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重要成長階段,父母缺席會給孩子的健康發展帶來不可逆轉的影響。但我們往往容易忽略的是,父母過於全身心投入,過度付出,同樣會給孩子造成傷害或者隱形的傷害。
一個媽媽給我留言:「自從上了初中,我幾乎把所有時間都撲在他的學習和生活上,但他對我跟仇人一樣,剛剛又對我大吼,讓我滾,我太絕望了。」
孩子的憤怒背後有很多隱藏的意義,有對應的情緒本身外化的表現,有對當下沒有完成某件事的焦慮,有對父母施加的有形或無形的壓力感到煩躁,還有對自己的失望,對無法達到父母期待的愧疚。
留言裡這位全情付出的媽媽,一直在反思自己還有哪裡沒有做到位。她怎麼也不會想到,孩子對她的憤怒,也許是感受到她的付出後,評估無法達到期待的愧疚。
問題並不出在她做得太少,問題恰恰是因為做得太多,做得「太到位」了。
1.
孩子的成長需要「鬆土」
而不是「填坑」
一個事無巨細的媽媽,會讓孩子覺得人生只有完美才是唯一的答案。而成長,正是由無數個不完美的點陣疊加而成的。
如果把父母養育孩子的模式比喻成給孩子撒了一張大網,既有邊界,又有自由的空間, 孩子透過網眼可以呼吸到新鮮空氣,他們就能健康地成長。但全身心撲在孩子身上的媽媽,容易把每個網眼裡都填滿內容。原本應該由孩子來填的部分被媽媽越俎代庖,原來留作呼吸的地方被塞得密不透風,孩子感受到的就不是流動,而是壓抑。
即便是以愛之名,這樣的壓抑給孩子的傷害也是致命的。成長的過程就像破土而出,這本身已經需要耗費極大的精力,如果父母不是鬆土,而是繼續蓋上厚厚的一層,孩子得付出多大的代價才能見到陽光?如果父母無法等待漫長的發芽過程,直接幫他們撥開土層, 不是依靠自身的力量,親自去經歷陣痛,擠壓,孩子也不會發展出自己的生命力。
2.
別自戀
把聚光燈留給孩子
我們對媽媽們這樣的口頭禪並不陌生:
「你看,我為你付出了多少!」
「我就說吧!我說得沒錯吧!」
「好在是我當時做了那個決定!」(找了那個老師\報了那門課\選了那所學校......)
媽媽的潛臺詞是:你看,都是因為我,我英勇神武。要沒有我,你哪能這樣?
孩子在成長的不同階段,對這份潛臺詞會發生遞進的心理變化:
1.心懷感激:是的,多虧了有我媽。
2.一些愧疚:每次都是我媽。
3.聽膩了:就你能,全是你的功勞。
4.自我懷疑:如果沒有我媽,我獨立去做,是不是完全搞不定?
媽媽自戀的「邀功請賞」,容易讓孩子走進認知的誤區。他們無法分辨,這次的成功,到底是因為我媽,還是因為我自己的努力?到底我自己的能力是怎樣的?因為我能力弱,所以媽媽才會每次都「拔刀相助」嗎?如果離開了媽媽的幫助,我是不是完全不行?他們可能既想擺脫,又沒有獨立的能力。這讓他們變得不那麼自信,也容易自我否定。
不是每個父母都理解「默默無聞」的真正含義。在家庭教育裡,默默無聞不是無所事事。「默默」是站在孩子背後的持續託舉,「無聞」是把舞臺留給孩子,讓他感受到聚光燈下自己的閃閃發亮。這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幫助。
3.
到底是誰的人生?
一個孩子給我留言:我的媽媽對我非常好,也為我做了很多。但我最近常常懷疑人生的意義,這到底是我的人生,還是媽媽的人生?
被過度關注的孩子,確實容易產生這樣的錯覺。當我們對孩子的要求抱有某種執念時,我們需要反思的是,我們是不是正在把自己未完成的心願附加在孩子身上,讓孩子代替我們去完成。
孩子有他自己的人生,他不需要背負父母未完成的使命。他只需要輕裝上陣,去成為他自己。
而父母也有自己的人生。我們並不是為了孩子而活,首先我們要成為我們自己。年齡從來不是止步的理由,成長也不只是孩子的專利。我們陪伴孩子走過青春期,本質上也是我們作為父母的修行旅程。既關注孩子,也關注自己。同頻成長,才是教育的最好方式。
4.
首先是一個丈夫或者妻子
其次才是爸爸或者媽媽
很多家庭確實是因為孩子的教育,而把夫妻雙方連接得更緊密。這是一個好的現象,相比於任何一方的缺席,父母雙方站在同一條戰線上,都關注孩子的成長,對孩子的健康發展是很有幫助的。
但是,在一個完整的家庭裡,最重要的關係首先應該是夫妻關係,其次才是親子關係。爸爸或者媽媽把絕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而忽略了自己,忽視了夫妻關係,從長遠來看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
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能力,並不是從書本上學到的。他們首先會觀察自己的家庭,觀察自己的爸爸和媽媽,並從中學習,一個好的伴侶是怎樣的,夫妻之間的互動模式是怎樣的,孩子和家庭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什麼才是幸福的家庭。他們對家庭或積極或消極的理解,就是在這個時候建立起來的。也許他們會建立對未來家庭生活的構想,理解什麼是愛和責任。也或許,他們對未來組建自己的家庭並沒有信心。
很多青春期孩子表現出來的問題,是為家庭做出的個人犧牲。穩定、溫馨的家庭環境,是我們給孩子最大的支持。我們首先是一個丈夫或者妻子,其次才是爸爸或者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