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多動」「不動」可能是病!孩子有這些表現要及時就醫

2020-12-12 北晚新視覺網

孩子上課坐不住、愛走神、小動作多、寫作業很困難……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因孩子過於「好動」而煩惱不已。

日前,記者在北京兒童醫院精神心理科門診採訪時發現,一名醫生一天接診的50多例患兒中,有十幾例是多動症,多動症已成為一種兒童常見病。門診中,有些多動症患兒常被家人認為是調皮搗蛋,一味「嚴管」反而加劇了病情;有的孩子雖然課上格外「多動」,實則卻患上了自閉症;還有的孩子經常安靜的「神遊」,竟然也是多動症。

醫生一天接診十幾例多動症患兒

上周四下午,在北京兒童醫院精神心理科,一位母親帶著身高快趕上自己的兒子,一臉憂心地走進診室。

「孩子今年上初一,學習不行,課堂紀律差。他總是忍不住說話,有時還自言自語,幾乎每門科的老師都投訴他上課不聽講……」據男孩的母親說,他上小學時注意力就不集中,上中學以後成績越來越差。

「你上課都跟誰說話呢?」 精神心理科主任醫師崔永華輕聲詢問男孩。「有時候就是忍不住想跟同學說一些好玩的事兒……」

另一名初二男生也是多動症的複診患兒。據他媽媽說,男孩主要是聽講和學習有困難。夫妻倆每天必須得有人坐在孩子邊上看著,他才能勉強完成作業。偶爾趕上家長有事,這作業肯定就不寫了。「我們帶著孩子去了好幾家醫院檢查,還測了智商……」說著,這位母親眼裡含滿了淚水。

當天上午8時到下午5時,崔永華一共接診了50多例患兒,其中十幾例都是這種比較典型的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患兒,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多動症,患兒們的年齡從五六歲到十來歲不等,以男孩居多。

「現在,多動症的患病率在7%左右。在我們醫院精神心理科門診,多動症患兒的比例至少佔到20%,是比較常見的。」崔永華說。

醫生接診多動症患兒

案例一:

女孩不好動竟然也是多動症

小女孩欣欣(化名)是個非常安靜的孩子,上課也能遵守紀律。可惟一讓父母不省心的是,老師經常反映欣欣上課時總走神兒。「孩子看上去是安靜地坐在教室裡,但注意力壓根兒沒在老師講課的內容上,很多東西都沒有聽進去,學習成績也很不好。」欣欣的母親說。

經過詳細檢查,當被告知欣欣患了多動症時,欣欣的媽媽感到非常驚訝:「我女兒一點也不好動啊,怎麼可能是多動症呢?」

「在人們傳統觀念裡,多動症患兒一定平時很好動,其實不然。」崔永華介紹,多動症的三個核心症狀分別是注意力缺陷、多動和衝動,在臨床共分三種類型,第一類是以注意缺陷為主,患兒並不好動;第二類是以多動、衝動為主,注意力還好;第三類則是混合型,既有注意力缺陷,又有多動、衝動的症狀。其中,混合型的多動症患兒最多,數量佔到70%至80%。「注意力缺陷型患兒最容易被忽視,因為家長很難將安靜的孩子與多動症聯想到一起。」

北京兒童醫院精神心理科診室外的候診區

案例二:

好動小男孩原是自閉症

7歲的男孩霖霖(化名)剛上一年級,因為「淘氣、好動」,他被父母帶來北京兒童醫院精神心理科。霖霖年紀雖小,在學校卻是出了名的「淘氣包」。他時常在上課時離開座位亂跑,鑽到桌子底下去自娛自樂,有時甚至還會離開教室跑到外邊去。為此,霖霖沒少被老師批評。班主任甚至建議家長帶他去醫院看看是否患有多動症。

經過詳細問診、檢查,結果卻令人意外;霖霖患的是高功能的孤獨症(即自閉症)譜系障礙,同時伴有多動症。

「我發現霖霖很聰明,也想和同學交朋友,但卻不知道怎樣與人交往。他有時會突然從後面拉別人一下,或者把別人剛做好的手工一把搶過來……所以,同學們都不太喜歡他。」崔永華稱,霖霖這種情況在臨床實踐中並不少見,但多數孩子會被老師和家長誤認為多動症。事實上,坐不住的孩子未必都是多動症,當「多動」達到一定程度時很可能會是其他疾病,其中最需警惕的就是自閉症。

案例三:

孩子有心事卻被誤認為多動症

在門診裡,崔永華也遇到過一些案例,孩子並非多動症,而是家長過度擔心了。

今年上小學4年級的小光(化名),被母親帶到醫院來看多動症。「開學這麼久了,老師們最近總反映,孩子上課注意力經常不集中,這是不是多動症啊?」

醫生給男孩做了測試後,發現他不僅注意力沒問題,記憶力也很好。仔細詢問之下,才發現孩子的癥結所在,原來,他的父母這段時間正在鬧離婚,大人每天的爭執直接影響到了孩子的情緒。小光每天心裡都忐忑不安,生怕父母會分開。

「這個男孩的注意力問題是心理因素導致的,並不是多動症。只要孩子的父母能及時處理好家庭關係,孩子的注意力問題自然就好了。」崔永華說,人的注意很容易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多種症只是其中之一,大家千萬不要誤認為注意力不好的孩子都是多動症。

一名多動症兒童在繪畫 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多動症患兒就診率不足20%

在採訪中,記者注意到,不少家長在發現孩子有「多動」傾向後,第一時間去的往往不是醫院,而是各種注意力培訓班或感統訓練班。

程程(化名)今年上小學六年級,從上幼兒園起孩子就坐不住,上學校後依然紀律不好、注意力難集中。不僅如此,他的脾氣也很衝,經常一言不合就跟老師、家長頂嘴。

程程四年級時,媽媽給他報了一個注意力培訓班。96節課的費用就高達4萬多元。

「孩子每周兩節課,一次課1個半小時或2小時。課上老師會帶著他們做舒爾特方格訓練或是念一串數字,讓孩子找出裡面某一個重複出現的數字;有時孩子還會頭戴電極片,做一些上機答題訓練……」程程的媽媽說,這些課程的形式挺多,但效果並不明顯,孩子現在上課注意力仍太不集中。

在北京兒童醫院的精神心理科門診,像程程這樣做過注意力訓練的孩子並不在少數。但多數孩子都是因為訓練收效甚微,又不得已來醫院的。

對多動症患兒來說,這些五花八門、價格不菲的注意力培訓機構到底靠譜嗎?

「判斷一種治療方法是否有效,主要是看其有無循證醫學的證據。這些注意力訓練只能起到輔助作用,並不能替代藥物治療。」崔永華表示,各國兒童多動症診療指南的一致意見是多動症患兒5歲以前主要是靠行為訓練和行為管理來矯正;到5歲以後則首選藥物治療。

提到用藥治療,家長們不免會對孩子服用精神科藥物顧慮重重,生怕會有副作用。

「目前我國多動症患兒的就診率還不到20%,而其中的患兒家長能接受藥物治療的只佔30%。」崔永華說,歸根到底還是人們的觀念跟不上。

他表示,治療多動症的精神科藥物,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開始使用,已經過數十年的驗證。孩子只要是在醫生指導下科學合理用藥,是不用擔心用藥安全問題的。相反,多動症患兒如果不及時治療,不僅學習成績不理想,心理上還出現壓抑、抑鬱和自卑等情緒。而這種沒有成就感的狀態會伴隨孩子整個成長歲月。另外,多動症患兒孩子經常會遭到老師、家長的批評、訓斥,很容易導致人格發育不健全。

他提醒廣大家長,如果孩子學習很吃力,作業總完不成,常常被老師批評,並且已明顯影響了正常的學習生活和社會交往時,就需要到正規的醫療機構及時就診。

一名患有自閉症的女孩(左)在家人陪伴下使用訓練設備學習數字 新華社圖

「好動」與「多動」有啥不同?

「好動」與「多動」僅一字之差,家長們又該如何判斷孩子到底是不是患了多動症呢?「在生活中,家長可以從兩方面初步做出判斷。」崔永華分析。首先,「好動」和「多動」在性質上有本質區別。舉例來說,當孩子初到陌生環境,前幾分鐘往往會有距離感,並表現出怯生生的樣子。哪怕是活潑好動的孩子,也只有熟悉環境後,才會恢復原本的天性。但是,多動症患兒往往就缺少這一階段。就拿上醫院看病來說,哪怕是第一次見醫生,多動症患兒也非常自來熟,有的孩子不僅在診室裡上躥下跳,還會搶醫生的鋼筆、處方,一點沒有距離感,也完全不懂規矩和分寸。

其次可從學習情況來判斷。多動症患兒由於注意力不集中,常常邊玩邊寫作業,很磨蹭、拖沓,原本一小時就能完成的作業,往往要花上兩三個小時。隨著年齡增加,多動症患兒的成績會每況愈下。這主要因為小時候功課簡單,孩子憑藉小聰明和家長輔導,還能跟得上。當功課難度變大,注意力問題對孩子成績的影響會越發明顯。而那些頑皮好動的孩子,有時作業完成的非常潦草,但效率卻很高,就是為了省出更多時間去玩。這些孩子,隨著年齡增加,自控能力會越來越強,學習成績也會慢慢上升。「有的家長覺得孩子突然『開竅』了,其實這些孩子根本就不是多動症。」

來源:北京晚報公眾號

流程編輯:u008

相關焦點

  • 孩子上課「多動」「神遊」可能是病!北京兒童醫院精神心理科醫生提示
    醫生接診多動症患兒案例一:女孩不好動竟然也是多動症小女孩欣欣(化名)是個非常安靜的孩子,上課也能遵守紀律。可惟一讓父母不省心的是,老師經常反映欣欣上課時總走神兒。「孩子每周兩節課,一次課1個半小時或2小時。課上老師會帶著他們做舒爾特方格訓練或是念一串數字,讓孩子找出裡面某一個重複出現的數字;有時孩子還會頭戴電極片,做一些上機答題訓練……」程程的媽媽說,這些課程的形式挺多,但效果並不明顯,孩子現在上課注意力仍太不集中。
  • 孩子上課不聽講 好動男孩原來有多動症
    8歲的小男孩丁丁今年上小學二年級,雖然測過智商水平有119,但學習成績一直不好。近日,媽媽帶他到中南醫院就醫,才知是多動症讓丁丁無法集中注意力學習。  丁丁平時學東西特別快,但作業老是完成不了,老師經常批評他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總有小動作。
  • 寶寶有這些表現,家長們要注意啦!可能是患有多動症
    多動症對於寶寶的成長以及發育來說都是有不良的影響,但是由於多動症並不是每一個媽媽都能夠清楚的分辨,因此很多時候會被人忽略。那麼,寶寶多動症有哪些表現呢?1、注意力不集中通常表現在孩子在做事情的時候,往往不能一心一意的做事情,而且經常會半途而廢,沒辦法在一個環境裡面持久的待著。
  • 孩子上課不認真?警惕多動症
    根據《指南》,多動症主要有以下具體表現:一部分多動症兒童可表現為多動衝動:多動難靜,不能自控;坐立不安,常離座位;不分場合,跑來跑去;玩耍時過於興奮,無法安靜;經常忙個不停;多言多語,自說自話;問話未完,搶著回答;很難按序排隊;幹擾別人,擅拿他人物品。
  • 多動症,孩子在不被人知道的世界裡悄悄病著
    「在不被人知道的世界裡悄悄病著……」這句話讓我眼圈都紅了,他的媽媽沒有讓他悄悄的病著。但是周遭人的不理解,對病症的無知和對孩子母親的攻擊實在讓我難受。出於隱私,我也不方便說明病的來歷貿然制止,怕讓這對母子換來更多的白眼。難受。 我也很為這位媽媽心疼——她在承受孩子生病痛苦的同時,要面對周圍人不了解產生的厭煩和把孩子「慣壞了」的指責。
  • 「熊孩子」只是因為不懂事?要警惕多動症的可能
    現在人們一提起「熊孩子」就會頭大,好動、淘氣、破壞性強、難以管教……這些都是「熊孩子」帶給人們的經典印象。有人說這不過是小孩子不懂事,長大就好了;有人說是家長的教育有問題。其實,還有一個可能導致「熊孩子」的因素不能忽略,那就是——多動症。但我們更不能草率地認為好動孩子就是多動症,應當科學地進行分析和判斷,才能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 孩子「多動症」你或許了解,那麼「抽動症」呢?其實兩者有很大區別
    「平常在家裡,這孩子就總是發出怪聲,還動不動做鬼臉、眨眼,本以為太慣著他了,上學應該就好了,沒想到,上學第二天我就被老師留下談話了。」門診室裡,一位媽媽向兒科主任王曉燕訴說著,心裡滿是不開心,覺得咋生一個這麼不讓人省心的孩子。「有時候看他眨眼實在不耐煩,忍不住就想給他兩巴掌。」
  • 兒童多動症能夠治好嗎?家長要注意孩子的這些表現
    活潑好動這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五六歲左右的男寶寶更是調皮愛動。所以有些家長就懷疑自己家的寶寶這麼愛動是不是得了多動症,其實並不是孩子愛動就是多動症,接下來我們就了解一下小孩多動症表現有哪些。那麼,多動症孩子有哪些表現?
  • 孩子上課多動、注意力不集中怎麼辦?教給家長一些小妙招
    多動症的孩子一般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上課不能進入狀態,就好像凳子上有刺似的,對孩子的學習成績有很的影響,所以在多動症的早期就要介入治療,以免影響孩子一生。那麼,關於多動症孩子有哪些症狀?1、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常易轉移,難以遵守集體活動的秩序和紀律。
  • 孩子有這些情緒表現 家長不可大意
    多動症不同年齡表現有差異多動症在醫學專業上叫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它是以注意力缺陷和多動衝動兩個核心來表現的,它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發育障礙。一般常見於學齡期兒童,上學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多動的表現更明顯一些。
  • 兒子有多動症,我要怎麼辦?
    面對這樣的疑問,很多家長可能都主觀的認為這是因為孩子青春期的一種表現,長大了就好了;也有會老師認為是家長教育方式不當所致;這些看似簡單的小動作不停,發生衝突,可能隱藏了一種常見的兒童注意力缺陷的疾病。如果被誤解不僅會延誤診治,還可能會給孩子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     什麼是多動症?
  • 多動症孩子不一定好動 文靜寶寶也可能患病
    相反,文靜的寶寶也有可能是多動症。  活潑過了頭,警惕多動症  活潑好動、富有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較為活潑的孩子往往會給家長帶來疑惑:「孩子是不是多動症?」其實,孩子的活潑好動跟多動症的多動還是有區別的。簡單來說,活潑好動的動是可以被控制的,一般孩子在特定的場合都能控制自己的行為。即使是「人來瘋」,但經過家長的提醒後就可以收斂。
  • 多動症——離孩子並不遠
    孩子過分活潑,在課堂上總是坐不住,或是注意力很難集中、完成作業很困難,不少家長對此不以為然,認為「長大了就好了」。其實,這些症狀的出現可能有另一個原因:多動症。據最新調查顯示,我國大約有6.26%的兒童和青少年患有多動症,預計這一群體數量多達2300萬人。
  • 太原天使兒童介紹不同時期兒童多動症有哪些表現
    太原天使兒童介紹不同時期兒童多動症有哪些表現 時間:2021-01-09 17:16 太原天使兒童醫院 兒童多動症是兒童時期常見到的一種精神行為障礙性疾病,患兒主要會有一些與年齡和發育水平不相稱的行為表現。由於很多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有好動等等表現,只是性格上過於活潑了些,所以並不在意。
  • 被輕視的「多動症」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在醫學上,多動行為的背後是注意力無法正常集中,多動行為可能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控力的增加而減少,但注意力上的缺陷很難緩解,這可能在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影響孩子一生。  孩子在生活中的很多細節都可以判斷他們是否有注意力方面的問題:上幼兒園的孩子能不能專心聽家長講一段故事;孩子畫畫的時候,會不會不自覺地把目光從畫紙轉向筆尖;做練習題是不是總拖拖拉拉完不成……  還有的孩子會沒有輕重地招惹同學,削鉛筆時可能隨手就在同學身上畫上一道;受不了課堂紀律的約束,跟老師、同學都相處不好;時常打架被請家長……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北京大學臨床心理中心副主任醫師錢英解釋說
  • 別讓多動ADHD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很多家長把正常孩子的好動誤認為是多動症。把孩子好動視為不老實、調皮、不遵守紀律,對好動的孩子加以種種限制。這種做法是違背兒童心理特性的。孩子好動,是精力旺盛、身心健康的表現。只有患有營養不良、重症貧血或有其他先天性疾病的孩子才不好動。
  • 孩子好動≠多動症,這些表現才是多動症的表現,家長看好別忽視了
    正想要批評貝貝時,突然想起之前貝貝媽還在家長群裡,私聊過她,說貝貝有輕微的多動症,可能上課小動作會比較多,讓她多海涵。無奈之下,她只好提醒了貝貝一句,只得繼續講課。有多動症的孩子,還有這幾種表現!一、控制不住自己,做事情非常容易衝動。
  • 孩子是否患有多動症?家長可以根據這些表現來判斷
    患兒無論在什麼場合,做什麼事情都坐不定,站不定,活動常常無目的性,上課經常做小動作,自控力很差,這也是兒童多動症症狀。3、學習成績差。這些兒童智力與學習成績不成比例,也就是智力正常而學習成績很差,學習成績差往往是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所致的兒童多動症症狀。
  • 【天使科普】孩子多動、注意力不集中,家長不當一回事,結果……
    「目前已有100000+的家庭關注我們」 娃娃上課愛走神、不喜歡寫作業 調皮搗蛋難教育? 小心! 可能患上「注意缺陷/多動障礙」!
  • 孩子多動=多動症?教你如何區分孩子是好動還是多動症
    一般來說,一個正常的兒童活潑好動或者是比較淘氣的時候,是表現在特定的環境下,而在有紀律或者老師要求安靜的時候都會保持安靜。但患有小兒多動症的孩子,孩子會出現一系列不符合環境的表現,在需要安靜的時候也不能夠安靜。而對於小兒多動症來說,如果能夠早發現早治療,對於兒童後期的發育有著重要的意義。小兒多動症的判斷標準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