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浦東的上海博物館東館將於2020年建成,博物館去年開建後,目前正處於樁基工程階段。近日,上海博物館東館的主設計師李立在接受「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專訪時表示,總面積達十萬平方米的上博東館外觀看起來規整而不張揚,但隨著你逐漸走入,你將感受到它的種種特色,這裡更多反映的將是中國文人、士紳階層的生活與文化。上博東館將是一座提供豐富公共服務與空間的開放性博物館,從各個方面展示中國古代藝術的內涵與外延。
上海博物館東館東臨上海科技館、西臨楊高南路、北臨世紀大道,南面則毗鄰商業地塊,建築師李立針對不同方向的場地特徵,為博物館的四個面設計了不同的公共空間和開放性,從而讓博物館儘可能地與環境達成呼應。上博東館的外觀設計摒棄了張揚的形態,而選擇了規整的長方形,李立認為,這樣規整的形態反而能夠與周圍的上海科技館、東方藝術中心等標誌性建築物相抗衡,展現出自己的特色。
上博東館效果圖,其豐富的公共空間將使它成為城市的公共客廳
和威嚴封閉的上海博物館本館不同,上博東館在較大體量的建築中設置了豐富的公共空間。通過影院、文創展示、學術報告廳、青少年體驗館等場所,李立希望博物館能夠更好地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另一方面,這些公共空間將使博物館成為城市中重要的公共客廳,「人們哪怕不是來看文物,也願意在上博東館的空間裡參加一些活動。」
李立告訴記者,位於人民廣場的上海博物館以展示青銅器為主,無論是其中的文物,還是中軸對稱、象徵「天圓地方」的建築外觀,都展現了中國古代正統主流的禮制文化。而上博東館將以展示書畫及工藝品為主,反映的是中國士紳階層的生活和文化,而這也是中華文化的核心。李立認為,相較毗鄰的東方藝術中心所展現的國際性,上博東館展示的是中國文化特徵,在這樣的場所中進行觀賞,並和他人交往,會帶來完全不同的體驗。「在上海這樣的國際化大都市,不必處處依附國際潮流,相反,我們需要這樣一個場所,來展示多樣性的中國傳統文化。」
建築師李立
澎湃新聞:您設計過不少博物館,您是否認為博物館建築需要具備某些通性,或者說通過某些元素或空間布局來呈現它的功能和氛圍?
李立:
博物館承擔的使命以及公眾對它的期待都特別多。隨著公眾休閒時間的增加,大家越來越意識到參與一些公共文化活動是對生活的補充,希望到博物館獲得文化方面的知識和啟迪,這就需要一種特定的氛圍。對城市管理者來說,他們希望博物館是一個城市的標誌,是一個重要的識別點,所以博物館又擔負了城市標誌物的職能。但事實上,博物館的根本使命是保護、收藏和展示古代藝術品、文物的場所。由於公眾的期待和城市的需求,博物館被附加了很多其他的要求。
由於博物館的根本職能是收藏文物、展示文物,要保證文物的安全和展示的效果,所以博物館設計的核心點就是圍繞這兩點展開,確保文物的安全和交流上的暢通,所以對各種流線的要求就很高。展示則是文物和公眾之間的關係,公眾參觀的流線也要特別順暢。圍繞這些核心知識,要解決外部的問題,包括對城市、對公眾服務的回應。
澎湃新聞:上海博物館東館打破了傳統博物館的形象,呈現相對開放的形態。為什麼要構建這種開放性?
李立:
通常情況下人們把博物館看成一個紀念性的標誌物,比如人民廣場上的上海博物館。我們希望上博東館一方面符合大家對博物館習以為常的、地標性的認知,另一方面要開拓這種認知。所以在設計上,上博東館和城市生活是充分融合的。比方我們設想從地鐵可以直達博物館裡面,所以它的地下空間和地鐵站廳層是融合的,地面層又做了很大的通透空間,上博的首層空間有很高的透明度,不是一個封閉的實體。因此,整個博物館的地面層和地下層都和城市人群日常的出行和生活緊密銜接。我們認為這個設計兼顧了開放性和儀式感。
我們認為上博東館所在的世紀大道地塊還是欠缺一些活力,比如上海科技館、東方藝術中心,它們就是一個個「點」,無法帶動周圍的環境,它們在當初設計時功能就相對集中,服務性功能偏少。我們希望上博東館建成以後,把具有人氣的活動等等集結到一起,給區域帶來活力,而不是一個冷冰冰的展館。
上海博物館本館(人民廣場)
澎湃新聞:這種開放的博物館形態是否會給館內展品的呈現帶來一些不同?
李立:
在開放性和展品的呈現之間需要一種平衡。我們把設計分成兩塊,三分之二是展覽區,三分之一是針對觀眾的互動體驗區。整個博物館仍然是開放的,但是作為主展區,它還是很規整的,沿襲了傳統的展示方式。我們不想做一個看似非常激進的東西。上海博物館不是展示當代藝術,不能過分強調參與性,它畢竟是收藏古典文物和藝術品,所以要保證文物的絕對安全。所以在展覽區,我們採用的仍然是最安全的模式,但是在體驗區,有商業空間、青少年活動區、咖啡廳,還有通往屋頂花園的環形坡道,這個屋頂花園和頂層的一座蘇式園林相連接,整體氛圍是非常活躍的。
澎湃新聞:您提到園林式花園,我發現您之前設計的洛陽博物館、山東美術館等等都運用到了園林的元素,「園林」是否是您設計中的一個特色?
李立:
是的。因為園林是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自古至今,中國傳統文人都講究人和自然的交流。為什麼要建造園林?因為嚮往山水,所以士大夫把微縮的山水造在自己家裡面,體現了中國天人合一的樸素的世界觀。所以我們做建築設計的時候,很自然地會產生這種想法。另外上博東館的規模非常大,在裡面參觀,流線會特別長,人一定要經常休息和放鬆,我們就希望有一些內部的花園、屋頂花園,人們能夠在觀賞的時候經常出來,透透氣,休息一下。所以我們想充分利用屋頂花園來打造一個園林。我們的屋頂花園比較大,於是在上面復建蘇式園林,真正復原那個尺度,讓人回到一個傳統中國建築的形式,把過去傳統文人的器物和生活的實景融合在一起。
澎湃新聞:復原的尺度是1:1的嗎?
李立:
差不多,這個小的屋頂花園大約寬25米,長40米。基本上一個蘇州的小型園林就是這樣一個尺度。
環形坡道通往屋頂花園
澎湃新聞:上博東館的主題是中國古代藝術,您在設計上會對這一主題進行怎樣的呼應?
李立:
上博東館以書畫、工藝品作為特色,人民廣場的老上博則是以青銅器作為核心特色。書畫作品對光線非常敏感,對採光要求非常高,這就要求展廳還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保證書畫的安全。整個展館中有相當一部分展廳是相對封閉的。但是對工藝品展廳,以及古代文人生活館等來說,它們以復原場景為主,所以我們為此設置了自然光。整個展館部分,多數還是採用人工光,少部分適當採用了自然光,我們希望通過一些半透明的外牆使一些展館獲得一定的自然光。
至於建築設計在內涵上與書畫的關聯,我們通過外立面上微微起伏的表皮,希望表現這種象徵性的意義。但是我們不願意過多地去解釋這些象徵含義。
澎湃新聞:您在設計過程中,是否需要和上海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進行大量溝通?
李立:
我們的設計經歷了兩個階段,一個是國際青年建築師競賽,二是四輪招標。在每一輪招標中,都有上博專家的反饋意見,根據專家的反饋意見進行修改。在四輪的修改中,我們逐漸了解到業主的一些具體需求。另外在中標之後,我們對博物館的功能又進行了很大的調整,這需要和上博業主緊密聯繫,對每一層、每一個房間都進行了重新排布。最近,我們還和上博業主去全國各地考察新建的博物館,這對設計又會有一些新的啟發。
上博東館外立面
澎湃新聞:在整個設計過程中,您的設計經歷了大幅度的調整,這是設計中對上博業主的妥協嗎?
李立:
我不認為這是種妥協,我對這個調整是持一個正面的態度。首先建築,尤其是博物館建築,不是建築師可以隨心所欲的作品,它的本體是文物。另外,對於在這裡研究文物、管理文物的專業人員和工作人員以及觀賞文物的公眾,這是他們所享受的一個場所,所以建築師在裡面起的作用還是要相對克制。
我覺得通過和館方的歷次溝通,反而在某種程度上啟發了我們的設計。首先像這樣超過10萬平方米體量的博物館,目前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是少有的,對於這麼大的博物館建築設計,其實大家都是沒經驗的,所以你必須要依託別人的一些知識,博物館方將他們幾十年使用上博本館的經驗傳遞給你,這其實是在碰撞之後產生的更為合理的合作關係。
上博東館的四個面具有不同的開放性與公共空間設計
澎湃新聞:您在上次「城市空間季」的活動中介紹到,上博東館的四個面具有不同的公共空間的設計,對應不同的場地關係,能否具體描述一下這個空間上的設計?
李立:
上博東館四個立面周圍的場地信息是不對稱的,我們希望仔細地去甄別這個環境的特徵。最後分析得出,北邊和南邊不一樣,北邊面向世紀大道,主入口在這一邊,所以在我們的設計中北邊的開放性最強,包括一樓的L型公共區域、三樓的咖啡廳、具有半透明外立面的古代人文生活館。東邊面向上海科技館,地下是下沉廣場,對接地鐵,首層是藝術品銷售區,外牆是通透的大玻璃,上面則有一個室外劇場,五層還有一些半透明的大理石,因此面向上海科技館也是相當開放的呼應。南邊是三棟超高層,屬於商業地塊,我們認為對博物館來說,這個面應該是適度開放,因為當你從觀賞的角度朝南面看去,看到熙熙攘攘的消費休閒空間,並不太合適,所以南邊只有兩個小型的開放空間,其他就相對封閉了。西邊是楊高路,是城市交通特別熱鬧的一條道路,相對來說,博物館的這個面也是比較封閉,但是到三層,標高已經到達18米,從這裡往外看到的已經是楊高路行道樹的樹冠,所以我們在這個高度設置了一個開放空間,可以看到陸家嘴國際金融中心高層建築的天際線。因此四個面的表現都是不一樣的。我們認為北面和東面是最重要的,同時這兩個面還對應首層L型的空間關係。
雖然四個面的開放性不同,但是建築整個一圈的材料都是一樣的。目前我們設想的是一種偏白色的大理石,希望有些是可以通過在玻璃上列印大理石紋理的技術來使它獲得一種透明感。
澎湃新聞:您認為建築應該怎樣呼應周圍的環境?
李立:
我認為這個環境分成兩種,一個是人工環境,一個是自然環境。人工環境就是世紀大道周圍已有的建築物,從人工環境來說,我們希望上博東館具有自己的識別性。它需要成為一個能夠和東方藝術中心、上海科技館以及在建的上海圖書館東館相抗衡的一個建築形體,它有自己的獨特性。上海科技館是扇形建築,東方藝術中心是花瓣形建築,上圖東館是一個切角的方形建築,我們把它確定為一個規整的長方形,和其他的建築體量都不一樣。從自然環境來說,這裡有世紀大道綠帶,有很好的自然環境,所以面向世紀大道要儘可能的開放,將世紀大道的綠化景觀組織進建築物的內部的空間。建築需要和人工景觀、自然景觀都要發生關聯。
和相鄰的東方藝術中心、上海科技館相比,規整的外形賦予了上博東館另一種獨特性
澎湃新聞:人民廣場的上海博物館在外觀上具有「天圓地方」的象徵意義,上博東館是否也會有自己的象徵性?
李立:
我們對於建築的象徵性有所提煉。上博東館的建築外立面上也有曲線和直線元素,但這和老上博「天圓地方」的關聯並不大,兩個場館的距離較大,我們認為這種關聯並沒有那麼重要,建築關鍵還是要具有自己的文化屬性。隨著設計過程的逐漸推進,最終我們形成的概念是「海陸交匯」:曲線象徵海洋,因為上海擁有海洋文化,平整則象徵陸地,設計整體體現上海的地理特點和海派文化。
上博東館外立面的設計中,曲線象徵海洋,平整象徵陸地,體現「海陸交匯」的概念
澎湃新聞:您認為對於博物館這樣的公共建築,是象徵性更重要還是功能性更重要?
李立:
象徵性和功能性都非常重要。對於上博業主而言,功能性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一直在調整功能,對功能優化了很多次,從而讓這個建築「好用」。今天的「用」和過去的「用」不一樣,如今的公眾對博物館的要求更高,希望你提供更多公共服務和文化活動,所以對博物館裡各種流線、各種不同時段的流線都有很多要求。和二十多年前上博的功能設計不一樣,當時博物館在一天八小時的開放時間以外基本就是封閉的,現在博物館服務的時段會大大延長,有時地下層學術報告廳有小型演出,有時三層咖啡廳要舉行酒會,有時青少年體驗館要在晚上舉行親子活動……這些活動對上博東館的管理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這個「用」一定是最重要的,「用」得很複雜,但管理得又很有效率。
我們沒有給這個建築設計非常張揚的造型,我們希望這是一座比較「安靜」的建築,這個建築基本是在做一個減法,從外面看是一個方形體量,逐漸往裡面「掏掉」一些空間。我們希望這個建築遠看比較安靜,不具有威脅性。就像一個人一樣,看起來非常斯文,但是隨著你靠近他,你會發現他身上有各種亮點。
澎湃新聞:新的上博東館和老上博本館之間是否有一定的延續或繼承關係?
李立:
在展陳體系中,上博東館是上海博物館的一部分。上海博物館有將近100萬件藏品,其中大約有十幾萬件的精品,這個館藏量是非常巨大的。這些藏品長期呆在庫房裡,如今在上海博物館固定展出的大約只有幾千件,所以需要足夠的展陳空間,來展示甚至演繹這些藏品。現在我們要圍繞文物講故事,拓展文物的內涵和外延。這些對上博的空間拓展都提出了要求。上博東館裡有500座的學術報告廳、120座的4D影院,還有一些學術交流場所,都是為了舉行各種活動,用文物講好中國故事。上博東館大大地增加了公共服務空間,它會成為城市的一個重要的公共客廳,人們哪怕不來看文物,也願意在上博東館的空間裡參加一些活動。
上博東館是上海博物館展陳體系中的一員,所以在內涵上它們必然是一脈相承的,只是上博東館更偏重書畫和工藝品。上博本館以展現中國的青銅文化為主,是關於權力和秩序的政治和禮制文化。上博東館則展現中國古代文人生活,重點體現中國的士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