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父母必修:為孩子付出所有,終將會把他養成了一個仇人

2020-09-03 覺醒的父母

在孩子的重要成長階段,父母缺席會給孩子的健康發展帶來不可逆轉的影響。但我們往往容易忽略的是,父母過於全身心投入,過度付出,同樣會給孩子造成傷害或者隱形的傷害。


一個媽媽給我留言:「自從上了初中,我幾乎把所有時間都撲在他的學習和生活上,但他對我跟仇人一樣,剛剛又對我大吼,讓我滾,我太絕望了。」


孩子的憤怒背後有很多隱藏的意義,有對應的情緒本身外化的表現,有對當下沒有完成某件事的焦慮,有對父母施加的有形或無形的壓力感到煩躁,還有對自己的失望,對無法達到父母期待的愧疚。


留言裡這位全情付出的媽媽,一直在反思自己還有哪裡沒有做到位。她怎麼也不會想到,孩子對她的憤怒,也許是感受到她的付出後,評估無法達到期待的愧疚。


問題並不出在她做得太少,問題恰恰是因為做得太多,做得「太到位」了。


1.

孩子的成長需要「鬆土」

而不是「填坑」


一個事無巨細的媽媽,會讓孩子覺得人生只有完美才是唯一的答案。而成長,正是由無數個不完美的點陣疊加而成的。


如果把父母養育孩子的模式比喻成給孩子撒了一張大網,既有邊界,又有自由的空間, 孩子透過網眼可以呼吸到新鮮空氣,他們就能健康地成長。但全身心撲在孩子身上的媽媽,容易把每個網眼裡都填滿內容。原本應該由孩子來填的部分被媽媽越俎代庖,原來留作呼吸的地方被塞得密不透風,孩子感受到的就不是流動,而是壓抑。


即便是以愛之名,這樣的壓抑給孩子的傷害也是致命的。成長的過程就像破土而出,這本身已經需要耗費極大的精力,如果父母不是鬆土,而是繼續蓋上厚厚的一層,孩子得付出多大的代價才能見到陽光?如果父母無法等待漫長的發芽過程,直接幫他們撥開土層, 不是依靠自身的力量,親自去經歷陣痛,擠壓,孩子也不會發展出自己的生命力。


2.

別自戀

把聚光燈留給孩子


我們對媽媽們這樣的口頭禪並不陌生:


「你看,我為你付出了多少!」


「我就說吧!我說得沒錯吧!」


「好在是我當時做了那個決定!」(找了那個老師\報了那門課\選了那所學校......)


媽媽的潛臺詞是:你看,都是因為我,我英勇神武。要沒有我,你哪能這樣?


孩子在成長的不同階段,對這份潛臺詞會發生遞進的心理變化:


1.心懷感激:是的,多虧了有我媽。


2.一些愧疚:每次都是我媽。


3.聽膩了:就你能,全是你的功勞。


4.自我懷疑:如果沒有我媽,我獨立去做,是不是完全搞不定?


媽媽自戀的「邀功請賞」,容易讓孩子走進認知的誤區。他們無法分辨,這次的成功,到底是因為我媽,還是因為我自己的努力?到底我自己的能力是怎樣的?因為我能力弱,所以媽媽才會每次都「拔刀相助」嗎?如果離開了媽媽的幫助,我是不是完全不行?他們可能既想擺脫,又沒有獨立的能力。這讓他們變得不那麼自信,也容易自我否定。


不是每個父母都理解「默默無聞」的真正含義。在家庭教育裡,默默無聞不是無所事事。「默默」是站在孩子背後的持續託舉,「無聞」是把舞臺留給孩子,讓他感受到聚光燈下自己的閃閃發亮。這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幫助。


3.

到底是誰的人生?


一個孩子給我留言:我的媽媽對我非常好,也為我做了很多。但我最近常常懷疑人生的意義,這到底是我的人生,還是媽媽的人生?


被過度關注的孩子,確實容易產生這樣的錯覺。當我們對孩子的要求抱有某種執念時,我們需要反思的是,我們是不是正在把自己未完成的心願附加在孩子身上,讓孩子代替我們去完成。


孩子有他自己的人生,他不需要背負父母未完成的使命。他只需要輕裝上陣,去成為他自己。


而父母也有自己的人生。我們並不是為了孩子而活,首先我們要成為我們自己。年齡從來不是止步的理由,成長也不只是孩子的專利。我們陪伴孩子走過青春期,本質上也是我們作為父母的修行旅程。既關注孩子,也關注自己。同頻成長,才是教育的最好方式。


4.

首先是一個丈夫或者妻子

其次才是爸爸或者媽媽


很多家庭確實是因為孩子的教育,而把夫妻雙方連接得更緊密。這是一個好的現象,相比於任何一方的缺席,父母雙方站在同一條戰線上,都關注孩子的成長,對孩子的健康發展是很有幫助的。


但是,在一個完整的家庭裡,最重要的關係首先應該是夫妻關係,其次才是親子關係。爸爸或者媽媽把絕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而忽略了自己,忽視了夫妻關係,從長遠來看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


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能力,並不是從書本上學到的。他們首先會觀察自己的家庭,觀察自己的爸爸和媽媽,並從中學習,一個好的伴侶是怎樣的,夫妻之間的互動模式是怎樣的,孩子和家庭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什麼才是幸福的家庭。他們對家庭或積極或消極的理解,就是在這個時候建立起來的。也許他們會建立對未來家庭生活的構想,理解什麼是愛和責任。也或許,他們對未來組建自己的家庭並沒有信心。


很多青春期孩子表現出來的問題,是為家庭做出的個人犧牲。穩定、溫馨的家庭環境,是我們給孩子最大的支持。我們首先是一個丈夫或者妻子,其次才是爸爸或者媽媽。

相關焦點

  • 「為孩子付出所有,我終於把他養成了一個仇人」
    ,父母缺席會給孩子的健康發展帶來不可逆轉的影響。但我們往往容易忽略的是,父母過於全身心投入,過度付出,同樣會給孩子造成傷害或者隱形的傷害。一個媽媽給我留言:「自從上了初中,我幾乎把所有時間都撲在他的學習和生活上,但他對我跟仇人一樣,剛剛又對我大吼,讓我滾,我太絕望了。」
  • 這三類父母,最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
    ,是付出了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父母開始不滿意他身上養成的壞習慣,經常對孩子指指點點,朋友開始覺得父母不愛他,不然為何對他這麼不滿意?缺席父母陪伴的孩子出現行為問題的機率更大,同時會為未來的親子關係和教育埋下隱患。
  • 什麼樣的父母會把孩子養成「仇人」?你是否需要反思?
    有的父母和孩子之間也會有仇恨,他們甚至會互相謾罵毆打,這到底是為什麼?把孩子養成了「仇人」,是種可悲,然而很多人身在其中卻不自知。01三種父母,會把孩子養成「仇人」一.過於嚴厲的父母舉個比較知名的例子,娛樂圈中吳綺莉和吳卓林,
  • 三種父母,會把孩子養成「仇人」,很多人身在其中卻不自知
    有的父母和孩子之間也會有仇恨,他們甚至會互相謾罵毆打,這到底是為什麼?把孩子養成了「仇人」,是種可悲,然而很多人身在其中卻不自知。三種父母,會把孩子養成「仇人」一.過於嚴厲的父母舉個比較知名的例子,娛樂圈中吳綺莉和吳卓林
  • 有些父母傾注自己的一切,卻把孩子養成仇人?這是為何
    但不少父母發現,自己傾注全力,卻沒有換來一個"滿分孩子"。不少孩子更是在長大後視其父母如"仇人"一般,這讓多少父母為之心寒,他們不理解這是為何?有的父母習慣性對孩子實施精神操控,這種表現為:孩子不能拒絕父母的提議。若是孩子對父母說"NO",父母覺得孩子不乖巧,不體貼他們的辛苦,長此以往,孩子習慣服從。父母的安排,孩子一概"接受",但這並不代表孩子發自內心的認可,反而養成了孩子對父母的怨恨。
  • 小心把孩子養成仇人:50%的孩子都討厭父母
    大部分父母不懂教育孩子進入青春期發生的變化,不是導致孩子叛逆、疏遠、蠻橫的全部理由。孩子為什麼青春期變化如此之大,和他們12歲之前的教養環境有著很大關係。不少中國家庭的父母,對兒女的愛缺乏分寸,一切以孩子為中心,不管學習生活,方方面面事無巨細的照顧,對孩子有求必應,孩子犯錯,姑息遷就。
  • 為什麼有些父母付出一切,卻把孩子養成仇人?
    身邊見過很多「100分媽媽」,對自己要求苛刻,為孩子付出一切,盡己所能將孩子的人生「安排」得井井有條……然而,這樣為孩子傾盡所有之後,卻並沒有換來一個100分的孩子,甚至孩子可能成了「仇人」之所以這集叫《大天使》,寓意是媽媽會像天使一樣每時每刻「守護」孩子。而實際上,這種天使般的關照卻讓孩子覺得毛骨悚然。
  • 父母這3種行為,容易將孩子養成「仇人」,傷害孩子還耽誤自己
    甚至自己為了孩子付出了很多,以後孩子以後也會孝順自己,但是事情的真相真的是這樣嗎?最新調查顯示:超50%中學生痛恨父母:為何中國父母總把孩子養成仇人?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而在大家的心裡,孩子也應該是愛自己的父母的,但是北京的一項調查數據,卻在家長的腦袋上打了一悶棍。
  • 為什麼現在很多孩子和父母之間就像是「仇人」?答案引人深思
    「仇人」,父母工作忙,他從小跟著奶奶長大,父母一直到初中才把他接回身邊。父母開始不滿意他身上養成的壞習慣,經常對孩子指指點點,朋友開始覺得父母不愛他,不然為何對他這麼不滿意?他們和孩子的溝通中,會用一種強烈的使命感:我是你爸/媽,你聽我的總是沒錯的!孩子在幼時,他們會畏懼這種威嚴,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越來越強,對父母的強制管束,孩子學會反抗,為自己爭取自由,在與父母的對峙中,仇恨就產生了。
  • 把孩子養成「仇人」後,我想給所有父母提個醒
    其中一個男生整整控訴了他媽媽8條罪狀:得理不饒人,只談學習,動不動就嘮叨、激將、否定、情緒失控、講大道理、窺探隱私。他想看會漫畫,媽媽給他講升學形勢。《讓男孩像男孩那樣長大》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們能為男孩做的最有意義的事情,就是教孩子學會自我評價,而不是依賴別人的觀點和看法。我們要給予男孩的不是有邊有角的框架,將他拘囿於有限的空間,照我們的意願成長。
  • 這3種父母,最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
    氣憤之餘,也讓我們不得不去反思,家庭教育到底哪裡出了問題,父母傾其所有,卻養出了這樣一個不知感恩,甚至對父母大打出手的白眼狼。一個孩子做出非常人的舉動,基本都是有因果可循的。不合時宜的家庭土壤,孕育了孩子狂妄自私的因子。這3種父母,最易把孩子養成仇人。
  • 這三種父母,最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你對孩子愛的方式正確嗎?
    為什麼說有些父母哪怕傾盡了幾乎所有的愛,而卻把孩子愛成了仇人呢?可是,儘管我們在強調這些巨大付出的時候,但說的都是有關孩子表層的東西,是衣食住行上的淺表照顧,卻很少有人會提到有關孩子的心理需求上的照顧。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說:中國有很多父母,都停留在「口欲期」。(什麼是口欲期?
  • 不想把孩子養成「仇人」,這3件事父母再生氣也別做,太傷孩子心
    作為母親,我真的很心痛,每個父母養育一個孩子苦和難都是你不經歷永遠不知道的。,比不上她班的誰誰誰,或者是她朋友家的孩子,後來孩子長大了,她越來越忙,為孩子報各種補習班。總是打擊孩子其實打擊孩子,是中國教育的一個通病,這個通病還有很多家長依舊在犯,但是在這裡我請求各位家長,要是不想把孩子養成「仇人」,千萬別做這件事。
  • 三種父母,最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非愛行為是種傷害,要謹慎
    英國心理學女博士克萊爾說:「世界上的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是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所以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越早讓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你的教育就越成功。」《以家人之名》中李海潮說:孩子能犯什麼大的錯誤,犯錯誤的都是父母。
  • 千萬別和青春期的孩子較勁,他的所有叛逆都是求救
    導讀:千萬別和青春期的孩子較勁,他的所有叛逆都是求救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千萬別和青春期的孩子較勁,他的所有叛逆都是求救!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我可以。不用擔心你。」
  • 這「3種媽媽」是孩子的噩夢,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你是嗎?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每一位媽媽都有自己的經驗和見解,為了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願意付出自己的全部,只為孩子將來能夠有一個好的未來。然而好的出發點卻不一定帶來好的結果,有時候雖然孩子的媽媽總感覺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孩子好,結果卻會引來孩子的反感,甚至把孩子養成了自己的「仇人」。
  • 教育孩子,不應該把孩子養成仇人
    許多孩子會發出這樣的言論:"有機會我一定搬出去住,絕對不和父母住一起。"甚至有的孩子會說:"我什麼時候才能擺脫啊。"這些都是孩子對父母們的吐槽。相信很多家長看到這樣的話語時,其實是心寒的。父母那都是一心為孩子好,可是孩子不但沒把自己的好記在心中,反而還給自己記恨上了。那做的這一切還有什麼意義呢?
  • 最大悲哀,莫過於付出很多卻把孩子養成「仇人」,做好這件事逆轉
    孩子碰到難以排解的困惑,自己卻無法打開他的心門,只能在旁邊干著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困惑、焦慮和無能為力等複雜的情緒這樣深層次的交流有助於我們跟孩子建立更內化的親子關係,這個做好了,我們才能真正懂得孩子的內心想法,我們才能做孩子心靈的導師,帶領孩子做出心靈的沼澤地。當父母最大的悲哀,可能莫過於我們對孩子付出很多,卻把孩子養成熟悉的「陌生人」、甚至是敵對的「仇人」,平時做好深層次的交流結果就會不一樣了!那麼該如何跟孩子進行交叉式的深層次交流呢?我總結了五種方式供大家參考。
  • 把子女養成仇人是父母最大悲哀,可這3種父母,只能說是自作自受
    今天要和你分享到的文章是這三種父母最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前段時間,有一條新聞在網絡上鬧得沸沸揚揚,有一位媽媽報警稱自己被家暴了,可是等警察趕到現場看到的滿屋子都是撕碎的課本和試卷。媽媽當著警察的面指著兒子鼻子大聲喝斥,你再把剛才的話說一遍,你敢說我就讓警察把你逮去監獄關起來,兒子也不甘示弱,怒吼,帶走就帶走,反正我也不想看到你。
  • 超50%中學生極度痛恨父母:為何中國父母總把孩子養成仇人?
    北京市曾抽樣調查了3000多名中學生的心理狀況,其中「對待父母的態度」一項中:56.28%,也就是超過半數的孩子選擇了一個讓所有父母心痛的答案——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只有4.75%的孩子表示喜歡自己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