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作家梭羅的獨處感悟,一個人的中秋節,也充滿了小歡喜

2020-12-25 李秀筆記

今天恰逢中秋節,中秋節是個闔家團圓的日子,但是可能仍有人因為種種原因,不能與家人團聚。或者堅守在工作一線,或者因為各種事情耽擱。我也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景,因此度過了很多一個人的中秋節。

看世界的角度不同,感受到的心情也會不同。就我們通常的感覺來說,「一個人」的狀態似乎代表了孤獨寂寞。但是詩人、作家、心理學家通常對此有著不同的理解。詩人、作家一般將此與唯美畫上等號,而心理學家則細分了孤獨的狀態與孤獨感。把孤獨的狀態,理解為更高的一種人生境界。

因為正在讀梭羅的《瓦爾登湖》,在這裡就以梭羅對獨處的感悟為例,引導我們進入詩人、作家的那種心理感受。梭羅是美國知名的作家和自然主義者,他倡導的超驗主義思想有著超然的浪漫主義色彩,他對自然的描述溫情而有力量,他偏愛中國儒家思想,在本書中引用了很多的儒家經典。

英文裡有個詞Solitude,牛津詞典解釋為,帶有愉悅感的獨處。梭羅在《瓦爾登湖》的第五篇正是用的這個標題Solitude。全篇散文愉快、甜蜜、溫情的描述了這種讓人充滿小歡喜獨處狀態。讓我們來分享一下詩人、作家的境界,一起享受一個人的歡喜。

《瓦爾登湖》原文選段一

這是一個美妙的夜晚,整個身體的每個毛孔都感受到喜悅。我帶著一種不可思議的自由,在自然中走來走去,成為了她的一部分。我穿著襯衫走在湖邊的石岸上,天氣涼爽,多雲有風,雖然沒有特別的東西吸引我,但天地萬物卻和我情趣相投。

這一小段,我們能感受到,梭羅所在的那個迷人的夜晚,讓身體全身放鬆,達到每個毛孔都能放鬆的狀態,放鬆的融入自然,感受那種喜悅感。在這裡,梭羅用了一個詞delicious來形容夜晚。delicious在英語中經常用來形容美味的食物,是誘人的意思。梭羅還用了delight來描述每個毛孔感受到的喜悅和快樂,是delicious的同源詞。這樣的對夜晚的形容,似乎是要通過毛孔把夜晚的美妙感受吸入身體。

《瓦爾登湖》原文選段二

我們能不能離開那些東拉西扯的閒事,讓我們用自己的思想來愉悅自己呢?孔夫子曾經說過,美德絕非遺棄的孤兒,它一樣有鄰居。有了思想,我們可以從理智的角度超越自己。通過有意識的心理行為,遠離那些影響我們的事件及其後果,所有的事情,無論好壞,都會如流水般過去的。

在本段中,梭羅引用了孔子的話「德不孤,必有鄰」來鼓勵自己清醒,讓思想引導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要沉溺於過去的事件中,受到影響,因為一切都會過去的。「德不孤,必有鄰」引自《論語》裡仁篇之四,意思是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的,一定有夥伴,即志同道合的人。

假如,你的這個中秋正處於一個人的狀態,試著按照梭羅的描述,用思想引領自己,去享受這中秋花月夜,一定是美好而奇妙的。放下繁忙的日常工作,放下生活中的瑣事,讓心空下來,只是感受著自然,享受來自大自然的美好和小歡喜。

▲《瓦爾登湖》選段中文部分由本文作者直接譯自英文原版。

相關焦點

  • 真正讓你「發光」的,是那些獨處的時光
    文章來源:碧讀好書作者:幽夢你喜歡獨處嗎?大千世界中,有人會選擇插進人群中歡聲笑語,成為其中最普通的一個;有人則會獨自行走單行線,無需聽從他人評價,過自己想要的人生。享受獨處的人,可以把枯燥的日子過得頗有詩意,讓煩亂的內心回到最初平靜,坦然面對世事,成為更優秀的自己。1獨處,是一個人的清歡哲學家梭羅,28歲時為了尋找人世間最本質的情感。曾遠離喧囂繁華,孤身一人來到瓦爾登湖。
  • 找不到老婆的人,不妨讀下梭羅這段語錄,可以免費找到更好的伴侶
    說到這裡,如果你也是找不到老婆的人,不妨跟著我們一起來讀下梭羅這段語錄,可以免費找到更好的伴侶!文字如下:我喜歡獨處。我從沒遇到過比孤獨更好的伴侶。——梭羅讀完梭羅這段語錄,可以說是真的能夠安慰人心的,特別是很安慰那些找不道老婆的人,梭羅這段語錄,真的不是說說而已,是蘊含著道理的,富有哲理的,孤獨真的是很好的伴侶,只要喜歡上孤獨的人,幾乎是不屑去找老婆的。
  • 重新認識梭羅的關鍵詞:自我,多語言學霸,關註失落,不卑不亢
    提起亨利·戴維·梭羅,大家自然而然就能想起《瓦爾登湖》以及提倡回歸本心,親近自然的主張。梭羅是著名的美國作家、哲學家,超驗主義代表人物。1845年,在距離康科德兩英裡的瓦爾登湖畔隱居兩年,自耕自食,體驗簡樸和接近自然的生活,以此為題材寫成的長篇散文《瓦爾登湖》成為超驗主義經典作品。
  • 人為什麼需要獨處?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一場電影看下來,小安什麼都沒記住,光記得男友咂巴嘴的聲音了。而一個人看電影,可以隨時興起隨時出發,選片子也不需要照顧別人的感受。看電影的過程,還能不受幹擾地仔細品鑑每個細節。《東方快車謀殺案》中有這樣一句話:「到了我們這個階段,已經很清楚自己喜歡什麼,討厭什麼。
  • 讀《願所有的相遇,都恰逢其時》感悟|人生要雞湯,只看怎么喝
    DTT是一個有思想的作家?(同問)在這本隨筆集裡,她用溫暖樸實的文字、向您述說48幕生活場景……在那些細碎的日子裡,主人公的生活軌跡、歡喜、傷感和感悟……下面是葉楠讀後的感悟——人生路上的相遇與愛情人生的路上充滿了相遇,這是命運的安排
  • 9本怎麼讀都歡喜的書,風吹哪頁便讀哪頁
    讀書最愜意的方式,不是收拾好案臺,調節好燈光,做完一系列儀式後才開啟的閱讀,而是舒適地躺著,順手摸一本書,隨意翻開一頁,竟恰好就是打動我心的那一頁,順勢讀下去,閒書慢讀,安逸自在。正應了那句「風吹哪頁,便讀哪頁」。
  • 經常一個人獨處的人,一定會孤獨嗎?
    常獨處的人,喜歡享受孤獨,喜歡一個人學會安靜,喜歡一個人做自己想做的事。孤獨,也要看個人怎麼理解這個詞。我們各有自己的主張,我們各有自己的生活。每個人的心境不同,所做的事也形成了不同的意義。當我們去傾聽內心的聲音時,我們不知什麼是孤獨。
  • 《精緻的獨處》:一本優雅的旅行筆記,教你感知獨處的幸福
    劉慈欣是我國新一代的作家,自從他的《流浪地球》和《瘋狂外星人》上映,這位在電力公司上班的體制內工作者很快進入了大眾視野。他在寫作方面的成功恰恰印證了業餘時間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他下班後的時光幾乎全部用來寫作,而時間絕不會辜負努力的人,他的小說《三體》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小說典藏」,劉慈欣本人也成為中國科幻小說代表作家之一。
  • 一個焦慮症患者談獨處:獨處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種心境
    總覺得時間一直逼迫我去成長、去做點什麼讓社會看見我,才能有所成就;又或是畢業了,開始有經濟上的壓力,需要自己想辦法養活自己,這些事情都讓我慢慢地更難靜下來,大腦中的時間軸不斷被過去和未來拉扯,更難體會所謂的獨處。然而,一個人閱讀一本書,就叫做獨處嗎?
  • 被誤讀的梭羅
    - 擺脫絕望 -《瓦爾登湖》的註疏作者傑夫裡·克萊默說,梭羅的《瓦爾登湖》是美國從中學到大學的必讀書,銷路很好。但《瓦爾登湖》並不好讀,因為「梭羅的寫作是多層次的,而且他經常用雙關語或文字遊戲」。再者,「梭羅是一個博覽群書的人,他還能廣泛吸收。他閱讀和理解別處發現的思想,然後把它們帶進他自己的作品」。
  •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學會獨處,遠離喧囂,寧靜而以致遠
    當梭羅獨自一人信步在靜寂的瓦爾登湖畔,夜鶯的鳴叫、白雲的飄忽、魚兒的嬉戲等等所有的這些都是他創作的靈感。他說:「感謝孤獨以伴,產生美的創作。」然而對於很多人來說,物慾橫流的當下社會,獨處已經是很難的事情。其實,對很多人而言,學會獨處是提升自我修養的最好捷徑。
  • 你的獨處時間,顯示了你的人生層次
    點擊標題下藍字「洞見」免費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我原來不是很理解,但偶然看到知乎上有人說:「他不想下車,因為那是一個分界點。推開車門就成了父親、老公、兒子,卻唯獨不是自己。 」在外面忙於工作與社交,回家之後要對家人事無巨細的關心,忙碌之中已看不到自己的樣子,所以,便分外珍惜獨處的時間,哪怕是車裡片刻的寧靜。 正如叔本華所說:「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
  • 一個人在家 #獨處
    #一個人在家# #獨處# #人生為什麼需要獨處# 一個人在家,有太多事可以幹了,可以澆花弄草,可以追劇,可以看書,可以唱歌,可以隨心所欲地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 我很喜歡獨處的時光,真的一點都不孤單,反而很自由,很隨性。有時候想想,獨來獨往的生活,真的挺舒服的。
  • 【10.26】每日一禪:一個人內心充滿歡喜,他才能把歡喜帶給別人
    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 梭羅《瓦爾登湖》:一部生活與生命的哲學指南
    這種人在自己親友中可能終生落落寡合,在他們唯一熟悉的環境裡也始終孑身獨處。也許正是在本鄉本土的這種陌生感才逼著他們遠遊異鄉,尋找一處永恆定居的寓所。說不定在他們內心深處仍然隱伏著多少世代前祖先的習性和癖好,叫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們祖先在遠古就已離開的土地。有時候一個人偶然到了一個地方,會神秘地感覺到這正是自己棲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尋找的家園。
  • 梭羅的《瓦爾登湖》,用這10句經典段落,感受美好與浪漫
    一位獨居在湖邊兩年的美國作家,將這兩年在湖邊生活的所見所思所聞記錄了下來,寫了一本散文集,於1854年8月9日正式出版,這位作家就是梭羅,這本散文集就是家喻戶曉的《瓦爾登湖》。《瓦爾登湖》對我來說有治癒的功效,因為書中自洽、寧靜的氣氛一直很感染我和打動我。
  • 你獨處的能力,決定了你的思想境界,和人生高度
    最近在書裡看到一句話,你獨處的能力,決定了你的思想境界,以及你的人生高度。看完之後我深有感慨。暫且不說獨處是否真的具有如此大的魔力,但自古以來,獨處都被放到一個很高的位置上。林清玄說:「獨處,是一個人的清歡。」拉布葉說:「我們承受所有不幸皆因我們無法獨處。」叔本華說:「人,要麼庸俗,要麼孤獨。」
  • 獨處,一個人的對話
    這種對孤獨的理解似乎暗示,孤獨不是自我選擇,而是一個強加的狀態,即一個人不能按照社會預期的方式融入社會。進一步說,它可能意味著獨處的人是一些有問題的或有缺陷的人。社會媒體給我們的印象—幻覺—即使只是與別人以文字交流都能把雙方聯繫起來。滑鼠點擊「喜歡」意味著「我看過你的文章,同意你的觀點」。評論作為交談的一種方式,好像我們真的與作者在同一個時空交流。
  • 一個人最好的生活狀態,是獨處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得學會與自己獨處,給自己一點獨處的時間,讓自己的心在這個喧囂的世界得到歇息。很多人都把自己活的很鬧騰,卻忽略了活著還有一種方式,就是與自己獨處,享受孤獨。人生最佳的狀態,不是天天都有忙不完的吃喝,聽不完的奉承,而是一個人時,靜靜的獨處,拋開瑣事煩惱與心靈對話的樣子。
  • 學生時代的獨處是一個人最好的成長期(圖)
    許多人不太能面對一個人獨處的空虛感。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是學習如何和別人做朋友,其實也需要學習和自己交往,一個人也可以很舒服、很輕鬆自在,只要善加安排,會發現自己更多的潛能。獨處不是孤獨許多人誤以為獨處會感到孤獨,孤孤單單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