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練習的7個態度

2022-01-11 心靈成長家園

《正念療愈力》

1、接納(acceptance)


接納意味著看到事情當下的本來樣貌。如果頭疼,就接受自己頭疼;何不接受這就是此刻對自己身體的描述?其實早晚我們都得面對並接受事情的本來樣貌,不論這是個癌症診斷或得知某人辭世了。通常我們都得經過情緒化的否認或憤怒後才懂的接納,這是自然的發展,也是療愈的歷程。事實上,我對療愈的工作定義就是:如其所是地與所有人事物達成和平呢協議。


撇開耗費大量精力的重大災難不講,日常生活中,我們其實消耗很多能量來否認或抗拒已經發生的事實,因為我們總希望事情能依照自己想要的方式進行。但這只是製造更多的緊張與壓力,也阻擾了正向轉變。我們急於否認、強迫與掙扎,只剩下少許的力氣留給成長與自我療愈,更糟的是這少許的機會在缺乏覺察下又被我們自己揮霍殆盡。


如果你過重,對自己的身材非常不滿意,而你必須達到理想體重才能欣賞自己與身體,這可就不妙了。假如你真的不想落入令人沮喪的惡性循環中,必須明了,即便過重還是可以愛自己的。請記住,當下是你唯一擁有的時間,也是唯一可以愛自己的時間,只有在當下你才有機會開創新局。因此在真正改變之前,你必須先接納自己的真實樣貌,這是一種對自我的慈悲與智慧的選擇。



當你開始這樣想時,減重似乎就沒那麼重要卻簡單多了。藉由刻意培養接納的態度,你就在為療愈鋪路了。


接納,不表示你必須喜歡每一件事情,不意味著你必須採取一種消極的生活態度或放棄你的原則與價值觀,也不表示你必須對現況滿意或只能宿命的順從容忍。接納,不表示你應該停止改進不好的習慣或是放棄追求成長的欲望,更不表示你必須容忍不公不義或迴避投入改善環境的努力。接納,單純代表著你願意看到人事物的真實樣貌。不論生活中發生什麼事情,你能確實看清所發生的狀況,不受自己的評價、欲望、恐懼或偏見所障蔽,如此一來,你才更能採取適切合宜的行動。


靜觀練習培育接納的方法,就是好好承接每分每秒的真實樣貌,全然於此真實樣貌同在。我們不強迫或勉強自己應該如何,只是提醒自己對於所感受到、所想到與所看到的一切,都抱持涵容與開放的態度,因為這就是當下的存在。如果我們能夠維持對當下的持續專注,就會明白並確定,一切都是會改變的。每分每秒都是練習接納的良機,而學習接納本身即已富含智慧。


2、初心(beginner’s mind)


 當下的豐富性就是生命的豐富性。我們經常以為自己的想法和信念來看待我們所「知道」的一切,這反而阻礙了當下的真實體驗。我們視所有平凡為理所當然,錯失了平凡裡的不凡。為了觀察當下的豐富性,我們需要培養「初心」的態度。初心,指的是當我們面對每個人事物時,都好像是第一次接觸。


在正式靜觀練習時,這種態度尤其重要,不論是練習身體掃描、正念瑜伽或靜坐,都要以初心的態度來進行。唯有如此,我們才能不被過去的經驗所衍生的期待或恐懼所影響。開放且初心的態度,讓我們涵容人事物的各種新可能,讓我們免於被自以為是的專精所捆綁。生命中沒有任何一分一秒是一模一樣的,每一秒都是獨特的,蘊含了各種可能。初心,提醒我們這個簡單的道理。


初心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培育了。就當做個實驗吧!下次在你看到熟人時,試著問自己看看,你是用一種鮮活的眼光看到真實的他,還是只看到你心裡所認定的他,或是你養的狗兒、貓兒,也試著用這種態度來面對問題。當你在戶外時,看看你是否能以澄明平靜的心,真正的看到天空、白雲、樹叢、石頭,如它們當下所呈現的?抑或你只是透過自身想法、觀點、情緒的有色面紗來看這一切?


3、放下(letting go)


據說,在印度有一種抓猴子的好方法。獵人在掏空的椰子挖個洞,大小剛好可以讓猴子的手穿入洞內,然後在洞的另一頭鑚兩個小孔,穿線將椰子固定在樹上,獵人將香蕉放入椰子後便躲起來。不久,猴子過來,伸手去拿椰子裡的香蕉。這洞口做的巧妙,鬆開的手可以自由進出,但握起拳頭的手就出不來了。此時,猴子唯一該做的就是鬆手並放下香蕉,而這卻是猴子最不想做的事情。


即便擁有聰明才智,我們的心還是經常像猴子般被困住。因此,培養放下的態度在正念練習是十分重要的。當我們開始專注於自己的內在體驗時,很快就會發現這顆心總希望控制某些想法、感覺或狀態。如果是愉悅的經驗,我們試圖延長、擴展,甚至一次又一次地召喚相關經驗。若是不愉快的、痛苦的、令人恐懼的經驗、我們就會努力減除、阻止或閃避。


靜觀練習中,對於所經驗到的一切,我們刻意學習放下心中看重或排斥的傾向,盡讓各種經驗如其所是地呈現,保持時時刻刻地觀察。放下,是一種順其自然並接納事物本來樣貌的態度。當觀察到自己的心正在抓取或推開某些東西時,我們有意識地提醒自己放下這些衝動,再看接下來的內在會如何轉變。當發現這顆心正在評價時,我們覺察此現象,卻不跟隨任何評價的內容,允許評價升起、存在與消逝,以此學習放下評價。類似的做法,當過去或未來浮上心頭時,藉由直接觀察這些思緒並安歇於覺察本身,因而得以放下它們。


若某些事情特別盤據心頭實在難以放下,可以將注意力引導去領受這些「緊抓不放」的感覺像什麼。抓緊是放下的相反,是種情感的黏著依附。不管是哪種依附情感或對生活產生什麼影響,都可以好好認識它們。當我們確實放下時,再領受那感覺像什麼以及產生何種影響。願意仔細觀察那抓緊不放的思緒,終會讓我們對放下有許多學習與領悟。所以,不論是否能「成功地」放下,只要持續觀察,正念就會不斷地引領並教導我們。


我們對放下其實不陌生,每天睡覺時都在放下。我們在一個安靜的地方躺下來,把燈熄掉,放下自己的身與心;若無法放下,就無法睡著了。


多數人都曾因思緒無法停止而睡不著,這是壓力升高的第一個徵兆。我們無法釋放某些想法,因為實在太過投入了。此時若強迫自己入睡,情況只會更糟。因此,整體看來,如果你還可以入睡,表示你已經是放下的專家了。現在只需學習將這种放下的能力,運用到清醒時刻就可以了。


4、不爭/無為(non-striving)


一般來講,幾乎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目的,例如:為了獲取某些東西或到達某個地方。然而,在靜觀練習中這樣有所為而為的態度可能會導致不小的阻礙,因為靜觀其實不同於人類其他的活動。即便需要很多的努力與能量,但終極而言,靜觀是無為的、是非行動的,除了做你自己之外,靜觀沒有別的目標。有趣的是,你已經是你自己了。這聽起來頗弔詭且有點瘋狂,但足以引領你朝向新方式來看待自己,少點追求而多點同在(being),這來自於可以培養非用力追求的態度。


舉例而言,當你坐下來練習靜坐時,你想著「等一下我就可以放鬆了」或是「我會變得更有智慧,我將可以控制疼痛或稱為一個更棒的人」,此時你心裡已經為自己設定一個應該達到的境界,這也暗示其實你現在是不好的。


「如果我能更冷靜、更聰明、更努力、更這個、更那個就更好了!」,「如果我的心臟能更健康、膝蓋能更強壯,那該有多好!但是,現在的我是不好的!」


這種態度會侵蝕正念的培育,正念要求純然專注於當下所發生的一切。如果你是緊張的,就專注於緊張,如果你是痛苦的,就盡所能的專注於痛苦;如果你正在批判自己,就觀察你的心正在進行評價的活動;就只是觀察。請記住,我們允許分分秒秒所經歷的一切存在於當下,因為它已經是如此了。只要單純的在覺察中擁抱、涵容它,不需要對它做任何事!


許多人聽了醫師的建議前來減壓門診,第一次來時,我們會探詢他們的學習目標,但之後則會鼓勵他們在這八周中別朝向所設定的目標邁進,這讓他們非常驚訝。尤其若病人懷著降低血壓、疼痛或焦慮的渴望而來,他們會被告知先別試著降低血壓,也別嘗試遠離疼痛或焦慮,只要單純的停在當下,仔細跟著靜觀的指示練習。


你很快就會發現,在靜觀的領域中,達成目標最好的方式,就是別用力追求你所渴望的結果。取而代之的是,分分秒秒如其所是地仔細觀察所有的人事物,進而接納當下所呈現的一切。


5、信任(trust)


在靜觀訓練中,逐漸發展出一種信任自己與信任自身感覺的態度,是不可或缺的。過程中也許會犯錯,但總比你一味追求外來指導好多了。有時候你可能會覺得不對勁,此時何不尊重一下自己的感覺呢?為何要因為某位權威人士或某些團體有不同的意見,就輕易忽略或抹煞自己的真實感受?在往後所有練習中,信任自己與信任自己基本智慧的態度是很重要的。特別是在練習瑜伽時,當身體告訴你停止或緩和點兒,你必須尊重這些感覺,否則很容易就受傷了。


有些學習靜觀者過度臣服於老師的聲譽或權威,反而不重視自己的感受或直覺。他們相信老師一定充滿了自己所難以企及的智慧,他們景仰老師是完美智慧的化身,因此毫不質疑地模仿老師。說實在的,這樣的態度與靜觀練習是背道而馳的,靜觀練習強調做你自己並明白做自己的意義。任何人只要還在模仿另一個人,不論被模仿者是誰,在靜觀的路上已經走錯方向了。


你永遠不可能成為另一個人,你只能期待更充分地成為自己,而這也是練習靜觀的首要理由。雖然對學習來源保持開放與尊重的態度是很重要的,不過到頭來你還是得自己過生活,因此老師、書籍、影音媒材都只是導引與建議。練習正念,就是練習負的起做自己的責任,學習傾聽與信任自己。有趣的是,你愈培養對自己的信任,你就愈能信任別人,並看到別人善良的一面。

6、耐心(patience)


耐心是智慧的一種形式。耐心表示我們了解也接受,若干人事物只能依其自身速度展現。一個孩子可能會把蛹打開,好方便蝴蝶飛出來,蝴蝶卻無法因此受益。任何成年人都知道,蝴蝶只能依照自己的速度破繭而出,是無法加速的。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透過正念練習來滋養自己的心靈與身體時,我們得時時自我提醒,別對自己失去耐性。不論失去耐性的理由是因為我們發現自己老是處在評價的狀態,或是我們感到緊張、焦慮、害怕,或是因為我們已經練習一段時間卻毫無所獲。無論如何,我們都需要給自己若干空間來涵容不舒服的經驗。為何?因為這些都是我們當下生命的真實呈現。我們學習對待自己猶如對待蝴蝶之蛹,既然如此,何須為了某些所謂的「更好的」未來而急急催促現在呢?畢竟,每一個時刻,在那當下都是自己的生命啊!


當你如此練習與自我同在時,就會發現你的心裡還有「一個它自己的心」這顆心最喜歡的事情之一,就是徘徊於過去未來及沉迷於東想西想。有些想法令人開心,有些則令人難過或焦慮,無論開心與否,東想西想本身即可強勢佔據或遮蔽覺察,大部份時間裡我們對當下的感知都被各種想法淹沒,完全失去與當下的連結。


當心動蕩不安時,耐性協助我們接納它,也提醒自己不需要受動蕩所困。練習耐性使我們明白,更多的活動或思考其實無法讓我們活得更富足,反向操作才有可能。耐心,就是單純地對每個瞬間全然地開放,承接蘊含其中的圓滿,明白事物只能如蝴蝶般,依其自身的速度開展與呈現。

7、非評價(non-judging)


正念的培育是透過仔細專注你自身分分秒秒的經驗,在此同時,儘可能不受自己的好惡、意見、想法所牽制。這讓我們直接看透事理,以一種客觀的、不偏不倚、不加掩飾的態度來觀察或參與,而不是帶著有色眼鏡或心中的想望來扭曲事理。要能對自身的經驗採取這種立場,首先,對於各種內在或外在的經驗,你必須能覺察心裡川流不息的評價與慣性反應;其次,學習從這些評價與慣性反應中,往後退一步。當我們開始學習關注自己的內心狀態後,會驚訝地發現原來我們總是不停地在評價各種經驗,對於所見的一切,幾乎都以自己的價值和偏好為基準,不斷地分類並貼上標籤。我評價某些人事物是「好的」,出於若干理由我對他們感到愉悅。我抱怨某些人事物是「不好的」,因為我對他們感覺不好。其餘的則歸類為中性,因為與我不相干,我幾乎不會注意到他們的存在,通常也不會引起我的興趣。


基於這種分類與評價的習慣,我們會毫無覺察地落入慣性反應,而慣性反應幾乎都是機械式與欠缺客觀基礎的。各種大大小小的評價盤據心頭,讓我們很難感受到平靜,很難對內在或外在正發生的事情有敏銳的洞察,於是這顆心像溜溜球,整天隨我們的評價上上下下。如果你對這樣的說法感到質疑,只要在上班或上學途中撥出十分鐘觀察自己,你就會發現心頭充斥各種的喜歡與不喜歡。


如果我們想要找到一種更有效的方式來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壓力,第一要務就是能覺察這種自動評價的習慣。如此我們才能看穿自己的偏見與恐懼,也看到偏見與恐懼如何支配我們,之後才能從中釋放自己。


練習正念時,心中一旦升起任何評價,能加以辨識且刻意採取更廣闊的觀點、暫時停止評價、保持不偏不倚的觀察是相當重要的。當你發現自己的心已經在評價時,不需要阻止它,只需要儘可能的地覺察正在發生的一切,包括你所採取的各種慣性反應。此外,對已發生的評價可別再加以評價,這只會把情況弄的更複雜。


舉例來說,在練習觀察呼吸時,你心中升起「這真無聊」、「這根本沒用」或「我做不來」的想法,這些其實都是評價。當這些想法浮現時,以下的做法非常重要:首先明白這些都是評價性的想法;其次提醒自己先擱置這些評價,既不追隨這些想法,亦不對這些想法起任何慣性反應,只要單純地觀察心中所浮現的一切;然後繼續全心全意地覺察呼吸。

Ps: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

⊙聯繫:Kelly(微信號:13682491958)

 - 更多推薦 -

心理諮詢「體驗」活動

在線課堂:心理學精品課程

繪畫心理微課「一幅畫,讀懂一個人」

正念減壓工作坊

 詳情關注公眾號:心靈成長家園(xinling_JY) 

相關焦點

  • 正念練習的七個態度
    你永遠不可能成為另一個人,你只能期待更充分地成為自己,而這也是練習靜觀的首要理由。雖然對學習來源保持開放與尊重的態度是很重要的,不過到頭來你還是必須自己過生活,因此老師、書籍、影音媒材都只是導引與建議。練習正念,就是練習負起做自己的責任,學習傾聽與信任自己。有趣的是,你越培養對自己的信任,你就越能信任別人,並看到別人良善的一面。
  • 正念情緒壓力管理師必備:10個常用正念練習
    從此,正念得到更廣泛的關注。卡巴金博士本人始終不斷強調自己不是佛教徒,而是個科學家。根據作者的經驗和研究,幾乎所有的正念項目都會加上一些瑜伽動作和積極心理行為暗示練習,練習行為和思想保持一致,隨時隨地,做任何事情時都可以加以練習。這樣,學員不斷練習正念,內心會日益平靜,情緒也會更加平和。研究表明這樣能緩解壓力並且增強專注度等等,有益於人們身心健康。
  • 早晨練習正念冥想的7個步驟 開啟美好的一天
    一行禪師在《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這本書裡,教我們用下面這7個步驟練習正念冥想,開啟一整天的正能量。1. 甦醒清晨起床後,我們可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感恩生命給我們的饋贈。感謝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如果當下你覺得自己生活很不滿意,沒有什麼可以感恩的。你可以感謝陽光雨露,感謝我們還可以享受陽光,感謝我們還可以呼吸。我們可以對自己說:「甦醒後,我看見藍天。」
  • 值得收藏的正念練習(完整版)
    為了觀察當下的豐富性,我們需要培養「初心」的態度。初心,指的是當我們面對每個人事物時,都好像是第一次接觸。在正式靜觀練習時,這種態度尤其重要,不論是練習身體掃描、正念瑜伽或靜坐,都要以初心的態度來進行。唯有如此,我們才能不被過去的經驗所衍生的期待或恐懼所影響。開放且初心的態度,讓我們涵容人事物的各種新可能,讓我們免於被自以為是的專精所捆綁。
  • 我在生活中練習正念的三個小故事
    而在Mindfulness(正念靜觀)的課程中,分為正式練習和非正式練習兩種,正式練習是指靜坐、正念行走等,而非正式練習,就是學會在生活中來練習正念。無論是佛法禪修還是西方正念,這些方法都是類似和相通的;我在此分享自己平時在生活中練習正念的三個小故事。 1.
  • 風靡全球的「正念」生活哲學究竟是什麼?2021年你需要全新的生活態度
    Yourself)」,帶領員工進行正念練習,提升幸福感(well-being)、領導力(leadership)及修復力(resiliency); 已故蘋果聯合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生前也曾長期實踐正念,保持冷靜、理清思路,更好地進行創造。
  • 正念是什麼?
    ,不知道讀這篇文章的你有沒有接觸過正念練習?你理解的正念是什麼樣子的?       黃薛冰,精神醫學博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在胡君梅《正念減壓自學全書》一書中說:作為精神科開放病房,我們之所以提倡練習正念,其原因在於:正念提供了一種態度,幫助我們的患者,包括醫務人員自身,接納承擔生活中的「苦惱」;正念也提供了一個空間,讓人們可以打開感官,開放心靈,從而能夠在「此時此刻」真正的品味生活。
  • 真愛正念,真愛自己—一位抑鬱焦慮者的八周正念之旅
    聽了7天正念課程,很喜歡課程的內容,那七天狀態有很大提升,我開始有進一步深入了解正念和練習正念的願望,於是毫不猶豫地選擇八周正念營課程。聽了7天正念課程,很喜歡課程的內容,那七天狀態有很大提升,我開始有進一步深入了解正念和練習正念的願望。而且帶領老師Andy顏值高、聲音好聽,很有親和力,當時想即使課程內容對我幫助不大,老師的視頻課賞心悅目,每天聽音頻練習也是一種滋養身心的享受。
  • 正念練習中的兩種方法
    由來自5所大學的11名正念研究人員組成的正念研究協作組織(MRC) 將MBCT分解為單獨的FA和OM的核心練習,在一項隨機對照組實驗中,評估每個獨立練習的機制,並與組合的MBCT相比較。FA程序材料更多地涉及定向注意的目標、對象或錨點,OM材料強調跟蹤、記錄或標記瞬態刺激。
  • 正念覺察練習之葡萄乾練習
    比如接下來的葡萄乾練習可以作為正面的開始練習。1. 首先把你自己當成一個從未吃過葡萄乾的小朋友。拿起一顆葡萄乾,把它放在掌心,或者用你的拇指和食指夾著它。2. 請你凝視它一會兒,帶著全部的關注,仔仔細細地去凝視它。讓你的眼睛去探索它的每一個部分,比如觀察它的光亮處、顏色較深的凹陷處、褶皺處等。
  • 正念是什麼——從正念內涵研究發展角度的思考(下)
    當練習者的態度由自我接納擴展至對他人的關懷及慈悲時,規範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了,因為我們無法在傷害他人的同時又對其懷有慈心(Goodman,2014)。對規範的忽視會導致正念訓練和實際生活的脫節,使練習者無法在日常生活中獲益。
  • 讀者問答 | 正念練習多久會有改變?
    相信不少剛開始接觸正念的朋友都會有這方面的疑問,希望正念能幫助自己解決當下亟需改變的現狀。就這個問題我想從以下兩個方面和大家聊聊。 一、練習本身 關於起效時限,並沒有明確的答案。每個人的情況不同,「發生改變的時間節點」自然也會有不同。
  • 正念溝通的ABC法則和三個練習方法的具體步驟
    【前言】本文的作者Lily是一為教溝通學的教授,並且對於正念冥想有深厚的修習經驗,文章很長、六千多字,總結了三個關於正念溝通的方法:A、B、C­
  • 正念練習引導音頻使用指南(四)
    ,面向全球華語正念服務機構及個人徵集了各類原創正念練習指導材料,組織專家評定,以推薦給大眾專業的正念錄音指導語。正念音頻簡介本次推送正念音頻為單次課程,包括通勤冥想、覺察呼吸和慈心冥想。練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音頻進行練習。可以依次進行練習,也可以選擇某項進行練習。建議每天進行規律練習1-2次,並嘗試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正念。通勤冥想是在乘坐交通工具時進行的正念練習。
  • 徵集|原創正念練習指導材料
    正念練習材料徵集——正念學組給華語正念工作者的倡議書Hello,這裡是行上行下,我是喵君姐姐~庚子新年,新型冠狀病毒肆虐中國。目前,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抗擊疫情。在此非常時刻,正念工作者應有能力為社會提供專業服務,應有責任向大眾提供心理支持,應以慈心攜手社會各界共渡難關。特此,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詢心理學專業委員會正念學組、中國心理衛生協會認知行為治療專業委員會正念學組,向全球華語正念服務機構及個人徵集原創正念練習指導材料,用於本次抗擊疫情的工作。
  • 如何成為正念老師? 西方正念師資培訓與認證系列(下)— 正念認知治療的師資培訓認證的路徑和課程內容
    碩士兼讀學位學程 (www.conted.ox.ac.uk),含9次的3天課程,以及3次的住宿式密集訓練(第1年一次4天,一次7天,第2年7天)。第二種方式,是參加正念認知治療和正念分娩與育兒的教學基礎課(Foundations Course in Teaching MBCT and MBCP)。
  • 正念練習引導音頻使用指南(一)
    ‍本次推送正念音頻為單次課程,包括覺察呼吸、正念伸展和慈心冥想。練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音頻進行練習。可以依次進行練習,也可以選擇某項進行練習。建議每天進行規律練習1-2次,並嘗試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正念。2.1 覺察呼吸覺察呼吸是將呼吸作為觀察對象的正念練習。
  • 《與自己和解》1個動作、7項練習,回歸健康身心
    正念是療愈內在小孩的良藥,滋養正念能量,時刻保持覺察,以便負面情緒來時,可以有能力去接觸到潛意識裡的正念種子,去擁抱痛苦,轉化痛苦,保持正念的呼吸,正念的行走。在保持正念的同時,作者還給出7項練習,讓我們回歸健康身心。
  • 關於正念課程問題與回答
    不過這裡要說明的是正念,所以就暫時不展開了,先回到正念的討論.        正念的練習是融合了禪修,不過它目前更多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和方法,然後它已經在西方世界廣泛地應用到醫學、護理學和心理學上面,這方面它是一種現代科學,經過各個領域專家的研究和運用到社會中,幫助人類更健康,這部分是有科學的數據和實證的。與宗教沒有一點關係,也不大像是一種文化。
  • 跑步時練習正念 讓跑者全神貫注於自身
    網易體育3月17日報導:正念這個概念最初源於佛教禪修,是從坐禪、冥想、參悟等發展而來,正念是冥想的一種具體方式,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專注當下,覺察自己。」那麼,跑步時能練習正念嗎?正念對跑者有哪些幫助呢?