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達|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大唐詩壇的第一贏家

2020-12-20 軒轅說文史

大唐詩壇可謂是群星璀璨,既有詩壇的兩座豐碑-「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又有「詩佛」王維,「詩豪」劉禹錫,「詩囚」賈島,「詩王」白居易等等,然而,在眾星中稱得上第一贏家的,那就非白居易莫屬啦,本期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大唐詩壇第一贏家—白居易。

白居易畫像

據歷史記載,祖籍山西太原的白居易於公元772年出生於河南新鄭的一個中小官僚家庭,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有「詩魔」和「詩王」之稱,現實主義詩人。

白居易所出生的時期是唐朝歷史上藩鎮割據形成和發展的第一階段,白居易的家鄉剛好就處在藩鎮割據戰爭頻發的地區。在戰爭中有功的老爸白季庚為了讓家眷躲避戰亂,便把他們遷居到宿州符離居住。

從而,白居易得以在宿州符離度過了快樂的早年時光。相傳,聰穎過人,讀書刻苦的小白同學,讀書讀得口都生出了瘡,手都磨出了繭,年紀輕輕的,頭髮全都白了。不僅學業有成,而且還收穫了一段刻骨銘心的初戀。有其詩為證:

鄰女

娉婷十五勝天仙,

白日嫦娥旱地蓮。

何處閒教鸚鵡語,

碧紗窗下繡床前。

避亂符離的時候,11歲的小白和一個比他小4歲名叫的湘靈的鄰家女子相識,於是兩人成了朝夕不離、青梅竹馬的玩伴。長得活潑可愛,還懂點音律的湘靈在兩人情竇初開後,便開始了初戀。

在白居易29歲考上進士後,向母親要求與湘靈結婚,因門第的問題,最終被母親拒絕。無奈的白居易便採取了用對待婚姻消極的態度來表達自己的立場,直到37歲時才在母親以死相逼下,經人介紹與同僚楊汝士的妹妹結婚。

顧況塑像

但他對初戀情人湘靈的愛絲毫未減,期間曾寫有大量的詩文。諸如:《寄湘靈》、《寒閨夜》、《長相思》、《冬至夜懷湘靈》、《感秋寄遠》和《寄遠》等等。

後來白居易在貶官江州期間,時年44歲的他偶遇了已經40歲卻仍未嫁人的湘靈,二人抱頭痛哭後,白居易寫下了《逢舊》一詩聊寄。雖然,白居易致死也沒有和湘靈結合,視為其人生一大憾事,但在世人看來,如此一知己,又何嘗不令人「嫉妒」呢?

早年的白居易,雖然學業有成,但在科舉入仕途上還是用過不少心思的。相傳,大詩人白居易到長安參加科考時,曾攜詩卷拜謁前輩詩人顧況。顧況見落款是「白居易」,便開玩笑說道:「長安百物昂貴,居大不易。」

但在看完《賦得古原草送別》一詩後,顧況不禁大為讚許,笑著說道:「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難!」從此便到處推薦讚譽,白居易隨之聲名大振,給他考取進士起到了相當大的幫助,使其成為了當時最年輕的進士。

話說,長安慈恩寺西院有一座高三百尺的塔,俗稱大雁塔,為唐代名僧玄奘收藏從印度帶回的佛經和佛像,於唐高宗永徽三年建造。從武則天神龍年間開始,新科進士在曲江宴以後,即集於慈恩寺塔題名,請同科進士中擅長書法者將全榜諸人姓名寫於塔上,後成為考中進士的代稱。白居易當年中進士後曾有詩云:「慈恩寺塔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唐憲宗畫像

白居易在官場上的早期還是非常有進取之心的,正所謂:達則兼濟天下,因此上書言事,同時寫了大量反映社會上一些不良行為的詩歌,希望當政者能夠補察時政,有時更是直言大老闆唐憲宗的錯誤。

這樣一來,就不免讓大領導感到有些不爽了,曾對大臣李絳私下抱怨道:「白居易這小子,有些不識抬舉呀,是朕拔擢致名位,而無禮於朕,朕實難奈。」好在這個李絳是個正直的臣子,立馬說道:說來白居易這小子也是盡職盡責吧,言官談事是他的職責,也是他一片忠心吧,希望大領導能夠廣開言路。」

此處,我們不妨來欣賞一下,白大官人所作的反應人民疾苦的詩文。

輕肥

意氣驕滿路,鞍馬光照塵。

借問何為者,人稱是內臣。

朱紱皆大夫,紫綬悉將軍。

誇赴軍中宴,走馬去如雲。

樽罍溢九醞,水陸羅八珍。

果擘洞庭橘,膾切天池鱗。

食飽心自若,酒酣氣益振。

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宦官專權是唐朝政治腐敗的根源之一,尤其在唐朝中期以後,宦官權勢炙手可熱,不僅可以操縱朝政,而且對帝王的廢立也是遊刃有餘。我們再看一首《買花》:

《琵琶行》詩文意境圖

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

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

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

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

上張幄幕庇,旁織巴籬護。

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

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

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喻。

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這是白居易所作的組詩《秦中吟十首》中的最後一首,通過描寫貴族買牡丹花的場景來揭露當時統治者奢侈豪華、揮金如土的腐朽生活,深刻反映了剝削與被剝削之間的矛盾。

後來,白居易在宰相武元衡被刺一案中,因上表請求嚴緝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進而任杭州刺史,蘇州刺史等,政治上的不如意,讓他漸漸的由兼濟天下轉而獨善其身。從他的詩文亦可看出此間的心性。

不如來飲酒其七

莫入紅塵去,令人心力勞。

相爭兩蝸角,所得一牛毛。

且滅嗔中火,休磨笑裡刀。

不如來飲酒,穩臥醉陶陶。

晚年的白居易,仕途可謂一路綠燈,後因病任閒職於東都洛陽,時常與劉禹錫等人詩文唱和。他的代表詩作《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不僅在國內家喻戶曉,更是風靡海外。

劉禹錫塑像

在當年的「日本」、「韓國」等地區更是火到爆表,相傳,當地的一些達官貴人曾向商人高價購買白居易的詩文,可見白居易的詩文在這些地區似乎成了硬通貨,如此說來,白居易當是文化輸出的大家。

公元846年,時年75歲的白居易在洛陽去世,時任大領導唐宣宗曾有吊白居易詩: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如此以來,從詩中「誰教冥路作詩仙」一句來說,白居易可謂是唯一一位有官方背書的「詩仙」啦。

白居易塑像

斯人已逝千年,評價有褒有貶,或許是看問題的角度和時代背景不同的原因,但有一點似乎引起了眾人的共鳴,那就是,白居易活得的實在,是一個接地氣的人。從官場,情場、詩文成就等來說,在眾多的詩人中有幾人可以比肩呢?

白居易

軒轅

曇花荼蘼各有期,

通達樂天世人迷。

蠻腰素口湘靈事,

放眼詩壇幾個齊。

相關焦點

  • 秦暉:窮則兼濟天下,達則獨善其身
    應當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才對。的確,《孟子》原來說的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後人習慣先「達」而後「窮」並改「兼善」為「兼濟」,尚不失孟子原義。但我確實認為:一個人如果真心想要「善其身」與「濟天下」,那還是改成本文題目所云的「窮則兼濟天下,達則獨善其身」的好。
  •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第400篇原創文章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 我們的善良應該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善良最好的尺度應該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正義是要有成本的,善良是要有能力的。孟子的「窮則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古文本意為不得志的時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養,得志的時候就要努力讓天下人都能得到好處。
  • 孟子留下的智慧: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意思是: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得志顯達之時就要造福天下百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上》(第九)。 孟子的這句名言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是因為它回答了我們很多問題。
  • 孟子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和《道德經》高度一致
    就孟子提出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來說,明顯地證明了他就是一位得道的哲學家,也稱之為聖人,無論他是讀過老子的書,還是與老子的不謀而合,總之他的理論和老子思想同出一轍。「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和《道德經》中的「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還有「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一個意思。
  • 窮則獨善其身,窮可不是指貧窮;達則兼濟天下,達也不是說富貴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原文是出自《孟子》,原文的後半句應該是「達則兼善天下」,後人習慣把兼善改作「兼濟」了。要理解這兩句,就應該聯繫上下文一起來看,才不會斷章取義。「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
  • 《蘇東坡傳》: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在我看來,蘇東坡的一生也是儒生至高理想的淋漓體現: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蘇東坡的一生可按「達」和「窮」大致分為兩個階段。「達」是仕途得意之時,在哲宗元祐年間太后攝政時期,蘇軾受太后重視,任杭州太守,主政一方。在太后不遺餘力的支持下,蘇軾大展手腳,在杭州大興土木,建立城市供水系統,設立公立醫院,疏浚鹽道,整治西湖,穩定谷價,糾正惡俗,濟民賑災。
  •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話大家怎麼理解?
    我認為「窮則獨善其身」和「達則兼濟天下」兩句所達成的實質效果是一樣的。「窮則獨善其身」按我的理解是有兩方面的含義。「達則兼濟天下」同樣可以從以上兩方面來談。一個人在物質方面極為富足時,在目睹其他人與自己相反的生活境遇時,勢必會萌生惻隱之心,從而想要通過自己的力量來改變這種現狀,去接濟社會最底層的人民,所以一個人在身處富足中能想著普羅大眾的生活供應不足並採取行動去回饋去改變社會現狀的情況下,這個社會又怎能不會因為這樣的一個個善舉而變得更美好呢?
  • 為何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價值觀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充分體現了中國儒家思想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儒家的人格理想是君子賢人和聖人,這是孔子的觀點,而儒家的亞聖孟子,這提出了大丈夫 的人格理想。無論是君子還是大丈夫,都有共同的特點。
  •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教給我們什麼人生智慧?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話充滿了人生智慧,大概意思是:一個人在不得志的時候,就要潔身自好,注重提高個人修養和品德;一個人在得志顯達的時候,就要想著造福天下百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話帶給我們的現實意義是: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每個人的人生目標就是人為什麼活著。我的理解是人生目標可以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養活自己;第二個層次是給家人更好的生活;第三個層次是實現自我價值;第四個層次是為社會做貢獻。
  •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經過自己的刻苦努力,憑藉著優異的成績從窮山溝考上了漢東大學。大學期間,他收到了人生中的第一雙球鞋,雖有「凌雲壯志」,但童年的處境為他內心造就了自卑的陰影。他喜歡陳陽,但對方是檢察長之女,高官家庭,怎麼會看上自己這個窮小子呢?在他看來:「一個吃不飽飯的窮孩子,哪有什麼資格去談戀愛。
  • 白居易:「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做個普通人挺好!
    大唐盛世,人傑地靈,先後湧現出許許多多知名的大詩人,「唐初四傑」、李白、杜甫、王維、劉禹錫等等大詩人在當時名揚四海,後來在白居易、元稹共同倡導下,發起了一場詩歌革新「新樂府運動」。白居易詩作平易近人,朗朗上口,在當時詩歌傳遍大街小巷,婦孺皆知。甚至流傳到日本以後,受到高度的讚賞,深深地影響了日本的文化。
  • 身逢亂世的白居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白居易一生的宗旨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足以見他心繫百姓,是一個為人民服務的好官。
  • 白居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他不論仕途如何,都堅守著知識分子的一份良知,關注平民的苦難生活,始終胸懷憂國憂民之心和兼濟天下的政治抱負。顧況一看驚道:「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難!」那首詩就是《賦得古原草送別》,詩歌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此詩讓白居易一舉成名。後來白居易寫詩更起勁,但好詩不易得。於是,他回家用功,「夜課賦,晝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也。以至於口舌生瘡,手肘成胝。」
  • 微信頭像分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寫在前面,如果你喜歡小庶的作品,歡迎跟隨小庶,點擊右上角的藍色小方塊就可以免費跟隨小庶,每天第一時間就可以收到小庶分享的姓氏頭像,獨寵於你的一款微信頭像,願你生活開心,幸福愉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出自《孟子》。它的意思是在不得志的時候就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得志的時候就要努力讓天下的人民得到好處。
  • 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一生豪放灑脫
    在這一時期,白居易真正實現了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信念,白居易在這個時期雖然還是很關注百姓的生活,但白居易表現出來的行為已經沒有以前那麼熱情了。他在江洲過著悠閒自在的生活,遊覽山峰,與友人出遊。後來白居易又多次擔任各種官職,最終輾轉到了洛陽,會昌六年,白居易在洛陽去世。
  • 傳統文化體現在知識分子的人生理想,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心理結構的核心是儒道互補,體現在知識分子的人生理想上,則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唐代文人的科舉仕途欲望,比哪一個時代都要強烈,對此,他們不是羞羞答答,欲說還休,而是直言不諱,毫無愧色。
  • 窮則獨善其身,富則兼濟天下
    這是唐代文學大家韓愈在千年之前給師者職責所作的概述,在教育高度發達的今天,傳道受業解惑仍是做教師的主要職責,今天我的老友徐正文老師在朋友圈發了《這個清潔區不是我班的》隨感,讓我感慨頗多,使我對教師有一種新的認識,即老師有三個境界,每一個境界對師者內涵作出不一樣的詮釋:一,第一層境界,即受業解惑。
  • 《劍來》達者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便是文聖一脈的從容!
    我若有心無力,於事無補,能夠獨善其身,還是從容。古人言,達者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不也正是一種從容,有能力,那我便盡力幫助身邊人,當然更要明白,救急不救窮的道理!《劍來》萬萬沒想到,神秘老夫子的歷史原型竟然是……)門內故人,師傅老秀才,首徒崔瀺;門外老人,天下文聖
  • 《天道》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濟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濟天下獨善其身不是冷漠無情;也不是不關係蔬菜和糧食;而是堅持做自己,堅持內生長、逆生長;把自己生存能力和適應能力變的越來越強。陌上少年郎;公子世無雙,人可以粗鄙也可以偉大;我們應該有一顆愛國心;一個信仰祖國的核心價值體系,為經濟建設添磚加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