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孩子被欺凌了,什麼是最好的應對方法?父母怎么正確幹預?

2020-08-29 媽咪小情書

經常關注孩子班級微信群的父母可能都會遇到——「艾特 XXX,你家孩子打了我家孩子,XXX你家孩子總是搶我女兒的鉛筆盒,XXX,我兒子的臉被你家孩子打成這樣了,怎麼辦吧?「然後,家長要麼出來道歉,要麼說等他了解情況,要麼再解釋一通「我家孩子很乖的,他可能只是想交朋友,想和你們家孩子玩兒,小孩子打鬧,沒什麼的!」……

然而,每個班級都會有幾個特別調皮搗蛋的孩子,其實他們都說缺少相關教育的孩子,他們的父母要麼過於寵溺;要麼是忙於事業放任孩子不管不教育,出問題了才偶爾處理一下;要麼就是自身家庭暴力,影響了孩子。總之,對於這樣的欺凌行為,會讓同班級的家長煩惱,甚至希望教會孩子學會「打回去」,或對其避而遠之。

其實,父母是可以採取措施防止欺凌行為,並在發生欺凌事件時進行幹預的。

我們作為父母,將孩子帶到這更廣闊的世界來時,我們都希望等待著孩子的是一些美好的經歷和友善的人們,讓他們感受到世間的所有美好。但是,現實並非總是如此。令我們感到焦慮的是,我們的孩子無論是作為肇事者還是被欺凌者、旁觀者都無可避免地會參與一些欺凌活動。尤其是在孩子入學的最初幾年。

黛安娜·戴維查(Diana Divecha)博士 ,是一名發展心理學家,耶魯兒童研究中心和耶魯情緒智力中心的助理臨床教授,也是大中華醫學中心的顧問委員會成員。她作為研究學校欺凌行為的成長心理學家,曾為許多遭受欺凌的家庭提供過諸多諮詢服務。她坦言,我們作為父母自然是「無法完全控制孩子們在世界上將面臨的諸多困難」,但是我們可以對孩子們所走的道路以及教會孩子「如何對遇到的人和事做出反應」施加一些影響。當涉及到同伴欺凌時,父母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提供幫助

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孩子避免欺凌情況的機會,我們在養育孩子過程中,就要提前培養好孩子的「情感和人際交往能力」,並支持他們建立好積極的同伴關係。如果發生欺凌行為,我們可以給予他們一定的保護,並與其監護人迅速採取行動,遏止欺凌行為的影響和惡化。(上文那些有欺凌行為的孩子家長,說的並不是假話,說明他們忽略了孩子社交/人際方面的教育,情商有待開發和培養。如果其父母沒有改變,孩子基本上是很難自我成長,註定無法自我改變,欺凌行為將持續。)

一、那麼,父母如何減少孩子被欺負的風險呢?4種措施,越早做越好!

研究表明,家長各不相同的養育子女方式可能會影響孩子是否變得好鬥,是否被欺負或受害。一個好的家庭關係有助於建立孩子對以下方面的期望:

1-對人際關係的感覺;

2-對人際關係的幫助/互助、信任;

3-如何以建設性的方式處理人際關係中出現的問題。

措施1-營造「權威型」的育兒風格。

想要預防這類事件的可能,首先自身家庭環境要適合孩子足以信任父母,並且在孩子嚴重,父母是他們可依賴的權威。(在孩子心中,你們有一個相對高大的形象足以保護她!)家庭的溫暖,愛和親密是孩子打開心靈,遇到任何挫折和不順都能傾訴和求助的後盾。(許多在外面受欺負了也不敢回家告訴父母的孩子,父母首先需要反思,為何孩子寧願默默忍受也不願意和您分享?)

擁有權威的父母撫養長大的孩子(與其他方式相比)經研究是表現最好的 -他們心理健康狀況相對更好,人際交往能力更強,成就感也更高。相比之下,在苛刻的父母養育環境下長大的孩子,處境更糟,他們自身更有可能成為欺凌者或成為被欺凌的焦點,而且大多不敢回家如實相告。

措施2-培養積極的家庭氛圍。

如果家庭生活讓孩子感到混亂和不穩定,父母隨時都可能情緒失控地發洩,何談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呢?孩子就像一面鏡子,只有家裡的每個成員都感受到尊重並擁有足夠的個人邊界感,孩子知道有哪些事能做哪些不能做,而且收到足夠的認可,才算是一個相對良好的發展勢頭。如果從小未建立父母的權威感,營造積極的家庭氛圍,孩子長大至青春期後基本上就無法扭轉了。

案例:《變形記》第七期胡政堯,北京交大附中的「風雲人物」,令老師無可奈何。火爆的脾氣也讓節目組吃盡苦頭,他是節目組第一個,在當天到農村就嚷嚷著要回北京的孩子,第二天便不願意上學,編導勸導他,他卻勃然大怒,歇斯底裡的怒吼,甚至動手毆打導演。胡政堯為什麼會如此的性格,要歸功他有個「好爸爸」,胡爸爸認為兒子在18歲之前,所有要求都應該滿足。不讓兒子在物質方面輸給別人、給兒子撐起一片天空,保護著他。十幾歲的少年,零花錢要多少給多少,幾乎每天晚上要向爸爸要明天的「經費」。別看爸爸如此溺愛胡政堯,孩子兩天花光5000人民幣時,他也狠心教育了起來,卻沒想到換來的竟然是兒子撥打110報警。從此胡爸爸再不敢輕易動粗。太好奇這個孩子是怎麼養的,從上查到了上面的資料。

家庭中的每個人都需要一種力量感,但是這種需求是否在發展上有適當的方式?家庭成員是否通過合理的,適合年齡的談判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來表達健康的訴求?(例如,為學齡前兒童提供有限的選擇範圍,但幫助他們善於思考其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並有效的解決問題,而不是像上文案例的胡政堯一樣,用一種粗暴的方式公然在課堂上挑戰老師和學校。)原生家庭也是帶有能量的,怎樣的家庭環境更適合孩子的發展,在調劑家長自身情緒的同時如何平衡對孩子的影響,如何克制自己,學做合格父母,都是一門家庭教育心理必修課。

措施3-傳授相對科學的「情感和人際交往」能力,這方面,父母好好學習,孩子也能天天向上。

每個家庭都帶著原生家庭的能量和烙印,如果父母想要改變,首先需要自我提升和學習。

研究表明,在情感豐富的語言環境中成長的孩子(父母談論情感以及如何在自己和他人中管理情感)具有更高的情商,可以更好地陪伴同伴,跟同伴處理好關係,即使遇到欺凌者,也能克制自身情緒,隨時判斷局勢,找出最有利於自己的解決方案,順利解決人際衝突,轉危為安。

同時,如果在家庭中談論情感生活變得正常化,那麼孩子們更有可能提出當前遇到的困難,欺凌行為等等,向父母需求幫助和建議,這樣他們就不至於把一些心事爛在心裡,難以自我消化的話,向內自我攻擊甚至可能演變為自殺行為。這是所有父母不願意看到的。

將「人際關係的學習」放在首位。父母在孩子年幼時,通過閱讀故事書或觀察日常互動時融入有關人際關係的對話和演練,是很有必要的。(陪伴孩子陪伴什麼?無非就是教會孩子做人處世的道理,這些學校不會面面俱到的針對性地教你的孩子,所以,儘早做家庭教育)。

例如,在戀愛關係衝突中,性格不同的人可能持有的各種感受和觀點,這是解決問題、尊重彼此感受、提出解決方案的重要起點。

鼓勵孩子有好的長久的玩伴,鼓勵與其建立穩定的友誼、形成不少於3-5人的同學同伴團體也很有必要,這樣,在遇到欺凌行為時,便於其互相之間的互助、傳遞信息。特別對於1-6年級的孩子來說,在學校內外有幾個不同的環境中長大的同伴,他們關係很好是有效的「保險」,例如家長可以組織孩子建立本小區同年齡段孩子的體育聯盟,校外俱樂部,鄰居或大家庭之間經常家庭聚會和聯絡。這樣幫助孩子擴大交際圈,有利於孩子隨時隨地獲得更多的幫助。

當孩子遇到小困難時,幫孩子養成依靠自己獨特優勢的「有韌性有毅力的思考模式」。如果孩子在班級中很有趣,他們是否可以通過幽默感來解決問題?如果他們具有社交技巧,他們可以向朋友尋求支持嗎?如果他們害羞,安靜和內向,他們是否可以找到一種兼容的方式來通過閱讀,寫作,運動或動物陪伴自己,消解自己,通過一些更寬廣的視野來探索自己的感受?

有時,孩子們還需要藉助家長對他們的信心,以克服困難,知道自己在不確定、猶豫不決、內心衝突時會相信自己的能力。

措施4-積極與學校教輔人員和班級其他父母建立關係。

研究表明,如果學校與家庭之間建立牢固的夥伴關係,兒童將從中受益。對學校工作的老師友好和在班級中樂於助人不僅是一件體面的事;如果出現困難,它會建立溝通的途徑,以及彼此的信任。與您的孩子互動時,老師和班主任等等人員也會有更多的背景調查,對待孩子也將更全面和立體,不會粗暴的從學校出發,會考慮結合其成長環境,給與適當的教育。

認識孩子同學的父母也很有必要。即使是偶然相識,也可以促進溝通和相互支持。當孩子低年段時,這可能會更容易,但是當父母之間的相互了解足夠深,足以開展家庭聚會活動來進行協調孩子之間的關係時,孩子的人際關係也會受益。如果孩子之間發生了什麼衝突,這也預先建立了一些對話的渠道。

二、若欺凌行為真的發生時,你作為家長該怎麼辦?

欺凌的原因有很多,因此儘管家長盡了最大努力,它仍然可能發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衝動和不計後果是常有的事。怎麼辦?

儘管沒有唯一的途徑可以遏制所有欺凌情況,但耶魯兒童研究中心和耶魯情緒智力中心的教授、心理學家們提供了一些指導原則,不可否認,他們在研究兒童心理的專業度上,我們值得「取其精華」。

1-遇到孩子被欺凌,首先要處理家長自己的感覺、情緒。

諸如今年4月份,江西一起家長因女兒被欺凌,衝動殺害欺凌的男孩的案例,已經不止一例,網絡中也是分派立場,有支持以暴制暴的,有支持善待生命的。甚至我們的孩子,我們也經常忘記首先處理自己的情緒,聽到孩子被欺負了就不能控制自己的憤怒。

保持鎮定,並向孩子保證,會給予孩子以保護和安全,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孩子總是一個受欺凌的目標或是學校霸凌事件的目擊者,請向他們保證這不是他們的錯,而是欺凌者和其家庭教育的錯。並告知自己,找出多種解決方案(而不是一種)以保證能長久的維護孩子的安全。

2-巧妙地從孩子那裡引出事件的原委,全面的了解事情發生經過。

收集信息,並寫下細節和事實。有時,孩子們不想透露參與其中的其他人的名字,因為他們擔心成年人會無意中加劇其欺凌行為,因此請父母也要謹慎行事。評估嚴重程度。

父母可以在沒有自己直接參與的情況下支持孩子預先採取行動嗎?比如粗暴的教孩子無論如何也要「打回去」?具體情況是要具體分析的,孩子面對的環境或許很複雜呢?或許是群毆現象呢?解決問題的具體策略,孩子需要根據情況而定。否則,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這可能太多壓力了,他根本無法對父母描述出事情的真相和原委,父母需要與學校老師一起在幕後調查和了解。

3-如果涉及網絡欺凌

請收集數據並拍攝所有違規的截圖,然後幫助您的孩子阻止欺凌者。向媒體平臺報告網絡欺凌行為,並找到可靠合法途徑查證對方的身份信息。

4-考慮找到更多幫助,聯合其他參與圍觀欺凌行為的孩子的父母

儘管這可能會引起爭議,並且每個孩子描述的情況和角度都有所不同。

第二條規則是,充分表達自己並不能保證能得到你想要的結果和輿論效果,因此,有時僅僅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就足夠了,實際的改變可能必須來自不同的努力方向。如果學校裡有霸凌行為,那麼您的孩子可能不是唯一受到影響的孩子。聯合其他受其影響的孩子父母,一起聯名呼籲學校,您可能會找到更大的支持。

5-在學校裡,首先要聯繫其班主任、政務主任、德育主任等等相關人

主動練習,邀約其立即採取行動,幫助學校逐步提高管理水平。即使學校不夠重視,也起到了一定的知情作用,在後續阻止霸凌行動中,得到更大的輿情支持和事實證據。

6-與學校工作人員交談時要調節自己的情緒和感受。

情商是調節情緒以實現目標的能力,家長的目標永遠是為了確保孩子的情緒和身體安全。所以,儘量克制自己的衝動情緒和不文明口語,通過「不帶情緒的表達」以求得最佳的溝通效果。

激勵學校在法律責任和對學生的關注之間取得平衡。如果可能的話,採取家校協作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將更能實現雙贏。

如果學校不採取措施,請適當調高音量,適當表達立場。提醒他們法律賦予學生在安全環境中學習的合法權利,並針對未成年人的欺凌行為提供特殊保護。如果涉及人身威脅,執法部門可能會非正式地或正式地介入。並不需要威脅,而是若學校不作為,您將在有效期內尋求法律援助。(當然,這是最終的理性溝通辦法)

7-知道何時拔除禍源,遠離禍害。

如果欺凌行為嚴重或正在持續進行,並且學校沒有任何反應,則最好將孩子從不安全的環境中解脫開來,尋求更換班級和學校等等措施。

記住要花一些有效時間陪伴被欺負或目睹欺凌過程的孩子,他們內心的恐懼、無助、傷害需要得到修復,才是父母最需要為之關注的。用愛,感情和支持來包圍他們,並專注於他們的情感修復、心理康復。您的處理方式,以及您迅速而富有建設性的幹預行動,將使他們受益匪淺,並為如何面對問題提供終身受益的榜樣。

相關焦點

  • 面對校園欺凌,十招告訴孩子如何正確應對!
    緬懷逝者之際,校園欺凌事件值得每一個家長重視和深思。那麼如何避免孩子在校園被欺凌?如果孩子遭遇欺凌的時候,我們該如何教導孩子正確應對呢?如果家長能夠提早進行正確疏導,防患於未然,孩子不僅學會更好地保護自己,而且還會藉此學會以同理心更好地處理和解決同學關係問題,從而擁有更主動、更積極的人生。
  • 孩子欺凌他人的根源是什麼?試試心理學家解決孩子欺凌問題的方法
    雖然很難評估有多少孩子會被欺負(因為大多數人不願意報告),但有10%到33%的孩子承認自己是受害者。儘管身體欺凌的發生率在過去20年中有所下降,但網絡欺凌現象卻變得越來越普遍(Hymel&Sweener,2015)你可能會想,經常欺負別人的孩子,這個孩子肯定有心理上的問題,事實上,在過去,欺凌者被認為可能有心理問題或者行為障礙。但情況通常並非如此。
  • 當孩子被欺凌時,你的反應是什麼?父母該如何正確面對孩子的欺凌?
    因為父母就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如果孩子的家庭教育從小就做好了,就算以後會受到學校和社會的影響,只要價值觀正確,孩子就不容易走彎路。所以在發現孩子受到欺凌或者孩子欺凌別人的現象的時候,家長的反應和行為真的很重要。
  • 「校園心理危機識別與幹預」之四 | 向校園欺凌說「不」
    職教圈將連續八天推出「校園心理危機識別與幹預」系列案例,與職業學校班主任和德育幹部一起識別、應對和幹預學生心理危機。小晴說:「現在下課我都不敢回宿舍,她們看我的眼神跟以前都不一樣,我也不知道今後該怎麼跟她們相處,害怕她們又要想出什麼別的花樣來捉弄我。」 二、案例分析 這是一起典型的由校園欺凌引發學生心理危機的案例。
  • 校園心理危機識別與幹預之四 | 向校園欺凌說不
    、應對和幹預學生心理危機。小晴說:「現在下課我都不敢回宿舍,她們看我的眼神跟以前都不一樣,我也不知道今後該怎麼跟她們相處,害怕她們又要想出什麼別的花樣來捉弄我。」,很可能會導致其進一步的心理創傷,甚至是出現過激行為,此時需要班主任和學校及時介入,有效幹預。
  • 政府學校家庭攜手應對「校園欺凌」
    「發生了校園暴力,孩子所在學校一般採取什麼措施」一問中,選擇「學校會調查事情的情況,對參與暴力學生作出處分」的77.5%,而選擇「為施暴者和受害者提供心理和法律諮詢」的69票,僅佔39.9%。學生問卷調查中,校園暴力發生因素中選擇「學校監督管理不嚴」「學生缺乏心理指導及法制教育」的562票,佔31%。
  • 這4類孩子容易遭遇校園欺凌,父母要重視,但願你家孩子不在其中
    當天,鄰居發現孩子半邊臉是腫的,衣服上也滿是塵土。鄰居趕緊詢問孩子發生了什麼?孩子猶猶豫豫地說「我在學校被同學打了。」鄰居聽後很是氣憤,於是第二天就帶著孩子去了學校。老師得知情況後趕緊表示了歉意並且聯繫了施暴同學的家長。雖然得到了對方的道歉,但是鄰居還是不放心,她擔心孩子會遭到報復,也擔心孩子的心理狀態受影響。
  • 如何應對校園欺凌,保證孩子安全?兒童發展心理學家自有妙招
    作為父母,我們該怎麼保護孩子呢?我們既要關愛孩子,讓他們了解校園欺凌,明辨是非;也要教孩子勇敢面對,保證自己的安全;還要尋求合適的方法,化解矛盾,讓孩子平安快樂地學習和生活。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角色扮演」,進行情景演練,比如:受到同學的排擠了該怎麼辦?被人打罵了如何應對?一起模擬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讓孩子掌握應對方法,獲得信心和力量。以後再遇到欺凌者,就能充滿信心地面對他們。4.及時尋求幫助。
  • 父母一定要重視,4類孩子容易遭受學校欺凌,願自己孩子不在其中
    那麼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怎麼樣讓孩子遠離校園裡的欺凌呢?父母是很有必要給予孩子足夠的重視的,要與孩子建立一種平等的交流溝通方式。對於孩子在學校裡的生活狀態也要有所了解,但發現我們的孩子在學校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我們要積極的與孩子談心溝通,幫助孩子去解決,不是困惑。父母的關注能讓學校的欺凌在剛剛露頭的時候就被及時的幹預。
  • 讓孩子從小樹立對學校、對老師的正確觀念,才能讓孩子遠離欺凌
    所以,我們要從一開始就去重視,教會孩子怎樣去面對別人不恰當的行為。為什麼孩子被打了,回家卻不肯告訴父母甚至被欺凌幾次回家都不肯告訴父母?是因為他認為是自己做錯了,所以老師才會那樣對他,他怕如果父母知道了會再罵他。
  • 公益「微課堂」:校園欺凌的識別與應對(10月10日)
    主題:《校園欺凌的識別與應對》課程內容:1、什麼是校園欺凌2、校園欺凌的識別3、如何發現校園欺凌4、校園欺凌的應對主講人:侯詩宜(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箱庭治療師、四川工商學院心理老師。)校園欺凌具有普遍性、隱蔽性、多樣性、反覆性、不均衡性的特徵。孩子具有較強攻擊性的原因——缺乏愛與關懷的家庭氛圍: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對他人的同理心;父母教育方式不當:溺愛、放任、專制、不一致的家庭教育方式與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具有正相關的關係。
  • 如何讓孩子遠離校園欺凌?李玫瑾的方法很實用,預防是關鍵
    每次看到這類事件,我們除了對兇手的譴責,對逝者的哀悼,對家屬的同情,還給我們做父母的敲了個警鐘,我們做父母的不得不反思,該怎麼預防自己的孩子遠離校園欺凌?面對校園欺凌我們該怎麼做,孩子該怎麼做?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是家長最關心的關心的問題。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多,要普遍得多。
  • 幼兒園「隱形欺凌」頻發,父母教會孩子這3件事,不做「軟柿子」
    近些年,幼兒園「隱形欺凌」頻發,給不少父母都提了一個醒,別看幼兒園的孩子小,真做起「惡事」來也能帶來不小的傷害。 什麼是「隱形欺凌」? 很多家長認為「欺凌」就是孩子被「打」、身體受到傷害,但其實在幼兒園中的「隱形欺凌」更常見卻也更容易被家長忽視。
  • 在幼兒園遭受「隱形欺凌」,父母教會孩子這3點,拒絕做軟柿子
    實際上,有太多的家長不明白「隱形欺凌」到底是怎麼回事,大多數都認為只要帶上「欺凌」就是被打了,身體上受到了傷害。但是既然是「隱形」的就是不會出現身體上,人們摸不到看不見,所以是最容易被忽視的。」隱形欺凌「都有哪些的呢?
  • 幼兒園存在的隱形欺凌,但是很多父母都疏忽了
    提起校園欺凌,小編一直認為只有到了初中或者是高中才會出現,幼兒園的孩子那麼小,是不可能出現這個現象的。在小編的心目中,孩子在發生爭執的時候,最多就是打鬥幾下,沒有什麼實際殺傷力。並且,一旦發生這種現象,老師也都會制止。在小編的心目中,幼兒園就是歡樂的聖土,欺凌根本就不可能。
  • 面對校園欺凌,家長如何教給孩子正確反擊?打回去不是最好的辦法
    面對校園欺凌,我們除了在教育過程中,去引導小學生健康發展,更要去教會他們怎麼保護自己,面對欺凌正確的反擊。在電影《少年的你》中,受到欺凌的學生,幾乎都沒有得到家長的保護。「就是孩子的玩笑」、「別人怎麼專打你呢」、「小打小鬧,你去告訴老師就好了」,於是本該我們重視的校園欺凌,在家長眼裡都變成了理所應當。
  • 拒絕欺凌!為孩子建立第一道心理防線
    「太累了」也許累的不僅僅是學業,還有一個孩子對生活的失望。焦慮的氣氛在成年人的世界瀰漫,原以為的不會打擾到孩子,但是其實敏感的他們早已感受到了一切。有調查顯示,近年來青少年自殺率逐年攀升,校園欺凌屢禁不止。未成年犯罪率也居高不下。是什麼發酵了這些孩子的惡行?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將會面臨怎樣的人生軌跡?
  • 秦昊自爆女兒被欺凌:孩子被欺負直接打回去?打回去也要講究方法
    父母總是牽掛著孩子的一舉一動,明星也不例外。明星也會牽掛自己的孩子在學校生活怎麼樣,有沒有收到欺負,肯定給最好的東西給自己的孩子。前段時間,秦昊自爆自己的女兒在學校受人欺凌,自己感到無能為力,留下眼淚上了熱搜。節目播出的當天,以&34;佔據熱搜榜的第一位。
  • 在學校裡遭遇校園欺凌,學生應該如何應對?
    不過,因為校園欺凌的存在,使得部分人的學生時期並不那麼美好。關於校園欺凌,相信很多人都有所了解,所謂校園欺凌,指的就是校園內學生間一方對另一方通過肢體、語言等行為實施蓄意的欺凌、侮辱或挑釁,對另一方造成身體和心理上的傷害,甚至還伴隨著財產上的損失或者心理上的傷害。
  • 孩子住宿後,父母如何面對「空巢時代」?可巧用「心理幹預法」
    尤其是在接觸與孩子相關的事物時,不少父母難免會睹物思人,陷入對孩子的思念之中。3、心理承受能力變差正如前文所說,當孩子不在身邊時,父母難免會出現"杞人憂天"的情況,而這也將導致父母對子女發生的一些狀況過度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