季節已秋至、秋深的見證,也更是離愁的象徵。「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
  • 涼月號艦名有中國淵源,但告警牌漢字卻寫錯,網友:日語都看得懂
    這次日本海上自衛隊「涼月」號飛彈驅逐艦來參加中國海軍建軍70周年的海上閱兵活動,並開放給普通市民上艦參觀,進一步拉近了兩國人民和兩軍之間的感情。筆者就聽到身邊一位女孩說到「涼月」號的艦名,覺得這個名字很有詩意,另一個男孩給她解釋說這是舊日本海軍的傳統,用「風花雪月」來為驅逐艦命名,顯然那個男孩子也是挺懂的軍迷。圖片:「涼月」號驅逐艦的「涼月」,是秋天的月亮的意思。日本驅逐艦確實沿用了舊日本海軍的艦名體系。
  • 梧桐歷史淵源與人文情懷
    梧桐也是樹的一種,屬落葉大喬木,其別名「青桐」等十多種,也有說是「懸玲木」的,或是「法國梧桐」「中國梧桐」。眾說紛紜,不一而語。梧桐就是梧桐樹,其生長期長達百年以上。梧桐樹反覆吟念,三字皆木,頗有詩意。對於梧桐而言,它也是一種優美的觀賞植物,點綴於庭園、宅前,也作為行道樹。
  • 古詩《詠梧桐》梧桐樹上可否有鳳凰來過,詩中的梧桐隱約傳來鳳鳴
    很多詩詞中,詩人也會將自己比作梧桐,將鳳凰比作伯樂,表達自己的懷才不遇。「高梧百尺夜蒼蒼,亂掃秋星落曉霜。如何不向西州植,倒掛綠毛么鳳皇。」《詠梧桐》高大的梧桐樹在暮色下能夠掃動天上的寒星,拂去清晨的寒霜。
  • 一葉帶你知冬美 !南京工業大學的落葉竟藏有藍色星空 !
    一葉帶你知冬美 !南京工業大學的落葉竟藏有藍色星空 !斑駁樹影間的校門在冬日徐徐說著歷史的故事「只有一枝梧桐葉,無人知曉冬已深。」冬天已至,一葉帶你遇冬美籃球場上,是奔跑的我們操場上打籃球的同學們在冬日揮灑著汗水熱血的年輕人,無畏寒冷青春進行時!
  • 梁邦奎|梧桐花開花落
    文|梁邦奎 編輯|淑為 圖片|均來自網絡我非常喜歡梧桐花。因為家鄉房前屋後,田間地頭到處都栽種著梧桐樹。每年清明前後,桐花便竟相開放,那種濃濃的香,便飄進了千家萬戶,充斥了整個空間,使人們感到神清氣爽,感到心醉,感到春天的真正到來。
  • 立秋:為什麼都說梧桐報秋,不是楓葉或者其他?
    《梧桐鳳凰》梧桐在古書記載中,一直是個高貴的存在。《太平御覽》引《王逸子》說:「扶桑、梧桐、松柏,皆受氣淳矣,異於群類也。《魏書·王勰傳》中進一步將鳳凰和梧桐的關係傳了下去:「鳳凰非梧桐不棲。」宋人鄒博在《見聞錄》更是添油加醋描寫了平常鳥兒都不敢在梧桐樹上停留,因為要避讓鳳凰,「梧桐百鳥不敢棲,止避鳳凰也」。
  • 古詩詞中最悽涼的一景: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
    古詩詞中的梧桐和秋雨聯繫在一起,似乎總有一種悲哀的情緒籠罩。比如題目當中的這一句:「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古人的離別自然是苦澀的,而如果給這份苦澀一張形象化的圖畫,那就是文中的「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
  • 【人文素養】一葉扁舟,踽踽獨行
    千年前,在江中的一葉扁舟中,一名男子神色蕭索,獨坐在船艙,看著江水流動,宛如時光一般。他伸手想去抓,手中卻只有倏忽間留下的幾顆水滴。  寫這句詞的人是蔣捷,是南宋末年四大家之一。在考取進士後,風雨飄搖的南宋便滅亡了,於是蔣捷隱居太湖竹山,不再出仕,抱節而終。  身後是萬水千山,他只能一人獨行。他的心中有亡國之痛,只能靠自己來痊癒。
  • 梧桐時代 | 鳳棲梧桐,梧桐時代
    梧桐生矣,於彼朝陽。」自古梧桐棲鳳凰,「梧桐時代」之名便來源於此。他,是一個平臺,是以傳統建築行業為基礎的建築業網際網路+和二次分包的綜合性集中信息採購平臺。他,就是梧桐時代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北京梧桐時代作為建築行業二次招標分包+信息集採平臺,利用網際網路技術整合履約能力強的上下遊公司,通過技術開發整合行業信息海量信息項目資源,技術對接上下遊實現項目的時效性。
  • 古詩詞意象分享:有梧桐的地方,有愁也有情
    梧桐生矣,於彼朝陽。菶菶萋萋,雍雍喈喈。君子之車,既庶且多。君子之馬,既閒且馳。矢詩不多,維以遂歌。在中國最早的詩歌集裡,你看,梧桐出現的地方,一片繁茂和喧鬧。可如今,我們一提起關於梧桐的古詩詞,恐怕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都是「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沒錯,有梧桐的地方,就有愁。是不是很驚訝?
  • 「十八相送」地,「梧桐沐影」處,「移動博物館·Film Walker」開走
    昨天,上海電影博物館全新電影主題文旅品牌項目「移動博物館·Film Walker」開走,聯手湖南路街道打造的「梧桐沐影」電影主題文旅線叫人流連、駐足——策展人全程導覽探尋電影故事,電影生產檔案、歷史照片、影人實物等珍貴館藏首次亮相街區,整個武康路、湖南路、永福路齊齊化身為「移動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