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秋天的植物,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會是楓葉,畢竟杜牧寫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從小學起就會背了;也可能是桂花,寫作文時,形容秋天的時候經常會用到一個成語,「丹桂飄香」。
那為什麼不是丹桂報秋,紅楓報秋,偏偏是梧桐報秋呢?
1,生而高貴
梧桐在古書記載中,一直是個高貴的存在。《太平御覽》引《王逸子》說:「扶桑、梧桐、松柏,皆受氣淳矣,異於群類也。」
梧桐「異於群類」,還多了一項其他樹沒有的功能,能引鳳凰。
《詩經·大雅》中記載:「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意思就是說,面向太陽,有梧桐樹生長的高崗上,有鳳凰鳴叫。
同樣的傳說,莊子也寫過,「雛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
《魏書·王勰傳》中進一步將鳳凰和梧桐的關係傳了下去:「鳳凰非梧桐不棲。」宋人鄒博在《見聞錄》更是添油加醋描寫了平常鳥兒都不敢在梧桐樹上停留,因為要避讓鳳凰,「梧桐百鳥不敢棲,止避鳳凰也」。
滿是神話色彩的記載,所以梧桐也逐漸成為祥瑞的代表,越發受到古人的重視,從帝王、貴族、文人到百姓,都愛種梧桐。
2,能知時節
身為一顆「神樹」,梧桐不止能引鳳凰,還能「知閏」、「知秋」。
《遁甲書》中記載:「梧桐可知日月正閏。生十二葉,一邊有六葉,從下數二葉為一月,至上十二葉,有閏十三葉,小餘者。視之,則知閏何月。」說它每條枝上,平年生12葉,一邊有6葉,而在閏年則生13葉。看梧桐樹枝就能知道是平年閏年。
這也許是種巧合,但是梧桐秋天落葉卻是種物候規律。巧合+規律,決定了它成為報秋之樹的代表。
所以到了宋代,梧桐報秋就成了一項儀式。據《夢粱錄》記載,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內,以梧桐樹植於殿下,俟交立秋時,太史官穿秉奏曰:「秋來。」其時梧葉應聲飛落一二片,以寓報秋意。這也是梧桐報秋的由來。
這個習俗也一直沿傳到後代。明朝王象晉在《二如亭群芳譜》寫道:「立秋之日,如某時立秋,至期一葉先墜,故云: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
4,悲秋代表
《禮記》記載:「秋,愁也。愁之以時,察守義者也。」這裡的愁是揫的意思,就是說秋是一個揫[jiū]斂、蕭瑟、肅殺的季節。《春秋·繁露》裡寫了秋代表著悲:「秋之言猶湫[qiū]也。湫者,憂悲狀也。」
而梧桐,秋天植物的代表,自然也成了悲秋代表。白居易寫漂泊的愁:「江海漂漂共旅遊,一樽相勸散窮愁。夜深醒後愁還在,雨滴梧桐山館秋。」杜甫寫送別的悲:「西掖梧桐樹,空留一院陰。艱難歸故裡,去住損春心。」都借梧桐表達了離情別恨的思緒。
最出名的是李煜和李清照,「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和「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將孤獨憂愁發揮到極致,梧桐和秋天更是分不開了。
最 後
梧桐一葉落,天下皆知秋。立秋來了,大家在秋天準備做什麼呢,是在家「貼秋膘」還是開啟暑假之旅?歡迎和螺螄君分享你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