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專家:中國數學教學體系能促進社會階層流動

2021-02-09 哆嗒數學網

原文作者:Harry Low,BBC記者。

翻譯作者:胡楊,哆嗒數學網翻譯組成員,就讀於華南理工大學。

校對:mathyrl

微信、手機QQ搜索關注 MathDuoDaa 每獲得更多數學趣文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duodaa

中國上海在2009年和2012年參加了三年一度的針對15歲學生學術能力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PISA測試),結果是上海學生的數學能力在國際上排名第一,德國,英國,美國,甚至連新加坡,日本都排在後面,這裡的奧秘是怎樣的呢?

 


上海小學教師的教課生涯和世界其他國家老師是不一樣的,有一點就是,每一個老師專攻一定的科目,如果你教數學的老師那你就只教數學。


這些專業的教師需要連續5年接受專業的培訓,這個培訓針對固定年齡層的學生,在這5年中,教師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所從事的科目和學生的學習情況。


在取得教師資格後,小學教師一般每天上兩節課,他們每天剩餘的工作時間就是輔導那些需要額外學習幫助的同學以及和同事討論教學方法。


「如果你把這些專業的老師和現在的英國小學教師比較的話,那些英國小學教師可能只接受過5天職前教師培訓」,倫敦Ashburnha社區學校的校長BenMcMullen說到。


「他們可能會在培訓生涯的第一年第二年接受後續的培訓,通過在職培訓和員工會議等等,但這樣只接受幾天教育培訓的人和那些接受了特定科目訓練5年的專業教師沒有可比性」。


在中學也有相似的故事,老師花少量的時間和學生們在教室裡上課,而更多的時間會花在課程計劃制定和課程優化方案上。


還有其他的一些不同:上學時間更長,從早上7點到下午4、5點。班級人數更多,課程時間也更短,每一課只有35分鐘,每一課中間有15分鐘的自由活動時間。


不會按照學生的能力把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學生都必須在老師講解下一部分時搞明白剛才講的東西。每年被教育部門派遣來到上海參觀學習的英國教師McMullen說在學校早期的基礎算數教育比英國的教的更慢。

 

「他們看到了我們的課程,被我們的教學內容嚇到了」,他說。「他們直到四五年級才會教學生分數,因為他們覺得那時候學生已經熟練掌握乘法和除法,這本質上就是一個『掌握學習』的教學模式:每次的教學內容少一點,取得逐步的小進步,通過不斷的複習直到學生都明白掌握了,確保全班整體進步」。


中國大陸其他城市學生的數學水平可能和上海學生不同,2015年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顯示,上海、北京、江蘇、廣東聯合排名第五,落後於新加坡、日本、臺灣和香港。


也有人提出上海前幾年的測試結果被四分之一的城市學生影響。然而PISA測試項目組堅持說他們的結果說明上海農民工的孩子比西方國家專業人士的孩子要厲害。

這是此體系吸引人的一個關鍵點,它讓貧窮的孩子認識到他們自己的潛力,增加社會階層轉變的社會流動性。但是倫敦大學學院的Henrietta Moore認為此體系也有不足之處。

 


她說:「這個的初衷是,努力就會帶來回報,所以這麼做的功利性就很強,由此來帶來了孩子們創造力不足的問題,現在中國的數學老師們最熱衷於找到解決此問題的辦法,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社會空間和所處的環境綜合作用。」


「我們英國實際上做得更好,他們也在嘗試發展和向我們學習」。


另一個對這個體系的批判就是父母逼迫孩子學習。大約有80%的學生參加校外補課。


Moore說:「家長對教育興趣帶來的一個問題是家長變得爭強好勝——家長之間的攀比他們的孩子還要明顯,所以他們想讓自己的孩子參加所有的這些課外輔導班」。


所以別的國家可以借鑑這套體系嗎?


「我同意教學數學的老師們都需要深入了解數學概念的建構和對孩子們如何學習的深刻理解」,Anne Watson說,她是牛津大學的數學榮譽退休教師。「我也同意對每個學生擁有高期待值的想法」。


網際網路公司老闆Martha Lane-Fox也是這個體系的支持者。


「有兩個吸引我的地方」,她說,「那種認為人人都有可能成為數學高手的觀念比英國社會的觀念要強烈,我也很喜歡對細節的關注,我對漸進學習法和讓事物進行微小的進步的觀念很感興趣」。


「這套體系的基本面是正確的,當一想到人人都可以放飛數學天性,我就心潮澎湃。」


McMullen的小學已經向上海的學校借鑑了一些觀點。


學生不按成績分方向分開上課,學生們自由交流互動,課堂上有一種「不一樣的氛圍」。


McMullen說:「年輕的學生們在學校能夠學到令人難以置信的紮實數學基礎、熟練的計算技能和清晰的概念」。

對於老師來說,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他說,就是不用再劃那麼多重點了。

微信、手機QQ搜索關注 MathDuoDaa 每獲得更多數學趣文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duodaa

相關焦點

  • 科學網—教育改革無法促進社會階層流動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吉米·道華德 英國一位致力於社會平等研究的專家表示,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教育改革對於整個英國社會流動方面沒有起到任何促進或改善作用 牛津大學社會科學家約翰·戈德索普從事階層研究,他的研究表明,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英國社會階層沒有發生任何變化,主要因為一些本來就具有優勢的家庭運用他們在經濟、文化、社會各方面的優勢保證了他們的下一代可以繼續在社會各階層中居於頂層。 歷任政府都認為,促進人們接受教育是提高社會流動性的有力武器,但新的發現對於現有主流觀點是一種嚴肅的修正。
  • 中國社會階層大流動 中間階層將有跳躍式擴大
    東方網7月29日消息:三年前,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提出了「當代中國社會已經分化成十大社會階層」的論點,引起廣泛關注。日前,繼《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之後,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研究」課題組推出第二部研究報告——《當代中國社會流動》又問世了。
  • 無關的流動感知:中國社會「階層固化」了嗎?
    社會階層流動,尤其是階層的代際流動,一直以來都是社會分層研究中賡續不斷的主題之一,其反映了社會的封閉程度以及社會分層體系的變化和發展狀況(李路路、朱斌,2015;劉欣,2005;Beller,2009;Breen,2010;Breen & Jonsson,2005;Erikson & Goldthorpe,1993
  • 來論|BBC紀錄片:教育與階層流動之困
    在英國,關於教育改革的爭論持續多年,已有兩任教育部部長對中國式教育模式頗有興趣。去年,英國政府還實施了一項計劃,把70多名小學數學老師派到上海,來學習中國同行的教學方式。英國的教育部長為何看上中國填鴨式教育模式呢?他們和中國官員一樣有政績衝動。
  • 教育不公導致英國社會階層固化
    雖然學費高,但教學條件更好的私立學校中92%的學生能夠上大學,是頂級大學的主要後備力量。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的學生中有50%來自私立學校,英國社會80%的要職也由私立學校的畢業生擔任。1/3的國會眾議院議員、半數的高級醫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都來自僅僅容納英國7%人口的私立學校。
  • 中國須變革社會流動機制 使各個階層有公平機會
    「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課題組」正式發布《當代中國社會流動》報告。  3年之前,同一課題組發布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引起過第一輪轟動,那份報告指出,中國社會已形成了十大階層。新的報告則繼而指出,中國正在逐步走向一個開放的社會。  新報告研究的社會流動,是指社會成員從某一種社會地位轉移到另一種社會地位。在一個既定的社會階層結構裡,如果是由較低社會地位流動到較高社會地位,稱為上升流動;反之稱為下降流動。
  • 中國社會階層固化趨勢加速 縱向流動通道漸狹窄
    中新網6月27日電 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最新一期刊登蔡志強的署名文章指出,中國至今尚未形成穩定的橄欖型社會結構,中間階層總體比例較小,階層固化的趨勢明顯加速。表現為社會縱向流動的通道日漸狹窄,下層社會向上流動受阻,社會結構調整速度變慢,制度變革與調整的動力減弱;大量剛剛擺脫貧困狀態的階層,面臨著難以共享發展成果的窘迫境地。
  • 不利社會流動 形成階層固化
    近幾十年來,美國社會階層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一是中產階級嚴重縮水,從1971年佔全美人口總數的61%下降到今天的50%以下。二是在中產階級人數大幅度下滑的同時,中上層階層「逆流而上」,其隊伍不僅不見縮小,反而穩步擴大。美國社會階層的這些結構性變化對其政治和經濟政策制定提出了新的挑戰。
  • MBA觀點|張翼:中國社會階層是流動的,中產階層焦慮的根源在哪裡?
    【MBA中國網訊】社會階層是流動還是固化的判斷標準是什麼?造成流動或固化現象的原因究竟是什麼?下層社會的向上發展,又支持中國社會新生成了一個龐大的中產階層,這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社會轉型與結構再造過程——這個過程也可以解釋為是階層再造和階層再結構化過程。中國社會的穩定發展使這個結構再造工程創造了無數發展機遇,也對社會成員的社會流動形成了基礎性支持。
  • 中國當代社會階層透視
    由中國社科院完成的、日前正式公開出版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從專家視角,對當代中國社會階層變動狀況進行了分析,有助於我們進一步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加深對「三個代表」的理解。  12月11日,中國社科院《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正式公開出版,該報告對中國社會階層的分析富於時代感,引起了海內外輿論的關注。
  • 當前中國社會階層向"上"流動仍阻礙重重
    2004年7月,中國社科院「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研究」課題組推出了《當代中國社會流動》。「幹部的子女當幹部的機率要比一般人高2.1倍」……網絡和紙質媒體紛紛以類似的標題來概括這份報告。人們很容易回想起3年前課題組出版《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時,提出的「中國社會已經分化成十大社會階層」所引發的熱烈爭論。
  • 階層之間流動起來社會才能更有活力
    應該看到,一個社會中不同階層的存在是客觀事實,但不同階層相互流動則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一個有變化、能流動的社會才是有希望、有活力的社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當下社會階層日趨固化的現實,讓更多的學子們在高考的這條通道裡一爭高低。    「社會階層固化,是指下一階層往上一階層流動的機會變少了,階層之間的流動性受阻。」中國社會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春玲近日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採訪時指出,社會階層研究一直以來都是社會學關注的焦點所在。
  • 「下流社會」的實質是階層向下流動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日前與騰訊新聞中心聯合進行了一項在線調查(4130人參加)——「你對人生缺乏熱情嗎」,結果顯示,71.0%的人認為現實生活中充滿了焦慮,55.0%的人對人生缺乏熱情。(《中國青年報》11月27日)  這是一個讓人吃驚的結論,也是一個讓我們並不陌生的、似曾相識的結論。
  • 教育當成為社會階層流動的「篩選器」
    社會階層固定化,形成職業世襲化。農村青年人受教育程度差,又缺少專門的職業技術教育培訓,「農民的孩子外出當農民工,他的孫子也只好當農民工。」(3月11日中國新聞網)  厲以寧談到的,是久為人們所熱議的社會階層固化問題。既然社會階層固化的堅冰難以消融,各界有識之士在各種場合,尤其是在全國兩會這種重要參政議政場所針砭時弊,便具有了促使堅冰消融的「熱力」價值。
  • 正確看待社會流動問題
    中國社會是否出現階層固化現象,這是近年來許多人比較關注的問題。人們關注這個問題,主要是擔心自己向上流動的渠道變窄、未來發展的空間受限,害怕在機會分配上遇到不公平對待。那麼,當前究竟應該如何看待我國的社會流動問題? 對社會流動的判斷,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標準。
  • 社科院:中國社會的十大階層
    超過半數的人認同中國社會科學院課題組對中國社會的分層結論  本報記者 方奕晗  超過一半(56%)的公眾認同中國社科院課題組對中國社會的分層結論,64%的公眾表示他們本人有向社會上層流動的意願,這是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於2004年8月3日開始進行的一項題為「你屬於中國社會哪個階層?」的在線調查得出的結論。
  • 西方教育體制的固化令自下而上的階層流動受阻
    但是,如果把中國的高考制度與西方的教育體系相比較就會發現,中國的高考保障了底層向上的流動,而西方的教育則是一個分層機制,平民的孩子永遠是平民。以英國的教育為例,英國社會和國家的命運始終被牢牢掌握在精英教育受益者群體手中,普通民眾想要通過教育實現階級跨越的希望越來越渺茫。英國中學教育系統有兩類學校,一類是政府撥款的公立學校,一類是私立學校。
  • 從"金字塔型"邁向"橄欖型"--中國當代社會階層透視
    由中國社科院完成的、日前正式公開出版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從專家視角,對當代中國社會階層變動狀況進行了分析,有助於我們進一步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加深對「三個代表」的理解。  12月11日,中國社科院《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正式公開出版,該報告對中國社會階層的分析富於時代感,引起了海內外輿論的關注。
  • 未來中國社會流動的三種可能趨勢
    陳娉舒  《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當代中國社會流動》兩部報告的主編、中國社科院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研究課題組組長陸學藝及其課題組同事研究認為,未來中國社會流動的可能趨勢有三種:  第一,在國家經濟社會持續發展中,逐步形成公正合理開放的現代化的社會階層結構,其結構形態將從現在的「洋蔥頭形
  • 標榜公平的國家,跨階層向上流動的可能性有多大?
    他的故事也引人思考:在這樣一個標榜公平的國家,跨階層向上流動的可能性有多大?知識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變命運?能出現「英國的馬雲」嗎?02教育是一大關鍵,富家子女贏在起跑線那麼,突破階層向上流動,關鍵是不是在教育?知識真的能改變命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