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分享我的暑期南京行,今天要去參觀的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心情的沉重可想而知,但這裡一定是每名遊客旅行計劃的首選之地。
在暑期,紀念館、博物館及各大景點景區都需要預約參觀,很多需要提前一天預約,否則只能失望而歸了。請大家一定記得入館參觀要衣著端莊得體,不得穿拖鞋、裸背及穿著豔麗服裝等。
紀念館位於水西門大街418號,交通到達非常便利。紀念館選址於南京大屠殺江東門集體屠殺遺址及遇難者叢葬地,是國際公認的二戰期間三大慘案紀念館之一。這尊名為「家破人亡」的巨型雕像,塑造的是一位年輕的母親懷抱著死去的幼童,赤足仰面向蒼天,訴說著不堪回首的傷痛、屈辱和苦難,極具視覺衝擊力。
等候參觀的長隊慢慢前行,途中有一處募金箱,可以為南京侵華日軍受害者援助協會捐款,然後領取一束白色的菊花。
從這裡走向南京大屠殺史料展,紀念館要求參觀者全程佩戴口罩,保持安全距離,入口處需出示健康碼和身份證原件。
南京大屠殺史實展主要展示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的南京大屠殺史實,以大量的珍貴歷史照片、實物和影像資料,翔實地揭露了日軍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其陳列內容和形式在海內外獲得好評。
在紀念館的第四部分主題是人道主義救援。南京淪陷前夕,一批留在南京的中外人士成立了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並設立難民安全區,南京大屠殺期間,他們竭盡所能保護和救助難民,記錄和抗議日軍暴行,他們的善舉,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在這個展區的醒目位置,有一座大型雕塑吸引了參觀者的目光。當年的南京安全區主席約翰·拉貝曾說「魏特琳像抱窩的老母雞帶小雞那樣保護著她們」。這座雕塑就重現了這樣的場面,表情堅毅的魏特琳目視前方,展開雙臂,後面滿是驚恐無助的婦孺。
約翰·拉貝故居就在鼓樓區廣州路小粉橋1號,是一座德式小洋樓。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淪陷後,大批民眾湧向了安全區,拉貝還用日記的形式,真實記錄了侵華日軍在南京大屠殺中的暴行。幾年前曾專程到訪故居,但那一天是周一閉館。這個暑假再來這裡,因為疫情的原因未開放。
我們再回到紀念館裡,明妮·魏特琳,中國名華群,美國傳教士。1886年9月27日出生在美國伊利諾州的西科爾小鎮。1919年魏特琳應聘中國南京金陵女子大學,掌管校務,籌建新校園,並鼓勵學生走出象牙塔,獻身社會。魏特琳還利用休假到歐、美進修學習,把丹麥、荷蘭的成人教育推廣到中國,對中國女子教育功不可沒。
1937年12月日軍進攻南京時,魏特琳為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教務長,與舍監程瑞芳、總務主任陳斐然組成非常委員會,開放校園收容婦女和兒童。她經常從清晨忙到深夜,奮力阻止日軍闖入難民收容所,被難民們視為「活菩薩」「守護神」。
在難民所裡,許多難民失散了親人,生離死別的痛苦籠罩著難民營。魏特琳安慰鼓勵他們,給他們勝利的信心和生活的勇氣,她說,「中國沒有亡,中國不會亡,日本一定會失敗。」同時她為難民尋找失散的親人。
1938年,國民政府授予她獎勵外僑的最高榮譽———藍、白、紅三色襟綬———採玉勳章。魏特琳在那緊張恐怖的日子裡,殫精竭慮工作了數十個日日夜夜。過度的疲勞與長期的精神壓力嚴重傷害了她的身體,自己得了嚴重的精神憂鬱症。
1941年5月14日,也就是她離開中國一周年的日子,她選擇這一有意義的日子,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當時,她枕頭底下壓有一張南京屠殺當時難民所孤兒的合照,還沾滿淚水。上圖就是這張珍貴的老照片。
這裡展示的有1941年5月魏特琳去世後,國民政府發去的唁電。還有1940年11月,國民政府教育部頒發給魏特琳的「一等服務獎狀」,以感謝她在中國連續服務20年以上。
位於美國密西根州雪柏鎮的魏特琳墓碑上用英文刻著:明妮·魏特琳,觀音菩薩,到中國去的傳教士 。但在最醒目的地方刻下的,卻是「金陵永生」四個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