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教育界,有四種人!教師只是應試教育中的「農民工」!

2020-12-11 朱老師說教育

教師,應試教育中的「農民工」!

應試教育界,有四種人!

設計者,制定考試政策,熱衷於改革,「非改革不能體現創新」!各種考試模式,3+2,3+1+2,賦分制,大綜合,小綜合,大文大理,小高考,學業水平測試,體育計入總分,體育30分,體育100分,體音美計入總分,作文60分,作文70分,…… 亂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大手一揮,不乏應者雲集!輕飄飄,「成了,成了!」一將成名矣!

理論家!著書立說,著作等身,每日裡扮演空中飛人,各種場合,不斷登臺,現身說法,搖旗吶喊,推波助瀾,盆滿缽滿!

管理者!加碼,加碼,再加碼,馬到成功了哈!注水,注水,再注水,水到渠成了耶!文化搭臺,指標唱戲,分數為本,錄取先行!

打工者!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一「分」難倒英雄漢!處處雷池在,時時無餘閒!與理論無關,和夢想絕緣,不問大形勢,只看知識點!題型牢記,名次為王!憑體力,起早貪黑!博健康,反覆操練!講課如播種,背誦如翻土,訓練如澆水,考試如剪枝,談話如施肥,……周而復始,死去活來,一朝功成,從此休「題」,不堪回首這幾年!

相關焦點

  • 教育界人士反思「應試教育」推進素質教育實踐創新
    這樣的狀態使得應試教育醜化了教育,泯滅了生命的靈性。」5日在湖北大學舉行的「湖北中小學素質教育實踐創新」研討會上,湖北教育界人士反思應試教育的同時,對推進中小學素質教育政策規劃、理論和實踐創新進行研討交流。  教育界人士認為,以分數這種單一標準來評價學生,容易扼殺學生的生命天性,使「優生」片面發展,「差生」畸形發展。教育亟待改變,教育者肩負著重要職責。
  • 到底什麼是應試教育,什麼是素質教育
    從法律角度看,只有法律明確界定應試教育不是素質教育,才可以這樣執行。而進一步查閱所有教育法規和文件,卻不見對何為應試教育做出精確定義。只是公眾普遍認為,素質教育概念,是針對應試教育而提出來的,但兩者的關係,是完全對立還是互相包含,一直沒有清晰的說法。
  • 應試教育錯在哪兒?
    應試教育的主要錯誤還在於它對師生關係的錯誤解釋上,它不是用上文提及的主體際交往關係來解釋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而是把教育教學過程解釋為教師通過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改變和塑造學生的過程,因而還提出「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之類的口號。
  • 「應試教育」在日本
    經常看到有人在批判中國的「應試教育」,有人甚至由衷地相信「國外」不是「應試教育」而是什麼「素質教育」。其實也不完全是那樣,中國之外的世界很大很大,既有丹麥芬蘭瑞典那些真的沒有應試教育的國家,也有日本韓國那樣,和中國一樣把應試教育搞得轟轟烈烈的國家,還有數遍全國也找不到多少人能認字的國家,光是一句「國外」是毫無意義的。
  • 中國是應試教育?美國是素質教育?
    美國教育本質也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通常被視為一種以提升學生應試能力為主要目的教育制度。但由於美國的教育考試制度很靈活,再高校錄取的時候不僅看分數還要考查其它能力,所以很多人認為美國教育不是應試教育。但事實上,美國學生為了能夠考上好大學,也會為其而選擇應試教育。舉個例子,美國最出名的應試教育學校就是KIPP(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公立學校。
  • 重新認識應試教育
    應試教育不僅強度越來越大,難度也越來越高,對熟練程度、解題速度的要求是「一看就會,一做就對」,「刷題」已經成為學習、複習的代名詞。由於現行高考只側重對記憶力、解題技巧和速度的考核,很多高中教師甚至大學教師都難以應對高考;即便剛剛通過高考的大學生,再次參加高考也很難勝出。
  • 快樂教育、素質教育、應試教育、優才教育四種模式有何區別與聯繫
    我認為這四類教育模式是不同的,主要表在它們側重點不同。快樂教育的側重點在人性上。快樂教育的創始人赫伯特.斯賓賽提出:「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教育的手段與方法也應該是快樂的」。由此可見,快樂教育更關注人的天性,著重於人的性格的培養。
  • 應試教育的本質是反教育
    還記得前幾年您與王策三教授有關教育的爭論,在教育界內和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反響。這幾年基礎教育話題的爭論與批判愈加熱鬧。但我有一個感覺,教育專家聲音小了,外邊的人聲音和意見都大了?現在中國基礎教育領域話題很多,相關輿論很多,媒體對同一件事情可以反覆炒作幾年,把教育當成新聞,有很多驚世駭俗的言論。我覺得一個主要原因是社會還沒有普及基本的教育常識,沒把教育當成專業,以為人人都可以是專家。
  • 應試教育仍是最適合當前中國的教育模式
    最核心的討論點還是教育變味兒,應試教育壓抑學生創新思維,素質能力。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截至今日已經走過了四十二個年頭。期間也經歷了無數的改革。雖然應試教育的方式經常被人詬病,但在現今情況下,這依然是最適合中國國情發展的教育模式。首先在於,應試教育的發展,是推動經濟進步的有效力量。
  • 應試教育是中國成功的秘訣
    不知從何時開始,中國的教育界就被素質教育的聲音壟斷了。在中國,素質教育仿佛成了一種政治正確。確實,連教育部部長都說:寶寶不開心,後果很嚴重。多年來傳統的應試教育遭人攻擊,被批的是一無是處。那麼應試教育就真如批評者所言,是洪水猛獸,會毀滅孩子的創造性,阻礙民族的進步?我不知道他們是否真的這麼想。如果他們真這麼想,我會認為他們愚蠢受人蠱惑。
  • 中國特色的應試教育
    美國的「快樂教育」說是放飛自我,放飛天性,但實際上美國的中產階級是不信這一套的,實際上,美國快樂教育是美國降低大眾教育成本的一種方式。美國公立中學的老師,是低收入者,2019年就有幾次教師大罷工,罷工的結果也就是工資漲個5、6%的。那工資漲不上去,就不能讓教師多幹活,老師教學也沒有什麼責任心。下午三點就放學,別布置那麼多作業。這樣你快樂學習、我快樂教書,合起來就是快樂教育。
  • 為何教育創新要對應試教育說「不」
    這個由北京師範大學主辦,北師大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等承辦的博覽會,在接受參展報名時,沒有採用「完全開放」的態度,而是將「單純的著作、論文類成果,單純的儀器設備類成果,以及有明顯應試傾向的成果」統統拒之門外。
  • 素質教育就是更全面的應試教育
    我以為這個場景主要出現在體育尤其是足球界,沒想到拓展到了教育界。南京一中就像尤文圖斯,家長就像喊著「薩裡下課」的球迷。可見世間萬物都是相通的,文體果然不分家。由於有家長指認,一中校長強推「素質教育」是考分下降的「罪魁禍首」,於是大家又在討論「素質教育的潰敗」。
  • 「應試」無能,不要甩鍋素質教育
    一、縣中模式—應試教育—素質教育我們省城人真有意思,一旦升學率滑坡,就怪罪於別人搞「縣中模式其實哪有什麼縣中模式?!哪有什麼素質教育?!有的只是應試教育而已,只不過表現形式不同罷了。真正搞素質教育的學校少之又少,沒有一家不搞應試教育,但是也沒有一家學校承認自己在搞應試教育。為了替應試教育開脫,甚至有人說,應試也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素質。
  • 應試教育傷害了什麼
    目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但是,仍有一些學校並沒有認清素質教育的意義所在,身體力行的還是應試教育。為此,我們特刊出一位讀者的來信,作為一名老師和家長,這位讀者對應試教育所帶來傷害的思考,值得我們深思。 作為一個高校教師和學生家長,我觀察到,我國中小學教育把所有目標都指向應試,是對教育本身的一個極大誤解和貶低,應試教育對學生、對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傷害是深遠的。
  • 談應試教育
    我想儘量冷靜、冷漠、甚至冷酷地做一些歸納總結,來給那些彷徨在「應試教育vs國際教育」的父母和孩子提供一些決策參考。很多人會說,應試教育,存在即合理:以當前國情論,中高考制度非但必要,甚至必須。他們會反問你:如果不把分數作為統一的選拔標準,中國這麼多學生怎麼進行選拔?然後,他們會標籤我們這些人「太理想主義了」。
  • 一場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較量:寒門子弟陪不起
    家長不滿的理由是:南京一中大搞素質教育,輕視高考。說到底,這是一場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PK。雖然沒怎麼實施,但是素質教育的「美好願景」,卻早已被一些人描繪得無比美好。很多專家批評、學者反對應試教育,連很多家長也跟著起鬨:「應試教育真的太害人了!」「只有推行素質教育才能拯救孩子。」我只想說一句:如果你只是一個普通工薪家庭還支持素質教育,那就是真的蠢!
  • 應試教育的利與弊
    什麼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又稱填鴨式教育或灌輸式教育,根據給定的考點與考試類目等通過教育的方式將知識「灌溉」給學生。很多人都認為應試教育就是將知識點強加給學生,不論學生是否懂得,用死記硬背的方式進行知識灌輸。實際上並不是的,我也經歷過小初高中,對我而言的應試教育是根據考點進行策略性的教學,那些沒教的文章也有很多,要是想學也可以自己看呀,老師教學的目的也很明確,就是想讓他教的學生都能考100分,不是嗎?
  • 「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之爭
    在這種現實狀況下,中國所有的教育重點必然放在「應試」上。於是就有了:學校培養出的學生考高分的多,就是好學校;老師能教出考高分的學生,就是好教師;學生能在考試中考上高分,就是好學生。只抓「智育」,而忽略「德育」「體育」等其他方面素質,這樣下去,必然會導致中國教育向片面化發展。二、不利於學生個性化發展。
  • 周國平:不做應試教育的同謀
    我不只是指孩子遲早會長大,獨立地走自己的人生之路,送行的一天必將到來,你們再捨不得也不可能與之同行。我的意思比這深刻得多。父母所生的只是孩子的身體,而非靈魂,我相信靈魂必定另有來源,而這來源決定了它在人世間的走向。由此可以解釋,不管父母多麼精心地設計和運作,孩子的未來並不聽從你們的安排,往往還使你們大吃一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