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師範大學金陵女子學院前方,綠茵叢中,一位戴著眼鏡的外籍女子雕像,面容安詳,嘴角掛著和煦的微笑,注視著來往的人群。這座雕像的主人就是魏特琳,一位對中國有大恩的美國傳教士。南京大屠殺期間,她不顧自身安危,堅持留在中國南京,和一二十位外國友人組織「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收容幫扶南京城中來不及撤退的中國人民。在她深愛的南京師範大學金陵女子學院,收容有上萬無辜的國人,她對中國人民的恩情,國人永生難忘。

魏特琳本名明妮·魏特琳,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的西科爾小鎮。她從小家境並不富裕,沒有優越的生活條件,處於社會底層,逐漸養成同情勞苦大眾、吃苦耐勞、正直勇敢的優秀品格。上大學後,她的學費都由她自己辛苦打工掙得,懂事的她從不讓父母操心。1912年,26歲的魏特琳輾轉來到中國安徽,在這裡,她見識了舊中國的貧瘠與弱小。由於條件所限,加上古時候「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淺陋觀念,普通女子基本沒有讀書的機會。

觸景生情,面對中國女子多不識字的殘酷社會現實,魏特琳下定決心要在異國他鄉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國人的文化素質,於是她創辦了合肥三青女子中學。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以便更好地投身教育事業,魏特琳於1917年考入伊利諾州師範大學。從師範大學畢業後,魏特琳再次來到深愛的中國,應聘進入南京金陵女子大學任教。她在校期間,積極推進女校的建設,並鼓勵在校師生走出這一隅之地,眼光放長遠,關心民間疾苦,造福勞苦大眾。

日本經過明治維新之後,國力日益強盛,侵吞中國的野心也逐漸暴露。在全球局勢動蕩的大環境下,日寇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日寇的鐵蹄開始肆無忌憚地踐踏中國人的尊嚴。從清王朝開始,中國雖然積貧積弱,國力日漸衰微,但國人骨子裡的傲氣與尊嚴豈能任人侮辱?於是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全面抗戰爆發了。抗戰爆發後僅僅5個月的時間,日軍就兵臨中華民國的首都南京城下。

於是南京保衛戰打響了,駐守南京的是從淞滬會戰中撤離的國軍將士。經淞滬一役,國軍士氣低落,並且南京沒有多大的防禦價值,國軍也沒有足夠的兵力部署防禦工事。因此國民黨許多高級將領一致建議迅速撤離南京,然而一向好面子的蔣介石不同意,畢竟南京是中華民國首都,如果不戰而退,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所以國民黨最後決定稍作抵抗,然後撤出南京,最後南京城的結局可想而知了。

1937年10月13日,日軍佔領南京後,進行了持續6周的南京大屠殺,直到1938年2月南京的秩序才開始好轉。這6周時間裡,南京城內國人的遭遇慘絕人寰,日寇不僅對中國士兵動手,還對無辜的平民百姓舉起屠刀。他們像魔鬼一樣,奸淫擄掠,無惡不作。這其中的慘無人道,身處南京城中的魏特琳深有感觸,她在日記中寫道:「又有許多疲憊不堪、神情驚恐的婦女來了,說她們過了一個恐怖之夜。日本兵不斷地光顧她們的家。從12歲的少女到60歲的老婦都被強姦。丈夫被驅離臥室,懷孕的妻子被刺刀剖腹。」

面對日寇殘酷的暴行,魏特琳雖然氣憤,但也無力阻止,她能做的就是儘可能多地收容無辜的婦女兒童。在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婦女兒童難民收容所,魏特琳為了無辜平民的性命,同日寇據理力爭,最終救下上萬國人。然而在此期間,魏特琳也受到了汪偽政府的無情栽贓,稱她是人販子。在殘酷現實與冷酷人心的雙重打擊下,魏特琳患上了嚴重的精神抑鬱症,於1940年5月14日回國治療。然而令人遺憾的是,1941年5月14日魏特琳選擇自殺,只留下四個字「金陵永生」,直擊人心,令人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