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不少微信公眾號宣揚魚油膠囊的神奇功效。相關文章稱,國人飲食不均衡,最需要補充魚油,特別是中老年人就應該常備。文章還用實驗加以佐證,實驗人員找了塊肥肉,滴上某品牌的魚油,用手揉搓一會兒以後,肥肉的體積就變小了;如果將魚油滴到泡沫塑料上,泡沫塑料也被溶解。實驗人員煞有介事地得出結論,服用該品牌的魚油能預防及治療高血脂及心腦血管疾病。
網傳文章插圖
魚油真的這麼神奇?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求證結果顯示,魚油膠囊僅是一類保健品,確有一定功效,但不要神化魚油的作用,更不能替代藥物,部分特殊人群並不適合服用魚油。
「魚油實驗」的真相
「魚油實驗」中,肥肉和塑料泡沫被溶解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化學中有一個「相似相溶」的規律,即物質在跟它結構相似的溶劑裡容易溶解,例如香蕉水可以擦掉油漆。在「魚油實驗」中,我們可以把魚油看作是一種有機溶劑,它溶解了結構相似的肥肉脂肪。因此,肥肉遇到魚油而變小不是神奇的事情。同樣,「魚油溶解塑料泡沫板」,也是這個原理。
如果單憑魚油可以溶解肥肉和泡沫塑料的實驗,就可以得出魚油能治療高血脂及心腦血管疾病的結論,那麼,是否意味著喝香蕉水也能起到預防及治療高血脂及心腦血管疾病的作用呢?所以,且不論魚油是否具有保健效果,商家用所謂的「魚油實驗」來宣揚魚油膠囊的降脂功效,顯然是非常可笑的。
上海市衛計委醫苑新星健康講師團成員、上海市同仁醫院心內科主治醫師王雪婷也認為,「魚油實驗」和魚油在體內的轉化過程不可混為一談。魚油吃進肚子,不可能直接溶解脂肪並將之帶出體外。事實上,魚油進入體內,要經過吸收、代謝、利用,甚至變成另一種物質,留存或排出體外。
吃魚油=吃魚?
那麼,魚油是否具有降脂的功效呢?
王雪婷告訴記者,魚油主要從脂肪含量較高的海魚中提取,主要功能成分是歐米伽3系不飽和脂肪酸。歐米伽3有兩個重要成員——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和EPA(二十碳五烯酸)。DHA俗稱腦黃金,能促進嬰幼兒智力及視力發育,對成年人也有重要保健作用。而EPA又稱血管清道夫,對於促進體內飽和脂肪酸代謝有一定作用,但其功能不能被神化。
上海市衛計委醫苑新星健康講師團成員、上海市同仁醫院營養師劉璟建議,魚油都是從深海魚類加工提取的,有需求補充歐米伽3脂肪酸,日常飲食中不妨多食用一些深海魚類,效果也不遜於吃魚油膠囊。富含歐米伽3脂肪酸的魚類有沙丁魚、三文魚、金槍魚、鯖魚、鱈魚、秋刀魚、帶魚、小黃魚等。
你適合吃魚油嗎?
王雪婷告訴記者,目前市場上的魚油膠囊主要分甘油三酯型和乙酯型。甘油三酯型魚油中DHA/EPA的存在形式最接近天然,但其含量較低,約在5%-14%;經過一系列的生產工藝,可以將DHA/EPA從甘油三酯型轉化為乙酯型,魚油中的DHA/EPA含量會增加到50%-60%。可以把這個過程理解為濃縮。但是,人體只吸收甘油三酯型魚油,乙酯型魚油需在胰腺脂肪酶的作用下,水解為游離的DHA/EPA和乙醇,游離的DHA/EPA在腸上皮細胞組合成甘油三酯型DHA/EPA,才能進入淋巴和血液循環,被人體吸收。這個過程會消耗甘油單酯,過量服用容易引起人體內甘油缺失和不足,造成糖代謝的不平衡。另外,乙酯型魚油在水解時生成乙醇。雖然含量很低,但對於酒精過敏或酒精耐受差的人群,可能引起如過敏等不良反應,尤其不適宜兒童。
所以,明確魚油的適應人群很重要。一般建議,沒有特殊情況,普通人可以選擇天然甘油三酯型魚油,但效果和吃魚差不多。王雪婷建議,可以結合個人的情況判斷,選擇魚還是魚油。像高甘油三酯血症的人,體內甘油三酯蓄積,適合服用乙酯型魚油,但仍應該就醫用藥,畢竟高甘油三酯血症是明確的疾病,且存在誘發胰腺炎等各種風險,不能僅僅依靠保健品。
對於一些特殊人群,如嬰幼兒、孕婦及哺乳期婦女需要注意,EPA會降低嬰幼兒對花生四烯酸的吸收,與DHA之間還存在代謝競爭,可能會阻礙新生兒生長發育,不利於兒童成長。所以,EPA含量高的魚油不可以作為嬰幼兒的營養添加劑。另外,乙酯型魚油對消化酶的抗性是甘油三酯型的10—50倍,不建議消化系統紊亂的人服用。血小板減少、凝血障礙、有出血傾向的人及自身免疫疾病的患者,也要謹慎服用含有EPA的產品。
(本文由祖北辰協助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