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郎中央大城柯倮洛姆曾借天地為欄之牛欄江通疆達海

2020-12-20 百家號

牛欄江,古夜郎柯倮洛姆與勒波洛姆(昆明)界河,西南絲綢之路向西通達印度向南智廣州重要節點。這裡夜郎古韻水魂厚重。李才武 攝

——《點讚中國夢——筆尖下的偉大中國》走進古韻夜郎系列報導①

█ 中國大河風暴夜郎馬幫走絲路報導組 李才武

就如兩千多年前司馬遷並沒有記錄下漢武開疆闢南絲路,歷史總會有些讓人遺憾的看點。幾乎走遍祖國山川河谷,以「西望有山生死共,東瞻無侶去來難」概括一生的著名旅遊家徐霞客遊歷了南、北盤江(夜郎之母牂柯江)後,卻疏漏了盤江的一同源姊妹——集夜郎古韻水魂於一身的牛欄江。但是,隨著我們中國大河風暴夜郎馬幫走絲路報導組重新走進雲貴高原的烏蒙深處,牛欄江,這條古夜郎柯倮洛姆這個西南地區的中央大城達海通江的重要節點之河的地位,已揭開古韻夜郎兩千多年來的神秘面紗。為彝文古籍所記載的可倮洛姆(中央大城),就是今含赫章可樂一帶至可渡河、牛欄江及烏江南北源地區、橫江河谷地帶的古夜郎時期的西南地區特大城市。

而牛欄江應為古夜郎時期西南地區勒波洛姆(昆明)與夜郎古國柯倮洛姆這個西南地區中央大城的界河。是中國大河風暴夜郎馬幫走絲路報導組的最新發現。

牛欄江天地為欄 古韻水魂掩千古夜郎神韻

當年草海群峰先生在用腳步丈量牛欄江的兇險時,這樣寫道:牛欄江,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字。在它即將呈現在眼前的時刻,我們已感受到它湧過心底的那種分量了!

牛欄江,「它的確像一頭野性的牛,人們懾於那暴躁的脾氣,都不輕易接近它,並小心地迴避它。久而久之,在它身上便籠罩著一層光怪陸離的色彩。翻開史籍,前人對它的記載也少得可憐。《大定府志》寫道:「牛欄江,一曰車洪江,即《漢書》收靡縣南山臘谷之塗水也。」《威寧縣誌》則說:「牛欄江,古塗水,源於雲南尋甸……此江水量最大,兩山緊束,水流激疾,不利行舟。除支流外,江岸始無一居人。」

它甚至躲過了地理學家徐霞客的眼睛。

牛欄江河谷耕地,掛在陡坡上。前沿時報記者 劉世豔攝

牛欄江的古韻。前沿時報記者劉世豔 攝

可以這樣設想:一頭天地為欄的公牛,楞眉豎眼,撞破牛欄,尥起蹶子揚長而去,給我們留下的是震撼和驚悸……1991年,劉群峰先生以他的名著《牛欄江紀行》,同樣為我們留下了震撼和驚悸!

牛欄江的夜郎古韻和水魂,甚至躲過了當時在貴州省畢節地區最為有名的新聞記者劉群峰的筆尖。

牛欄江現實的貧困。前沿時報記者劉世豔 攝

牛欄江,這條充滿了夜郎古韻的在貴州威寧唯以以河的身份號稱江的雲貴界河,它實在太蠻荒味了。同為雲貴兩省的「死角」,牛欄江左邊的滇東北與右側的黔西北,共同組成有名的烏蒙連片貧困區。在這裡,牛欄江河谷地帶,既是著名的「威寧黃梨」的故鄉,同時也是那神秘的牛欄江再生橘的故鄉。它還是威寧火腿變身宣威火腿之地。

牛欄江河谷裡有山上滾下來的巨石,長成林結仙人桃的那種仙人掌。據說在黑石頭街上潑洗臉水,一邊潑到珠江,而另一邊就潑到長江去了。還有,牛欄江邊兩岸雲貴人家為世世代代的古久姻親。而江邊堅硬的玄武巖被斧砍般整齊地深削,見證野牛般的牛欄江水的千萬年功夫。據說牛欄江在雲南巧家縣和金陽縣交界的對坪子街一帶流入金沙江,在入口處的江中有一巨石,形狀神似水牛,無尾,佔河寬三分之一左右。據說水漲多高也不能淹沒它,只可從左右而過,牛欄江因此而得名。

而追尋至遠,這條發源於彝文古籍所記載的「勒波洛姆」(昆明市)官渡區的以河的身份,而在威寧唯一號稱「江」的雲貴界河,流經11個縣,是古夜郎和古滇國的紐帶和血脈。在牛欄江,「過溜」,就是牛欄江這一帶血的夜郎古證物中的一個特殊的古證物。

牛欄江邊的夜郎神果——再生橘,頭年生,第二年還可接著吃。李飛琴攝

《大定府志》卷十四載:「威寧州西南至牛欄江一百八十五裡與會澤交界」,是作為界河而簡要提及的;《威寧縣誌》除作界河提及外,其餘並無更詳細記載。古籍描述牛欄江的文字資料實在太少,這大概因其偏僻至極,文人難至。解放後編的《威寧十年》和《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概況》也僅作粗略介紹。以至於1991年,劉群峰先生在其《牛欄江紀行》裡這樣寫道:「至今,牛欄江仍是人跡罕至,固其依舊「童貞」。它究竟是怎樣的一條江,仍然是個謎。」

2013年上半年,記者安排好後事,走進牛欄江。2017年上半年,記者再次走進牛欄江,揭開這條滋養了古夜郎和古滇國這兩位同源姊妹的生命之河的神秘面紗,再次從靈魂深處為隨著採訪的深入而漸次暴露出的牛欄江流域的夜郎古韻和水魂而感到震撼和驚悸。

除了牛欄江,大烏撒還有烏江南北源、橫江源及橫江河谷、可渡河、草海這些夜郎水魂懾人心魄的靈物。據說當年中國工農紅軍紅二、六軍團從橫江河谷跨過牛吃水、興隆廠······

據說可渡河岸有「可渡八景」:諸葛大營、苦竹盤根、淌米洞、飛虹佇鶴、荷花池、翠屏積雪、觀音堂、清水溝。「諸葛大營」傳為諸葛亮南徵時駐紮處,遺有峰火臺;「九虹佇鶴」與「翠屏積雪」兩大摩崖傳為孔明題寫;另有明徵南將軍傅友德題寫的「水流雲在」和明指揮李文龍題書的「山高水長」兩處摩崖。據說在可渡河北岸的峭壁上,灌木蔥綠中裸露出一片白色砂巖,遠視,就如「翠屏積雪」,壁旁有潺潺的小溪,溪旁桃樹成林,陽春三月,桃花隨風飄落溪中,形態優美,可渡河岸的「桃花溪」,是古時文人墨客賞花詠詩的好去處。其他如草海、烏江源、橫江源及橫江河谷,大烏撒的古韻水魂,難於一一歷數。

威寧 古韻神秘的高原明珠

威寧古稱烏撒,位於貴州西部,為雲貴高原的結合部,既是黔西北的屋脊又是滇東北走廊的交通要道,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歷史文化悠久而厚重。早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文化遺存證實(據中水鎮吳家大坪考古發掘)就有人類繁衍生息,距今約2500至4000年前的「濮」人(今仡佬族和彝族先民),為威寧最古老的居民。其地夏代屬梁州,秦漢為夜郎國的一部份,唐初屬南詔國。元世祖時內附,屬雲南;惠宗時改屬四川行省。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隸雲南布政司,永樂十二年(1414年),改隸貴州都司。隆慶六年(1572年)置烏撒軍民府,十六年又改屬四川布政司。清康熙五年置威寧府,隸貴州。雍正七年(1729年),降威寧府為州,隸屬大定府。民國2年(1913年),改威寧州為威寧縣。民國31年(1942年)分置「得勝坡」分縣為赫章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4年11月11日成立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區,1955年6月21日改稱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至今,隸屬貴州省畢節地區行政公署。

古城烏撒衛城 即今威寧縣城,已有六百餘年歷史,始築於明洪武14年(1381年)12月,建在烏龍箐之背,內有七山、頗據形勢。清宋起志記載:「自明設官置衛,東連畢節西抵東川,南宣威而北鎮雄,為滇蜀咽喉巨鎮。」洪武十四年,傅友德平烏撒,築城,周圍一千八十丈二尺,城基寬二丈,高一丈二尺,門四,城樓四:東曰迎輝,西曰登豐,南曰延薰,北曰毓秀(威寧志稿)。清康熙四年增修,雍正十四年重修(貴州通志)。乾隆二十六年,貴陽府開州知州劉標捐金數百兩補修,內外堅固,城樓巍娥。乾隆三十九年知州袁治詳請重修。

威寧中水考古出土文物。網絡圖

威寧縣城是明烏撒衛和清威寧府、州、縣的治所,是六百多年來,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由於時代變遷,幾經戰火,新中國成立前,縣城稱忠義鎮,居民約1600餘戶,東門至西門長 3.3華裡,道寬2米;南門至北門長2華裡餘,道寬2米,全城僅有公園路用塊石鋪就,其餘均為泥土路面。城牆至1958年全部拆除。

城內建有府第衙門,解放後改為縣政府招待所,如今之君怡廣場。城內設有史目署,學正訓導署、巡檢司署、總兵署、參將署、副將署、右營遊擊署、守備署、都司署、右營守備署、學宮、書院等機構,可見當時古城規模之大,機構之全。

中水考古出土文物。網絡圖

城內建築多為磚木結構,人字形屋面,雕梁畫棟、木格花扇窗。沿街有經營鋪面,生產生活用品雖缺而有。城內有杜公館、聶公館、蔡公館、孫公館、周公館、郭公館、李耀家祠堂、蔡標家祠堂及大戶人家天井(四合院)等建築,雖無建造年代可考,但仍依稀可見。

據說草海舊石器文化遺址,位於草海南岸王家院子村北。出土動物化石有腹足類、鯉、劍齒象、馬、牛、麂、水鹿、動物新種威寧軸鹿。出土石器44件,其中石核4件,石片8件,工具32件,包括各型刮削器28件,尖狀器4件,經發掘考證,確認為舊石器晚期文化遺址。

赫章可樂考古出土銅立虎。網絡圖

據說威寧縣城的古街古巷,當數江西街一帶最為繁華。其餘為大十街至東門洞一帶商業也較興隆。縣府衙往南下就是小街口了,小街口(今南泉路)以下通南門。據說過去從東門洞往上關嶺一帶稱為「接官街」,凡過往官員來威,地方官吏在此迎候。此外有中山路、復興路等清未民初的街名。還有挑水巷、奈子巷(今健強路)、當鋪巷、洋芋巷、鐵匠巷、皮匠巷、遊擊巷、南順城、北順城、北關街、宰羊坡、馬坡、新街、小石街等古老的背街小巷。

據說威寧古城(古街古巷)歷經戰火和人為火災的劫難。明嘉靖時烏撒進士繆文龍(官至監察御史)其父繆良玉(歷官知縣)舉人出身,居於東門(現市場壩一帶),烏撒不戒於火。良玉所居左右廛肆屋廬以百數,皆毀,獨所居不被災,人鹹異之。成都楊慎(字升掩,明狀元)以謫通其地。為匾其居曰:「瑞室」(《威寧志稿》)。

清道光7年2月,火自城西小石街起,延燒出東門,直至上官頂,數日乃止(《威寧志稿》)。

赫章可樂考古出土文物。網絡圖

清同治庚午臘月十八,苗民義軍從東門進城,沿街放火,焚毀各官署及民房(《威寧志稿》),城中居民生靈塗炭。

賣香橋位於威寧城南,為草海鎮六洞轄地,草海的上遊,明朝年間,草海水城面積約120餘平方公裡,從四川入滇經威寧古驛道必過賣香橋,六洞橋。今職校(老二中)所在地原為一個美麗的小島,四面環水,北面與縣城對峙,鳳山寺、鬥閣廟飛簷翹宇,映入海中,六橋煙柳,百鳥啁啾。每年農曆2月19日;6月19日;9月19日從十里舖、穿劉家巷、過六洞橋到鳳山寺、神仙洞、鬥閣廟等敬香的香客首先要在賣香橋上購得香蠟紙燭方去敬香。過去的規劃為:賣香橋專賣祭祀品,大馬城專賣牲畜,五板橋專賣建築材料;江西街專賣糧食布匹等。賣香橋為古地名,在明清期間,從大馬城到江西街,兩橋相連,形成一個水上貿易的繁華區。民國初年,蔡鍔將軍入川護法,途經威寧,曾在賣香橋北堤舉行盛大的閱兵式。後因故火燒東關,街道幾經焚燒,過去的景致已經蕭條(據《張氏宗譜》記載)。解放後,草海被放幹、人口急劇增長等原因,如今賣香橋在人們的記憶中也只剩一個地名而已。

威寧中水漢磚。網絡圖

據說威寧城內外居民的飲用水源,相傳有「四大堰塘、八大井」之說。四大堰塘:翠柳塘又名祖師塘,在城內正東皮匠巷內,清光緒乙酉,發現脊(鯽)魚無數,塘幾塞滿,一月後忽杳。有「魚飛東塘」詩以記其事。青蒲塘,在城內東南文昌閣後,明天啟壬戍,清同治庚午,兩次城陷,死節婦女為此塘獨多。綠蔭塘在城內正中遊擊巷內,清總鎮唐希順建「永清亭」於其中,今圯。紅蓼塘在城內西北三聖廟右巡道莫(署)(《威寧志稿》)。

據說今威寧小街口即南泉路,已不復存在「八大井」為:桂花井、桃花井、又名「菊井」的木碗井,劉家井、聞家井、柳家井、馬槽井、四眼井。在威寧城外,還有南大井、四方井、陳家井、施家井、西大井、羊毛井。

威寧有名的龍泉在城北裡許鳳嶺下,水甚清洌,惟夏日甚濁,為縣城東北部之飲水源。

威寧中水考古出土文物。網絡圖

鳳飲龍泉為威寧勝景之一。沙龍潭在龍泉西牛家院。葡萄泉一名「湧珠泉」,在沙龍潭西,為威寧縣城名勝之地。殿宇錯落,樓閣參差,方塘遊魚,古木寒鴉,有自然點綴之趣,為景勝之一。傅家井在城外北關街。冒沙井在城西三裡。大井在下壩,為最佳飲料。火星塘在城北裡許,清知府佟銘鑿以映火星。管家井在火星塘,此井亦類湧珠泉噴沫。大窪塘在城西北二裡鐘山下,周裡餘,魚類頗佳,內有荷包魚一種,以形得名,味極鮮美,為此塘特產。幹(應為甘)海子又名提督湖(威寧人,清浙江提督李國棟葬於此,故名。有「坐落甘海子,向打吳官屯」之傳說),在大窪塘西二裡,周約三裡,水天一色(《威寧志稿》)(明指揮李文龍在甘海子一峭壁上題書:「山如赤壁,水似湘波」遺蹟)。

城內還有高家井(在今小街口,已不存在);龍井、任家井、發財井均在城內西北餘慶灣。發財井,昔人有得寶於井壁,故名,至今遺蹟猶在。小井在城內忠烈祠前。因井眾多之緣,因此,「夜郎馬幫」戰略策劃人認為,稱威寧為「夜郎古井」,似不為過。

草海周邊歷史文化之富集和奇特超出想像 農業生產為貴州之巨

距威寧縣城100公裡的中水遺址 ,為「2005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其考古成果發現新的考古學文化——雞公山文化。填補了貴州早期青銅時代考古學文化空白,還為古夜郎文明找到一個重要源流。發現了貴州高原最早年代,最大規模的稻米遺存。不僅為貴州高原早期稻作農業的起源與傳播提供了珍貴實物資料,還為文獻記載的古夜郎文明「耕田、有邑集」的農業稻作特徵找到直接證據。中水遺址大量祭祀遺蹟的清理和文化遺物的出土,為探討貴州高原史前先民的文明發展模式提供了新的線索。中水考古,率先建立起貴州西部局部地區的文化發展框架,即雞公山類遺存發展到紅營盤類遺存再到銀子壇類遺存,年代範圍在距3500年至2000年之間,基本反映了滇東黔西青銅時代及早期鐵器時代的發展歷程,是貴州古文明的縮影。

威寧農業生產在貴州,有王者之氣。網絡圖

位於今威寧羊街鎮輔處東南2公裡姊妹巖南壁的輔處懸棺葬遺址,懸棺處距地面約十米,棺木已毀,現存石孔三排,孔間相距1.6米,孔經0.2米見方,深0.4米,鑽鑿痕跡清晰可見。懸棺葬俗,據三國吳沈塋著《臨海水土志》記載,是南方某一少數民族之古代葬俗,懸棺越高,表示對死者越尊重。

威寧鹽倉士府官衙遺址,鹽倉士府官街遺址位於縣城東北25公裡的鹽倉坪子。遺址分布在南北長1公裡,東西寬400米的盆地周圍。常有條基石,石拱門額,踏跺石之類出土。1958年在遺址北出土粗銅錠5塊,長約2尺,寬1尺、銅錠間壓存一紙,上有「府」字墨跡(現存省博物館)。遺址四周有許多瓦礫碎片。在殺達溝臺地上,遺存石水缸一口,是在地下一生根石上鑽鑿而成,能容300多挑水,傳說是鹽倉府家的蓄水池。缸旁耕地上有石虎一具(原為一對,另一具損毀)。高1.1米,造型粗獷古樸,其雕刻手法和造型風格與大方慕俄格城堡遺址出土石虎一致。石虎是官衙某一堂宇前的裝飾品。

威寧農業的出產能力也是首屈一指。網絡圖

威寧石門文化遺址,位於石門鄉政府所在地,1905年,英格蘭人基督教傳教士柏格理首創,逐步建起孤兒院、養老院、醫院、郵政代辦所,還修建了足球場、遊泳池及英式別墅等設施,開辦中國近代較早的男女合校,在中國首創和實踐雙語教育,建立了烏蒙地區第一所苗民小學,威寧縣第一所中學,創立了苗語文字,並培養出第一個苗族博士,石門坎因此以「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區」,「苗族文化復興聖地」而聞名遐邇。2006年,石門坎文化遺址保護區被正式確立為省級文化遺址保護單位。

中國大河風暴——夜郎馬幫走絲路報導組記者注意到, 威寧中水古墓葬及漢墓群位於中水鎮中河、前河間的梁子上,面積約3.5平方公裡,經兩次發掘出土青銅器、陶器、玉器等。陶器上出現51個刻畫符號,保存完好。現存於貴州省博物館和畢節地區博物館,1989年陶器上的刻畫符號被彝文專家陳英、王子堯破譯,屬夜郎旁小邑文化遺存。縣政府1982年,省政府1985年將中水漢墓群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能養夜郎十萬精兵之地,必須物產富饒。網絡圖

據說威寧野雞河古墓群位於城西北53公裡,威昭公路「七裡半」左側1.5公裡處。分為「蘇家坪」、「假糧堆」兩大墓區,面積約3萬平方米,墓區內有大量墓磚露出地面,墓磚有長方形,楔形。磚呈灰色,質地堅硬,敲擊有聲。磚上紋飾有幾何紋、車馬紋、耕耘紋。農民在耕種時常發現刀、燈、罐及人頭骨之類殘骸。據了解,1982年3月,威寧縣政府將其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而輔處漢墓群位於威寧羊街鎮輔處和赫章縣輔處(原鄉政府)所在地。海撥1760米,墓葬分布在兩縣所轄的丘陵地上。貴州省博物館和兩縣文化館通過發掘,出土器物造型和紋飾都明顯具有中原文化特點和本地土著民族文化特點。輔處漢墓群的發現,對於研究兩漢時期黔西北的族屬關係,研究古夜郎文化與中原文化關係提供了可貴的實物依據。

威寧的草場。網絡圖

威寧彝族「向天墳」墓群位於鹽倉鎮樂北500米的大墳梁子、小墳梁子周圍(二塘、龍場、中水、大街、羊街、城關也有「向天墳」墓葬)。大墳梁子山頂墓葬是至今國內發現的向天墳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呈大、中、小三圓臺堆壘而成的金字塔型,墓基周長217.2米,直徑約70米,墓高約10米,此墓為祖摩烏曲意為君王墳墓(年代無考),推論是明代烏撒土司祖先的墳墓。從距墓30餘裡的羊街運來毛石,就其自然形狀配搭堆砌而成的,一臺一臺往上收縮,第三臺用石砌成凹口,凹穴朝向北鬥星。在「大躍進」年代,石頭被拆除燒石灰,墳被破壞,從墳頂凹陷處掘出盛有骨灰的陶罐,這說明彝族實行火葬的傳統習俗。周圍山上有六座圓環單臺墓葬與祖摩烏曲墓相似,但規模較小。據劉堯漢、盧央研究:向天墳是彝族實行火化,放置骨灰的一種方式,但主要功能是作為觀象臺或天文臺用。「向天墳」具有悠久的歷史,同時也有哲學,天文學的科學意義。是研究彝族歷史、曆法的重要實物依據。1985年3月,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於歷史名人幕葬,威寧有葬於甘海子的李國棟墓(威寧人,清浙江提督,墓碑構件、毀壞嚴重)。施彥榮墓位於草海鎮西海村,施彥榮,山東歷城縣人,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9月隨傅友德南徵,將軍職,後留守威寧西大門。1997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威寧響塘坡將軍陵園俗稱「大將軍墳」,位於草海鎮響塘村西北約200米的響塘坡的趙氏祖塋,墓園由洪武將軍趙顒(前軍先鋒)至十餘代後裔的墓葬組成。獲將軍職者4人,籤事2人,參遊1人。西門大水井西側李氏八世指揮墓園,由紀念碑,雙鬥標及若干碑銘組成。雙龍鄉明徵南將軍張南峰墓,經三次修復,氣勢巍峨。烏撒衛指揮千戶代德墓,位於白家嘴荷葉山,代氏祖塋內。火星塘官墳坡位於草海鎮星光村西北約1公裡的大黑山管氏祖塋,墳山由明百戶指揮管成及後裔的墓葬組成。明洪武年間徵南將軍李世英墓位於今金鬥鄉河畔村西側約500米,墓建於明萬曆十八年。向文美將軍墓位於金鬥鄉坪子村東北,墓建於清鹹豐年間,為三碑四柱牌坊式墓碑。明授都指揮蔡謙墓位於南門前,蔡氏祖塋內。明指揮管良相墓在城南三裡管家山。明指揮祖胤昌墓在城南十裏白家橋。明指揮朱運泰墓在城東三十裡慄子扒。蔣道士墓在城西2裡之火龍山。孝子姚之興墓在城南十裡李家溝。翁性蔣氏仙人百三翁墓在城西二十裡吳關屯龍爪石。遊擊劉大受墓在城東七十裡魯章壩。吏部掌印主事孫維墓在城西二十五裡紗帽山。烈女鄒瓊英墓在可渡橋西門外。烈女牛小姑墓在城東裡許黑神廟後。六殤冢(俗稱姊妹墳)在鳳山寺右側、清嘉慶六年(1801年)威寧知州程正坤子侄六人合葬墓。相傳程的子女染天花,一周內相繼死亡。原有程親筆題寫的碑文,「文革」中被砸碎。英籍牧師柏格理和高志華墓,位於石門鄉政府後山坡上,分別用英文、苗文、漢文刻寫碑文。苗勃然墓位於草海鎮西海村西2公裡的苗氏祖塋內,苗勃然,號榮生,清已酉科撥貢,《威寧志稿》的主撰者,1929年病逝於貴陽,1947年遷回威寧與夫人孔氏合葬。

夜郎古風。網絡圖

威寧大烏撒夜郎古韻之重,還在於其古建築眾多。七星關橋, 明永樂十四年以鐵索纜舟為橋。明嘉靖年間羽士黃一中籌資募捐建古橋,明未清初因戰火而毀,順治十三年總督卞三元重建,十八年橋自已坍塌,康熙五年再建,二十七年被大水衝毀。三十七年威寧鎮總兵唐希順建木橋,五十四年被洪水衝毀。乾隆九年,改建古橋於下遊,十九年五月被大火燒毀。乾隆20年,知縣董朱英捐銀復建。鹹豐10年為苗族義軍所毀,同治八年知縣劉義升撥義谷重修,1936年大地主朱義齋為圍堵紅二、六軍團將橋燒毀。1937年修川滇公路時,古橋被改建為石墩、鋼架、木板橋。

可渡河橋,建橋處谷深巖險,水流湍息,隔斷兩岸交往,人們只能隔岸相呼而不能相聚,原名「不可渡河」,在縣城南45公裡處。為三孔石橋,由細鏨料石砌成,橋面寬5.6米,長37米,兩面有0.55米高的欄馬石,卷洞頂離水面約10米,據記載,可渡河橋最早為木橋,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雲貴總督範承勳於下遊改建石橋,被洪水衝毀;雍正十二年(1734年)又建木橋於上遊,又被洪水衝毀,現存石橋,民國6年(1917年)由前守備趙瑞麟經理,廣東虎門總司令趙越督建,有東岸橋頭碑記可考。雲貴總督範承勳曾作《可渡橋碑記》:「以橋關政務也,今幸落成矣。梁曰:「可渡,今誠可渡矣。」

墓群特點;多而奇特。網絡圖

關口鐵索橋在今鬥古鄉關口西北7公裡處,橋凌空飛架於牛欄江面,始建年代不詳。據當地傳說,原為竹索加溜筒構成,民國年間改為鐵索。全長500米,距江面30米,現較為完好,仍為雲貴兩岸邊民往來的必經之路。

玉皇閣在城中,於清初知州程正坤建,由正殿、左右配殿、前殿組成。為封閉式四合院,佔地1000平方米,外有山門。正殿三層,底層推出單棚卷頂抱廈,構成歇山頂屋面,上層為重簷八角贊尖頂,撩簷枋用重疊梁,翼角上翹,面闊8.1米,進深5.5米,屋面蓋筒瓦,上兩層八面皆窗,可憑欄遠眺。頂蓋青筒瓦,尖置寶頂由兩個銅鑄淨瓶重疊組合,據記載鑄於康熙初年,紫銅合金,重達300餘公斤,有銘文。全城可見寶頂五光十色。上層簷下懸有「萬神朝禮」橫匾,傳為呂洞賓書。1966年,翼角被打壞、寶頂山門被撒毀,倖存主體建築。1982年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11月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萬壽宮在城東民享路,建於清初,坐北朝南、分上中下三進,構成兩重四合院,均硬山頂式。正殿祀晉陽仿許遜,左右分別為觀音殿、地藏殿,有圍牆。山門前有戲樓,山門前牌樓「萬壽宮」三字傳為呂洞賓書。道光四年修繕碑記載:「累遭兵變,宇遭破壞,雲南淌塘李小五在威寧開設銀鋪,捐資協助重修」。原為江西會館,抗日戰爭時期,為官商合辦的中國旅行社旅館。1950年後設為城關糧管所,內部改為糧倉。

威寧出土文物。網絡圖

準提閣在威寧城關文化路,清同治年間修建,坐北朝南,為磚木結構封閉式四合院,硬山式屋面,前殿翼角正簷,均在三間,佔地548平方米,建築保存較好。1984年信徒捐資修復佛像20餘尊,正殿為釋加牟尼,左右分別為準堤、觀音。有住持5人,常年香火不斷,每逢觀音會,城鄉善男信女前來祀供。

下壩清真寺在縣城西北下壩村。康熙四十三年欽差總戌大掌教韓忠自涼州來此鎮守,倡導修繕,「經籌措,糾工備材,期年而規模宏廣,棟宇輝煌」,並擴建「明經樓」,「訓聖堂」、「教拜樓」,後因兵事遭破壞,現存建築,系民國19年(1920年)回民集資,由馬遵鳴、馬遵府經手修繕的,為硬山式磚木結構,佔地面積490平方米。竣工時,民國威寧縣長陳懷珍提議設學校於內。

考古發掘文物過程的見證。網絡圖

馬坡清真寺在城內馬坡上,始建於清雍正年間。原有朝真殿,教拜樓等建築,鹹豐七年毀於戰火,存一廂、牆垣、殿基。1982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點。

牛棚子土目莊園 在牛棚鎮政府駐地,建於清朝後期,坐東向西,原為七重堂宇。土木結構,四周有圍牆,佔地約1萬平方米,現存最後正堂,其它拆除或改建。

大官寨土目莊園 在雪山鎮新街,建於清朝後期,坐北朝南。現存正堂一間和東西庭院殘牆,佔地約8000平方米。

大佛寺在威寧縣城文化路,始建於清同治年間,坐北朝南,佔地680平方米,現存左右兩廂和前殿殘宇。龍王廟在縣城東北0.5公裡鳳山下,建於清朝,坐北朝南,由一正殿和兩廂組成。於此曾辦過縣酒廠,拆除正殿和廂房,現存殘宇一廂。

禹王宮在東門原縣油脂公司後面,現已破爛不堪。三聖宮在縣城民享路53號,建於清乾隆年間,坐北朝南,中軸線上依次為張飛殿、關羽殿、劉備殿,現存劉備殿,餘裝修為糧倉。昭忠寺在解放路,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有正殿、左右兩廂,四面封火牆,佔地525平方米,基本保留原狀。據史料記載,威寧城內外曾有廟宇48處之多,大多毀於戰火或人為破壞,僅剩以上幾處了。

西南絲綢之路是揭開古夜郎國神秘的一棵紅線 蜀身毒道牽結千古

中國大河風暴——夜郎馬幫走絲路報導組記者注意到,據《史記·西南夷傳》記載:「秦時,命常頞略通五尺道,諸北國頗置史焉」。以僰道(今宜賓)為起點,通往建寧(今曲靖)打通了中原經僰道通往雲南、貴州的道路。按當時道路的尺寸,它的路面寬5尺,所以叫「5尺道」(合今3市尺)。這條道路北起宜賓,南到貴州威寧,然後一分為二、一路經宣威、曲靖、直趨昆明、大理;—路經畢節奔向盤江流域。

漢武帝時,令唐蒙在秦五尺道的基礎上修築「南夷道」。唐蒙「發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牁江」。就是利用秦五尺道,以宜賓經雲南至威寧,沿北盤江順江而下,經廣西、廣東西江而達廣州,歷史上稱這條路為「南夷道」。現存的觀音巖古驛道,位於威寧自治縣金鬥鄉黑泥村西南15公裡,自觀音巖至可渡河邊,殘段約長3公裡,寬1.7米,塊石鋪砌,蜿蜒山間,基本完好;烏撒古驛道四鋪殘段,位於縣城東北18公裡的鹽倉鎮高峰村,長約10公裡,路面寬1.7米,青石鋪砌,為明洪武年間修築(龍場九驛)。此外,古驛道殘段還有四堡古驛道、李子溝古驛道等。

可渡河邊的古驛道。網絡圖

而據中國大河風暴——夜郎馬幫走絲路報導組記者最近走訪發現,西南絲綢之路從雲南鎮雄進入貴州的第一站,在赫章縣結構民族鄉大山村,這條道經可樂、輔處到鐵匠。而從以草海鎮為中心的區域看,威寧中水夜郎考古,威寧烏撒古城歷史文化及為厚重,威寧鹽倉古墓群,輔處古墓群,中水古墓群、赫章樂樂古墓群等墓群奇特地分布於草海周圍,而據史料記載「南夷道」以宜賓經雲南至威寧,沿北盤江順江而下,經廣西、廣東西江而達廣州,而蜀身毒道又是經曲靖到昆明至大理經騰衝、德宏到達印度,這就證明威寧這個古烏撒為夜郎核心區,西南絲綢之路的分水嶺就在大烏撒。

威寧為滇黔要衝,「夜郎馬幫」匯集多方資料進行對比發現,以「烏撒」為符號,威寧、赫章一帶為彝族、苗族主要聚居區,而彝族、苗族為夜郎民族主要民族。以草海為中心,百公裡範圍四周竟然出現可樂、輔處、中水、鹽倉等密集古墓群,而可樂、野馬川、媽姑古時均為烏撒兵營。以農特產看,威寧的農特產在貴州為龍首之地,威寧有著中國南方馬鈴薯之鄉的榮譽,從威寧可通疆達海,南下兩廣,西達印度。從西南古絲綢之路低雲南昭通地區後,不是從昭通直達大理,而是從東南部的鎮雄折向威寧分縣赫章,最後從威寧西南分,分別以「南夷道」經廣西、廣東西江而達廣州,而西南絲綢之路的蜀身毒道經橫江河谷,經牛欄江和可渡河可進雲南曲靖地區看,古時「大烏撒」這一帶應該是一經濟巨鎮,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特大城市,以今草海鎮為點,可樂、輔處、中水、鹽倉等古墓群富集,讓人震撼。而可樂、野馬川、媽姑古時均為兵營,還有威寧縣城內古蹟眾多,足可推斷出彝文古籍所記載的可倮洛姆一帶,就是夜郎鼎盛時期的西南地區中央大城。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立傳》中記載蜀賈偷運枸醬至夜郎市之,夜郎有10萬精兵,又唐蒙入夜郎率萬餘眾及攜錦帛見夜郎王多同,夜郎耕者有邑聚這些情況,又有威寧與盤江地緣相合,《史記西南夷立傳》中記載從牂柯江(北盤江)可到達夜郎腹地。

西南絲綢之路沒落後,以牛欄江為界的滇東北、黔西北地區都淪為深度貧困區,雲南有88個貧困縣,威寧海拉曾抓鬮上學、威寧「得勝坡」分縣赫章在畢節試驗區成立以前「苦甲天下」這些情況看,從草海鎮開始的這一帶,時應為西南地區地理中心,夜郎古國的特大城市。其經濟汲納及輔射力,影響到勒波洛姆(昆明)到勒姑洛姆(成都),此外,還有儲奇洛姆(重慶)。夜郎王多同時期,漢武帝開設西南絲綢之路後,這一中央大城經濟鼎盛,更是由於五尺道自此通疆達海,中央大城柯倮洛姆相當繁華,富甲天下。夜郎多同時期,文治武功,高瞻遠矚,非凡人能比。至後世,西漢穩固了對於古夜郎的統治後,為永遠平定西南夷,故而找到藉口,滅夜郎王興,就為永久佔據夜郎。只可嘆後來由於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使得古商道漸漸地演變,蜀身毒道漸漸沒落,後來柯倮洛姆大城所屬地域在後世也被稱作烏撒。

夜郎神秘消失的原因,竟在於蜀身毒道因商道演變這一主線而已。

這也就是說,古夜郎鼎盛時期都城,就在柯倮洛姆。這一西南特大城市輝煌以後,而後,西漢政權在穩固對柯倮洛姆的統治之後,夜郎部族逐步被引流遷出柯倮洛姆,後來夜郎王「興」被陳立斬殺於且蘭亭。而後人們應該漸次尋找到的夜郎都城,就應是夜郎後世的流亡之都。還有就是古夜郎時期,夜郎部族在柯倮洛姆鼎盛之前,那些過渡之都,當然,這還需要我們不斷的通過考古發掘去發現。

可渡河古驛道。網絡圖

最後還應該要補充的一個觀點是,「大烏撒」作為西南地區的地理中心,其資源的富集,漢武時期與天下之廣為交往,使得其歷史上曾昌盛之極。而今天我們還應看到的一個事實是,貧困的牛欄江,其懸於山崖上的人家,其江邊密集的村落人戶。都可見證一個「神秘消失」的夜郎古國曾經的繁華,其時因商貿發達,柯倮洛姆這個特大城市人煙綢密,人們一直居住到牛欄江邊。而勒波洛姆(昆明)與夜郎古國之帝都柯倮洛姆靠牛欄江維繫著千古的情感。記者在走訪中看到,在牛欄江河谷裡的黃梨樹,至今,這裡的村民還沿襲著古風,其出產的蔬菜,首先就銷往昆明。由此又可推斷出,記者所魂牽夢繫的牛欄江,因其一年可產3季作物,故而在古夜郎國時期,這裡就是夜郎古國中央大城柯倮洛姆和勒波洛姆等大大小小的城鎮的蔬菜瓜果生產供應基地。西南古絲綢之路沒落後,牛欄江一線的蔬菜瓜果再沒有大的銷路,故而那些懸在江兩邊山巖上的村落人家,從此陷入深度的貧困。然而,他們在作千古的堅守,因為,牛欄江河谷地帶菜蔬瓜果的生產條件,是特別的優越,總會有出頭的一天。現在看來,這一天,已經來臨了。而在牛欄江邊走訪,記者看到在這裡,威寧火腿變為宣威火腿,而來自史上茶馬古道的織金的茶風,已在威寧變為爐山茶業。這一切都說明,文化智慧的青輝閃爍,大智在民間。大智在牛欄江,大智在中華的大江大河。

威寧鹽倉境內的古道。網絡圖

記起2012年下半年記者策劃《中國大河風暴——長江紀行、黃河紀行》,在策劃書中寫下的第一句話就是:有水,就生靈氣。有大江大河,就必然有大智慧······古夜郎國消失兩千多年後,天地為欄,楞眉豎眼,撞破牛欄,尥起蹶子揚長而去,給我們留下的是震撼和驚悸的牛欄江,竟然成為今人破解千古神秘夜郎之謎的帶血的古證物,這,不但是當初用腳步去丈量牛欄江的劉群峰先生所想不到的,更是為安排好後事,一頭就扎進牛欄江走訪,一心要《發現牛欄江》的記者所想不到的。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會有很多人把牛欄江叫作東方最神秘峽谷的原因吧!

牛欄江,今天,你終於揭下了千古的神秘面紗! 這是歷史的際遇,而非巧合。在本文將要結束之時,記者的耳邊,再次響起那位背著孩子在牛欄江上「過溜」的那位傳說中的苦命的婦女,在她的孩子掉下江心後,那「嘔嘿嘿,我的兒呀!」的悽歷的哭聲。是那哭聲,再次刺激了記者的靈感。為了趕走歷史的貧困,「夜郎馬幫」義無反顧,奮勇向前。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我們永遠行進在中國的大江大河,走向世界的大江大河!

相關焦點

  • 牛欄江流域脫貧掃描之一|攔路虎:讀懂牛欄江之「攔」
    牛欄江流域脫貧掃描之一|攔路虎:讀懂牛欄江之「攔」 2020-08-07 17: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牛欄江流域脫貧掃描之三|牛欄江植被兩頭綠中間黃
    牛欄江流域脫貧掃描之三|牛欄江植被兩頭綠中間黃 2020-08-09 12: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決勝牛欄江
    貴州,在中國傳統觀念裡,是浸染著貧窮蒼涼的區域,而貴州之貧又以西部的烏蒙山區為代表。「納威赫,去不得」——納雍、威寧、赫章三個縣,窮到當地人都喊「去不得」,這「六字民謠」唱出了貴州「窮三角」的千年困境和無奈。雲貴交界處、威寧自治縣最西邊的牛欄江流域海拉鎮,則更是蠻荒閉塞的「貧中之貧」地帶。
  • 牛欄江入滇水口:昆明瀑布公園——《今日牛欄江》之九
    清澈的牛欄江水從會澤縣田壩鄉和尋甸縣河口鄉交界的幹河泵站,經過115公裡輸水管道翻山越嶺的狂奔,從昆明北部山水新區的瀑布公園奔湧而入,化作瀑布,化作甘泉,流進春城家家戶戶的心中,流進美麗的高原湖泊滇池裡。
  • 牛欄江上「最美水站」
    原標題:牛欄江上「最美水站」  記者從昆明市環境監測中心獲悉,日前生態環境部公布首批「最美水站」,位於尋甸縣的牛欄江(河口沙谷渡大橋)水質自動監測站入選,成為雲南省獲此殊榮的5個水站之一。  牛欄江發源於尋甸縣,是滇池的補水之源,也是長江上遊金沙江的重要水源。
  • 昆明:牛欄江出水口公園預計12月開工
    牛欄江出水口公園將提升北部山水新城品位記者:牛欄江水將沿盤龍江入滇池,請問盤龍區為此所做的準備。吳濤:按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牛欄江引水工程今年底應順利實現通水。盤龍區為此將做好三項工作:一是工程沿線經過盤龍的雙龍和龍泉兩個街道,我們將全力服務好項目建設,讓項目能實現年底試通水;二是全力以赴在北部山水新城建設過程中,結合盤龍江生態建設、結合北部山水新城的特點,把牛欄江出水口公園打造好;三是結合盤龍江綜合整治,讓牛欄江水在盤龍這一段實現全面截汙,不讓一滴汙水進入牛欄江和盤龍江,讓水質不會受到汙染。
  • 家鄉的牛欄江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歌曲《我的祖國》所唱與我幾十年前的家鄉牛欄江十分相似,現已時過境遷,水田改旱地,由稻穀改種蔬菜和玉米,也成了遠近聞名的「萬畝蔬菜之鄉」。牛欄江的美景在春夏最勝。秋天的江水有著別樣之美,但非遲暮。那是一種美的留白和收穫後的閒適與滿足。地裡的玉米和蔬菜均已收完,沙地得以片刻歇息,其實,看似空無一物的地裡,大蒜正在深處醞釀下一季的醇香。柳葉隨時間的逝去漸次由綠變黃,無邊落葉瀟瀟下,不盡江水滾滾來,盡可描繪。
  • 嵩明全力治理牛欄江
    多措並舉 確保牛欄江治理見實效  為配合牛欄江調水工程的實施,嵩明縣委、政府高度重視牛欄江的整治工作,認真研究,超前謀劃,明確責任、突出重點、狠抓落實,通過近兩年來的行動,牛欄江流域的整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 永樂橋:曾經的風雨橋——《今日牛欄江》之六
    冬季的牛欄江碧波蕩漾,靜悄悄地穿過依山傍水如夢如畫的大坡鄉妥樂村,在妥樂村村頭,一座橫跨牛欄江的大橋就是永樂橋。由於時光的無情,我們已經無緣看到曾經原橋梁、橋面為木質結構,橋上建有12間木質瓦房用於避雨護橋的風雨橋,取而代之的是鋼筋混凝土的水泥橋面和經過加固處理的5個原橋墩。
  • 牛欄江流域脫貧掃描之六|緊急調查 最後關頭答應搬遷的村落
    【脫貧攻堅走基層】牛欄江流域脫貧掃描系列報導前面的話牛欄江發源於雲南,流經貴州威寧境內,再拐入雲南匯入金沙江自5月中旬至6月末,記者兩度赴牛欄江流域,深入貧困村寨,走訪脫貧攻堅戰成效。現推出一組系列報導,涉及牛欄江流域各鄉鎮的自然風貌、脫貧產業、生態考察、易地搬遷等方面,以饗讀者。
  • 牛欄江流域脫貧掃描之七|玉龍,貴州西極之最
    【脫貧攻堅走基層】牛欄江流域脫貧掃描系列報導前面的話牛欄江發源於雲南,流經貴州威寧境內,再拐入雲南匯入金沙江自5月中旬至6月末,記者兩度赴牛欄江流域,深入貧困村寨,走訪脫貧攻堅戰成效。現推出一組系列報導,涉及牛欄江流域各鄉鎮的自然風貌、脫貧產業、生態考察、易地搬遷等方面,以饗讀者。
  • 為達牛欄江廢水零排放 沿岸禁建電鍍等行業
    為達牛欄江廢水零排放 沿岸禁建電鍍等行業2010/6/11/9:54來源:昆明信息港    慧聰表面處理網:尋甸、嵩明兩縣要對本縣企業排汙情況進行拉網排查,搞清本區域企業排汙現狀,對於牛欄江沿岸排汙不達標企業堅決關停,杜絕汙水流入牛欄江。
  • 人在旅途|牛欄江大峽谷紀行
    站在關口的懸崖峭壁上,牛欄江大峽谷壯美的風光一覽無餘, 震撼眼眸。廣袤的藍天白雲下,遠山如黛,連綿不斷,氣勢磅礴。谷口寬闊,視野裡大山巍然屹立,聳入雲天,峭壁高懸。俯瞰深溝大壑裡的牛欄江,江水碧綠,像一匹綠緞帶,靜靜地躺在數千米之外。
  • 嵩明縣牛欄江鎮「1+2+3」奏響牛欄江生態環境保...
    嵩明縣牛欄江鎮「1+2+3」奏響牛欄江生態環境保...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本文原標題:《嵩明縣牛欄江鎮
  • 夜郎古都在何處?在廣順還是赫章?或是在風光秀麗的牂牁江
    「夜郎古都」這四個存在的上千年歷史文化的大字,各地自然紛紛想著得到這個稱號了。長順的廣順就認為自己是夜郎故地,如今興建起來的古鎮還稱之為「夜郎古鎮」;畢節赫章也不甘落後,認為古夜郎中心在可樂。而很多考古文物也證實,這裡曾經有座古邑;湘西的沅陵也過來湊熱鬧,發現的巨型葬墓群出自戰國時代,其墓主應該就是所以的夜郎王。
  • 雲南省牛欄江-滇池補水工程
    2007年,雲南省提出了14個補水滇池方案,最終確定牛欄江德澤補水方案:讓牛欄江在德澤龍回頭,幹河建泵站,穿山越壑入盤龍江、補水滇池。  2009年5月初,國家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部、水利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批覆《滇池流域水汙染防治規劃(2006—2010年)補充報告》,牛欄江—滇池補水工程被補充列入該規劃報告。5月底,水利部批覆牛欄江—滇池補水工程規劃。
  • 黃梨樹:藏在峽谷中的綠洲——《今日牛欄江》之十四
    第一次見到牛欄江是20世紀80年代,而黃梨樹就是依江而建的一個美麗村莊,村子裡的孩子們會光著屁股在江邊玩耍。第一次的那趟遠行,記憶最為深刻的是,在會澤縣大水井鎮距離縣城約70公裡的地方,大客車在「之」字型的盤山公路上繞來繞去,一會兒懸崖在左邊,一會兒懸崖在右邊,峭壁高聳,滿目荒涼。也不知過了多長時間,大客車終於繞到山腳,在一座大橋旁邊停了下來。
  • 牛欄江流域脫貧掃描之九|真正安居,安然入睡
    【脫貧攻堅走基層】牛欄江流域脫貧掃描系列報導前面的話牛欄江發源於雲南,流經貴州威寧境內,再拐入雲南匯入金沙江自5月中旬至6月末,記者兩度赴牛欄江流域,深入貧困村寨,走訪脫貧攻堅戰成效。現推出一組系列報導,涉及牛欄江流域各鄉鎮的自然風貌、脫貧產業、生態考察、易地搬遷等方面,以饗讀者。
  • 赤水河、牛欄江,昭通市領導巡河!
    赤水河、牛欄江,昭通市領導巡河!牛欄江6月2日,昭通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牛欄江(昭通段)市級河長陳真永帶領市發改委作為牛欄江河長制聯繫單位與相關部門負責人一行到魯甸縣調研牛欄江河長制工作開展情況。
  • 牛欄江這個水站入選全國「最美水站」
    掌上春城訊記者從昆明市環境監測中心獲悉,日前生態環境部公布的首批「最美水站」中,位於尋甸縣的牛欄江(河口沙谷渡大橋)水質自動監測站[原名牛欄江(象鼻山大橋)水質自動監測站]入選,成為雲南省獲此殊榮的五個水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