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美國人,墓碑上寫著「金陵永生」,她曾保護了南京上萬婦孺

2020-12-08 懶遊的故事

接著分享我的暑期南京行,今天要去參觀的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心情的沉重可想而知,但這裡一定是每名遊客旅行計劃的首選之地。

在暑期,紀念館、博物館及各大景點景區都需要預約參觀,很多需要提前一天預約,否則只能失望而歸了。請大家一定記得入館參觀要衣著端莊得體,不得穿拖鞋、裸背及穿著豔麗服裝等。

紀念館位於水西門大街418號,交通到達非常便利。紀念館選址於南京大屠殺江東門集體屠殺遺址及遇難者叢葬地,是國際公認的二戰期間三大慘案紀念館之一。這尊名為「家破人亡」的巨型雕像,塑造的是一位年輕的母親懷抱著死去的幼童,赤足仰面向蒼天,訴說著不堪回首的傷痛、屈辱和苦難,極具視覺衝擊力。

等候參觀的長隊慢慢前行,途中有一處募金箱,可以為南京侵華日軍受害者援助協會捐款,然後領取一束白色的菊花。

從這裡走向南京大屠殺史料展,紀念館要求參觀者全程佩戴口罩,保持安全距離,入口處需出示健康碼和身份證原件。

南京大屠殺史實展主要展示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的南京大屠殺史實,以大量的珍貴歷史照片、實物和影像資料,翔實地揭露了日軍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其陳列內容和形式在海內外獲得好評。

在紀念館的第四部分主題是人道主義救援。南京淪陷前夕,一批留在南京的中外人士成立了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並設立難民安全區,南京大屠殺期間,他們竭盡所能保護和救助難民,記錄和抗議日軍暴行,他們的善舉,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在這個展區的醒目位置,有一座大型雕塑吸引了參觀者的目光。當年的南京安全區主席約翰·拉貝曾說「魏特琳像抱窩的老母雞帶小雞那樣保護著她們」。這座雕塑就重現了這樣的場面,表情堅毅的魏特琳目視前方,展開雙臂,後面滿是驚恐無助的婦孺。

約翰·拉貝故居就在鼓樓區廣州路小粉橋1號,是一座德式小洋樓。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淪陷後,大批民眾湧向了安全區,拉貝還用日記的形式,真實記錄了侵華日軍在南京大屠殺中的暴行。幾年前曾專程到訪故居,但那一天是周一閉館。這個暑假再來這裡,因為疫情的原因未開放。

我們再回到紀念館裡,明妮·魏特琳,中國名華群,美國傳教士。1886年9月27日出生在美國伊利諾州的西科爾小鎮。1919年魏特琳應聘中國南京金陵女子大學,掌管校務,籌建新校園,並鼓勵學生走出象牙塔,獻身社會。魏特琳還利用休假到歐、美進修學習,把丹麥、荷蘭的成人教育推廣到中國,對中國女子教育功不可沒。

1937年12月日軍進攻南京時,魏特琳為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教務長,與舍監程瑞芳、總務主任陳斐然組成非常委員會,開放校園收容婦女和兒童。她經常從清晨忙到深夜,奮力阻止日軍闖入難民收容所,被難民們視為「活菩薩」「守護神」。

在難民所裡,許多難民失散了親人,生離死別的痛苦籠罩著難民營。魏特琳安慰鼓勵他們,給他們勝利的信心和生活的勇氣,她說,「中國沒有亡,中國不會亡,日本一定會失敗。」同時她為難民尋找失散的親人。

1938年,國民政府授予她獎勵外僑的最高榮譽———藍、白、紅三色襟綬———採玉勳章。魏特琳在那緊張恐怖的日子裡,殫精竭慮工作了數十個日日夜夜。過度的疲勞與長期的精神壓力嚴重傷害了她的身體,自己得了嚴重的精神憂鬱症。

1941年5月14日,也就是她離開中國一周年的日子,她選擇這一有意義的日子,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當時,她枕頭底下壓有一張南京屠殺當時難民所孤兒的合照,還沾滿淚水。上圖就是這張珍貴的老照片。

這裡展示的有1941年5月魏特琳去世後,國民政府發去的唁電。還有1940年11月,國民政府教育部頒發給魏特琳的「一等服務獎狀」,以感謝她在中國連續服務20年以上。

位於美國密西根州雪柏鎮的魏特琳墓碑上用英文刻著:明妮·魏特琳,觀音菩薩,到中國去的傳教士 。但在最醒目的地方刻下的,卻是「金陵永生」四個漢字。

相關焦點

  • 永生金陵|魏特琳與金陵女子大學的故事
    隨著南京的局勢越來越緊張,美國大使館先後四次派人來力勸魏特琳撤離南京。她選擇了留下。對於魏特琳來說,南京已經不是異國他鄉,而是與自己血肉相關的港灣和孩子,是她無論如何也不能捨棄的地方。她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就像在危險之中,男人不應棄船而去,而女人也不應丟棄她們的孩子一樣」。
  • 金陵女子學院前,那座女雕像是誰?她救了上萬國人,卻選擇自殺
    南京師範大學金陵女子學院前方,綠茵叢中,一位戴著眼鏡的外籍女子雕像,面容安詳,嘴角掛著和煦的微笑,注視著來往的人群。這座雕像的主人就是魏特琳,一位對中國有大恩的美國傳教士。南京大屠殺期間,她不顧自身安危,堅持留在中國南京,和一二十位外國友人組織「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收容幫扶南京城中來不及撤退的中國人民。在她深愛的南京師範大學金陵女子學院,收容有上萬無辜的國人,她對中國人民的恩情,國人永生難忘。
  • 中外人士徒步「南京國際安全區」銘記歷史
    12月2日,第三屆「南京安全區」和平徒步活動在南京師範大學啟動,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南京高校、南京市紅十字會的代表和國際友人、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及其後人一起從這裡出發,在當年「南京安全區」的範圍內進行徒步,致敬約翰·拉貝、明妮·魏特琳、約翰·馬吉、羅伯特·威爾遜、喬治·費奇國際人士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期間保護平民的人道主義援助和義舉
  • 書單|南京不哭:關於南京大屠殺的沉重之書
    拉貝1938年回到德國,曾寫信給希特勒,提交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報告,但報告當時沒有公開。之後,他甚至一度被蓋世太保逮捕。1945年二戰結束後,拉貝因曾是納粹黨員而先後被蘇聯和英國逮捕。1946年6月在證實清白後他被同盟國去納粹化和釋放,但生活拮据。鑑於在南京時的功績,他得到國民政府每月的金錢和糧食接濟。1950年拉貝逝於西柏林, 1997年他的墓碑由柏林遷到了南京。
  • 南京大屠殺見證者魏特琳:如果有10次生命,我將全部獻給中國
    留守南京金陵女子大學的魏特琳,每天疲於奔命接待逃避日軍的中國婦孺,使這個本來只計劃收容二三百人居住的校園,也擠滿了一萬多個婦孺。她除要照顧她們日常的飲食,也要奮力與校外企圖強進校園擄走婦女做慰安婦的日軍對抗、議論。在她12月15日的日記裡寫著:「除了中午吃飯之外,我一直站在校門口,看著難民們源源不斷地湧入校園。
  • 真相:金陵十三衩背後的真實故事
    南京淪陷之前,金陵女子大學女學生在做化學實驗。 在七十多年前那個血色漫天的冬季,這幾棟建築,以及學校裡的每一寸土地,都曾是南京婦孺的救命安身之所。
  • 金陵女子大學
    1915年春,德本康夫人租賃南京明故宮附近繡花巷李氏宅院作為金女大臨時校址。這處宅院有一百多個房間,宅院內還有很大一片花園菜地。就這樣,中國第一所女子大學誕生了。1915年9月17日,金女大正式開學,學制四年,設文、理兩科。當時只有11名學生,6名教職員。1919年,首屆金女大畢業生共5人,她們是最早在中國大學裡獲得學士學位的女大學生。
  • 感恩和平 重走「南京安全區」 |第三站:南京師範大學隨園校區
    1919年,33歲的美國人明妮·魏特琳來到南京,成為學校的一名教師。1937年7月,日軍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南京局勢越來越緊張。11月,選擇留下的魏特琳與國際友人自發組織起了「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她所在的金陵女子文理學院也成為安全區難民所。 古典建築、小橋流水,這份婉約美麗,讓南師大隨園校區贏得了「東方最美校園」的稱號。
  • 感恩和平 重走「南京安全區」 | 第三站:南京師範大學隨園校區
    1919年,33歲的美國人明妮·魏特琳來到南京,成為學校的一名教師。1937年7月,日軍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南京局勢越來越緊張。11月,選擇留下的魏特琳與國際友人自發組織起了「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她所在的金陵女子文理學院也成為安全區難民所。   古典建築、小橋流水,這份婉約美麗,讓南師大隨園校區贏得了「東方最美校園」的稱號。
  • 日軍入南京,金陵學院女生危機重重,一位美國女士站了出來
    幾個日本兵闖進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強行拖走女學生。周圍的學生和難民們噤若寒蟬,不敢阻止。一個美國女士跑過來,擋住他們的去路,罵他們狗都不如。幾個日本兵惱羞成怒,用槍刺頂著她,她一步不退。一個日本兵舉起軍刀作勢劈砍,她面不改色。日本兵懾於這個外國人有紅十字委員的標誌,怕她去大使館告狀,惱恨地走了。
  • 南京民間收藏家發現她填寫的報銷單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期間, 作為金陵女子大學的「代理校長」,明妮・魏特琳將校園設為避難營,保護了一萬多名中國婦女和兒童,使他們免受侵華日軍的傷害。近日,南京民間收藏家陳西民和他的女兒陳一華驚喜地告訴現代快報記者,他們在藏品中發現了魏特琳親筆填寫的單據。
  • 冰心的孫子為何在她的墓碑上,寫「枉為人表,教子無方」8個大字
    而冰心的為人也與她的作品一樣溫婉動人,畢竟作品所透露出來的情感很多時候就是作者本人真實的情感。但就在幾年前,有人在冰心和其丈夫吳文藻的紀念墓碑上發現,上面刻有「枉為人表,教子無方」八個大字,是被人用紅油漆寫上的,十分扎眼。一生未做任何不義之事的冰心為何會在逝世後遭如此污衊?
  • 今天是她的忌日!23年前她來寧尋找南京大屠殺真相
    我們會永遠記得張純如,記得她為研究和傳播南京大屠殺歷史做作出的努力和貢獻。」說起她的偉大,必須要把時間倒退回1995年那個炎熱的夏天。1995年,時年27歲的張純如,從美國隻身一人來到南京,為的就是寫一本讓西方世界了解南京大屠殺真相的英文書籍。張純如在南京,都發生了什麼故事呢?
  • 這個女人只活了31歲,但她的細胞卻永生不死,還拯救了上億人!
    2018年,《永生的海拉》一書在美國出版,作者麗貝卡·思科魯特耗時十年為用人類揭露了細胞之母海拉的真實由來。海拉細胞系至今仍活躍在生物學和醫學研究中,它改變了人類醫學史,造福了全人類。但很多人不知道海拉細胞的主人究竟是誰,今天讓我們走近海拉細胞背後的故事。
  • 《金陵十三釵》原型,為救同胞甘願獻身,赴一場死亡之約
    在83年前的南京,生靈塗炭、屍橫遍野,是名副其實的人間煉獄,而在那場煉獄中倖存下來的人們卻說,他們曾經看到了一位金髮碧眼的天使。想必很多人都看過張藝謀導演的《金陵十三釵》,在電影中,淪陷的南京城裡,之剩下一座天主教堂是最後的避難之所,一時間,無數素不相識的人都先後逃到了這裡。
  • 七夕情人節,愛她就送她永生愛永生花
    讓世間最美的永生花,見證最好的永生愛。七夕情人節你是否已為她(他)挑選好禮物?讓永生花為你們許下諾言,述說傾心的承諾和真摯的愛情。七夕節是充滿夢幻的、充滿甜蜜的,也是情侶們非常期待的節日之一。這一天,可以與心愛的人出去約會,可以盡享二人世界的幸福時光。這個時候送對方一件禮物,是否會更加浪漫呢?
  • 她孫子為什麼罵她,在墓碑上寫「枉為人表」
    不是吳平突出了這個問題,而是冰心的孫子吳山寫在冰心和吳文藻夫婦墓碑上的「教子無方、枉為人表」,人們感嘆吳山對祖父母如此不尊重,同時,他們也對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童年教育進行了深刻的思考。二、成年後,人格缺陷問題日益突出,但遺憾的是,年邁的父母一直無法康復我們應該知道,當新中國剛剛成立時,國內局勢一度非常不穩定,冰心夫婦也曾大度波及,就這樣,再加上吳平的成熟,冰心和妻子無法幹預他的教育,此時,吳平也開始了自己的獨立生活。
  • 不能忘記國際友人拉貝德國人拯救了南京250000名難民
    他們不僅盡力保護平民,還把日軍所犯下的罪行記錄下來,以便世界了解南京發生了什麼。讓我們看看他們在「圍城」中做了什麼。我們先去看看約翰·拉比。他在華住了30多年,對中國有著深厚的感情。因此,當日本人在1937年11月開始轟炸南京時,拉貝領導建立了南京安全區。
  • 她本是尋常婦女,經歷宮頸癌死亡,結果在實驗室獲「永生」
    實際上,在60多年前,實驗室就已經有了第一例「永生」。「她」參與了一系列重大研究,包括疫苗、原子彈、太空等各個領域,為人類創造了數十億美元的價值。「她」就是「海拉細胞」,「她」的主人叫做海裡埃塔·拉克絲。
  • 歷史書上不會記載的十件真實事件
    二、日軍在張作霖的地盤殺死了一名中國士兵,張作霖親自同日本領事館交涉,日本領事隨手寫了一張5000元的關東券支票交給他。張作霖回來後,立即下令全軍放假,遇到日本人就殺。四、南京大屠殺時,她是金陵女子學校的主任,美國go-vern-ment要求她離開,但她執意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